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定义

合集下载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完整版)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民俗概述

民俗概述

民俗概述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分类按内容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式。

1)、经济民俗,指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2)村落;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5)岁时习俗。

3、口承语言民俗:1)神话、传说、故事;2)歌谣、叙事诗;3)谚语、谜语;4)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1)巫术;2)宗教;3)信仰;4)禁忌;5)道德、礼仪;6)民间游艺。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如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杂艺等。

4、民俗的审美功能。

第一讲 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 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的原因: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 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 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 3、宗教的原因: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祖活动,

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Hale Waihona Puke 信仰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
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游艺民俗
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分法
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
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 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 动表现出来的习俗。 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

4、地域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帐篷
窑洞
竹楼
本章小结
民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原 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方法是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民俗有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 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等五 大特征。 民俗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五个方 面。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沿海服饰:开放宽敞型 内陆特征:封闭包裹型
社会观念
崇祖敬宗,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礼乐思想 忠孝思想 首先是维护发肤完整以尽孝道之义。 其次形成完备的丧祭服制度。

祈吉心理
财神
天花妈妈
体现某种政治观念 等级观念
谚语云:“衣分三色,食分五等 (1)颜色 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经过反复 更改,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一 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 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能穿 黑、白二色,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 青、黑、白构成的服饰颜色序列,成为了封建 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云 南 十 八 怪 挂 件 食品 云 南 十 八 怪 茶 饼
第二节 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二、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 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 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代“神龙二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 银”。 据((大明会典))载“凡器皿,公侯一品 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 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涂 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稗类钞· 宴会)条载:“若有多席,则 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推递。以一席 之坐次言之,则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 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 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 之西向,一、二位为首座二座。”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定义

1.民俗学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基本特征:传承性.变异性.地域性.原始性与神秘性3.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娱乐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4.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

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5.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6.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8.福娃的民俗意蕴:《尚书•洪范》释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代桓谭解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贝贝——“鱼”:图腾崇拜. 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 辟邪消灾晶晶——“熊猫”: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欢欢——“火”:光明、洁净的象征家庭保护功能吉祥的喻意迎迎——“羊”:图腾崇拜司狱之神道德模范吉祥化身妮妮——“燕子”;春归之兆请子之鸟富贵象征交往礼节1.握手礼:作用:(1)能体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态度(2) 能体现人们的礼仪修养(3)能促进人们的交往。

民俗的名词解释

民俗的名词解释

民俗的名词解释
民俗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传统习俗、仪式、风俗和习惯。

这些习俗、仪式和习惯可能起源于古代文化,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但都反映了这个群体或个人的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民俗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各不相同。

一些民俗已经成为传统,被代代相传,而另一些民俗则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或发
生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

民俗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节日庆典、婚礼、葬礼、祭祀、祈福、传统手工艺、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等。

在一些地区,民俗还和宗教、民族、地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俗的发展和传承不仅需要人们的支持和参与,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例如通过文化研究、艺术表演、文化传承等方式来促进民俗的传承和发展。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丰富多彩的概念,不仅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习惯,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概念“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即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民间”(folk)和“风俗”(lore)二词含义加以认真考察。

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

“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曾担任过英国民俗学会会长的博尔尼女士(Char Lotte Sophia Burne 过去多译为“班尼”)有段著名论述:“民俗包括作为民俗精神秉赋(the Mental equip)的组成部分的一切事物,而有别于他们的工艺技术,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这种定义重精神民俗而轻物质民俗。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有。

《管子·正世》有“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也说“变民风,化民俗。

”在这些文献中民俗之“民”系指普通百姓,可衍伸为民间的意思。

“俗”在《荀子·富国》注解为“民之风俗也”。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民俗即为百姓习俗、民间习俗。

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简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条干流。

第一条是上层文化,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条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下面来看看民俗的概念及特点。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1民俗的概念与内容、范围民俗的概念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它是对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它是在民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文化事象。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根植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传统文化之一。

“无古不成今”,民俗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它不仅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提供珍贵的参考,还是我们创造高雅文化的`基础。

民俗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人将民俗包括的内容概括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也有人将民俗分为更具体的八个方面: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活动民俗、民间观念民俗、民间文化民俗。

