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
水资源的课程设计1. 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活动来培养学生关于水资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本设计适用于中学生,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2. 知识与理解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重要性。
他们将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类以及全球和国家水资源的现状。
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资料的运用,学生将获得关于水资源的全面理解。
3. 调查与实践为了加深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本部分将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学生将分为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研究主题,并实地考察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学生将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参观当地的水处理厂、水库或河流,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4. 创造与表达本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分组进行创意项目设计,解决现有的水资源问题。
他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设计相应的宣传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学生将通过演讲、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向同学和社区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
5. 评估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使用多种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包括课堂表现评价、研究报告评定以及项目成果评估等。
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并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指导。
6. 结语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并培养出积极的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为学生今后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可持续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结:水资源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知识与理解、调查与实践以及创造与表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水资源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报告和创意项目设计等活动,学生将获得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评估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水资源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及利用情况;(2)掌握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熟悉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和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水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的能力;(2)提高学生水资源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能力;(3)增强学生水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习惯;(3)树立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基本概念及分类2. 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3.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4. 水资源管理基本制度、政策和法规5. 水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方法6. 水资源规划、设计和管理7. 水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水资源现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水资源基本概念及分类: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利用情况;(2)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讲解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合理利用措施;(3)水资源管理基本制度、政策和法规:介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和法规;(4)水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方法:讲解水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方法;(5)水资源规划、设计和管理:介绍水资源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6)水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实践教学(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水库、水电站、污水处理厂等,了解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案例;(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模拟演练:设计水资源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水资源管理决策;(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相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反思自己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不足。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岩溶水资源评价设计人班级:10-01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号:指导教师:赵彦琦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第一节气象水文 (5)第二节地形地貌 (5)第三节地质构造 (6)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焦作市概况一、基本情况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焦作市交通位置图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三、焦作市总体资源焦作市是焦作市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耐火粘土埋藏浅,易开采,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5049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 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石灰石预测储量100亿吨,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
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
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在当今时代,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做好水资源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与评估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在进行水资源教育的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2)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包括水循环、水质监测等;(3)培养正确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4)学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
例如:(1)水资源概述:介绍水资源的重要性、分布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2)水循环:讲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3)水质监测:介绍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水质污染的危害;(4)水资源保护:探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介绍节水措施和水资源管理方法;(5)解决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水资源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4. 教学评估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评估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2)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3)作业和项目: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项目报告,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课程进行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课程评估方法:1. 口头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2. 书面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等书面材料,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水资源课程设计
郑州大学水资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包括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2. 掌握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如水资源量、水质评价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3. 理解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2. 能够运用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建议;3. 培养解决实际水资源问题的能力,如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认识到水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水资源保护的意愿,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本课程针对郑州大学学生特点,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资源管理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概述- 分布特点与利用状况- 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 水质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3.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原则与政策-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保护措施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案例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践5. 教学实践与讨论- 运用GIS技术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 水资源评价方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水资源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建议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取与水资源相关的核心知识,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材的章节内容,安排合理,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水资源相关知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
由图可知,过程线的总趋势呈单一直线关系,资料一致性很好。
累积平均值模比系数过程线法
由上图看出,该水文站年降水量累积平均值的模比系数随着计算期的增加而增加,降水量均值在1941年达到稳定,故可用1941年至1990年资料系列作为分析的代表期.
