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 做一个史官就必须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不能善善,不能恶恶。

A:对B:错答案:A2. 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知人论世。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个革命性的变革是A:语言B:网络C:文字D:造纸术答案:C2. 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电子传播时代当中。

A:错B:对答案:B3. 一个非常典型的介于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证据是A:三字经B:西游记C:诗经D:竹简答案:C4. 北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中央形态的官报是A:小报B:塘报C:敦煌进奏院状D:邸报答案:D5.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有A:都进奏院B:提塘C:六科D:通政司答案:BCD6. 北宋出现的以刊登新闻和时政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的出版物是A:告示B:进奏院状C:小报D:邸报答案:C7.明代“邸报”没有固定的报头。

A:错B:对答案:B8. 中国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西晋D:南宋答案:A9. 元代民间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是A:布告B:小本C:邸报D:小报答案:B10. 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A:知识分子B:官员C:士大夫D:布衣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 现代意义上近代化的报刊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A:欧洲B:南美洲C:北美洲D:日本答案:A2.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创办人为A:马礼逊B:麦都思C:郭士立D:米怜答案:C3.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A:《蜜蜂华报B:《子剌报》C:《香港钞报》D:《德臣报》答案:A4. 鸦片战争以后哪个地方迅速地发展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报业中心。

A:香港B:上海C:南京D:澳门答案:A5. 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英文报纸是A: 《万国公报》B:《北华捷报》C:《六合丛谈》D:《字林西报》答案:B6. 关于《六合纵谈》的说法,错误的是A: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B:梁启超也曾参加该刊编务C: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D:上海的第一家传教士报刊答案:B7. 1874年9月5日, 《中国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转型主要表现在A:更加注重报纸的可读性和时效性B:内容改变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C:其内容改变为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D:读者对象由教徒教友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答案:CD8. 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的时代背景有A:报刊之间竞争激烈B:对商业广告的需求大增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D: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答案:BCD9.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成立是中国通讯社之始A:对B:错答案:A1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它的创办掀开了中国在欧洲出版报刊的序幕。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第一节从买办生涯到投资洋务企业郑观应,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偫鹤山人。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1842 年7 月24 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郑观应的家境并不富裕,祖父郑鸣岐是一位“不屑以寻章摘句为能”②【②《张文襄公年谱》卷9,第206 页。

】的普通文人,父亲郑文瑞终身未获科名,长期作乡村塾师。

鸦片战争以后,在广州、上海等口岸,买办成了时髦的职业,成为发财致富的捷径。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郑观应的叔父郑廷江、同宗兄郑济东都作了上海外国洋行的买办。

郑观应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

但是,16 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①,【①郑观应:《先考荣禄大夫秀峰府君行状》,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1222 页。

】走上当买办的道路。

初至上海,郑观应先寄居在任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边听差,边习英文。

咸丰九年(1859),入英商宝顺洋行作低级雇员,担任管丝楼兼管轮船客载的工作。

在公余之暇,他与广东乡友梁纶卿入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开办的英华书馆夜课学习英文。

在宝顺期间,他为洋行开辟了江西、福州等处揽载行,还投资加入中外商人合办的公正轮船公司。

同治七年(1868),宝顺洋行停业。

郑观应改任和生祥茶栈通事,代两湖、江西、徽州茶客沽茶,兼营荣泰驳船公司。

同治十一年(1872)和生祥茶栈停业后,他又当上扬州宝记盐务总理。

这时的郑观应不仅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商,而且是一位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家了。

同治十二年(1873),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成立。

第二年,郑观应被聘任为该公司总理,兼管账房、栈房等事务。

他后来回忆道:“该公司所有轮船揽载用人事务,归余与美人晏尔吉商办。

”②【②郑观应:《复考察商务大臣张弼士侍郎》,《郑观应集》下册,第619 页。

】可见其在该行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郑观应等人的苦心经营,太古轮船公司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丰厚。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唐代进奏院状特点(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4)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二、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中国(世界)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2、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三、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1、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2、宋代小报的主要特征?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它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2.)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民办报纸,没有固定报头和名称;(2)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社会上有人以出版小报为业;(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下级官员和书店主人;(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较强,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5)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读者面很广。

(7)满足了社会上对朝廷政事和人事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往往被在野派系利用来攻击当权派;民族危机时期,也往往被各阶层的主战派和爱国人士利用来向当权的主和派发动攻击。