民俗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要广,因为它不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相当部分的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众多传统美德的民俗文化,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也可谓建设新时代道德文明的源头活水。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制。

在灾害性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与天奋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有哪些。

民俗名词解释

民俗名词解释
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基本特征。
民间杂耍: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
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用的秘密语。
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处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语。
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为忌讳语。
民间语言:指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
民间熟语:人民大众长期习用、熟悉、定型的民间语汇,是在民众口头流传,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通俗性语句。
常用型民间熟语: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使用率高,流传面广,是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部分。
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殊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词语。
咒语: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的法术口诀或套语。
绕口令: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民间工艺美术: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
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间娱乐中最常见、最简易、最普遍的趣味性活动。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祭田:又称蘸田,祭祀公业、祭产,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按房轮值:由宗族的有关支派按年轮流耕种、收获,按规定办理公共实务之后的收入归自己所有。
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名词解释民俗

名词解释民俗

名词解释民俗民俗,又称民间风俗或乡俗,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或地域范围内流传的、具有一定特点的习惯活动和文化传统。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产物。

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了日常生活、生活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口头传统、艺术表演等方面的风俗。

它们以语言、音乐、舞蹈、节日、仪式、戏剧、美食、民谣等形式表现,传承和展示着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宗教、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民俗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的认识与反映。

它们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源以及历史背景有关,反映了人们对生存条件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由于发源地河南地区以粽子为重要节日食品,而北方地区以龙舟比赛为特色,南方地区则注重艾草的熏制与佩戴,都体现了地域特色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敬。

民俗是人们集体行为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群体内部的联系和集体意识。

它们往往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和传承,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认同的功能。

例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集合了全家人的团聚、互赠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互助的精神。

民俗是人们对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表现。

它们以各种形式满足着人们的娱乐、交流和愉悦的需求,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表现。

例如,中国的民间舞龙舞狮以其灵动的身姿和威猛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舞蹈中蕴含的力量和韵律展示了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

民俗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3、群体化的规矩 、
民俗是一定范围群体共同遵守的规矩,群体的 范围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民族,小至范围很窄的区 域,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筷子的使用(中国、日本) 群体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可以被理解为:民众生活群体之间的不 成文法的,程式化的规范或规矩。它是有规 范性质的、流行的、群体性的,是在人们不 经意的生活场景、生活用具、生活方式、观 念中间流行的或发生的。 民俗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之中。 民俗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民俗与社会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关联。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程式 )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不能颠 倒次序。 倒次序。如: 民间的“五方叫魂”仪式 民间的“五方叫魂” 旧时婚礼的“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旧时婚礼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迎亲) 请期、迎亲) 传统过节的程序 庙会、 庙会、祭祀的仪式
二、民俗的特征
1、不成文的规矩
(1)民俗是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模式 节日食品
倒药渣 孙思邈为虎治病 叶天师治病
手指叩桌 乾隆下江南
(2)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的。比如, 现代人谈恋爱。在自由恋爱的今天,仍有许多中国自古以来 的婚俗理念制约着年轻人。如: “门当户对”与高学历知识女性的择偶困难 上海的“毛脚女婿”
(3)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 的。如: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跟未婚的少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谈情 说爱” 说爱”;而对方可以通过妇女悬挂在腰间的钥匙来 区分是否已婚。 区分是否已婚。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圆子总 是圆的。 是圆的。

何谓民俗

何谓民俗

何谓民俗?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迷信陋习?民族歌舞?一、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为佛也。

