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句新解
(首發)
陸平
《史記·高祖本紀》對垓下之戰作如下敘述: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1
最後一句通常譯為:
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中的楚國歌聲,以為漢軍全部佔領了楚地,項羽就戰敗逃跑,因此楚兵全軍潰敗。2
此解難通之處在於兩“敗”字重複。3對此,清人吳見思的評點作出如下解釋:
前作三層寫(按:指前文不利而卻、孔費再戰、淮陰復乘作三層寫),此大敗垓下、乃敗而走、是以大敗,亦作三層寫。妙。4
像這樣把項羽之“敗”與全軍之“敗”作為連鎖反應的理解,始於《漢書》。《漢書·高帝紀》相應部分如下:
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漢書》的改寫應該是參考了《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5
《漢書》將“乃敗而走”改為“與數百騎走”,解決了重複的問題,同時強調了項羽之“走”為未敗先逃,可以作為“兵大敗”的原因,“是以”用得很自然。
另外,《漢書》改“卒”為“夜”。當然,《史記·高祖本紀》的“卒”可作副詞理解為“最終”或“突然”(通“猝”),甚至認為“卒”為“夜”之誤6。但這樣理解,“聞漢軍之楚歌”與“乃敗
而走”的主語同為項羽,後一“項羽”嫌累贅。
《漢書》所記僅為對《史記》文字的一種理解。其改文較原文流暢,若非史遷筆拙,就是改文違背了史遷原意。
我們如果將“以為”的賓語理解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將“兵大敗”理解為前文的“大敗垓下”,則文意豁然開朗——該句是從軍心士氣角度補充說明項羽敗于韓信的原因。
今重作標點並譯文如下: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譯文: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中響起的楚歌,認為漢軍完全佔領了楚地,而項羽(這次東歸)其實是戰敗逃跑。因此楚軍大敗。
回顧前文,項羽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楚軍未嘗自以為敗軍。項羽東歸,劉邦背信追擊,在固陵“楚擊漢軍,大破之”,楚軍士氣未衰。但聽到楚歌後,士兵誤以為後方已失,士氣低落,同時感覺自己遭受欺瞞,軍心動搖,因此與韓信決戰時,一敗塗地。
需要說明的是,《史記·高祖本紀》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聞楚歌情節並不相同。這是因為《項羽本紀》寫“羽夜聞漢軍四面
皆楚歌”是為了渲染項羽的英雄末路,而《高祖本紀》寫“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是為了解釋劉邦獲勝的原因。
1 [漢]司馬遷:《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9月,第473頁
2 《文白對照全譯〈史記〉》(吳樹平主編,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底,第182頁。《二十四史全譯史記》譯文略同(安平秋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5頁)。
3 《史記》諸版本中,唯日人水澤利忠所見宮內廳書陵部藏古鈔本《高祖本紀》“兵大敗”作“兵大破”。(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廣文書局,1972年7月,卷八第53頁)
4 張富春:《[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8月,第150頁。
5 [漢]司馬遷:《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9月,第418-419頁。
6 清人張文虎首發此疑(《校勘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中華書局,1977年8月,第94頁)。台灣王靜芝將“卒”徑譯作“夜間”(《白話史記》,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3月,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