颅底常见肿瘤和其临床表现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讲解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言:CPA区肿瘤是指位于颅后窝、桥小脑角和外耳道间隙的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复杂,因此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CPA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耳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面肌痉挛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出现面神经损伤、眼球运动异常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CPA区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常用的有头颅CT和头颅MRI。
头颅CT能清楚显示骨质改变和钙化灶等,对于颅底解剖结构的观察也较为准确。
头颅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分辨率较高,对于肿瘤的定位和性质的判断更为准确。
3. 集束电生理检查:集束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通过刺激和记录神经途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CPA区肿瘤的方法。
主要包括听觉诱发电位、面神经肌电图和眼动反应等,可以评估肿瘤对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影响。
4. 细胞学检查:切取肿瘤组织行细胞学检查是明确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肿瘤组织,制作细胞学薄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常规染色,可明确病理类型。
5.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CPA区肿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肿瘤组织经过固定、包埋并切片后,经过病理学家的观察和染色,可以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侵袭程度等。
此外,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肿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常见CPA区肿瘤的鉴别诊断1. 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的鉴别: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是CPA区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
听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单侧听力下降和耳鸣,面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面肌痉挛和面神经麻痹。
在影像学检查中,听神经瘤常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的占位病变,而面神经瘤常表现为内听道区的占位病变。
此外,集束电生理检查对两者的鉴别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 维斯塔梅乔细胞瘤和听神经瘤的鉴别:维斯塔梅乔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维斯塔梅乔突的细胞。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PPT课件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面对疾 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 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等。
遵从医嘱
患者及家属应遵从医生的诊疗意见,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量。
05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颅底肿瘤。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 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颅底肿瘤的 疾病,如鼻咽癌、颅内感染等
鉴别诊断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与其 他疾病进行鉴别。
病理学诊断
确诊颅底肿瘤的性质和类型,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4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开颅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 的。
术中导航
利用现代导航技术,精确确定肿瘤位置,减少手 术创伤。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鉴别诊断
其他颅内瘤
颅底肿瘤需要与脑膜瘤、胶质瘤等其 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
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
其他良性肿瘤
颅底区域也存在一些良性肿瘤,如骨 瘤、血管瘤等,需要与恶性颅底肿瘤 进行鉴别。
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颅底肿瘤 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脑肿瘤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视乳头水肿 细胞瘤,松果体瘤、脉络膜乳头状瘤、胶样囊肿等。
十四 小脑幕裂孔区肿瘤 患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同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易向患侧倾倒
呕吐 多数来源于肺、消化道、乳腺、子宫、肾脏及甲状腺的恶性肿瘤,也可有肿瘤切除史。
五.中央区肿瘤:
• 特征:是以局限性癫痫发病,并有对侧 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锥体束征与感觉 障碍,感觉障碍以下肢为重,尚有皮质 实体感觉与一般感觉减退。 中央肿瘤以胶质瘤与脑膜瘤最常见,也 会有转移瘤等。
六:丘脑与基底节肿瘤:
• 特征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首先症 状为对侧肢体肌力减退,锥体束症和感觉障碍 ,少数患者对侧半身肢体出现自发性疼痛,肿 瘤影响内束后部时,出现对侧“三偏”症状, 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与同向偏盲。有时可 出现听力减退,影响丘脑后部四叠体时,有双 眼上视不能,丘脑下部肿瘤可引起精神和意识 障碍、内分泌障碍或尿崩症等。 该部位以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 见。
• 鞍区肿瘤
视力视野改变 眼底可见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内分泌功能紊乱
• 松果体区肿瘤
梗阻性脑积水、眼球上视不能、儿童性早熟
• 后颅窝肿瘤
小脑半球肿瘤 患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同侧肌 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易向患侧倾倒
小脑蚓部 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时向后倾倒
桥小脑角 眩晕、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Ⅴ、Ⅶ神经 麻痹和小脑体征 末组颅神经ⅨⅩⅥ) 麻痹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幻味、继之嘴唇有吸吮动作,肢体抽搐 肿瘤呈孤立结节状、囊状,位于脑室内,或从邻近部位生长入脑室内。
视乳头水肿明显,常有出血。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发病机制• 4 病因• 5 流行病学•脑膜瘤 - 概述儿童脑膜瘤 X光图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
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
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
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
(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
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
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
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
[1]按其病理学特点分为以下各型:内皮型或纤维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一般将前5种归类于良性脑膜瘤的范畴,以血管型脑膜瘤最常发生恶变,多次复发者亦应考虑恶变可能。
颅底脑膜瘤35例临床分析
13 3 脑 血 管 造 影 术 ( A 、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术 . . C G) 数
( S 、 共 振 血 管 造 影 ( A) 现 D A) 磁 MR 表 本组行 C G A
检查 2 6例 , D A检查 1 行 S 5例 , MR 检查 1 。其 行 A 9例 中肿 瘤边 界周 围 出现 “ 抱球 征 ” 者 1 像 2例 , 出现 “ 球 雪
12 临床 表现 .