”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二、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个国家种族的管理手段在历史上是很多的。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鸡蛇同烧---龙凤呈祥;虾仁炒鸡蛋---花好月圆;黄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鸡汤炖雀肉---鸠集凤池;黄花菜焖全菇---美女簪花公鸡与母鸡同盘---鸾凤和鸣;鹅掌炖白蘑菇---雪泥鸿爪三、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㈠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㈡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㈢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㈣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㈤传统体育和游艺;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2001);古琴(200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蒙古族长调民歌花儿;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妈祖信仰;蒙古族呼麦;福建南音;热贡艺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藏戏;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法;西安鼓乐;越剧;中医针灸(2010);京剧篆刻(2009);雕版印刷技艺;书法;剪纸;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朝鲜族农乐舞;格萨尔史诗;侗族大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200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麦西来普(2010);帆船水密舱壁制作;木版活字印刷术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第一讲 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7
中外民俗的不同特点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
中国
鲜明的地域性 源远流长的延续性 宗教性: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强的仪 式性。
外国
娱乐性:政教分离,宗教主宰人们的世俗 生活,少伦理道德的负载,娱乐色彩强 烈。 8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民 俗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具体说来: • 汉族民俗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特征,节气、节俗大 都与农业生产、天象、物象的变化有对应关系; • 凸显教化功能、注重功利的实用性也是汉民族民俗的 一大特点,每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为争取生存、谋求发 达兴旺和祈盼吉祥如意而进行的努力。如衣冠之治的 传统、民间信仰实用至上、节日背负浓重的伦理内涵, 少世俗的欢乐等。 少数民族的民俗具有娱乐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 点,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四、民俗研究或民俗资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文献学方法
田野作业,就是实地调查,分参与 式和调查式两种。整个田野作业的过 程,一般包括选择调查题目 — 制定调 查 计 划 — 收 集 资 料 —— 确 定 调 查 对 象—整理资料——解释资料等阶段。
25
五、“中外民俗文化”一课的意义
民族自豪感 文化修养 审美趣味 其他实用价值
物质民俗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 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5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民俗的本质特征):指民俗集体创 造、集体传承 。 传承性与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不 少于三代);扩布性指民俗在空间伸展上的 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高位向低位扩布)。
• 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在法律、纪律、道德和 民俗四大社会规范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 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是什么意思
民俗,汉语词汇,意思是民众的习惯;民间风俗。

1、人民的风俗习惯。

《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絶。


《史记·循吏列传》:“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宋·范仲淹《睦州谢上表》:“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尧舜;中外有道,躋民俗於羲皇。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⒉、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宋·张孝祥《正提刑启》:“畴昔熟於条教,莫先图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当益厉官常之守。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奋白笔,书盈尺之纸,为国家陈民俗之急。

”。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知识总结报告范文(3篇)

民俗知识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形成的传统习惯和习俗。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本报告对民俗知识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我国民俗文化概述1.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祭祀礼仪,再到现代社会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2. 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鬼神崇拜等。

(3)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木雕、年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4)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体育等。

(5)民间传说与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三、民俗文化知识总结1. 节日民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发红包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春节期间的第二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等。

(4)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2. 民间信仰(1)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定期祭拜祖先,以示尊敬。

(2)神灵崇拜:神灵崇拜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土地神、财神、城隍等。

(3)鬼神崇拜:鬼神崇拜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较为普遍,人们相信鬼神可以保佑家庭平安、身体健康。

3. 民间艺术(1)剪纸: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以红色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图案。

定义民俗的概念

定义民俗的概念

定义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指特定人群在特定地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遵循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和仪式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和行为。

它是一个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

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礼仪习惯:民俗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和习惯,如婚礼、葬礼、宴会、祭祀等活动所遵循的规矩和仪式。

2. 风俗习惯:民俗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居住方式、交通工具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 宗教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和对神圣的崇敬。

4. 节日庆祝:各种节日和庆祝活动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代表了人们对时间的祭祀、回顾和表达美好愿望的习俗。

5. 传说故事:民俗也包括了一些传说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和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民俗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社会制度以及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规范和约束。

民俗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有了规则和秩序,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民俗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民俗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象征,通过庆祝节日和举行活动来强化社会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

其次,民俗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使得文化知识和价值传达给后人。

此外,民俗还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沟通,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互相交流、合作,增进社会和谐。

最后,民俗还能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然而,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一些传统的民俗正在逐渐消失或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全球化的影响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传统民俗的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再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

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

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

我认为并非如此。

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

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所指的是“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

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采用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这一表述方式,这和“民间创作”、“传统的民间文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可以说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换的。

如果我们再来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

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很明显这一定义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主体上,比我们以往所说的“民”(主要指农民、市民)要广泛的多。

历来关于学术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民俗”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遵存哪一种?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单纯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