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肿瘤鉴别诊断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讲解
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言:CPA区肿瘤是指位于颅后窝、桥小脑角和外耳道间隙的肿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病理类型复杂,因此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详细讲解CPA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CPA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耳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面肌痉挛等。
有些患者可能还出现面神经损伤、眼球运动异常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CPA区肿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常用的有头颅CT和头颅MRI。
头颅CT能清楚显示骨质改变和钙化灶等,对于颅底解剖结构的观察也较为准确。
头颅MRI对于软组织结构的分辨率较高,对于肿瘤的定位和性质的判断更为准确。
3. 集束电生理检查:集束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通过刺激和记录神经途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CPA区肿瘤的方法。
主要包括听觉诱发电位、面神经肌电图和眼动反应等,可以评估肿瘤对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影响。
4. 细胞学检查:切取肿瘤组织行细胞学检查是明确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肿瘤组织,制作细胞学薄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常规染色,可明确病理类型。
5.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CPA区肿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肿瘤组织经过固定、包埋并切片后,经过病理学家的观察和染色,可以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侵袭程度等。
此外,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肿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常见CPA区肿瘤的鉴别诊断1. 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的鉴别:听神经瘤和面神经瘤是CPA区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
听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渐进性单侧听力下降和耳鸣,面神经瘤常见的症状是面肌痉挛和面神经麻痹。
在影像学检查中,听神经瘤常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的占位病变,而面神经瘤常表现为内听道区的占位病变。
此外,集束电生理检查对两者的鉴别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2. 维斯塔梅乔细胞瘤和听神经瘤的鉴别:维斯塔梅乔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维斯塔梅乔突的细胞。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PPT课件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面对疾 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良 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等。
遵从医嘱
患者及家属应遵从医生的诊疗意见,按时服 药、定期复查。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量。
05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颅底肿瘤。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 放射线、化学物质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颅底肿瘤的 疾病,如鼻咽癌、颅内感染等
鉴别诊断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与其 他疾病进行鉴别。
病理学诊断
确诊颅底肿瘤的性质和类型,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4
CATALOGUE
颅底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开颅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 的。
术中导航
利用现代导航技术,精确确定肿瘤位置,减少手 术创伤。
术后护理
术后需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鉴别诊断
其他颅内瘤
颅底肿瘤需要与脑膜瘤、胶质瘤等其 他颅内肿瘤进行鉴别。
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
其他良性肿瘤
颅底区域也存在一些良性肿瘤,如骨 瘤、血管瘤等,需要与恶性颅底肿瘤 进行鉴别。
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颅底肿瘤 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概况
• 占全身肿瘤的2%,年发病率10/10万 • 原因不明 • 见于任何年龄
4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 2岁以下: 幕上/幕下约2:1 • 2-10岁: 幕下多于幕上 • 10-15岁:大致相等 • 15岁以上(成年):幕上多于幕下
5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 儿童期:
-幕下:小脑星形细胞瘤,脑干胶质瘤 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罕见