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

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

试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缘起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化。

笔者认为,郑观应外交思想的形成正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经世思潮的熏陶,长期的洋务、外交活动经历及地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是历代沿袭下来的朝贡制度或理藩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鄙视周边各列国和远道而来的西方国家,视其为自己的藩属和朝贡国,并称其为“夷”或“蛮夷”,“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

洋务运动时期,国际法著作大量翻译出版。

强调遵守国际公法,亦是郑观应的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公法者,万国之大和约也”;“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

认为列强争逐于世界,如“战国七雄”,“而各国之藉以互相维系,安于辑睦者,惟奉万国公法一书也。

”同时指出:“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能相统属之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以公法中绝无可以夺人与甘为人夺之理。

”对于列强在中国违反国际公法,破坏国家主权平等、人权平等原则,郑观应作了强列抨击和深刻论述。

郑观应特别强调学习和运用国际法,还提出了均势外交的理念,尊重国际惯例,讲求信誉,坚持原则等近代外交观念等等。

此外,对“协定关税”、“利益均沾”、“治外法权”做了专门的论述。

郑观应正是在这种中外关系格局发生剧变时参与了一些外交活动,毫无疑问,这种土壤是培育他外交思想先决条件。

二、经世思潮的熏陶郑观应的外交思想的形成还受到经世思潮的影响。

经世派针砭时弊,关心时务,呼救人才,尤其是放眼世界,抵御外侮,呼唤了郑观应的爱国情怀,为他寻求对外交往提供了初步的蓝本。

郑观应学贯中西,不但受到林则徐、魏源等前辈人格力量上的感召,在思想上也深受启发,综观其诗歌,无不洋溢着经世派强烈的爱国热情。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每年40种)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xx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

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盛世危言日报》中郑观应的新闻思想免费范文

《盛世危言日报》中郑观应的新闻思想免费范文

《盛世危言·日报》中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摘要: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启蒙意义的开拓者,他的《盛世危言?日报》贯穿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他借鉴了西方,看到了中国报业的不足和困境,从政府和报纸创办者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报业发展的方案,明确了报纸的功能,倡导设立新闻法,对中国近代新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报纸发行;新闻法;报纸功能1 报纸的发行和种类郑观应对日报的发行和种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中国日报应该仿照西方,在发行方面可以分为日报、月报、七日报、半月报,体裁可以分为新政异事、近事告白,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广告、副刊等。

同时报纸的出版应分门别类,各个行业都应有专门的报刊。

2 新闻法思想在《日报》中,郑观应提出了新闻立法思想。

他是中国近代提出新闻立法思想的第一人。

他呼吁清政府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新闻业。

他认为“中国现无报律,而报馆主笔良莠不一”新闻立法可以对新闻做出规范,防止报纸“鱼龙混杂”。

他认为国家在立法时,应赋予报纸充分的权利,允许报纸针砭时弊。

他不但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要求,而且就新闻立法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针对记者和新闻撰写人,他提出了法律要保障新闻撰写人的言论自由。

他针对中国传统文章“知而不言、隐而不发”的现状指出“盖秉笔者有主持清议之权,据事直书,实事求是”他要求法律应给报纸和报人以监督政府的权利。

他阐释了西方国家的报纸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凡公约条议各节,会议时诸员之言词举动,皆列于报章,详其得失。

”报纸可以对政府的言行做出判断。

因此,他认为法律只能是规范新闻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不能是闭塞言路的手段。

政府应通过立法的方式让报纸对国家的行政和司法予以监督,以此来揭露政治弊病,判断行政得失。

在新闻立法方面,郑观应还认为国家应通过制度和法律来促进和支持报纸的发展。

“大、小官员苟有过失,必直言无讳,不准各官与报馆为难。

如有无端低毁勒诈财贿者,只准其凛明上司,委员公断,以存三代之公。

浅析中国晚清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

浅析中国晚清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清政府的统治进入晚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也随着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展而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处于专制统治之下,没有能够孕育出自由主义的环境,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入侵,怀揣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急于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于是开始了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西体中用”。

虽然这种“西体中用”依旧是在中国闭关自锁状况下进行的,但没有妨碍新闻自由思想成为一股推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

一、新闻自由的概念阐释19世纪初,新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并进入初步传播时期。