状 ” 瘤染 色者 1 , 肿 5例 正位像 大 脑前 动脉 向对侧 、 形 弧 移 位 3例 , 侧位像 大 脑前 动脉 向后 弧形 移 位 2例 , 内 颈 动脉虹 吸部 张 开 2例 , 脑 中动 脉 侧 裂 段 明显 上 移 6 大 例 , 瘤主 要供 血动 脉 一条 者 3例 , 主要 供 血 动 脉 肿 2条 的 8条 , 3条供 血动 脉者 6例 。
本组 最 常见 的临 床 表 现 是 颅 内压 增 高 、 神 经 损 颅 害、 肢体 活动受 限及 癫 痫 等 。其 中头 痛 2 1例 , 心 呕 恶 吐1 3例 , 神 症 状 6例 , 精 失语 3例 , 力减 退 2例 , 智 声 音 嘶哑 、 水 呛咳 4例 , 眼 失 明 2例 , 眼失 明 3例 , 饮 单 双 视力减 低 1 0例 , 野 缺损 6例 , 状 视野 1 , 视 管 例 复视 2 例 , 眼神 经麻 痹 3例 , 动 眼震 6例 ,ot Fs r—K n ey综 e end 合征 2例 , 觉减 退 1例 , 嗅 嗅觉 消 失 3例 , 似 海 绵 窦 类 综 合征 5例 , 限局 性癫痫 1 1例 , 向障碍 2例 , 定 不全 单 瘫 3例 , 不全 偏 瘫 1 4例 , 瘫 2例 。轻 瘫 试 验 阳性 6 偏 例, 一侧 浅反 射减 弱 或 消 失 1 1例 , 反射 亢 进 1 腱 5例 , 单侧病 理 征 阳性 1 5例 , 侧 病 理征 阳性 6例 , 觉 障 双 感
鼻颅底肿瘤(1)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1.面裂囊肿
胚胎时期,形成面颌的上颌突、鼻内突及鼻外突等 各面突接合或融合处,由残余或迷走的胚胎上皮发 展而成。
(1)鼻前庭囊肿: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 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肿。
(2)外鼻皮样囊肿:多位于鼻梁中线,以鼻骨居多 ,囊壁较厚,由结缔组织构成,患者多为幼儿。
诊断:X线CT圆形高密度影。
精品课件
其他良性肿瘤
4.纤维瘤: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多见于中鼻甲、 鼻中隔、鼻底等,活检可确诊。
5.脑膜瘤:常由颅内向下侵入鼻腔和鼻窦,常有头 痛呕吐等症状。
6.神经胶质瘤:小儿鼻根部肿块可怀疑此病,可有 脑脊液漏,手术在1-3岁进行。
精品课件
二、鼻 - 鼻窦恶性肿瘤和恶性肉芽肿
鼻窦:上颌窦 > 筛窦 > 额窦 > 蝶窦
8、预后差
精品课件
病因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接触致癌物质 良性肿瘤恶变 放射性物质 外伤
精品课件
病理
以上皮源性癌肿为主:癌>肉瘤 1、癌以鳞状细胞癌居多,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占
80%以上,其次为腺癌。 2、肉瘤以恶性淋巴瘤居多,大于60%
精品课件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
精品课件
1.外鼻恶性肿瘤
3.恶性黑色素瘤 多为青年人 原有良性色素痣,短期内变大,溃疡易出血。 恶性度高,可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 化疗与手术相结合。
精品课件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概述 (流行病学)
鼻-鼻窦恶性肿瘤占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 的21.74%~49.22%。癌多数发生于40~60岁之间。原 发于鼻窦的恶性肿瘤较原发于鼻腔者为多见,上颌 窦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达80%。在我国,北方仅 次于喉癌,南方则仅次于鼻咽癌。
脑膜 瘤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1)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 状。
(2)脑脊液白细胞>10×106 /L ,外周血白细胞 >10×109/L。
(3)脑脊液中糖定量<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 (4)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满
脑膜瘤的定义
“脑膜瘤”这个概念是由Harvey Cushing于1922年提 出,用于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的良性肿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占脑肿瘤的10%-15%,是颅内常见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胶质瘤。
儿童低于0.3/10万,成人为8.4 /10万。
脑膜瘤好发于女性,男与女之比为1:2。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是综合治疗。
即先手术切除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肿瘤则应 用介入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控制。
谢谢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2~27·59%。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以手术后3~7d为最 多。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常与 颅内原发疾病一起加重患者病情,治疗困难,死亡率 高。
是否脑室外引流?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短?