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
N X
N N Xn Xn Xn Xn Xn Xn Xn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n=20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6%,CV的相对误差为-1.19%;当n=25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2%,CV的相对误差为-0.65%;当n=30的时候,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1%,CV的相对
误差为-0.65%,;当n=40时。
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2%,CV的相对误差为-0.65%;当n=50时,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01%,CV的相对误差为0.12%、因此,综合上述的绘制过程线,,以n=30为该站代表期较好。
但是从区域水资源评价考虑,则是以n=30为宜。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2020年指导教师:姓名: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自然概况评价地区(某县)位于苏北西部,洪泽湖南岸。
总面积2492.8 km2,耕地面积113.3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70.99万亩,旱地面积42.32万亩。
全县水面积428.8 km2,陆地水面积133.3 km2。
该县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气爽天高,冬季干燥寒冷,气象灾害频繁,洪涝汗渍热带风暴齐全。
1990年末全县总人口68.34万人,农业入口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90.1%。
1990年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1985年增长219.0%,年递增26.1%。
水系概况该县境内河流、湖泊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有淮河和入江水道,淮河全长64.95 km2,水面积80多km2;入江水道全长20.5 km2,水面积约7.0 km2。
境内有湖泊8面,总湖泊面积约197.3 km2。
现有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20160万m3,兴利库容12168万m3,小型水库120座,总库容13681万m3,兴利库容7022万m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区由于水资源供需条件在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划分若干个计算单元。
本设计以县境为界,采取以流域水系分区。
全县共分7个计算单元,即:仇集大涧片、沿淮河南岸片、沿洪泽湖片、沿入江水道片、铜龙河片、古城大涧片和河西片。
各片面积分类情况见表1。
2下面以仇集大涧区进行课程设计一、选择代表年1.汛期雨量及年降雨量的统计本次设计选用该县水文站、该县气象站和三河闸水文站1958年至1990年的34年雨量资料系列。
统计三站逐年的降雨量和汛期雨量,取三站逐年年降雨量的算术平均值进行频率分析计算。
2.各种保证率代表年的选择对年雨量排序数据和经验频率进行频率适线,确定平均值,cv和cs值,然后由代表年的频率在频率曲线上查读代表年的雨量,从实际系列中挑选出年雨量比较接近的年份,选出对工程偏不利的年份作为代表年。
在年雨量接近的情况下,雨量过分集中(汛期雨量偏大)的年份对水资源的存蓄和供给不利,可考虑作为代表年。
水资源规划与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特点,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掌握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3. 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管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水资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水资源规划原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分析等方式解决实际水资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
3. 培养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分析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地理知识,运用水资源规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水资源与水环境”第一节“水资源概述”。
2. 水资源规划原理:讲解水资源规划的内涵、目标与原则,以及水资源规划的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第二节“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介绍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先进技术。
教材章节:《地理》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4. 水资源管理政策:解读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及效果。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岩溶水资源评价设计人班级: 10-01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号:指导教师:赵彦琦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二O一三年六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第一节气象水文 (5)第二节地形地貌 (5)第三节地质构造 (6)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焦作市概况一、基本情况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焦作市交通位置图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三、焦作市总体资源焦作市是焦作市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耐火粘土埋藏浅,易开采,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5049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 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石灰石预测储量100亿吨,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
《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提纲
《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提纲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研室《水资源勘察与评价》课程设计提纲一、设计目的在学习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永交市水文地质图,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选择供水源地,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提纲及内容要求(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图中水文网的发育及所附剖面图上的地形变化,分析本区地势特点及汇水条件。
2.水文:分析水文网的发育情况、水系发育与地形、岩性及构造的关系。
利用水文站所测资料绘制河流流量-历时曲线,根据曲线分析河流流量变化特点。
3.气候:绘制该区气象要素曲线;分析降水及蒸发情况。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分析各层的层序、岩性及分布规律。
2.构造:分析区域构造特点、主要构造类型的展布规律及对地形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埋藏分布规律:根据地层岩性、结构及钻孔、泉等资料划分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并分析各含水岩组的含水性及埋藏分布规律。
2.地下水补给、径流情况与排泄方式,并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3.地下水化学特征:根据所附资料,总结本区地下水化学性质、水质类型及变化规律。
4.地下水动态:分别绘制14号孔、晋柏泉的水位或流量动态曲线,分析各曲线特点及影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地下水资源评价1.地下水水质评价选取择代表性水点分别按生活用水、工业锅炉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价,确定适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含水层(组)及分布范围。