• 成人:幕上肿瘤占70%,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6
肿瘤诊断三要素
(准确)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力争准确) • 定性
7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断五要点)
• 部位 • 大小 • 形态 • 密度(信号、回声) • 毗邻关系
47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 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 空信号
• 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
48
左额脑膜瘤(图)
49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50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51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 增强
-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42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
变、坏死时信号不均
•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3
四脑室 室管膜瘤(图)
44
四脑室室管膜瘤(图)
45
脑膜瘤
• 临床与病理:
占原发颅内肿瘤15%-20%,起自蛛网膜颗粒的蛛网膜 帽细胞,40-60岁女性多见;常见矢状窦旁、大脑凸 面、鞍区、大脑镰等,为颅内脑外肿瘤,有完整包膜, 血供丰富,常有钙化,可引起颅骨增生或破坏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37岁,头痛1个月。
三叉神经瘤
• 肿瘤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常跨越中、后 颅窝,呈哑铃状,发生于半月节的肿瘤实 性成分较多,发生于颅后窝神经根部肿瘤 体积较大,易发生囊变。可引起病变侧圆 孔或卵圆孔扩大,可伴有同侧咀嚼肌萎缩。
• 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瘤多呈实性,部分囊 变,囊内信号同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囊性病变呈环形强 化,囊内无强化,常伴桥脑、第四脑室受 压向后移位,Meckel腔扩大。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多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比较集中之处,小脑 幕、桥小脑角、海棉窦、筛板、鞍结节、 矢状窦旁等部位。
• 好发于42~56岁中年人群,男女比例为1: (2~3)。与乳腺癌有阳性相关性,妊娠期 间发病率高有关。
• 大部分属良性肿瘤,少数间变后偏向恶性。 • 常见的脑膜瘤有脑膜肉瘤、恶性脑膜瘤、
混合型或移行型、砂粒型、血管型、成纤 维型、内皮型。
MRI
• 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DWI常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1)白质塌陷征:颅外占位推压脑组织,脑白质受 压内移。常作为鉴别颅内外占位的重要征象之一。 (2)包膜:T1WI肿瘤边缘低信号环,肿瘤被移位 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是脑膜瘤特 征性表现。 (3)宽基底征: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或颅骨,扁 平型脑膜瘤尤为明显。
(4)瘤周水肿:多认为与肿瘤压迫回流静脉或静脉 窦有关。
(5)脑膜尾征:可能是肿瘤浸润和富血管的脑膜瘤 局部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6)肿瘤脑面重度强化带:可能与脑膜瘤双重供血 有关,即脑动脉在肿瘤包膜下或肿瘤与脑交界处 参与供血,使肿瘤脑面血供比瘤体内更丰富,是 脑膜瘤特有的征象,对不典型脑膜瘤诊断有重要 意义。
探讨核磁共振(MRI)、CT检查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
247研究数据显示,人体脑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增加,由于肿瘤容易压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使患者发生情感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而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准确诊断,对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常用诊断方式包括C T 和M R I 两种,但临床对于上述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尚无明确报道。
因此,本次研究对核磁共振(MRI)、CT 检查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100例颅内肿瘤患者,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MRI)、CT 检查,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
纳入标准:(1)确诊为颅内肿瘤;(2)患者和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研究。
排除标准:(1)排除其他恶性肿瘤者;(2)排除精神异常疾病者。
年龄21岁~70岁,年龄平均值(46.17±1.21)岁,其中男6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头痛和呕吐症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诊断方式、MRI 诊断方式。
CT 诊断方法:C T 的仪器来源于东软公司64排螺旋C T,将碘帕醇及碘氟醇作为CT 对比剂,对患者头部进行横断面平扫、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患者实施C T 诊断完毕后,24小时后再对患者实施MRI 诊断:给予患者使用1.5Avanto 超导全身磁共振扫描仪,选择扎特酸葡安作为增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体重一次0.2 ml/kg,注射速率每秒2.5 ml。
