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内涵和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灯下漫笔的起源与发展1. 灯下漫笔的起源: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以及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2. 灯下漫笔的发展:介绍灯下漫笔在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灯下漫笔的类型与特点1. 灯下漫笔的类型:介绍灯下漫笔的各类别,如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2. 灯下漫笔的特点:分析灯下漫笔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1. 观察与思考:讲解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观点。

2. 语言表达:教授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章:灯下漫笔实例分析1. 经典灯下漫笔作品选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灯下漫笔作品进行品读。

2.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其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创作实践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作灯下漫笔的指导,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等。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创作。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灯下漫笔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灯下漫笔作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如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准确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灯下漫笔作品集、相关理论著作等。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能够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

(2)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原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能够识别并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灯下漫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特点;(2)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字词和成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3. 合作学习:(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灯下漫笔的写作;(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培养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灯下漫笔》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例子展示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3)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讨论;(3)教师给出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方面。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文章背景解释文章“灯下漫笔”的含义。

简述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整体结构解读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主题。

3.2 段落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句。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分析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担忧。

4.2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文章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意义。

第五章: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5.1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例子和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5.2 修辞技巧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词汇与语句学习6.1 词汇学习挑选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短语,提供解释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6.2 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修辞表达。

讲解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七章:阅读理解训练7.1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和主旨。