有脑室外引流管留置,且留置时间>2周者颅内感染 几率明显提高。
降低感染率手段 引流的时间:1周内,最长≤2周。
引流管引出口:不能在原切口处直接引出,因在头皮下潜
行约1~2cm后在原切口旁引出,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引流瓶放置高度:适当,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增加感染
可能。
引流管冲洗:适时可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引流管, 不冲
洗脑内段。操作要得当。
拔管时关闭引流管阀门,拔除后及时缝合拔管处头皮。
脑膜瘤分类、部位与影像
右侧额骨外侧 壁、右侧部分 颞骨及额骨骨 质增厚,内密 度不均,部分 区域呈溶骨样 改变。右颞及 颞下窝、眼眶 内可见不规则 软组织肿块, 突向眼眶并推 压眼肌。
女,59岁 转移性肺脑膜瘤
左侧胸腔 内见一均 匀强化的 肿块
谢谢!
男 22岁 左侧听力下降、耳鸣一年多 砂粒体型脑膜瘤(WHOI级)
2)不典型影像表现
• 肿瘤内低密度区: 系肿瘤坏死、囊变、粘液或脂肪变性 及陈旧出血所致;增强检查低密度区无强化
• 肿瘤合并出血:脑膜瘤很少有明显出血,可见于瘤内或 瘤周;新鲜出血表现为肿瘤内或邻近脑质内高密度/高信 号灶,若出血进入原有坏死腔内,则出现液平面
、鞍结节、嗅沟 、桥小脑角区及小脑幕 • 治疗及预后:首选手术切除,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部
位、可切除性及类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 •常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不同部位的主要首发症状 不同
矢状窦旁和大脑凸面——癫痫和半身无力 海绵窦区——多组颅神经受损 额区和嗅沟——精神症状和失嗅 蝶骨嵴——视力障碍 桥小脑角区——听力和颅面感觉异常
典型影像学表现
MRS: NAA峰的缺乏,Cho峰升高,Cr峰下降, 可出现丙氨酸(Ala)峰 ( 脑外肿瘤,不含正常的 神经元)
女 62岁 右侧面部疼痛20天 上皮细胞型脑膜瘤(WHOI级)
男,60岁 发现颅内占位两年 纤维型脑膜瘤(WHOⅠ级)
女 53岁 头晕伴左下肢无力1月余 血管瘤型脑膜瘤(WHO I级)
典型影像学表现
骨改变:CT骨窗可发现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 MRI上表现为低信号的内、外板和高信号的板障三层 结构消失,原规整的弧形结构变的不规则
典型影像学表现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可见硬膜尾征(Gd-DTPA增 强检查,肿瘤出现明显强化,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 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尾征或脑膜尾征)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颅内肿瘤●概述●病理学分类●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新模式●标准化的诊断术语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髓母细胞瘤-WNT激活型”●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原因:脑瘤占位、瘤周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受阻●头痛:多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呕吐:多清晨呈喷射状发作●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功能定位症状●原因:肿瘤直接刺激、压迫和破坏脑神经●破坏性症状●中央前后回肿瘤——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额叶肿瘤——精神障碍●枕叶肿瘤——视野障碍●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失算失读失用及命名性失语●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下丘脑肿瘤——内分泌障碍●四叠体肿瘤——眼球上视障碍●小脑蚓部——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运动失调●小脑半球肿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干肿瘤——交叉性麻痹●压迫症状●鞍区肿瘤——视力视野障碍●海绵窦区——肿瘤压迫Ⅲ、Ⅳ、Ⅴ、Ⅵ脑神经——病人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癫痫●脑肿瘤病人癫痫发病率高达30%-50%●与肿瘤部位有关●缓慢生长的脑肿瘤癫痫率>迅速生长的恶性脑肿瘤●脑电图检测到癫痫发作期的棘波、棘尖波有诊断价值●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以幕上脑膜瘤和转移瘤多见●儿童以发生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多见●诊断●头部CT和MRI扫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活检●治疗●药物抗癫痫●降低颅内压●术前有癫痫病史,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3个月●术前无癫痫病史,幕上