参数设置(1.5T 磁共振):梯度回波(T r a 及S a g)T1WI:TR:195 ms,TE4.7 ms;快速自旋回波(Tra-Fs)T2WI:TR:4370ms,TE:99 ms,层厚设置3~5 mm、层间距0.3 mm;FOV200~250 mm,弥散加权成像(Tra):TR:2600 ms TE82 ms。
1.3 观察指标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颅底脊索瘤CT诊断
颅底脊索瘤CT诊断颅底脊索瘤为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颅底残余胚胎脊索组织的低度恶性具有局部侵袭性、易侵犯颅底固执和颅神经的肿瘤。
颅底脊索瘤长起自斜坡中线部位、呈缓慢侵润性生长,常累及相邻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因此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和周围结构等定位定性针管非常重要。
1 肿瘤生物学及病理特征颅底脊索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男女比例约为2∶1[2,3]。
其自然病程表现为持续加重的颅底骨侵蚀以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直接受压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和体证。
典型的脊索瘤镜下可见特征性的囊泡细胞,胞体大,多边形,胞浆呈空泡状,细胞核小,分裂相少见。
heefelfinger等1973年首次报道软骨样脊索瘤,其镜下特点除上述典型所见外,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透明软骨样区域。
该瘤发病年龄较轻,易与软骨肉瘤相混,但其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好。
尽管有人通过电镜等观察后否认软骨样脊索瘤,认为其实为低底恶性的软骨肉瘤,但许多学者参照heffelfinger等的标准相继报道了软骨样脊索瘤。
大量免疫组化研究也发现,软骨样脊索瘤及典型脊索瘤的上皮性标记抗原cytokeratin均呈阳性反应,而软骨肉瘤则呈阴性,故软骨样脊索瘤确系脊索瘤的一个特殊类型。
2 临床症状以头疼、头晕、复视、眼睑下垂、内斜视、视力下降、肢体乏力、声嘶、鼻塞、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失眠时打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史长短不一,长者10年,短者1个月。
3 ct表现病变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病变呈不规则形、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部分侵润生长,边界欠清楚。
发生斜坡的病变都较小,发生于蝶鞍区的肿瘤体积较大。
脊索瘤多发生在中轴骨两端。
及脊柱两端及其附近部位,这与脊索的组织发生学有密切的关系,脊索是人体脊柱的原基,形成于胚胎期的第17天,原始脊索在胚胎早期代表中轴骨、后期被软骨基质所包绕。
脊索由颅底向下延伸至斜坡,接着穿过齿状突和椎体中央。
当软骨骨化时,脊索突入椎间区,在此处发展为椎间盘的髓核。
图文详解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图⽂详解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称为⾻纤维结构不良,纤维软⾻结构不良或⾻泛化性纤维囊性病,青少年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颅底以筛⾻发病率最⾼,次为蝶⾻、额⾻、颞⾻及枕⾻。
多同时累及颌⾯⾻,50%为多⾻发病。
早期以⾻破坏为主,正常⾻结构被异常增殖的纤维组织取代,表现为条⽚状、圆形⾻密度减低,周围环绕硬化边。
随病变发展,⾻破坏区逐渐扩⼤融合,颅板变薄,板障增厚膨胀。
当病变趋于成熟,编织⾻数量增多,即出现修复性⾻硬化,⾻破坏区密度增⾼,颅⾻增厚,最终板障与内外板融合,呈磨砂玻璃样改变,硬化边缘消失。
⼆、畸形性⾻炎(osteitis deformans)⼜称为Padget⽒病,少见的慢性进⾏性⾻组织结构紊乱性⾻病。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
半数以上⽆症状,如有症状则以腰背痛和肢体畸形最为常见,头围逐年增⼤。
⾎钙、⾎磷通常正常,碱性磷酸酶显著升⾼。
颅底好发于额⾻及枕⾻,多⾻发病,范围⼴泛。
早期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始于颅⾻外板,病变区⾻破坏与增⽣并存。
晚期板障消失,内外板融合为⼀体,头围增⼤,颅⾻增厚可达正常的2~5倍。
颅底因⾻质软化⽽变平,有的向内凹陷,颈椎突⼊,形成颅底凹陷。
展开剩余73%三、⾻软⾻瘤(osteochondroma)也称为外⽣⾻疣。
单发多见,病因尚不明确,多发者约占25%,系常染⾊体显性遗传疾病。
主要发⽣于颅底软⾻化⾻,如筛⾻、蝶⾻和枕⾻。
⽣长缓慢,可⽆任何症状。
肿瘤压迫颅底神经⾎管可导致视⼒减退、眼球运动障碍、头痛、头晕或听⼒下降等症状。
约1%的病例可恶变为软⾻⾁瘤或⾻⾁瘤。
影像学表现为起⾃颅⾻的菜花状或蘑菇状⾻性肿物,瘤体密度不均匀,表⾯凹凸不平,可见蜂窝状低密度区,软⾻帽钙化呈不规则点⽚状致密影。
四、神经鞘瘤(schwannoma)起源于雪旺⽒细胞构成的神经鞘膜,发⽣于不同的颅神经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
颅底软骨瘤的CT影像分析
分; C T多呈低密度 , 稍高 于脑 脊液 , 邻 近骨质受 压改变 , 灶 内 无强化 , 其 内无钙化。 但少数不典型 的鞍 区表皮样囊 肿合并感
染或 出血时 , 可呈等高密度 , 灶 内可见钙 化 , 增强扫描可呈轻
度强化[ 。
包绕 和侵犯血 管。平扫时病灶多呈不 均匀混杂密度 , 病灶 内 或其边缘有形 态多样的钙化灶是其影 像特征 , 钙化灶多表 现
粘连不易分离 。镜下 肿瘤组织 由成熟透 明软骨或纤维软骨构
3 . 2 . 2 鞍结节或鞍旁脑膜瘤 : C T平扫见等或稍 高密度 ,瘤 内 钙化较少见 , 邻近骨质增生硬化是其重要征象 ; 常包绕海绵窦 段颈 内动脉 ; 增 强扫描均 见显著均匀 强化 , 可见脑膜 尾征… 】 。 脑血管造影见瘤内有 丰富血管 网。 瘤 内钙化形态及血供与颅底 软骨瘤表 现有 明显不 同, 且邻 近骨质增生硬化而非骨质缺损 。 3 . 2 . 3 表皮样 囊肿 : 病灶最常见 于桥小 脑角 , 其次是鞍旁 , 典 型表现呈塑形或填充式沿脑池和裂隙生长 ,与颅底软骨瘤 的
织结 构紊 乱 , 细胞 形态多样 , 肿 瘤问质 内有 丰富均质 状黏 液
