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9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激发阅读兴趣,熟悉内容提要,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介绍多角度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三、辅助手段:多媒体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85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次国葬,这是一次有200万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葬礼,然而,哀悼的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元帅,而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雨果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有怎样的成就呢?竞有如此多的粉丝来为他送行。
今天,让我们走进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来一探究竟。
(多媒体放映课题)。
二、雨果简介:(1802—1885) 幼年深受母亲影响,政治观点偏于保守。
20年代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政治态度开始转变,文学观点也逐渐从保守立场转向浪漫主义。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这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板书:推介理由:1、名家名作。
)三、创作缘起:数年前,雨果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有个手刻的字:’ANAГKH (希腊语“命运”的意思)。
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
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雨果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基于以上对命运的深刻思考,雨果开始了对《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点拨:丰厚的学识积累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写作的前提。
)据雨果夫人回忆: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羊毛披肩,将全身从脖子到脚尖统统包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3)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认识作家雨果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阅读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部分,通过梳理主要人物关系,了解《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
3·借助精彩电影片段和与之对应的原著的赏析,体味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学习重点:借助精彩电影片段和与之对应的原著内容的赏析,体味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学习难点:借助雨果对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典型性格的塑造,探究雨果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简介作家、作品【知识链接】1·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幼时深受母亲影响,政治观点比较保守,最初的作品都是一些歌颂王朝威仪的颂诗,曾经受到国王的赏赐。
20年代受法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无论是丑的恶的还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随后发表了包括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诗歌和小说。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发表演说,鼓舞民众起义反抗。
起义被镇压后,雨果被迫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这十九年的生活虽苦不堪言,但并没有磨掉雨果的锐气,也没有让他消沉下去,相反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雨果文思泉涌,诗集《惩罚集》《静观集》,大型史诗《历代传说》以及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相继问世。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色彩浓厚,画面宏大,气势雄浑,情感炽热,充满着向非正义宣战的浪漫主义激情,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1870年,雨果结束流亡生活回到法国,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仅积极投入保卫法兰西共和国的斗争,而且始终关心着巴黎公社运动。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15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章美丑对照的原则2、理解并归纳《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课前准备】预习并预设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影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第三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雨果,这位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认识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还有阴郁的副主教弗洛罗,英俊却花心的侍卫队队长弗比斯,还有诗人甘果瓦,乞丐王国的善良的人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故事的背后,去欣赏雨果——这位法国诗人、剧作大家创作的巧妙和他的良苦用心。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介绍《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他运用对照的方式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
作者通过四个男人与爱斯梅拉达的爱的对照及其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
(二)思考讨论:1、请学生前后左右自由分组,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两个问题:问题一:小说中四个男人:弗比斯、弗洛罗、甘果瓦和卡西莫多,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有何不同?问题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对照原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与幻想表现在哪儿?2、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3、每个小组明确指定发言的同学(三)分析鉴赏1、请学生发言2、教师明确:不同的爱(1)弗比斯:轻浮的爱弗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
在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时,他英雄般的救了她,爱斯梅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他。
而弗比斯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