(五)结论及建议分析所得结论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三、设计安排本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个人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要求提交一份文字简练的课程设计报告。
四、附资料(一)气象观测资料(见表一)(二)各水文站及兰村泉流量观测资料(见表二)此外,汾阳河西支测得清水流量0.021米/秒,汇水面积10.8km2。
水资源评价课设
第一章流域概况1.1 地形、地貌,1.2 地质结构,1.3土壤类型,1.4 观测站第二章降水2.1 资料审查2.1.1可靠性审查该降水资料系列是经过整编的,所以可靠性一般就好。
2.1.2 一致性审查资料中有11个水文站的年降水资料,而淮宁河位于流域的下游,对其进行一致性审查可代表流域其他降水资料的一致性。
用单累积模比系数曲线法进行一致性审查。
(表 2.1),图(2-1)由图可知,曲线呈单一直线,所以资料的一致性很好。
2.1.3 代表性审查资料中的样本系列很短,所以有代表性审查的必要。
同一致性一样也采用淮宁站的资料作为代表,用差积曲线法和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
由图可以看出这13年的资料代表了一个完整的降水周期,同时从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来看,累计平均值接近系列均值,后面变化幅度较小,所以代表性良好。
表2.2(图2-2和图2-3)表2.1 降水资料的审查表单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年份淮宁湾站年降水量(mm)Ki ∑Ki年份淮宁湾站年降水量(mm)Ki Ki-1 Si Xi均1976 399.8 0.92 0.92 1988 480.6 1.10 0.10 0.10 480.6 1977 608.3 1.39 2.31 1987 382.6 0.88 -0.12 -0.02 431.6 1978 631 1.45 3.76 1986 290.8 0.67 -0.33 -0.35 384.7 1979 394.2 0.90 4.66 1985 516.8 1.19 0.19 -0.17 417.7 1980 340.1 0.78 5.44 1984 419.3 0.96 -0.04 -0.21 418.0 1981 440.1 1.01 6.45 1983 412.2 0.95 -0.05 -0.26 417.1 1982 353.1 0.81 7.26 1982 353.1 0.81 -0.19 -0.45 407.9 1983 412.2 0.95 8.21 1981 440.1 1.01 0.01 -0.44 413.1 1984 419.3 0.96 9.17 1980 340.1 0.78 -0.22 -0.66 405.0 1985 516.8 1.19 10.35 1979 394.2 0.90 -0.10 -0.76 403.9 1986 290.8 0.67 11.02 1978 631 1.45 0.45 -0.31 424.6 1987 382.6 0.88 11.90 1977 608.3 1.39 0.39 0.08 439.9 1988 480.6 1.10 13.00 1976 399.8 0.92 -0.08 0.00 436.8 2.2 缺测、迁站资料插补所给资料中,何家坪站和杜家湾站有迁站、缺测。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与要求1.设计目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水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区域水资源总量等的计算,以及区域水质分析评价等;掌握水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包括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预测,掌握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了解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掌握水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消化与吸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安排了这次课程设计。
2。
设计要求运用所学的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水资源评价方面的知识,完成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工作。
具体任务如下:(1)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地表水资源量。
(2)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地下水资源量。
(3)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重复量。
(4)多年平均及频率P=50%、P=75%的水资源总量。
(5)频率P=50%、P=75%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6)频率P=50%、P=75%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利用量。
(7)现状农业用水总量;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总量。
(8)现状供需分析(分不同水源)。
(9)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10)结论。
二、背景资料(1)某区域为平原区,区域面积为996km2。
根据对该区域降水、径流资料的“三性”审查分析可知,1956~1999年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好,因此在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时采用这一时期的资料。
经分析,1956~1999年的降雨、自产地表水资源(河川径流)及入境水量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降雨径流及入境水量表(2)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该区域代表站观测井平水年、丰水年、枯水年可分别用1993年、1995年和1997年表示,3年浅层地下水累积年变化量如表2—2所示。
水资源课程设计
水资源课程设计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水资源课程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资源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介绍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水资源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的水资源意识: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2. 掌握水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应包括水资源的来源、分布、利用和保护等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 水资源概论:介绍水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和重要性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水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介绍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以及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水资源管理意识和能力。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包括节水技术、水资源回收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4.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水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水资源管理实例、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的评价。
2. 作业和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对水资源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参与水资源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水资源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分布特点;(2)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技术;(3)使学生熟悉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激发学生投身水资源保护事业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水资源现状及分布特点(1)我国水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2)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时空变化规律;(3)我国水资源短缺原因及现状。