蛋 白。而无其他常见颅底肿瘤的病理特征【 8 ] 。 3 . 1 . 3 C T表 现 : 病灶 多见 于颅底硬 膜外 , 边 界清楚 , 多呈 球 状、 结节状 或分叶块状 ; 约6 0 %的病灶伴有 钙化 , 5 0 %的病灶 伴有周 围骨质破坏 。病灶压迫推移周 围脑 组织和血管 , 但 不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颅内肿瘤之颅底肿瘤
发病机制
外伤
颅底骨折、手术创伤等 可能导致颅底肿瘤的发
生。
基因突变
部分颅底肿瘤的发生与 基因突变有关,如神经
鞘瘤、脊索瘤等。
放射线
长期接触放射线可能导 致颅底肿瘤的发生。
化学物质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与颅 底肿瘤的发生有关,如
苯等。
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颅底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 低,但随着环境因素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
鉴别诊断
脑膜瘤
脑膜瘤多起源于脑膜,与颅底肿 瘤在影像学表现上相似,但脑膜 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缓慢。
垂体瘤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有时会向颅 底方向生长,需要与颅底肿瘤进 行鉴别。垂体瘤通常伴有内分泌
症状。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多位 于内听道口,有时会向颅底方向 生长,需要与颅底肿瘤进行鉴别。 听神经瘤通常伴有听力下降等症
性,且在夜间加重。
视觉障碍
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等结 构,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双视或复视等症状。
嗅觉减退或消失
颅底肿瘤可能压迫嗅神经,导 致嗅觉减退或消失。
耳鸣和听力下降
肿瘤压迫听神经或内听道,导 致耳鸣和听力下降。
体征表现
眼球突出
肿瘤压迫眼肌或眶内组织,导 致眼球突出。
面部感觉障碍
肿瘤侵犯三叉神经,导致面部 感觉减退或消失。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其他治疗方式
1 2
放疗
使用放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以杀死肿瘤细胞。
热疗
利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
3
激素治疗
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使用激素进行治疗。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
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张冲【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浆细胞瘤的患者,均行CT或MR扫描,影像检查重点观察了肿瘤的发生部位,信号特点,侵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结果:10例有5例发生斜坡,3例发生岩尖区,1例发生鞍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MR表现与肿瘤起源部位和侵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的MR表现与某些肿瘤十分相似,不易鉴别.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显示浆细胞瘤及其侵润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5(027)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颅底;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作者】张冲【作者单位】开封市中医院,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R816.1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35-58岁,临床上主要以局部疼痛及脑实质受压而出现神经症状来院就诊。
均无多发性骨髓瘤病史,术前血、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后进一步全身检查提示不符合多发性骨髓瘤。
手术前,患者在本院接受了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检查,7例患者接受了头部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术前诊断为脊索瘤,1例诊断为神经鞘瘤,2例诊断为脑膜瘤,1例诊断为垂体瘤。
1.2 检查方法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东软飞利浦1.5T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部线圈,平扫时采用SE序列T1WI行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FSE序列T2WI行横断面扫描。
层厚5mm,无层间距,2次激励成像。
颅内占位鉴别诊断:
颅内占位鉴别:
1.颅咽管瘤: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内分泌紊乱、视力视野障碍,CT可
见鞍上池内囊占位,患儿无内分泌紊乱等相关表现,头颅MRI检查不支持,故排除。
2.髓母细胞瘤:颅内常见恶性肿瘤,常见于四脑室,有颅内压增高及小脑损害征,CT可见四
脑室较高密度影,患儿情况可考虑,但术中病理未提示,故排除。
3.室管膜瘤:儿童发病较成人高,可发生脑脊液流出道梗阻,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部分病人可出现颈部疼痛和强迫头位,患儿无相关临床表现,病理不支持,故排除。
颅脑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星形细胞瘤(15-year-old male)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多中心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29-year-old female)
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常可同时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 其CT、MR表现有时与脑梗死表现相似。鉴 别要点为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均位于脑动脉 分布区内,一般不会跨跃颈内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分布区;