7.2 细节理解练习题目设计,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和例子。

第八章:批判性思维培养8.1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 分析文中使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漫笔”的理解;(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和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内容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写作实践:(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3)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2)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蕴含的哲理和生活智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创意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哲理和生活智慧,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的一些独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基本概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独特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创意写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4.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哲理和生活智慧,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感悟;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5.4 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老师)鲁迅就这样,在大家都不注意的地方着力,让我们看清隐藏着的不合理,看清自己的权益如何受到侵害而不自知,唤醒我们为争取做人的尊严和权利而斗争。提问: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观点思想,大家说这篇文章能不能发表?
(板书)
语言文字
观点思想
组内发表己见,组内试图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环节 师生活动内容设计 操作方法 意图 预习:
(学生)通读全文,从杂志编辑角度进行审稿,提出阅读问题。
学生在书上标记
通读全文初步感知
导入
(老师)选取萧红的回忆、日本作家增田涉的文章、鲁迅的《夜颂》中的句子共三段关于"灯下"的文字,投影, 导入新课: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幻灯片内容见附页)
用三张PPT投影展示 扣紧"灯下"的题目,引起阅读兴趣;暗示出鲁迅形象,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设置情境探讨词句文意(40分钟)
一、(老师)检查预习
提示:从文章里学习思想,是阅读的收获。而学习字句、学习构思,也是阅读的需要。请大家换换身份。你现在是《新青年》编辑部的编辑,你接收到这篇题为《灯下漫笔》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办?从文字表达、观点等角度考虑,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预习作业,说出处理意见。
预设可能出现的四个不同角度的理解--
如:①、认为作者的观点太苛刻,百姓本无奈
②、观点太精辟了,抓住了本质
③、汉代威风,唐朝气度和宋朝、明朝的经济繁荣,如此盛世,人人拥戴,历来推重,不能算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④乱世中奴隶只是一部分老百姓,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有骨气,也有人的尊严。
这就是造成百姓奴性生活的根源。
小结、引导领会--鲁迅就用他这种偏激的态度深刻地反思、尖锐的批判,"下于奴隶"和"略等于奴隶"两种生活的轮回,这就是国民的人生史。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他用尖刀刺向封建专制和蒙昧使之无处藏身;又辉起镐头,挖出他们的祖坟,使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无处遁逃。
从全新的角度就学过的历史知识和鲁迅小说探讨国民奴性心理的体现
采用步步追问的方式,快速推进探讨深度,直指社会根源
领略作者观点思想的意义
设置本环节目的是增加对鲁迅观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突出学习重点。
自然过渡到课文最后作结部分,也为第二课时内在情怀的探讨作铺垫。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语文组 王亚棣
知识体系: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定位是"说理性散文",与高一册高三册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也与高五册 "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灯下漫笔》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字问题解决后可参照《第二教材》请学生默读辨析明确,写好规范字。
学生讨论交流先组内,后班内
板书:
乱世 奴
盛世 奴
专制、蒙昧
师生都通过词语句子扣紧文本解读
剖析环节中蕴含对语言力度的感悟,鉴赏语言的目标不再设置单独的教学环节。
④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力量)
学情预想:①③两种状态学生较易理解,老师把重点放在对②④的引导理解上。
比如盛世"贞观之治"中百姓的价值再怎么挂在皇上口头心头,他也是被统治的对象。可百姓并无更高希求,只要平安就行,就甘愿被统治,高高兴兴的纳粮服役。
再如祥林嫂,她孜孜以求的最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是婆婆没卖她,她一直在鲁家做工,一直白白胖胖的。她当然不去理会她的勤劳能干,四叔家两个女佣只剩她一个,连短工也不用了。
2、深入挖掘:老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依以下四个层次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理解鲁迅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揭露与批判,联系学过的文章,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
①剖析乱世中奴性心理(希望有主子)
②揭示盛世中的奴性心理(皇恩浩荡 万姓胪欢 )
③批判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
析理入情,丰满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提升认识水平,充实自己的生命"底气"。
(第二课时)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领会"理"与"情"的结合。
教法学法:
主要用导读法与讨论法。"编辑审稿"的情境中适用讨论法解读作者的思想观点层面,但本课的重点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在探讨文面之理与文内之情的融合上,学生的讨论难以达到更深的层面,故老师的示范性导读就非常必要。
教学反馈设计:
两课时三项作业的设置由文句理解到思想把握,由对作品到对作者人格的感受与领悟,思考深度广度越来越大,由浅入深逐级向教学目标靠拢,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得以阶梯式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课内认识,扩展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
《灯下漫笔》教案
可操作性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与鲁迅其它杂文相比,《灯下漫笔》应属随笔。它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学生可理解到观点思想层面,但不能透过这一层面解读作家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能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
5、 再提升
(老师)讲述 : 所以说,鲁迅的杂文是他连接广袤宇宙的心事的体现,充满了哲理的智慧。他的思考方式激励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追溯,督促着我们找到真正的根源,寻找真正根治的出路。读鲁迅的杂文,是做脑体操,做数学题。更是思想的被追逼,灵魂的被拷问。
(学生)(已预习,组内交流讨论)
二、班内讨论文字、表达(10分钟)
讨论情况预想:
①学生一般易发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比如"沉垫垫"应为"沉甸甸","累坠"应为"累赘" 等等。在讨论中也能认识到属于语言变迁造成的,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②学生有可能对文中语句产生误解,比如 蔡松坡"溜"出北京,学生易将反语误解,从而影响对文意的理解。老师应及时处理明确。比如,"溜"字,因为蔡松坡先生当时被监视起来了,没有行动自由,据有关资料,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才从特务的眼皮底下逃走的,这"溜去"写得很准确很传神。即使有讽刺意味,那也不是讽刺蔡松坡,而是讽刺软禁他的袁世凯。(理科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银元兑换的道理,可举生活中例子类比)
他高度浓缩概括,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从文章观点的深刻性来看,这种思想可以接受吗?
4、领会后三段
老师提示(以引出这一环节)鲁迅逼迫我们面对不合理的处境,逼我们反思,也逼我们去反抗,去争取人的权利。
(学生)对照读课文最后三段,理解在反思了专制制度的残酷,探索了百姓苦难的根源,讽刺了回到过去的想法之后,鲁迅深情地寄望于年轻人,希望他们-- 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厦门六中 王亚棣
学习目标:
(1) 在老师引导下,能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走近鲁迅,学习鲁迅,提升文化品位,进而发展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2)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与理相融和的随笔散文特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重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与国民性的深刻思考。 (第一课时)
给出讨论对象,使学生的活动有针对性和序列性
学习内容先侧重在语言文字层面。
对文字的辨析既能积累词语,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忘品味、批评
学习内容转向对文本观点思想的解读,突出学习重点
以深入挖掘文章思想层面的任务澄清"编辑"的认识
② 历史不过都是"一个小玩意"--但历史教科书上"向来"很好--(但)实际上向来未到"人"的价格
③ 不知现在时代--赞固有文明、崇国粹、尚复古这些行为可知不满现在--走向何处?
3、 小结:
文中的这些转折反映出不同的思想指向
鲁迅思考对象的变化:①由现实小事--人性
②由人性--历史
③由历史--现状由现状--理想
老师提示:我在读书中关注到文中很多表转折意思的词语,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关键的三处,分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转折,思考的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把握表转折关系的三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思考对象有什么转变为什么。
2、师生讨论明确:
① 因现银换到手而高兴时--起另一种思想,人易成为奴隶
教学环节设计:
两课时两个创新点
⒈ 第一课时以设定的"编辑审稿讨论"情境为教学主线贯穿对文章文字表达、观点思想的探讨。新颖的学习活动,紧扣文本,符合阅读规律,激发阅读兴趣。
⒉ 第二课时以文中三处表转折关系的词语为切入点,从中对接鲁迅的一双冷眼,看透中国历史得本质;感受鲁迅的一副热肠,体悟他盛装民族苦难的情怀,从而领略他的"侠骨柔情"。切入口小,易操作;落脚处高,收获大。(层层递进的深入领会鲁迅睿智的思想和宽厚的情怀。)
作业
(学生)做课后思考和练习二
对句子的理解写在书上,第二课时的第3环节中有渗透 该练习的设计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析理入情,丰满对鲁迅形象的认识;充足自己的生命"底气"。(教学重点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