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pt)

合集下载

westernblot详解PPT课件

westernblot详解PPT课件

蛋白质Marker
➢主要目的是确定靶蛋白的分子量大小; 使用预染的Marker还可以实时检测电泳 分离情况,并可以转移到膜上。
Fermentas
Prestained protein ladders Unstained protein ladders
第29页/共53页
上样缓冲液 Loading buffer
第6页/共53页
第7页/共53页
一 配分离胶
准备物品: 玻璃板 洗衣粉 灌胶架 移液枪 两个烧杯( 1 ml 200ul 20ul) 30%Acrylamide 1M (4度冰箱), Tris-HCL 溶液( PH=8.8), ddH2O 10%AP (-20冰箱) , TEMD(4度 ) ,SDS(常温) 1 清洗玻璃板: 一只手扣紧玻璃板,另一只手蘸洗衣粉轻轻擦 洗。两面都擦洗过后用自来水冲,再用ddH2O冲洗干净后立在 通风处或烘箱中 2 配制分离胶: 玻璃板对齐后放入夹中加紧,注意使两玻璃板对齐。然后垂直卡 在架子上准备灌胶。 先配制分离胶。配方如下:
1.将200mg组织块剪碎,置于1ml裂解液中(
5ml离心管)。
2.匀浆器进行匀浆,注意冰上操作,匀浆后置于
冰上。
3.10,000g ,4℃,10min,(5ml管)离心
4.取上清至1.5ml管,12,000g ,4℃,60min,
离心
5.取上清至新1.5ml管,-80℃储存
第22页/共53页
3·1·2 蛋白样品浓度的测定方法
第18页/共53页
3·1 固定
①用ddH2O水冲洗一下玻璃板,将其放入电 泳槽中。注意,小玻璃板面向内,大玻璃板 面向外。
②向电泳槽中加入1x电泳液
• 5X电泳液缓冲液 ③Tr拔is(掉M梳W子1,2注1.1意4动)作轻柔。

《实验聚丙烯酰胺》PPT课件

《实验聚丙烯酰胺》PPT课件
6电泳
上槽——负极(黑) 下槽——
正极(红)
电流:先浓缩胶:1.5mA/管
然后分离
胶:3.0mA/管
7剥胶 电泳完成后取下玻管,用一长针头注射器吸满蒸馏水为 润滑剂,将针头插入玻管内壁和凝胶柱表面之间,缓缓 旋转玻管,一边注水一边使针头呈螺旋式推进。最后可 用洗耳球在玻管浓缩胶端轻加压力,就可将凝胶柱压出 玻管。
2制胶(取小烧杯2个,按表加液)
试剂
分离胶溶液 (ml)
分离胶缓冲溶液( pH8.9)1.25
浓缩胶缓冲溶液(pH6.7) —
单体交联剂
2.5
DDW
6.19
催化剂(10%AP)
0.10
TEMED
0.02
成胶时间
30min
浓度
7.5%(孔小)
浓缩胶溶液 (ml) — 1.25 1.0 7.65 0.10 0.02 15min 3%(孔大)
3灌柱
按上述操作混匀分离胶溶液,缓慢注入玻璃管7cm 处,滴加一滴蒸馏水,然后在室温下聚合,聚合2030min;
待分离胶成胶后,用滤纸条吸干上层水分,灌浓 缩胶至7.5cm处,再滴加蒸馏水一滴,静置15min左右。
浓缩胶凝胶后,吸取上层水,拔掉橡胶帽吸去下层蔗糖 溶液。将电泳管套在橡皮塞中,装入电泳槽,然后加入 下槽缓冲液,排净管底空气使用。
分离机制: 1. 浓缩效应
➢凝胶层孔径不连续:浓缩胶大孔径,分离胶小孔径
➢缓冲液离子不连续:电泳液中Gly-(慢离子); 凝胶中 Cl-(快离子
Pr-介于二者之间
➢pH值不连续:电泳缓冲液pH=8.3;浓缩胶pH=6.7; 分离胶pH冲液离子成分、PH的不连续性:电极缓冲液通常为pH8.3 Tri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42张PPT)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42张PPT)全
10% SDS
配制20ml不同浓度分离胶 所需各种试剂用量/ml
5% 7.5% 10% 15%
配制10ml浓缩 胶 所需试剂用量
3%
3.33 5.00 6.66 10.00
-
2.50 2.50 2.50 2.50
-
-
-
-
-
3.0
-
-
-
-
1.25
0.20 0.20 0.20 0.20
0.10
1%TEMED 重蒸馏水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概述
❖1967年由Shapiro建立。
❖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他们发现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 离子去污剂(SDS)以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 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电荷因素可以忽 视。
基本原理
1.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1)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阴离子去污剂 变性剂
助溶性试剂
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 分子去折叠
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 (2)强还原剂 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
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这样分离出的 谱带即为蛋白质亚基。
实验原理
浓缩效应:不连续性所致 制胶缓冲液:Tris-HCl (根据亚基分子量分离蛋白质) (3)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 与蛋白质的结合量:大多数1. (2)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混匀后,置真空干燥器中,抽气10min 圆盘电泳 不连续SDS-PAGE 1967年由Shapiro建立。 注入电极缓冲液 用 (3)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 选择适当的凝胶浓度。 (根据亚基分子量分离蛋白质) >100 糊状不成形,易破碎。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ppt课件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ppt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2
SDS的作用
破坏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其他物质分 子之间的非共价键,使蛋白质变性而改变 原有的构象,保证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 合而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精选2021版课件
3
二、SDS-PAGE的基本原理
(一)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样品介质和聚丙烯酰胺中加入离子
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 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 大小,而电荷因素可以被忽略。
连续电泳 不连续电泳
(3)根据电泳的形式
圆盘电泳 垂直电泳
平板电泳 水平电泳
精选2021版课件
27
精选2021版课件
28
精选2021版课件
29
精选2021版课件
30
2、操作 (1) 制备分离胶 (2) 制备积层胶(堆积胶)
精选2021版课件
31
精选2021版课件
32
精选2021版课件
33
下的反应: 蛋白质本身的电荷被屏蔽 氢键断裂 疏水相互作用被取消 多肽被去折叠(二级结构破坏),并形成椭球形
精选2021版课件
44
①还原SDS处理 当加入还原试剂DTT或β-二巯基乙醇后,
蛋白质被完全去折叠,只根据分子量分离。
精选2021版课件
45
②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地并经久牢固地保护
(3)长轴的长度则与亚基分子量的大 小成正比。
精选2021版课件
9
胶束在SDS-PAGE系统中的电泳迁 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的影响,
而主要取决于椭圆棒的长轴长度,即 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的大小。
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KD— 200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 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双向凝胶电泳 》课件