少枝胶质瘤CT表现
CT平扫多表现为混合密度影,边缘常不甚 清楚。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管状或斑 块状。肿瘤内部低密度影为囊变区。当瘤 内有出血时则在CT图 像上为稍高密度影。 肿瘤的实性部分多为等密度影。静脉注入 造影剂后,肿瘤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 则增强,边缘尚清楚。
少枝胶质瘤MR表现
MR平扫时,少枝胶质瘤多表现为信号不均 匀、形态不规整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影。 由于钙化灶的存在,因此少枝胶质瘤与星 形细胞瘤相比,其内部更不均匀。肿瘤边 缘一般尚清楚,常常伴有轻到中度的瘤旁 水肿。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实质部 分有轻到中度不规则条块状或不完整花环 样增强影。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髓母细胞瘤MR表现
中线部位(第四脑室和小脑蚓部)髓母细 胞瘤的MR影像表现多为圆形实性肿块,边 缘清楚。肿瘤内小囊变、坏死区较常见。 MR T1加权像上肿瘤多为稍低信号强度影, 边缘清楚,肿瘤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坏死 灶;T2加权像肿瘤为稍高信号影或高信号 影。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肿瘤侧边多可 见残存脑脊液信号影。
星形细胞瘤MR表现
头颅肿瘤的CT诊断
② 脑实质内:幕上混合密度,团块状,强化明显(实体部 分),水肿轻度。
③ 四脑室内的室管膜瘤易沿着小脑蚓部及脑干向上生长, 而髓母细胞瘤易沿着小脑蚓部及延髓向下生长。
? 四脑室 内等低 混杂密 度,四 脑室受 压,向 左前移 位。 +C: 不均匀 强化
?脑转移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 15%,甚至高达30%-40% 。年龄:中 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高峰年龄: 50-70岁。原 发灶:肺癌(占 52%),乳腺癌,原发灶不明者,消 化道肿瘤等
?部位:幕上多见(占 80%),幕后下少见( 20%), 绝大多数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小脑、脑干及基底节较 少。数目:单发,多发,少数仅表现为癌性脑膜炎。
Ⅲ~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
(1)肿瘤表现为以低密度为主或以等密度为主的 混合密度病灶,部分肿瘤内可见高密度出血 灶。
( 2)肿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3)肿瘤周围有中度或重度水肿。 (4)增强扫描肿瘤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且边界清楚,
强化形式为不规则环形或片状。
幕上星形细胞瘤CT表现
幕下星形细胞瘤 CT表现
? 部位 小脑
大脑半球 脑干 胼胝体 枕大孔区 鞍区 视交叉区
桥小脑角 区 四脑室 三脑室
常见肿瘤 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支胶质瘤、脑膜瘤 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脂肪瘤 脑膜瘤、表皮样囊肿 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脊索瘤、皮样囊肿 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瘤、表 皮样囊肿 听神经瘤、颈静脉球瘤、室管膜瘤、表皮样囊肿、 脑膜瘤、蛛网膜囊肿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颅内常见肿瘤
鉴别诊断: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正常垂体不可见。鞍结节脑膜瘤:早期可有头痛、视力障碍,一般无内分泌障碍,晚期可出现视野障碍及眼底原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蝶鞍改变不明显,常见鞍结节部位有骨质增生或破坏。CT示病变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可见肿瘤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鞍区生殖细胞瘤:多有内分泌障碍,以尿崩为突出表现,可伴有性早熟及视力视野改变,影像学检查示蝶鞍正常,无钙化表现。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 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 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 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 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 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 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 瘤.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低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信号肿块,界清, 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无或轻度强化。
高度恶性者,平扫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囊 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后不规则环 形强化居多。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胶质母细胞瘤
MR:额叶跨中央线向脑室内生长肿块, T1W1呈稍 低信号,其内可见小片状更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 并可见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呈花环样强化.
