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6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

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

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

建立空间观念。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术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日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利小组合作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说教学过程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生活中实物、建立表象从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长方体的面是长或正方形做铺垫。

并且点明课题,梳理目标。

接着,出示准备好的长方体的实物图片(联合国总部大楼和水立方)并引导大家说一说生活中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孩子在家里找了一个长方体的物品带来。

也为了后面的观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做了准备。

这时先让孩子们用手摸,眼睛看去初步感知长方体,从而引出面、棱、顶点。

第二步:设计了学习单,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

最后通过小老师上讲台汇报以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是多次利用多媒体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孩子们从直观实物再到抽象图形,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个环节中一个是孩子上台比较紧张,还有一个是我引导的可能不是很到位,所以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环节的末尾抛出一个问题就是有什么新的发现?是想引导孩子们去提出棱的一些想法,因为对于长方体的认识来讲呢,棱的特征是比较重要的。

长方体认识的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的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长方体认识”是小学数学几何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作为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入门课程,不仅为后续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同时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长方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展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其余四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

2. 长方体的性质:长方体具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且相对的棱、面相等。

3.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对面平行且相等,相邻的棱互相垂直。

(三)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首次接触立体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几何图形,为后续学习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2. 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 能够识别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图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2. 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1. 理解长方体的空间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学会运用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时,我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首先,我会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品,如铅笔盒、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征。

通过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说课稿

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优点: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 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
基础上,开始进一步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缺点:
学生空间观念很弱。
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 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 精神。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环节四:课堂小结 畅所欲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 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你是通 过什么方法学到的?”
教学反思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 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 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 的主人翁意识。此外,用计算机多媒体 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迁移,诱发新知
点击添加文本
出示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图形
演示由面到体 的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说课稿
揭示长方体 的概念。
环节二:操作演示,探索新知
1
独立探究 四人小组 展示汇报2操作的几个步骤: 1.认识长方体各部 分名称。2.认识长 方体的特征。3.归 纳并记忆长方体的 特征。4.从实物中 抽象出几何图形。 5.认识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课堂教学说课稿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教学重点:掌
握长方体面、棱、顶 点的特征,认识长、 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
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说教法
感知
=========
探究

认识长方体的说课稿

认识长方体的说课稿

认识长方体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长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长方体的感性经验。

本节课是学生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然后,教材详细介绍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最后,教材安排了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取知识。

但是,他们的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对于长方体的特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操作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操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在工作者实际的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拟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开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二、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

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

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

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认识说课稿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22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13 教学方法13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方体的特征。

132 操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测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33 小组合作法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如长方体包装盒、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142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421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422 组织学生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1423 引导学生观察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424 让学生分组测量长方体的棱的长度,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43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431 展示一个长方体框架,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432 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44 巩固练习1441 安排一些与长方体特征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等。

1442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线、点和学习面线点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长、宽、高和从不同角度观察,初步学会绘画长方体。

我今天主要说说第一课时,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18页到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的开始。

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从生活入手,通过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说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

就知识水平而言,学生已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对简单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

就认知特点而言,五年级的学生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所以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目标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情和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空间观念。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我决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联系生活法、直观教学法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二)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的数学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指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法、讨论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说教学过程
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分为四个程序逐步展开: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整体感知,探究新知;三、动手操作,实践应用;四、全课总结,巩固提高。

接下来我将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课件出示:点、线、面,回忆平面图形
(1)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那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谁来说一说?
(2)(课件展示长方体)孩子们,那这个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我们一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立体图形的名称是什么?(长方体)
2.选一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课件展示)
3.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板书课题)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
(一)联系旧知,识面、棱和顶点
孩子们,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盒子,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都从这个盒子上找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点、线、面吗?给大家指指。

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上的长方体盒子演示给同学看;
1.认识面、棱和顶点
(1)教具演示:理解两个平面平行、相对的位置关系(2)教具演示:两个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段,认识棱(3)观察教具,认识顶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中的面、线、点
(二)讨论探究,学习面、线、点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指导学生4人一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

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19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

具体流程如下
1.课件出示问题和解题要求。

(1)小组探究,学习面的特征(2)小组探究,学习棱的特征(3)小组探究,学习顶点的特征
2.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果,并记录到书上19页的表格中。

3.小结长方体特征,引导孩子们边理解边记忆。

(课件展示)(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汇报结果。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
计的: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第1题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边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2.课本21页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一)全课总结
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哪些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回顾内容,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安排
1.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可以参照课本第19
页。

设计意图:对长方体的特征的巩固,也为第二课时讲解长宽高做准备,能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

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展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长方体的认识
6个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顶点
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实际,以学生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为主,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