肿瘤病人无需预防性使用,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2周●手术治疗●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和解除对脑神经的压迫●微骨窗入路、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唤醒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放射治疗●高度敏感:生殖细胞瘤、淋巴瘤●低度敏感: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星形细胞瘤●方法:●全脑、全脊髓照射:易种植的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胚胎性肿瘤●瘤内放射治疗:适用于部分囊性颅咽管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化学药物治疗●替莫唑胺: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线化疗●卡氮芥或环己亚硝脲、VP16、VM26及铂类等:恶性胶质瘤二线治疗●弥漫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治疗最复杂,难以治愈●将IDH突变和染色体1q/19q缺失状态作为胶质瘤临床病理分型●脑胶质瘤复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PTPRZ1-MET融合基因,预后不良●O⁶-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预示烷化剂(替莫唑胺等)化疗敏感●胶质瘤中微小RNA家族microRNA-181是预测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提示替莫唑胺敏感●分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发病高峰中青年25-35●多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颞叶多见●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平均病史2-3年,缓慢进行性发展●癫痫为首发症状,头痛●诊断:●CT低密度脑内病灶,占位不明显,无明显瘤周水肿●MRI肿瘤一般不强化,与脑实质分界不清,少数可呈囊性●治疗:手术治疗●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缓解占位效应,改善症状●降低瘤负荷,延缓生长●预防肿瘤恶变●未能完全切除或年龄>40,术后辅助性放疗●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Ⅲ/Ⅳ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GBM)●发病高峰中老年,间变性~46岁,胶质母~56岁●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病程短,间变肿瘤平均病程15.7个月,GBM5.4个月●颅内高压+局灶性神经症状●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原发性:PTEN突变、EGFR扩增和或超表达等●继发性:IDH突变和TP53突变,由Ⅱ级或Ⅲ级星形细胞瘤恶变而来●诊断:●CT呈低密度或不均一密度混合灶,占位效应明显,伴瘤周水肿●MRI上90%-95%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伴囊变,出血,肿瘤形态不规则●治疗:●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原则: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目的:瘤细胞减容,缓解占位效应和明确组织学和分子病理诊断●新诊断的间变性胶质瘤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放疗,根据肿瘤MGMT甲基化状态考虑是否给予替莫唑胺化疗●GBM标准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放疗+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Ⅲ级)●发病高峰30-40岁●肿瘤生长较缓慢,平均病程4年,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确诊:IDH突变+1q/19q联合缺失●最显著影像特征:钙化●浸润性生长倾向,呈灰红色,质地柔软,界限清楚●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化疗联合治疗;若发生间变可给予放疗。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张冲【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浆细胞瘤的患者,均行CT或MR扫描,影像检查重点观察了肿瘤的发生部位,信号特点,侵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结果:10例有5例发生斜坡,3例发生岩尖区,1例发生鞍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MR表现与肿瘤起源部位和侵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的MR表现与某些肿瘤十分相似,不易鉴别.