40~50岁。
室管膜瘤发病部位:儿童发病为成人的4~6 倍
幕下占60%;第四脑室好发(90%) 幕上占40%;侧脑室三角区(75%)
第三脑室内(15% )
室管膜瘤病理学特征
为一生长缓慢的分叶状肿块 其生长方式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钙化(占51%),出血(14%)囊变常见。 镜下分四型:上皮型、乳头型、粘液型和细
根据起源分两类 一类起源于脑室长入周围脑实质
二类由脑室质长入脑室内
有一定的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 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 瘤周水肿不明显,脑积水常见。
室管膜瘤(Ependymoma)
起源于衬于脑室内壁柱状室管膜上 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2~8% 发病年龄:见有双高峰期,10~15岁和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异位松果体瘤: • 异位松果体瘤可长在鞍上、垂体柄或下丘
脑处,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表现为垂 体前叶及后叶功能障碍,特别是后叶症状 比较突出,尿崩症常为首发及长期的唯一 症状。青春期前病人可致发育停滞,多出 现颞侧偏盲及视神经原发性萎缩。蝶鞍多 正常。垂体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或低下。
• CT扫描可见鞍区类圆形高密度区,边
2)临床表现 • 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临床症状体征与肿瘤部位有关,脑桥 小脑角区肿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 症状;颅中窝肿瘤主要表现为三叉神 经损害症状;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 发作、轻偏瘫;小脑半球肿瘤常有共 济失调;鞍区肿瘤表现为缓慢进展性 视力减退。
3)影像学表现
•
CT表现: (1)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 0- 15HU,边缘清楚。 (2)有两种形态: ①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 “见缝就钻”为其特点。 ②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 度。 (3)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 亦可在囊内。 (4)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的肿瘤可 致脑干受压、变形; (5)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 形增强。
三、混杂密度影
• 1、室管膜瘤
多呈不规则形或菜花样,经侧孔向四脑室 延伸。 2、化学感受器瘤 位置低于内听道开口,颈静脉孔区骨破坏, 增强明显。
后颅窝肿瘤-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在小脑肿瘤鉴 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1、四脑室内室管膜瘤,年龄为12~16岁的少年
儿童; 2、小脑半球的血管母细胞瘤,年龄为28~61岁 的成年人; 3、小脑半球内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青 少年,年龄在8~16岁; 4、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亦见于青少 年; 5、转移瘤:好发于48~60岁的中老年人; 6、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多见于中年人; 7、脉络丛乳头状瘤,幕上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均 胚层结构,
即除皮肤附属器外,还可有骨骼、牙 齿等结构,为混杂有脂肪密度的肿块。
②皮样囊肿:居中线部位,病灶密度较 均匀,常低于脑脊液,而且发病率较低。 ③蛛网膜囊肿:密度与脑脊液相似,且 均匀,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规则, 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临近颅骨弧形受压。
蛛网膜囊肿
二、低密度影
• 1、颅咽管瘤