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梅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德丽丝小姐,弗比斯爱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
巴黎圣母院教案【篇一: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案高一语文组熊宇红【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1、如何化繁为简地介绍中世纪的欧洲及法国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既精彩幽默有时又有些罗嗦冗长的语言【课前准备】让同学进入教学博客,完成“讨论区——一吐为快”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导入课堂背景音乐: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单曲《美人》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
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
《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雨果维克多〃雨果 (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6
巴黎圣母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作者,积累文学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消除阅读障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及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四个男人对爱斯美拉达不同的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美与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小说情节,体会四个不同地位的人对爱斯美拉达不同的爱,以此体会真正的爱情以及人物美丑的判断标准;难点:体会四个不同地位的人对爱斯美拉达的不同的爱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三、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播放歌曲“Dance Mon Esmeralda”。
介绍,这是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单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上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多次改编,不仅有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还有动画片。
那么多人阅读它,那么多人对它进行改编,足以见得《巴黎圣母院》的精彩。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二)、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大多都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如《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主题思想的讲述回忆故事相关情节。
(四)合作探究根据师生对情节的回忆,概括:这些情节之所以令我们记忆犹新,令我们为之震撼,是因为作者雨果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行为的揭示。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中四个爱着或是爱过爱斯美拉达的男人对她的是怎样的爱?小组讨论5—8分钟,分析这四种爱,并随机指定其中两个组探讨一个人物的爱,然后通过一讲一评的形式总结出四种不同的爱,即弗比斯——轻薄的爱、克洛德——兽性的爱、甘果瓦——自私的爱、加西莫多——纯正的爱。
(五)拓展延伸通过四种人物对爱斯美拉达不同的爱,得出真正的爱情不是自私的,人的美丑应以心灵的美丑为判断标准,并结合当今的人物对别林斯基的名言“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这句话谈感想,教师适当归纳或点评,启发学生正确评价身边的人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一名著导读学案——《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导读一、故事情节(一)作品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
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重点情节:1.爱斯美拉达的舞蹈2.爱斯美拉达救被丐帮要绞死的诗人,摔瓦罐结婚。
3.卡西莫多被示众时,爱斯美拉达给他水喝。
4.爱斯美拉达和费比斯约会的情景,副主教在背后窥视,然后对他俩下了毒手。
5.卡西莫多救下爱斯美拉达,带到圣母院避难。
6.爱斯美拉达与母亲相认。
7.爱斯美拉达最后被绞死,卡西莫多摔死副主教。
(三)精彩片段·爱斯美拉达的舞蹈原来是在人群与焰火之间一个宽阔的空地上,有个少女在跳舞。
这位少女究竟是人,还是仙女,或是天使,格兰古瓦尽管是怀疑派的哲人,是讽刺派的诗人,一上来也拿不准,因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使他心醉神迷了。
她身材不高,可苗条的身段挺拔,显得修长,所以他仿佛觉得她个儿很高。
她肤色棕褐,但可以猜想到,白天里看上去,大概像安达卢西亚姑娘和罗马姑娘那样有着美丽的金色光泽。
她那纤秀的小脚,也是安达卢西亚人的样子,穿在优雅的鞋子里整个显得贴紧而又自如。
她在一张随便垫在她脚下的旧波斯地毯上翩翩舞着,旋转着,涡旋着;每次一旋转,她那张容光焕发的脸蛋儿从您面前闪过,那双乌亮的大眼睛就向您投过来闪电般的目光。
她周围的人个个目光定定的,嘴巴张得大大的。
果然不假,她就这样飞舞着,两只滚圆净洁的手臂高举过头上,把一只巴斯克手鼓敲得嗡嗡作响;只见她的头部纤细,柔弱,转动起来如胡蜂似那样敏捷;身著金色胸衣,平整无褶,袍子色彩斑斓,蓬松鼓胀;双肩裸露,裙子不时掀开,露出一对优美的细腿;秀发乌黑,目光似焰;总之,这真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尤物。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12
《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巴黎圣母院》这节名著导读课属高一学生“外国名著”导读课,对学生来说,有相当隔膜与难度。
对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宜侧重兴趣指引和难度简易。
按文本初步设置四个步骤:走近名著、走进名著、欣赏名著、崇敬名著。
大致沿用文本中的“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探究”三部分模式而略作整合、稍加提升。
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尝试、并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新理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多技能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关注人物命运;(3)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美丑对照原则;(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件2】(学生:武烨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媒介】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学习过程】新课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了名著导读《家》,了解了《家》中这个大家庭的腐朽与衰败,关注了觉新、梅、鸣凤等人物的悲剧命运,深切地感悟到青春的美好与进步,现在让我们跨出《家》门,再次进入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学习,去领悟《巴黎圣母院》的别样精彩……【课件1】(学生:武烨杉)今天受邀做大家的导游,曹老师心里很高兴,让我们相互陪伴,一路同行吧!好,让我们愉快开启名著导读的长途旅行!【课件3】(以下均是教师)第一集:走近名著作家作品、背景介绍【课件4】1.猜一猜:分别提供雨果、海明威、狄更斯三人塑像,使学生竞猜,以加强对雨果的初步认识。