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1)节水技术:滴灌、喷灌、微灌等;(2)污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3)水资源配置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调度等。
3. 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法规(1)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2)水资源管理体制;(3)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措施。
四、实践教学设计1. 课堂讲授与讨论(1)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水资源管理政策及法规等内容;(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野外考察与调研(1)组织学生参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如节水灌溉项目、污水处理厂等;(2)安排学生进行野外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3)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水资源问题。
3. 实践操作与技能培训(1)组织学生进行节水设备操作培训,如滴灌设备、喷灌设备等;(2)开展污水处理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污水处理过程;(3)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配置模拟实验,提高学生水资源管理能力。
福州大学水资源课程设计
福州大学水资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我国水资源现状;2. 了解水资源评估、管理与保护的基本原理;3. 掌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与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水资源分布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水资源保护方案并进行评估的能力;3. 提高学生参与水资源调查、研究及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水资源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探究学习的良好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福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水资源专业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基本概念与分布特征- 水资源的定义、类型及功能- 全球及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 水资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3. 水资源评估、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评估方法与技术- 水资源管理策略与制度- 水资源保护措施与实践案例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 水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水资源基本概念与分布特征第二周: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第三周:水资源评估、管理与保护第四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教材章节:第一章:水资源基本概念与分布特征第二章: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第三章:水资源评估、管理与保护第四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报告
一、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淮宁河是无定河流域下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子长县涧峪岔乡的王家河,程家沟村,流经子长,子洲,绥德三县在绥德县邓家楼村汇入无定河,全长85.2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
沟壑密度4.55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一般在15º以上,峁梁坡度多在20º一30º之间,坡长多在200米以上,海谷切割深度大都在50米以上,除淮宁河的谷地川道较宽在200—600米及大支沟呈U字形,比降在3.7编左右,其余支毛沟河床呈V 字形,皆深窄,沟谷切深50—120米,比降在7—10%。
该流域梁峁地形发育,从分水岭至谷底的地貌形态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按地面高度可分为三级地形面,由上向下的一级地形面,以尖塔状峁梁为主,是各河沟谷的分水岭,坡度多在25º以上。
其上新黄土极薄,老黄土发育,二级地形面以梁为主,与一级地形面的相对高差为50—80米,是塌沟沟谷分水岭,其上新黄土较厚,坡度多在20º左右,若将二级梁顶连线,可构成一宽缓的糟形浅洼地,由大冲沟下切槽形浅洼地,浅沟间的沟间地构成三级斜梁。
2、地质构造淮宁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
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及沙页岩互层,另一类是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前者称为基岩,后者统称为土状堆积物。
中生代基岩主要包括,三迭纪延长纺紫红土,黄绿色厚层砂岩及薄层炭质页岩,泥质页岩,泥岩互层,灰绿色,灰黑色沙岩及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土状堆积物有晚第三纪紫红色亚粘土(三趾马红土)早、中更新世老黄土(离石黄土)+晚更新世新黄土(马兰黄土)和次生黄土。
土状堆积物总厚度在100米以上,新黄土覆盖厚度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易受水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及陷穴等小地形。
而老黄土覆盖厚度较厚,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是构成梁峁的主体。
土状堆积物的粒径组成较粗,大于0.05毫米粒径的粉细砂含量在30%以上,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易冲刷。
水资源调查评估教案:科学评估水资源供应需求
水资源调查评估教案:科学评估水资源供应需求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水资源供需缺口、水质污染、水灾害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科学评估水资源供应需求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套完整的水资源调查评估教案,以实现科学评估水资源供应需求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调查评估的定义和意义;2、掌握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掌握水资源供需评估的方法和教材;4、了解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水资源调查评估的定义和意义水资源调查评估是指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保护生态环境。
2、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水资源主要包含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
其中地表水是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汇聚流域的水源,地下水是通过地下蓄水层获取的水源,而雨水则是自然降水的水源。
根据世界水资源状况报告,全球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22%和78%,而中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占水资源总量的22%和78%。
3、水资源供需评估的方法和教材水资源供需评估是确定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量和提高供水能力,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方法。