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显示浆细胞瘤及其侵润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5(027)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颅底;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作者】张冲【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医院,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R816.1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5-58岁,临床上主要以局部疼痛及脑实质受压而出现神经症状来院就诊。
均无多发性骨髓瘤病史,术前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后进一步全身检查提示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手术前,患者在本院接受了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检查,7例患者接受了头部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术前诊断为脊索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2例诊断为脑膜瘤,1例诊断为垂体瘤。
1.2 检查方法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东软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部线圈,平扫时采用SE序列T1WI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FSE序列T2WI行横断面扫描。
层厚5mm,无层间距,2次激励成像。
鼻颅底肿瘤课件
(2)外鼻皮樣囊腫:多位於鼻樑中線,以鼻骨居多 ,囊壁較厚,由結締組織構成,患者多為幼兒。
2.牙源性囊腫
(1)上頜竇含牙囊腫 牙齒發育畸形引起,多位於上頜部。 囊壁由結締組織構成,內含棕色或黃色液體。 囊腫內含一至數顆牙,牙槽內牙數少於正常。
蝶竇惡性腫瘤
1、原發性罕見 2、主要鼻腔、鼻咽、鼻竇腫瘤擴展侵入
治療
1.手術 2.放療 3.化療 4.綜合治療:
術前 根治性放療 手術 徹底切除原發腫瘤 術後 放療或化療
預後
因早期診斷較困難,預後不佳。上頜竇惡性腫瘤即 使採用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僅達到30%一40%。因 此,鼻-鼻竇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對提高生存率極為 重要。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概述 (流行病學)
鼻-鼻竇惡性腫瘤占耳鼻咽喉科惡性腫瘤的 21.74%~49.22%。癌多數發生於40~60歲之間。原發 於鼻竇的惡性腫瘤較原發於鼻腔者為多見,上頜竇 惡性腫瘤發病率最高,達80%。在我國,北方僅次 於喉癌,南方則僅次於鼻咽癌。
概況
1、原發多見,遠處轉移而來者少。 2、癌(>80%)多於肉瘤(<20%) 3、位置隱蔽,早期症狀少,不易確診。 4、與眼眶顱腦毗鄰,晚期難以判斷原發部位。 5、症狀隨腫瘤原發部位和累及範圍而異。
3.骨瘤、軟骨瘤、巨細胞瘤
特點: 骨瘤:多發於鼻竇,好發於額篩交界處 軟骨瘤:內生多發於篩骨、蝶骨和鼻中隔;外生長
發與鼻中隔軟骨。 巨細胞瘤:上頜竇、上頜骨。
診斷:X線CT圓形高密度影。
其他良性腫瘤
4.纖維瘤:圓形腫塊、表面光滑,多見於中鼻甲、鼻 中隔、鼻底等,活檢可確診。
5.腦膜瘤:常由顱內向下侵入鼻腔和鼻竇,常有頭痛 嘔吐等症狀。
鼻-前颅底肿瘤
CT冠扫
特点:
鼻腔和鼻窦与前颅底解剖关系密切:
共用结构,参与构成前颅底; 鼻腔鼻窦肿瘤与前颅底肿瘤的临床表现
相互影响。 鼻腔鼻窦肿瘤中,恶性多见,而良性相
对少见,但种类繁多,较常见有血管瘤、 乳头状瘤和骨瘤。
鼻-前颅底肿瘤的扩展方式:
⑴、肿瘤增长直接压迫或侵蚀颅底骨质; ⑵、经颅底骨先天性或自然缺损扩展; ⑶、通过神经、血管或淋巴扩展。
病理:分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与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Capillary hemangioma Cavernous hemangioma
部位 鼻中隔前、下方,下鼻 上颌窦自然开口附近,下
甲前端
鼻甲中、后端
外观 瘤体小 有蒂 色鲜红或 瘤体大 基广 质软可压 暗红 质软 有弹性 易出 缩 血
为预防复发,术后可加放疗。
鼻腔鼻窦—骨瘤(Osteoma)
骨瘤(Osteoma)是一种从膜状骨生长的良性 肿瘤,大多是颅骨和颜面骨。骨头有胚 胎发育有两种起源,一种是膜内骨化, 另一种是软骨内骨化
头名称 在骨头 化过程
膜内骨化
软骨内骨化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发生在鼻腔、鼻窦,主要是上颌窦和筛窦。 多见于40岁以上 单侧发病 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 内翻性乳头状瘤又称为边缘性肿瘤、癌前状态、
潜在恶性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病理上属良性, 但有很强的生长力,可呈多中心性生长 。临床上有破坏周围骨质、向邻近结构 和器官扩展、切除后易复发及恶变倾向 等特点。故目前已将本归属为界于良、 恶性之间的边缘性肿瘤、癌前状态或潜 在性恶肿瘤。
什么是侧颅底肿瘤?
什么是侧颅底肿瘤?