《双向凝胶电泳 》课件
它结合了等电聚焦和SDS-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的原理,能够分离出成千上 万的蛋白质。
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
等电聚焦
在第一向电泳中,蛋白质根据其等电点进行分离,聚焦在相应的pH区域。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第二向电泳中,已经分离的蛋白质加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后带负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按分子量大 小进行分离。
生物标志物发现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寻 找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 疾病预警、监测和治疗。
药物研发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 析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蛋 白质,为新药研发提供支 持。
研究展望
蛋白质组学研究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深入,双 向凝胶电泳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 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共 同推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
样品上样
将处理好的蛋白质样品上样到第一向 等电聚焦凝胶中。
等电聚焦
在第一向等电聚焦凝胶中进行等电聚 焦,分离蛋白质。
固相pH梯度第二向分离
将第一向分离后的蛋白质从凝胶中转 移到第二向SDS-PAGE凝胶中进行第 二向分离。
图像分析
染色与脱色
01
对第二向分离后的凝胶进行染色和脱色,以便观察和检测蛋白
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3
生物标志物发现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
物、感染性疾病相关蛋白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 2 3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药物作用前后蛋白质 表达谱的变化,有助于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 点。
数据共享和分析

§4.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常用的硅化剂为二氯二甲基硅烷 (dichlorodimethyl silane),商品名为Siliconisel25。为了灌胶时不漏胶,可在封边条和玻璃板之 间涂医用凡士林,也有人用冷却至50℃的1%琼 脂糖凝胶封堵缝隙。或用胶带纸或医用橡皮膏将 玻璃板的三个边缘封贴。 三、制胶 根据所需的凝胶浓度配制凝胶溶液,参见表 4.7,灌胶前加入TEMED。
§4. 3. 2 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ontinuous electrophoresis)是1959年L.Weintraub和 S.Raymond最早创立的,是指电泳系统采用相同孔 径的凝胶和相同的缓冲液(包括样品缓冲液、凝胶 缓冲液和电极缓冲液),在pH恒定、离子强度不 同的条件下进行区带电泳。
C = 6.5-0.3T
(4.14)
此式可用于计算T为5%~20%时的凝胶组成。C 值并不很严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变化的范围 约为 ±1%。
当C保持恒定时,凝胶的有效孔径随着T的增加 而减小,当T保持恒定,C为4%时,有效孔径最 小。C大于或小于4%时,有效孔径均变大,C大 于5%时凝胶变脆,不宜使用,实验中最常用的 C是2.6%和3%。
该技术是利用样品(如蛋白质)的电荷效 应进行分离的,而凝胶的分子筛效应不明显。 一般只用于分离简单的样品,分辨率不高。 但由于其具有制胶简便、快捷、缓冲系统组 成简单、 pH 恒定等优点,至今还有部分实 验在使用该方法。
§4. 3. 3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iscontinuous electrophoresis,也称为圆盘电泳)是20世纪60 年代中期由S.Hjertè n、L.Orenstein和B. J. Davis 创建并完善的电泳技术。是指使用不同孔径的 凝胶和不同缓冲体系的电泳方式,在电泳过程 中,凝胶按需要在一块玻璃板内被制成不同浓 度的两部分(小的部分是浓缩胶,大的部分是 分离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质应选用不同的凝胶浓度。
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200 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 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因此SDS-PAGE不仅 可以分离鉴定蛋白质,还可以根据迁移率的大小测 定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
PAGE的浓度与孔径的关系
❖ PAGE孔径的大小主要由Acr和Bis这两种单体的 浓度决定。可以根据要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选 择合适的单体浓度。
(1)形状像一个长椭圆棒 (2)短轴对不同的蛋白质亚基-SDS胶束基本上是相 同的 (3)长轴的长度则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
胶束在SDS-PAGE系统中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 椭圆棒的长轴长度,即蛋白质或亚基分子量的大小。
2.凝胶浓度的选择
由于SDS电泳分离并不取决于蛋白质的电荷密度, 只取决于分子解聚后SDS-蛋白质复合物的大小,因 此凝胶浓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分辨率。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SDS和还原剂的作用:
(1)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 (2)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 蛋白质-SDS胶束;蛋白质-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 达到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消除了不同 分子之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蛋白质-SDS胶束的特点:
❖Acr/Bis:20~40 完全透明且有弹性;