有学者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也是第一次把西方新闻自由的观念传入中国的报刊。

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一文提出了“新闻自由”的概念,这是“新闻自由”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出现。

新闻自由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漫长的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糅合的道路。

到现在,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多,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新闻自由在广义上是公民的出版、言论和集会的发布和接受新闻的权利。

孙旭培认为:“新闻自由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工具实现的言论、出版自由。

”①在本文中谈到的新闻自由也是从广义入手,其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概念实质相同,正如陈力丹谈到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概念,通常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即表现自由”②。

二、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是中国近代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身处19世纪中期的洪仁玕,对时事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坦然承认中国落后、西方先进,并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尽快改变中国现状的观点。

他撰写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个里程碑。

他在《资政新篇》的“法法类”中提出,“要自大至小,自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而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也”③。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中国新闻史之报刊思想 笔记

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思想他们是最早接受西方新闻思想的人,林则徐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以“探访夷情”,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们对报刊沟通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洪仁玕的主要新闻观点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将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设立新闻馆,“准卖新闻篇”等新闻能主张,遗憾的是,这些报刊思想大多无法实施。

思想归纳如下: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挺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王韬和郑观应等早期报人系统的报刊思想★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③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严禁,允许民间办报。

④报纸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撰写的《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较之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也更深刻。

(1)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有关于郑观应的思想贡献分别是哪些 郑观应的故居在什么地方

有关于郑观应的思想贡献分别是哪些 郑观应的故居在什么地方

有关于郑观应的思想贡献分别是哪些郑观应的故居在什么地方本文导读:赋税思想郑观应一生从事工商业活动。

他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认为“其定税之权操诸本国,虽至大之国不能制小国之轻重,虽至小之国不致受大国之挠阻”。

他否定《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要求以国际公法为准绳,争国家之主权。

指出“税则既定专条章程尽人能解,何用碧眼黄发之徒,越俎而代治乎?”他指出关税自主的重要意义“千万巨款权自我操,不致阴袒西人阻挠税则,不特榷政大有神益,而于中朝国体所保全者为尤大也。

”郑观应主张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促进我国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他说“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遇来源、收我权利,富我商民.酌盈剂虚,莫要如此”。

他认为清朝进口关税税率太低,应“重订新章,一律加征。

”郑观应的重商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裁厘主张上。

他指出“当栽培工商以敌洋货而杜漏厄,勿搜刮税厘以病民而自病”。

他列举了厘金税的十大弊端和桅,指出“若所抽之数涓滴归公,名实相副,是损于民而犹利于国”,认为“厘捐不撤,商务难以振兴”。

他还借鉴西方印花税制,提出以印花税代替厘金税的设想。

商战思想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商战”理论。

努力追寻“商战”近代意义并反复加以论释者,则由郑观应肇始,他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济侵略),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因而中国在反侵略方面也应该把反对经济侵略放在比反对军事侵略更为优先的地位。

郑观应是甲午战争(1894年)前后风靡一时的“商战”理论的主要代表者。

郑观应所指的“商战”是对应于“兵战”而言。

他的这一名言是在他的另一部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说的是学习西方,仅仅热衷于购铁舰、建炮台、造枪械、制水雷、设海军、操陆阵,讲求战事不遗余力,远不如象西方各国那样倾其全力振兴商务。

为进行“商战”就必须破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的成见。

郑观应的评价

郑观应的评价

一、关于郑观应的总体评价与会者普遍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先驱,是爱国进步的思想家和成功的、卓越的实业家。

作为实业家,郑观应启蒙思想的酝酿、成形和发展,具有亲身实践的丰富经验与坚实基础;作为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实业活动具有明晰的目标与开阔的视野,因而成为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

这二者紧密结合,构成郑观应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有学者指出,作为戊戌变法前承前启后的资产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代表人物之一,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变法图强,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的一整套构想,是对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步思想家变法自强思潮的全面总括,对戊戌维新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会者认为,郑观应一生总体上是与时俱进的,但仍背负着较重的“传统”包袱。