【课件5】2.作家作品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曾被称为“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品内容:《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和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课件6】3.背景介绍数年前,作者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AN’ARKH(希腊语“命运”),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名着《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1.导入:19世纪,法国有一位拥有60年文学生涯,其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小家的作家,他就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维克多·雨果(板书)。
1885年6月1日,当这位文坛巨星逝世时,巴黎公社的参加者在报纸上发表宣言,号召公社社员参加葬礼,送葬者达二百万之众,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举行了国葬,并把他的遗体送到了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他有一部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板书课题)。
2.导读:以下导读内容为课前要求学生重点查找的内容,课上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来进行。
每项提请一至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这个过程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求他们讲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及引用资料的出处,教育学生研究课题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多媒体课件辅助)。
交流问题一:作者及其生活背景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出生于靠近瑞士的贝藏松城。
祖父是木匠,从过军。
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后被派往西班牙任职。
雨果的母亲在政治了是波旁王室的拥护者,顽固地反对拿破仑。
由于母亲的影响较大,雨果少年时期的政治观点是保皇主义的。
雨果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
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岁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和杂诗》,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他这个时期写的中篇小说有《冰岛魔王》和《布格—雅尔噶勒》等。
同时,他还进行了戏剧的创作,1827年写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183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被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与七月王朝妥协。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优质课教案_7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结构,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激发阅读兴趣。
(二)通过对作品浪漫主义特征的解读、艺术形象的全面分析,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初步了解欣赏小说的角度,学会从背景、情节、语言、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比较阅读等角度入手阅读小说。
(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与导读相结合,在设置的话题和问题的引导下,综合运用读、看、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二)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
一、导入课堂背景音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钢琴曲这首曲子我想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知道它叫什么吗?对,它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
我们知道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耳朵失聪了,正处于人生中的低谷,但他不甘向命运屈服,发出了“我要摁住命运喉咙”的呼声。
其实命运这个话题我们在其它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接触,比如鲁迅的《祥林嫂》和余华的《活着》等都是反映人对命运抗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巴黎圣母院》也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雨果1885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次国葬,有200万人参加,哀悼的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元帅,而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幻灯片展示:★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二)内容梗概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迷上了吉普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在愚人节的晚上指使养子敲钟人卡西莫多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3)_1
整本书的阅读在救助中见美丑——《巴黎圣母院》导读教学目标:1、学习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雨果的“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人性观、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会赏析人物形象,分辨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
2、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3、形成正确的人性观、爱情观。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以问题引导赏析经典片段,以学生表演活动体悟人物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著读什么?品读经典情节,赏析人物形象,欣赏创作手法,思考社会人生活动一:谁来救加西莫多?这部名著在上个世纪被多次拍成电影,其中1956年版的最经典,我们一起欣赏电影的一个经典片段“一滴眼泪换一滴水”(2分钟)台上受刑的是谁?加西莫多,一个长得奇丑的弃儿,敲钟人,劫持说明无知为何被鞭刑?克洛德(副主教)唆使他劫持埃斯梅拉达,被卫队长菲比斯抓住送水的是谁?埃斯梅拉达电影是导演的再创作,作为读者应该要亲自阅读原著,才能品出原汁原味。
下面让我们就从经典情节入手,走进这部大作。