<10 很脆,易碎,不透明;

>100 糊状不成形,易破碎。
凝胶总浓度T ——100ml凝胶溶液中含有Acr和Bis的总克数。 T=(a+b)/m×100%
T越大,凝胶孔径越小,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T越小,凝胶孔径越大,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实验过程
安装电泳槽
凝胶制备
电泳
样品处理与加样
浓度及电位梯度呈不连续性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浓缩效应:不连续性所致
不连续的凝胶电泳体系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好, 分辨率高,是最常用的体系。
不连续SDS-PAGE 1.原理
凝胶的不连续性 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 pH的不连续性 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 pH6.7
分离胶 pH8.9
① 凝胶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大孔径。样品在其中浓缩,并按迁移率递 减的顺序逐渐在其与分离胶的界面上积聚成薄层。
分离胶:小孔径。蛋白质分子在大孔胶中受到的阻 力小,移动速度快,进入小孔胶时遇到的阻力大,迁 移速度减慢。由于凝胶的不连续性,在大孔胶和小孔 胶界面处就会使样品浓缩,取带变窄。
② 缓冲离子的不连续性 ③ pH的不连续性 ④ 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制胶缓冲液:Tris-HCl 浓缩胶 pH6.7 分离胶pH8.9
C——Bis占单体与交联剂总量的百分比。 C=b/(a+b)×100%
当T固定时,Bis浓度在5%时孔径最小。
3、分类
按具体操作分 垂直板形电泳 圆盘电泳
按凝胶系统的均匀性分 连续PAGE 不连续PAGE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PAGE
连续电泳 电泳体系中所用的缓冲液
成分、pH、凝胶浓度相同
不连续电泳 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
❖(1)丙烯酰胺结构式
(2)亚甲双丙烯酰胺
PAGE 的 聚 合
❖ 需要催化剂——氧化还原系统作用,使Acr单体 带有游离基,从而与Bis进行聚合。
❖ (1)化学聚合:AP-TEMED系统 ❖ 过硫酸胺[(NH4)2S2O8](Ammonium
persulfate,AP)作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 (TEMED)为加速剂。 ❖ AP在水溶液中能产生游离基SO42-,使丙烯酰 胺单体的双键打开,活化形成自由基丙烯酰胺, 然后游离Acr和Bis作用就能聚合形成凝胶。 ❖TEMED的游离碱基能促进AP的形成SO42- 。
电泳缓冲液:Tris-甘氨酸
在浓缩胶中,pH环境呈弱酸性,甘氨酸解离少, 在电场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却很高,两者 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介于二者 之间泳动。
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形 成了较高的电压梯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 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
样品进入分离胶(pH8.9)后,由于胶中pH 的增加,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 接紧随Cl-之后,样品不再受离子界面的影响。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阴离子去污剂 变性剂 助溶性试剂
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 分子去折叠 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 (2)强还原剂 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
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这样分离出的 谱带即为蛋白质亚基。
实验原理
❖ 注意: ❖ 分离胶的合成一般采用化学聚合。因为若用光聚
合,凝胶的孔径受光照强度与时间的影响,导致 孔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分离。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
(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形状、电荷来分离蛋白质)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根据亚基分子量分离蛋白质)
❖ 注意: ❖ TEMED量多少都会影响催化作用,须在碱性
条件下聚合
❖ 分子氧存在,聚合不完全,须去除分子氧, 隔绝氧
❖ 升高温度能提高聚合,降低温度能延迟聚合
(2)光聚合:核黄素-TEMED系统
❖ 核黄素(riboflavin)在光照下(可见光或紫外 光)分解,其黄素部分被还原成无色型,但在有 氧条件下无色型又被氧化成带有游离基的黄素, 其也能使Acr和Bis聚合形成凝胶。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概述
❖1967年由Shapiro建立。 ❖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他们发现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 入离子去污剂(SDS)以后,蛋白质亚基的电 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电荷 因素可以忽视。
基本原理
1.蛋白质分子的解聚 (1)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ppt)
(优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交联 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 合成。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具有电 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电荷效应(电泳物所带电荷的差异性)
分子筛效应(凝胶的网状结构及电泳物的 大小形状不同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