侧颅底肿瘤(tumorsofthelateralskullbase)主要有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中耳癌、听神经瘤、颞骨巨细胞瘤和母细胞瘤、脑膜瘤、腮腺混合瘤和斜坡脊索瘤等。
侧颅底由咽区咽鼓管区神经血管区听道区关节区和颞下区等六个小区构成,侵犯侧颅底的肿瘤统称为侧颅底肿瘤。
侧颅底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
有家族发生倾向,可双侧。
因一般始发于中耳,故早期出现中耳症状,病变超出中耳腔,可压迫颈静脉球体邻近的颅神经,出现相应症状体征。
1、搏动性耳鸣。
2、听力障碍。
3、外耳道检查,骨膜完整时,在其后下方可见淡红色或蓝色肿物影,有时将鼓膜下部推起,并有搏动。
当用鼓气耳镜检查时加压后见鼓膜变白色,搏动消失。
4、耳漏。
5、颈静脉孔综合征。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23%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嗅觉障碍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肿瘤科肿瘤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0-30天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强力康颗粒替尼泊苷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0——100000元)
温馨提示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刺激性强的葱、椒、咖啡等。
颅内常见肿瘤
鉴别诊断: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正常垂体不可见。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可有头痛、视力障碍,一般无内分泌障碍,晚期可出现视野障碍及眼底原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蝶鞍改变不明显,常见鞍结节部位有骨质增生或破坏。CT示病变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可见肿瘤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鞍区生殖细胞瘤:多有内分泌障碍,以尿崩为突出表现,可伴有性早熟及视力视野改变,影像学检查示蝶鞍正常,无钙化表现。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颅底骨肿瘤:常见骨瘤、骨巨细胞瘤、 软骨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生 症。 (1)颅神经症状 (2)颅内压增高症状 (3)局部脑受压症状 (4)局部骨隆起 (5)眼球突出 (6)脑脊液鼻漏 (7)面部畸形
7.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脑膜瘤在颅底肿瘤中占有特殊的 位置,从眶部直至后颅窝都可发 生,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现就各部位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进 行详细描述。
(2)嗅沟脑膜瘤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嗅觉障碍,但以嗅觉 减退就诊者很少。就诊时患者可有颅内 压增高症状, Foster-Kennedy 综合症,视 力和视野改变,额叶症状,癫痫发作。 晚期可有锥体束征。
(3)鞍结节脑膜瘤
单眼视力减退或丧失常为其首发症状, 可有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下丘脑垂体 症状少见,可有相应颅神经损害表现, 但少见。极少数可有眼球突出和癫痫。
(2)视力、视野和眼底改变 视神经的原发肿瘤和侵犯及压迫视神经的肿瘤 都可造成视力障碍,如视神经管内和视路前部 的肿瘤等。 视野检查应包括周边视野和中心视野,原发性 视神经肿瘤出现对侧颞侧偏盲,往往提示肿瘤 已经扩展到视交叉。 眼底检查应当注意视盘、血管、黄斑区和周围 眼底的改变。视盘水肿可由肿瘤压迫视神经或 颅内压增高所致,病程继续发展可变为继发性 视神经萎缩。充血可见于眼球后方的眶内肿瘤 压迫视神经所致,视盘上出现异常的大静脉时 可见于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