蛋壳样钙化,小儿及青年人多见,无增强,海绵 窦很少受累。 2、囊性垂体瘤 蝶鞍扩大,鞍底下陷,常累及海绵窦。 3、表皮样囊肿 不规则,密度较均匀,CT值10-20HU,钙化及 边缘增强罕见。 4、囊虫 多房性,葡萄状 5、皮样囊肿 球形,边光滑,锐利;CT值-50HU左右。 6、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球形,一般大于3cm,平扫与囊性颅咽管瘤相似, 有增强。
病因病理
• 蛛网膜囊肿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前
者为发育上的问题,后者多因外伤、炎症 等引起蛛网膜广泛粘连的结果。先天性蛛 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 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继 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 成囊肿,内含脑脊液。好发于小颅凹,也 见于枕大池,四叠体周围脑池和鞍上池等。
三、混杂密度灶
• 1、脊索瘤
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钙化呈离心样。 2、软骨瘤 毛线团状钙化,位于岩骨尖,后床突。 3、畸胎瘤 钙化,脂肪和软组织影混合存在。
1)颅咽管瘤: • 颅咽管瘤常与垂体腺瘤相混,多发生
在鞍内,常向第三脑室内、鞍后或鞍 旁发展。典型颅咽管瘤不难鉴别,多 发生在儿童或青春前期,表现为垂体 内分泌功能低下,发育停滞,50%呈 侏儒型或矮小症。约1/3病人患有尿 崩症。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 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70 %的病人 鞍上或/和鞍内呈现钙化斑块,肿瘤 多呈囊性,有时囊壁钙化呈特有的蛋 壳形。
界清楚,内有散在钙化点,注射造影 剂后高密度区明显均匀增强。MRI显示 为长T1和长T2信号。有时手术前与垂 体腺瘤很难鉴别,需要手术探查和病 理组织切片检查才能证实诊断。
4)脊索瘤:
• 脊索瘤系先天性肿瘤,少见,多发生在成
年人。常位于颅底中央部,如斜坡,向鞍 区侵犯,有多发颅神经麻痹症状,头痛, 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视神经原发萎缩。 没有内分泌素分泌过多症状,X线颅底相可 见骨质破坏,垂体内分泌素测定多为正常 或低下。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钙化呈
• 临床表现对于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具
有重要意义。小脑区的各种肿瘤,其 临床表现均基本相仿或大同小异,对 于小脑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而鉴别 诊断却无明显特异性。但值得一提的 是小脑区的转移瘤,往往结合临床查 找原发病灶显得十分重要。
表皮样囊肿
1)病因病理
•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由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占原发性颅内 肿瘤的1%,好发于青壮年, 以脑桥小脑角区最为常见,其次为鞍上池、 四叠体、颅中窝及脑室系统亦可以发生于 颅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囊壁薄,由一层 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 和胆固醇组成。
• MR表现:
①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 病变,边缘锐利。 ②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 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 信号影。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 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 权呈高信号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 4)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 一些囊肿终身无症状,也有囊肿自行消失