第一个经典片段“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即第一次的救助加西莫多落难了,谁会来救加西莫多?克洛德?劫持的主谋,教堂副主教,收养他的主人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谁给他配个画外音?天哪!这该死的倒霉蛋,千万别扯上我!快走!为何克洛德不上前救他?怕连累他,怕劫持埃斯美拉达的事暴露副主教的冷漠、自私,道貌岸然、缺乏同情心周围的人?不救助不同情,反而哄笑,扔东西,咒骂何处可见?两处描写,鞭打时,要水时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可恶的敲钟人?”“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鞭打时,民众的咒骂侮辱主要是针对他的外表丑陋,因外表丑觉得他内心是恶,足见他们的肤浅无知要水时,民众扔脏东西、石子,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高中语文必修二《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优秀教学设计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雨果及写作背景,识记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多重对比描写和场面描写方法以及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能够对人性中“美与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能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巴黎圣母院——欧洲伟大的教堂建筑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
伟大建筑+ 伟大作品=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走近文学大师,激发阅读兴趣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简介:1.《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书中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在作家笔下构成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 主要人物:爱斯梅拉达---吉卜赛女郎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克罗德的养子克罗德·弗罗洛---圣母院的副主教弗比斯---国王卫队队长甘果瓦---诗人(爱斯梅拉达的名义丈夫)居第尔---修女(隐修女,爱斯梅拉达的生母)克洛潘---乞丐王四、整体感知情节,激活课堂气氛课堂问题:1、哪位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来把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情节写得美?(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精编版
一滴眼泪回报一滴水------《巴黎圣母院》导读【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雨果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
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
《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雨果维克多·雨果 (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参考: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奇迹宫廷的互相救助)……概述小说情节主线索 1482年副线索 1482-16年 16年前的故事2、问题二:梳理主要情节①、简要地描述卡西莫多的外貌特征卡西莫多就像是把一个巨人打得粉碎,再把四肢百骸胡乱拼装起来的外表非常丑陋的人:四面体的鼻子,马蹄铁形的嘴巴,左眼上挡着浓密如茅草丛的红眉毛,一个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牙齿横七竖八,东缺一块西少一角,赛过城墙剁口,一颗长如象牙的獠牙伸出长着厚茧的嘴唇,下巴劈开。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巴黎圣母院》导读一、作者生平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
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由于雨果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查理十世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统治反而使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改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国外19年。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二、故事梗概当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时,法院大厅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
大家把幸运待选的'愚人之王'带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眼泪回报一滴水------《巴黎圣母院》导读【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教学重点】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2、化长为短,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为案例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教学难点】雨果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
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
《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一)走近雨果维克多·雨果 (1802.2.26-1885.5.22)是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雨果“成为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越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建议1、问题一:拖沓冗长,难以继续绕过障碍,先看故事。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参考: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奇迹宫廷的互相救助)……概述小说情节主线索 1482年副线索 1482-16年 16年前的故事2、问题二:梳理主要情节①、简要地描述卡西莫多的外貌特征卡西莫多就像是把一个巨人打得粉碎,再把四肢百骸胡乱拼装起来的外表非常丑陋的人:四面体的鼻子,马蹄铁形的嘴巴,左眼上挡着浓密如茅草丛的红眉毛,一个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牙齿横七竖八,东缺一块西少一角,赛过城墙剁口,一颗长如象牙的獠牙伸出长着厚茧的嘴唇,下巴劈开。
②、卡西莫多对克洛德的感情卡西莫多仇恨别人,但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即是克洛德。
他爱克洛德就像爱自己从小在那里长的圣母院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克洛德从小照顾他,把他拉扯大,教他说话,识字。
他觉得义父恩重如山,对克洛德他怀有诬陷深挚的感激之情。
③、因绑架爱斯梅拉达被捕后的卡西莫多经审判被带到广场示众,他留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泪,这是怎么回事?请你简述。
卡西莫多在刑台上遭受了鞭笞,期待被拯救,克洛德冷眼走过泯灭了卡西莫多眼里的亮光。
卡西莫多口渴难耐,三次讨水喝,却没有人理会他。
在众人的戏谑中,爱斯梅拉达出现了,她取出水葫芦喂卡西莫多喝水。
卡西莫多的独眼里滚出了眼泪。
所有民众都被感动,拍手叫好。
④、在狱中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威逼利诱爱斯梅拉达受诬入狱后,克洛德乔装下狱,向她倾诉了自己的爱,并声言只要她以身相许就救她。
爱斯梅拉达拒绝了,把他轰出去。
后来,克洛德用阴谋手段把爱斯梅拉达绑架到刑场,趁举行忏悔仪式之机,要爱斯梅拉达在他和死亡之间选择。
爱斯梅拉达谴责了他,说他是丑陋的怪物、恶魔。
克洛德愤而离去。
⑤卡西莫多劫法场勇救爱斯梅拉达的故事弗比斯遭刺杀后,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法庭判处绞刑。