肉眼观察
可有纤维包膜,早期常有一定的界限, 晚期则界限不清,侵润破坏颅底骨质及 其附近的神经和脑实质。切面呈半透明 胶冻状。有间隔将肿瘤分割成大小不等 的多叶状。可有钙化、出血和囊变。
镜下观察
排列成条或岛状,可含有软骨组织和小 片骨骼 空泡细胞和戒指细胞 大量的空泡细胞和粘液形成是本病的病 理形态特征
5 .后颅窝肿瘤:常见有听神经瘤、 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胆脂瘤、 颈静脉球体瘤、上皮样囊肿、皮样 囊肿、脊索瘤、转移癌等。
(1 )颅神经损害症状:如听力减退或丧失、 面部感觉减退、麻木、面瘫、三叉神经痛、 眼球外展麻痹、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 (2)小脑性共济失调 (3)颅内压增高表现 (4)脑干表现 (5)颈神经根损伤症状:上颈部疼痛、后脑 部疼痛伴颈部僵硬。
3.前颅底肿瘤 常见有脑膜瘤。 (1)嗅神经损害:常为嗅沟脑膜瘤的首发 症状,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 (2)视神经损害:常为鞍结节脑膜瘤的首 发症状,可出现视力减退或丧失,视野 缺损等。 (3)额叶症状:常有兴奋、欣快、淡漠、 记忆力减退及定向力障碍等。 (4)颅内压增高表现:可出现头痛、呕吐 及视神经乳头水肿,晚期可出现Fosterkennedy综合症。
我们根据临床上常见肿瘤类型分为
以下几种: 1.脑膜瘤 2.神经鞘瘤 3.垂体腺瘤 4.颅咽管瘤 5.表皮样囊肿 6.皮样囊肿 7.畸胎瘤 8.蛛网膜囊肿
9.脊索瘤
10.Rathke囊肿
11.视路或下丘脑胶质瘤
12.嗅神经母细胞瘤或感觉神经母
细胞瘤 13.海绵状血管瘤 14.胶样囊肿
(10)枕骨大孔区脑膜瘤 常有上颈部疼痛、后脑疼痛伴有颈部僵 硬。 Cushing 根据肿瘤起源于枕骨大孔的 上下,将其分为颅脊型和脊颅型两种。 小脑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和颅神经症 状常见于颅脊型。
(11)斜坡脑膜瘤 可发生于上、中、下三个部位。常有颅内压增 高症状、小脑受压症状、脑干症状及颅神经损 害症状。头痛和步态不稳是最常见症状,70 % 患者可有,Ⅴ、Ⅷ对颅神经最常受累,其次为 Ⅵ、Ⅶ对颅神经。
首先我们就颅底肿瘤按部位分类的临床 表现进行总结。
1. 眶内和眶颅沟通性肿瘤 常见有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 瘤、血管源性肿瘤、皮样囊肿、横纹肌 肉瘤、泪腺上皮性肿瘤、良性混合瘤、 囊腺癌。
(1)单侧眼球突出 由于肿瘤造成眶内容物增加,直肌麻痹失去张 力,以及眶骨异常导致眶腔变化所致。 眼球突出的方向总是与肿瘤位置相反。呈轴性 突出常提示为视神经肿瘤或肌锥内软组织肿瘤, 非轴性突出为肌锥外或前部眼眶肿瘤,由上颌 窦扩展到眶内的肿瘤使眼球突向外上方或内上 方。 眼球突出的年龄和病程快慢常有诊断价值,先 天性肿瘤常在出生后就出现眼球突出。良性肿 瘤的病程长,恶性肿瘤的病情发展迅速。 两眼突出度相差超过3mm才能确定为病理性突 眼。
肉眼和镜下观察
肿瘤为半透明灰白色,常与硬膜粘连, 附近可见颅骨增生。 显微镜下可见不正常的软骨细胞,具有 活跃增殖的迹象,伴有程度不一的骨化 或钙化。
预后
1-2%的软骨瘤可恶变 手术切除,颅底广泛受累难以全切,部 分或大部分切除缓解症状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按颅底肿瘤的部位分类
1.眶内肿瘤和眶颅沟通性肿瘤
2.鼻颅沟通性肿瘤
3.前颅底肿瘤
4.中颅底肿瘤 5.后颅底肿瘤 6.颅底骨肿瘤
按颅底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类 Martinez根据胚胎起源和组织病理学 特征将颅底肿瘤分为: 神经上皮肿瘤 中胚层肿瘤 外胚层肿瘤 先天性、胚胎性和畸胎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等。 由于他认为非新生物也包括内 “Tumor”之内,所以他还将炎性病 变和空蝶鞍综合症也计算在内。
(7)桥小脑角脑膜瘤 是桥小脑角常见肿瘤,头痛常为首发症 状,还有颅神经症状,以及桥小脑角征 候群,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8)岩嵴脑膜瘤 可发生于岩嵴的三个界面上,包括前界、 后界和下界。可出现单侧的耳蜗、面、 前庭、三叉神经症状和小脑症状,当肿 瘤侵犯外耳道可有耳部感染症状。
(9)颈静脉孔区脑膜瘤 主要是后组颅神经受累表现,如声音嘶 哑、面部麻木和呛咳,如果累及面神经 可出现面瘫。