近代启蒙运动的肇始者,都是一批思想上的拓荒者、耕耘者、播种者。

但他们刚从旧营垒中脱颖出来,新思想尚未成熟,为了继续在旧营垒中生存,还得经常运用一些传统话语,给自己抹上一层保护色。

郑观应也不例外,这是其著作中常常夹杂若干明显与基调不协调的言论的原因。

有学者还特别从家族、家庭关系的视角进行了论析,认为,作为家中长子,传统的家族、家庭责任感激励了郑观应去谋取个人事业的发展,但事业的成功又意味着他将对家族、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如此多的承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事业成果,异化其对事业蕴涵着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并异化着他的个性。

这也是他的事业在获得一定成功后即开始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郑观应的思想政治思想有学者认为,郑氏改革主张的主体思想是“富强救国”:以大力裁撤机构、淘汰冗员和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为内容的政治改革是富强救国的前提;通过倡导“商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和商办工业,以建设发达的近代化经济,是富强救国的保障;保证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致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屹立于世界之林,是富强救国的目标。

有学者把同光时期郑氏的政治思想定格在“民本与民主之间”,认为郑氏不仅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解读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说,而且有意识地借鉴民本思想的话语来为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民主政制的推行保驾护航。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买办, 直至1 8 6 7 年宝顺洋行停业 , 期 间他 “ 供奔走之 劳” , 并 跟 傅 兰 雅读 “ 英 文夜 馆 ” ,“ 究心泰西政治 、 实业之学” 。 宝 顺 洋 行 停业 后 , 他 任 上海 和生 茶 栈 “ 通事” 。1 8 7 2 年, 郑 观 应 充 当扬 州宝 记 盐 务 总 理 。 1 8 7 3 年, 受 聘 于英 太 古 洋 行 创 办轮 船 公 司 , 任 该 公 司 的 总理 。 他 的买 办 生 涯 与上 海 这 座 城 市关 系 密切 。 1 8 4 0 年, 帝国主义 的大炮轰开了古老 中的大 门。伴随 而来 的由外 国商人 、 传 教士主办的报刊陆续 在 中国问世。
当 时 的外 报 的分 布 主 要 在 中 国沿 海 地 区 , 其 中十分 值 得 注 意 的是 上 海 。据 “ 耶稣 教 会 派 人查 考 中国 各报 始 末 , 去 年 已经布列 , 除京报外 , 自始 至 今 有 七 十 六 种 , 计: 新 加 坡 一 带报有六种 , 香 港 报 亦 六种 , 粤 东 报 六种 , 台湾 、 厦门、 汕 头 共报五种 , 福 州 报三 种 , 宁波 报两 种 , 上海 报 三 十二种 。 ”… 统计数据 中, 上 海 占 了将 近一 半 。 中 国历 史 最长 的外 文 报 纸 《 字林西报 》和历史 比较长 的传 教士报纸 《 万国公报 》 就 在 上 海 。 可 见 上 海 在 近 代外 国 报 刊 中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录无 不 详 。 ” ] 二、 维 护 报权 与救 亡 爱 国 近 代 西方 国家将 外 文 报 刊作 为 文 化侵 略 的 工具 , 共 根
在 上海 参加过 《自强报 》的一 段编辑 工作。从郑 观应的 《日报 》上下篇 内容来 看, 郑观应的新 闻思想形成较早 , 且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20分(15小题)名词解释20分(5题)简答题46分(6题)论述题14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名词解释一个)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3名词解释或填空)4、《申报》的创新。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这些报刊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
破了在华外报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 的主要力量。
一、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8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 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问题。认为报纸应 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批评科举考试使 用的文体,指出“时文不废,天下不治”;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从业者 应道德高尚、知识广博;
郑观应:1842-1922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 业家。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变法自强的杰出代表。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影响极大,提出了对 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1922年病逝于上海。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 月创办于北京,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以洋务宣传为目的。梁启超、麦孟华主编,双日 刊。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12月改名为 《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比《万国公报》更具有报纸的性
质,除了言论外,增加了新闻、外电、各报摘录、 译报、上谕等,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但言论还 比较谨慎。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 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 第二节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特点与历史作 业
第一节 兴起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况
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士大夫和 爱国知识分子从外国人办的报刊中接受了西方资 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而眼界大开,初步认识到 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自己动手创办报刊。
目前新闻史学界公认的第一张国人自办近代 报纸是1873年创刊于汉口的《昭文新报》。

未能完成的杰作——谈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

未能完成的杰作——谈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

作者: 许超众
作者机构: 合肥日报社
出版物刊名: 新闻世界
页码: 172-17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郑观应 新闻法思想
摘要:对于郑观应,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其《盛世危言》。