正要行刑时,卡西莫多奋力冲进法场,打到行刑的刽子手,举起爱斯梅拉达,跳进了圣母院。
围观的群中被卡西莫多的壮举深深感动,暴发出了一阵欢呼声。
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就到圣母院后,悉心照顾和保护她。
(圣母院围墙内犯人是不可侵犯的)⑥、卡西莫多送小铁哨的故事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就到圣母院后,由于自己丑陋,内心充满了自卑,不敢和爱斯梅拉达待在一块,就送她小铁哨,在爱斯梅拉达需要他想叫他的时候,吹响小铁哨,他就会来打他的身边。
⑦、卡西莫多在钟楼中营救爱斯梅拉达的故事。
获救的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发现。
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姑娘身边,他想占有姑娘。
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了卡西莫多送她的口哨,唤来了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用膝盖压住他,想杀了他。
但发现是克罗洛后,放开了他,边退边哆嗦。
⑧、请你简述一个能表现卡西莫多外丑内美、面恶心善的故事。
答:①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至圣母院后,为她准备了衣服和食物并将自己的床褥送给她用。
当爱斯梅拉达看到他丑陋的面目而感到恐惧时,他让爱斯梅拉达别看他只听他说话,并让爱斯梅拉达白天呆在钟塔,晚上在教堂散步,并告诉爱斯梅拉达:“人们会把她杀死,我也就只有死去。
”②一天早晨,爱斯梅拉达在屋顶上看到弗比斯十分激动,卡西莫多心里却很难过,但他忍住悲痛,为爱斯梅拉达去找弗比斯却无功而返,爱斯梅拉达责怪他。
从那天起,他不再到她的小屋来,但送给她一只小鸟做伴,并冒着生命危险打破了让爱斯梅拉达害怕的一个雕像,还唱歌给她听。
⑨、卡西莫多复仇卡西莫多跟着克洛德上了钟塔,发现爱斯梅拉达将被绞死。
克洛德也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一幕,他的脸上有魔鬼般的笑。
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愤怒地将克洛德推下钟塔。
亲眼看着克洛德跌下去,又远远地看见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他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⑩、卡西莫多殉情爱斯梅拉达死后,卡西莫多悲痛欲绝,把克洛德推下圣母院,为爱斯梅拉达报了仇。
第二天就失踪了。
两年后,人们在隼山墓窖里发现两具尸体拥抱在一起,一具畸形的男人尸体,一具少女尸骨。
当人们将他们分开时,尸骨立即化成了灰尘。
⑩同样爱着爱斯梅拉达,弗比斯和卡西莫多的爱是不同的。
爱斯梅拉达将行刑时,她发现弗比斯没死,他正坐在姑妈家的楼上冷漠地看着她,身边有姑娘倚着,他不敢出面证明她无罪,还把门给关上了。
这时,卡西莫多从教堂冲出来,挥着手打倒行刑的刽子手,把少女高举肩头,跳进了教堂,并用可怕的声音叫道:“圣地!”3、问题三情节的荒谬,不可理喻,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故事存在?《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
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巴贝夫的秘密组织——平等社的活动遭到失败,保皇党的叛乱不断发生。
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
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
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雨果少年时期一直在崇信君主政体和天主教的家庭教师和母亲影响下,他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都是保守的。
1926年,随着国内反查理第十的斗争和国际上争取独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对神圣同盟的冲击,雨果的政治和文艺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用理论文章和创作实践向古典主义进行斗争。
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三、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
从外表看,这是个令人讥笑的人物。
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
卡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
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型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化觉醒的契机。
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
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
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
卡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克洛德: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尔达,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
雨果同时也把克洛德写成宗教势力的牺牲品。
克洛德并非天生的恶人。
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后走到了人性的反面。
———灭绝人性。
对于爱斯梅拉尔达,他是只可恶的“蜘蛛”对于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苍蝇”作为“蜘蛛”,他以宗教杀人,罪孽深重;作为“苍蝇”,他下场悲惨。
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欲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她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
她挽救误入乞丐王国的青年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给受刑时干渴难忍的卡西莫多送水喝,她热情天真,致死爱着负心的弗比斯,丝毫没有怀疑他会欺骗和背叛自己。
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最后无辜地被送上绞架。
四、主题探讨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伪善外衣下隐藏的丑恶,而且向世人展示着丑陋外表下闪烁着的人性美。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虚伪的本性和宗教的伪善宣战。
小说对于中世纪的巴黎风貌特别是巍峨的圣母院作了精致的描绘,指出它是中世纪巴黎的心脏,封建国家权威的象征,在情节上又是一切矛盾的汇合点。
作者还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五、欣赏作品的亮点1、作为雨果个人文学艺术特色的最明显标志之一的是对照法的广泛应用,最为典型的要算是美与丑的对照课堂讨论:小说如何体现这些写作主张?(1)人物形象上的美丑对照爱斯美拉达无与伦比的美卡西莫多的“美”(2)情节上的美丑对照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2、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出人意料,生动曲折卡西莫多以身殉情傍晚,人们为副主教收尸的时候,加西莫多失踪了。
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存放在蒙特佛贡的地窖里。
两年或18 个月之后,人们在地窖里找到了两具抱持异常紧的尸骨:一具是女尸,脖子上的小网袋子嵌着一小片绿玻璃;另一具男尸有一条弯曲的脊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他的颈骨上没有一点断痕,可见他并不是被绞死的,而是自己来到这里死去的。
人们想把他和他抱着的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作了灰尘。
3、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
在《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