Biology of Select SkullBase Tumor
视神经和下丘脑神经胶质瘤
多为星形细胞瘤,其次为少突胶质细胞 瘤 起源于第三脑室底壁 儿童时期的神经胶质瘤多为低分化星形 细胞瘤;成人期为侵润性强,常伴有假 栅状、坏死、出血、异形有丝分裂
神经鞘瘤(Neuroma)
可起源于鞍旁任一神经 雪旺细胞是瘤病起出的细胞 良性,生长缓慢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可发生在不同神经, 伴发脑膜瘤,甚至神经胶质瘤
(7)脑干表现:交叉性瘫痪、昏迷等,是 肿瘤向后生长压迫脑干所致。 (8)脑脊液鼻漏和感染:肿瘤向下生长入 蝶窦、鼻腔和鼻咽部所致。 (9)癫痫:主要为颞叶癫痫。 (10)颞下窝症状:耳部或眼部疼痛、张口 困难等。 (11)眼球运动障碍:肿瘤造成Ⅲ、Ⅳ、Ⅵ 对颅神经麻痹所致。 (12)耳部症状:耳部流脓、外耳道出血、 耳聋、耳痛、听力减退等。 (13)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发生转移所致, 如中耳癌等。
(1)视神经损害 : 视力减退或丧失,视 野缺损等。 (2)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紊乱、闭经、 性欲减退、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多饮、 多尿、肥胖等。 (3)下丘脑损害:体温低、嗜睡、尿崩、 精神症状等。 (4)垂体功能低下: 肿瘤压迫垂体前叶 所致。 (5)颅内压增高 (6)颅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 感觉减退、面瘫等。
( 5 )眶上裂综合症或海绵窦综合症:表 现为单眼突出和眼睑、结膜充血水肿。 (6)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发作为主。 (7)锥体束征:肿瘤晚期表现,压迫内 囊或基底节所致。 (8)局部骨隆起:为肿瘤外突所致。
4.中颅底肿瘤:常见视神经胶质瘤、 视交叉部胶质瘤、垂体腺瘤、颅 咽管瘤、鞍上生殖细胞瘤、脑膜 瘤、颞下窝肿瘤、蝶窦肿瘤、中 耳癌、胆脂瘤等。
15.异位松果体瘤
16.球瘤或副神经节瘤
17.鼻咽癌
18.骨瘤
19.骨巨细胞瘤
20.软骨瘤
21.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涉及所有的颅神 经、颅内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以及重要脑 功能区,如脑干和下丘脑等,因此,每个 部位肿瘤的临床表现不一,每种肿瘤类型 的表现不同。但有相同表现: 颅神经损害表现,如:视力、听力、面部 感觉减退甚至丧失; 脑功能区受压表现,如下丘脑受压可有多 饮、多尿、嗜睡等症状,脑干受压可有锥 体束征等; 颅内压增高表现等。
预后
手术加放疗可使肿瘤长期缓解,大多数 病人平均生存4-8年。常局部复发,全 身转移少见。
软骨瘤(Chondroma)
又名骨软骨瘤,多发生于颅底,如蝶鞍、 破裂孔附近、桥脑小脑角、副鼻窦和眼 眶。游离于脑内的少见。 生长缓慢,病程多缓慢。 瘤基底部无骨质破坏是小软骨瘤的典型 表现,软骨肉瘤则常破坏软骨样底部
颅底常见肿瘤的 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性
神经外科 吴浩
颅底外科
主要针对颅底肿瘤而言 凡是起源于脑底部的肿瘤有侵犯颅底的 倾向、或起源于颅骨本身或颅骨下面有 侵犯副鼻窦、鼻咽腔及颞下窝者均属该 范围
颅底肿瘤是颅底病变中最常见 的疾病,也是颅底神经外科学 工作的重点。其部位复杂,种 类繁多,临床表现不一。
(4)蝶骨嵴脑膜瘤
由于该区域有眶上裂、 圆孔和卵圆孔等重要 结构,因此中颅窝底 脑膜瘤早期就有定位意义,如三叉神经痛, 一侧面部痛觉减退和麻木,还可出现眼 球活动受限、眼睑下垂、复视等,肿瘤 进一步生长还可出现Ⅲ、Ⅳ颅神经损害 表现,晚期可出血颅内压增高表现。
(6)海绵窦脑膜瘤 原发性少见,但报道逐渐增多。头痛可 能时最早症状,可有Ⅲ、Ⅳ、Ⅴ颅神经 损害症状。眼肌麻痹出现较早,后期可 出现视力视野改变。
分类
普通型:瘤内无软骨或其他间充质成分。 多见于40-50岁,<20岁少见。片状生长 为其特征。细胞角质蛋白和上皮膜抗原 的免疫染色阳性,电镜可见桥粒。(可 以与软骨肉瘤区别)
软骨样脊索瘤:瘤内有软骨和脊索瘤两 种成份。(较难与软骨肉瘤区别) 间变型脊索瘤:含有普通型成分和恶性 间充质成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 维肉瘤或骨肉瘤)。本型可继发于普通 型放疗后或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