的报道。囊肿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神经 结构或阻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可出现 下列症状和体征:头围增大、局限性颅骨 膨隆、颅内压增高症状、癫痫发作、智力 发育不全、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不同部 位的囊肿有不同的症状,如鞍区囊肿往往 有视力视野改变或出现内分泌症状。
6)上皮样囊肿:
• 为非炎症性胆脂瘤,多生长在颅底或
鞍旁,可有不同程度的第Ⅲ、第Ⅳ、 第Ⅵ颅神经或第V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 垂体内分泌测定多为正常,X线颅底相 偶可见颅底有骨质破坏,CT扫描呈低 密度影像。
7)神经鞘瘤:
• 神经鞘瘤大多数发生在感觉神经,运动神
经发生者很少。侵及鞍区以三叉神经鞘瘤 最多。有三叉神经鞘瘤的初发症状,疼痛, 感觉麻木,迟钝,灼热感等。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鉴别
一、实性密度影
• 1、听神经瘤
内听道开口扩大,瘤体与骨板夹角呈 锐角关系,肿瘤位于内听道开口处。 2、脑膜瘤 位置不确定,骨板增生,肿瘤以广基 与骨板相依。 3、三叉神经鞘瘤 靠岩骨尖处,岩骨尖骨破坏。
二、低密度灶
• 1、表皮样囊肿
呈扁平状,沿珠网膜下腔生长,常累 及桥前池、环池、鞍上池等。 2、蛛网膜囊肿 脑脊液样密度,球形,边缘光滑锐利, 囊壁菲薄。颅骨可见弧形压迹。
影像学表现
• 为脑外边界清楚、光滑的脑脊液密度区,
CT值为 0~20 Hu,无强化表现。外侧裂池 与颅穹窿附近的囊肿,内缘呈直线状为其 特征,可成方形。常引起邻近颅骨的吸收 和膨隆。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可使四脑室前 移位,伴病变以上脑室扩大。
皮样囊肿
病因病理
• 皮样囊肿是一种极少见的非肿瘤性皮肤囊肿,是
•
分或全部为脂肪密度,有时可见脂液分层现象。 皮样囊肿MRI典型表现:T1WI、T2WI均呈高信号 并见分层现象,压脂后信号减低。病变MRI信号 分层及前底部小团状低信号区,可能是病变内存 在脱屑及毛发所致。
鉴别诊断
• 1、上皮样囊肿(胆脂瘤):两者均来源于外胚层的
异位细胞,上皮样囊肿仅含表皮和脱屑,皮样囊 肿还有真皮及皮肤附件如汗腺、皮脂腺、毛囊、 毛发等结构。因囊内均为脂类物质,容易混淆, 但MRI有特征性:皮样囊肿内含有液态脂类物质, 故T1WI、T2WI图象均为高信号;而典型上皮样 囊肿内胆固醇均以结晶形式存在分子较大,T1时 间并不缩短,在T1WI图象上为低信号,若囊液内 水分较少,富含蛋白或合并出血,则呈短T1长T2 信号,需病理鉴别。
• CT扫描多为实性呈均匀高密度影像,很少
有囊性。增强均匀明显强化。MRI显示T1像 呈较为均匀的信号,稍稍低于脑组织,但 长T2的肿瘤内常因有低信号区(斑块样的)并 不均匀,这是该处血液丰富的结果。增强 均匀明显强化。
鞍上脑膜瘤 病史:男,39岁,临表:左眼视力下降2年余,伴头痛. CT表现:鞍上可见类圆形高密度影,大约2.2cmX2.7cmX2.5cm,CT值为 45.9hu,冠位增强扫描CT值为77.8hu.
• 2、皮脂腺囊肿:该病为皮脂腺闭塞,
皮脂淤积形成的滞留性囊肿,与表面 皮肤紧密相连,其粥样内容物内不含 毛发,T1WI、T2WI图象呈均匀高信号。
• 3、脂肪瘤:较表浅,活动度较大,
MRI:包膜极薄,与正常组织界线不清, 呈均匀脂 肪信号影。 4、畸胎瘤:一般含3个以上胚层结构, 即除皮肤附属器外,还可有骨骼、牙 齿等结构,影像检查可见钙化灶,病 理可确诊。
颅底肿瘤鉴别
襄城县人民医院
蔡林波
鞍区肿瘤鉴别
一、实密度影
• 1、动脉瘤
球形,可有弧形钙化,增强明显,与血管影一致, 小儿罕见。 2、垂体瘤 蝶鞍扩大,鞍底下陷,常侵犯海绵窦,小儿罕见。 3、颅咽管瘤 球形,在鞍上略靠前位置;鞍结节骨质增生。 4、脑膜瘤 球形,在鞍上略靠前位置;鞍结节骨质增生,小 儿罕见。 5、生殖细胞瘤 男性小儿多见,球形。
• CT扫描为鞍上低密度囊性区。边界清楚、圆形、
卵圆形或分叶状,实体肿瘤CT扫描表现为均匀的 密度增高区,囊壁呈壳样钙化是颅咽管瘤的特点,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注射造影剂,实体肿瘤 为均匀增强;囊性肿瘤为环形囊壁增强。MRI显 示鞍上、鞍内的囊性肿物,可为长T1、T2,也可 为短T1、T2信号。手术时见肿瘤内为绿色液体, 有时囊液稠如机油,内含胆固醇结晶。在成人, 颅咽管瘤多为实质性,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内分 泌功能减退等,难与垂体腺瘤鉴别,有时取下瘤 组织作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病史:男 4岁 视力下降。体检:视神经萎缩。 CT表现:鞍内及鞍上可见一类圆形囊性占位性病变,囊壁呈蛋壳状钙化. 病理:颅咽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