其实,无论在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还是在法制思想史上,郑观应都注定了不能被忽视,特别是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较早的是黄瑚教授把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列为我国近代新闻法制实践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而张育仁先生则将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与奇书,并认为他开始关注公民的民权思想以及具有西方民权主义的自由观念。

,充分反映出郑观应一定的历史地位。

立足当前,重新审视郑观应的新闻法思想,无疑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观应的日报观论略

郑观应的日报观论略

郑观应的日报观论略
朱根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6
【摘要】郑观应创办日报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盛世危言>一书的"日报上" 篇和"日报下" 篇中.郑观应介绍了西方各国日报的情况,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报的"通民隐,达民情"的基本功能,强调了创办代表自己利益的报纸的必要性.他着重阐明了创设报馆的作用,对日报记录的内容也作了非常全面详尽的说明,提出了日报的主笔和访事等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应享受的权益.郑观应指出了创办日报对变法自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强调了创办日报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创办外文报的紧迫性.郑观应对日报功用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对我们今天的报业工作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朱根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郑观应人才观论略 [J], 黄振位
2.理想的“乌托邦”--论郑观应的“日报”观 [J], 杨桃莲
3.郑观应外交思想论略 [J], 徐松荣
4.江西日报报业集团报纸官微发展状况检视及对策论略--基于对《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新浪官微的实证分析 [J], 黄海燕
5.《盛世危言·日报》中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J], 赵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观应
(1842-1922),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工商业民族资本
家。

他是从买办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儒商。

他一生
写的著作较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盛
世危言》,当时人评价为“皆时务切
要之言”(《盛世危言·彭序》),“纵
论中外情势,商榷古今利弊,旁搜远
绍,网罗无遗,有当世贤豪欲言而不
知所以言,循谨巽柔之辈知言而不
敢尽其所以言者”(盛世危言·郑
序)。

就是说,他在《盛世危言》中
切合时务的言论,讲出了别人讲不
出或者想讲而不敢讲的话。

《盛世危言》中有两篇新闻学专
论,1894年《危言》五卷本初刊,其
中有一篇《日报》,1895年增订时,
又增加了一篇《日报》。

郑观应不是
一个报人,除了1898年应康广仁之
邀,在上海参加过《自强报》的一段
编辑工作外,一生没有从事过新闻
工作。

他为什么要写《日报》上下篇
呢?从文章中可知,他主要是针对
当时的清朝政府“禁止华人而听西
人开设”报馆的不合理现状有感而
发的。

他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猛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烈抨击了这种愚蠢做法,为了说服统治阶级及唤起社会的注意,他在两篇文章中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日报的看法。

1、 关于报纸的政治功能
郑观应在谈日报之作用的时候,往往将日报与议院相提并论,认为“日报与议院,公议如秉烛”(《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卷一)。

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议院制,说“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行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盛世危言·议院上》)。

而他认为当时“中国的病根在于“上下不通,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

今欲除此病根,非顺民情、达民隐、设议院不可”(《盛世危言·答某当道设议院论》)。

与议院同样重要的就是日报。

在《危言》文章的编排上,他将《日报》安排在《议院》之后 ,表明他注重的是报纸的政治功能,认为报纸和议院,都是发表公议的地方,在联系政府与民众方面可起到独特的桥梁作用,是民主政治的枢纽。

郑观应从日报有助于政治这个总前提下,具体分析了日报的功能。

他认为报纸是国家之耳目,可起到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

他说“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每值他邦有事,与本国有关系者,即专聘博雅宏通之士,亲往远方探访消息,官书未达,反藉日报得其先声”(《日报上》)。

这是报纸在了解外情方面的作用。

在内政方面,可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

他列举了报纸在通报民情方面多方面的好处,认为“报馆之设,其益甚多。

约而举之,有厥数事”,如“有功于救荒”、“有助于除暴”、“有功于学业”、“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

因此,他认为,欲通民隐,达民情,“则莫如广设日报矣”(《日报上》)。

郑观应及同时代的一些报人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痛感清朝专制政府闭关自守造成的上下壅蔽、舆情隔阂的现实,为政治变革开出了同一剂药方。

不过郑观应在文章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如“报章为国家耳目”,这可能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