其方法包括水资源量计算、水资源利用评价、水需求预测、水资源供需空间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教材包括《水资源调查产业协同推进规划》、《国家水资源调查总体规划》等水资源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和相关法规、规章等资料。
4、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水资源管理的原则是以科学为导向、统筹协调、公平合理、可持续利用和节约用水为主要内容,通过优化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等管理方法,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水资源调查规划、制定水资源管理规划、强化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实施节水措施、推进储水和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关于水资源课程设计摘要
关于水资源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
了解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水资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水资源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对水资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资源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水资源概述:介绍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定义、类型、我国水资源分布。
2. 水资源的重要性:讲解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与人类生活、水资源与经济发展。
3. 水资源危机:分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危机原因、表现、影响。
4.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水资源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概念。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 教材章节:实践活动- 内容列举:参观水源地、水质检测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分为五个课时,每个课时涵盖上述一个部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一、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淮宁河是无定河流域下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子长县涧峪岔乡的王家河,程家沟村,流经子长,子洲,绥德三县在绥德县邓家楼村汇入无定河,全长85.2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
沟壑密度4.55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一般在15º以上,峁梁坡度多在20º一30º之间,坡长多在200米以上,海谷切割深度大都在50米以上,除淮宁河的谷地川道较宽在200—600米及大支沟呈U字形,比降在3.7编左右,其余支毛沟河床呈V字形,皆深窄,沟谷切深50—120米,比降在7—10%。
该流域梁峁地形发育,从分水岭至谷底的地貌形态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按地面高度可分为三级地形面,由上向下的一级地形面,以尖塔状峁梁为主,是各河沟谷的分水岭,坡度多在25º以上。
其上新黄土极薄,老黄土发育,二级地形面以梁为主,与一级地形面的相对高差为50—80米,是塌沟沟谷分水岭,其上新黄土较厚,坡度多在20º左右,若将二级梁顶连线,可构成一宽缓的糟形浅洼地,由大冲沟下切槽形浅洼地,浅沟间的沟间地构成三级斜梁。
2、地质构造淮宁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
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及沙页岩互层,另一类是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前者称为基岩,后者统称为土状堆积物。
中生代基岩主要包括,三迭纪延长纺紫红土,黄绿色厚层砂岩及薄层炭质页岩,泥质页岩,泥岩互层,灰绿色,灰黑色沙岩及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土状堆积物有晚第三纪紫红色亚粘土(三趾马红土)早、中更新世老黄土(离石黄土)+晚更新世新黄土(马兰黄土)和次生黄土。
土状堆积物总厚度在100米以上,新黄土覆盖厚度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易受水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及陷穴等小地形。
而老黄土覆盖厚度较厚,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是构成梁峁的主体。
土状堆积物的粒径组成较粗,大于0.05毫米粒径的粉细砂含量在30%以上,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易冲刷。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学校:山东农业大学专业: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1班学号:姓名:迁安市地下水水资源量调查与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迁安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运用均衡法得到各补给项,排泄量等的均衡量并计算得出迁安市现状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03万m³/a。
关键字:迁安市;地下水;水资源评价;均衡法一、自然地理及地质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东西跨度39公里,南北纵距45公里,总面积1208 k㎡。
迁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1956-2003年降水资料分析,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81.4mm,最大年降雨量为1008mm(1977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55.8mm(2002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784.6mm,干旱指数1.8左右。
按照河北省地貌划分结果,迁安市应该属于低山丘陵区,中部覆盖有较厚第四纪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
在本次工作中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
迁安市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的南侧,渤海沉降带唐山拗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
地质构造总格局在阴山—天山纬向复杂的构造带与新华夏,华夏系构造带的复合部分,并有祁吕—贺兰山自形的东冀反射弧与经向构造带相穿插。
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在北部长城沿线,由于断裂构造较发育,分布有基岩构造裂隙水。
山区大部分岩性为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裂隙不发育,主要为风化裂隙水系,富水性差。
第四季松散岩隙孔隙水分为空隙潜水和孔隙微压水。
补径排条件为接收大气降水的补给。
随地形由高到低向下游径流。
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的形式补给山前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少量是以人工开采和以泉的形式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流域概况1.1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淮宁河是无定河流域下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子长县涧峪岔乡的王家河,程家沟村,流经子长,子洲,绥德三县在绥德县邓家楼村汇入无定河,全长85.2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
沟壑密度4.55公里/平方公里,地面坡度一般在15º以上,峁梁坡度多在20º一30º之间,坡长多在200米以上,海谷切割深度大都在50米以上,除淮宁河的谷地川道较宽在200—600米及大支沟呈U字形,比降在3.7编左右,其余支毛沟河床呈V字形,皆深窄,沟谷切深50—120米,比降在7—10%。
该流域梁峁地形发育,从分水岭至谷底的地貌形态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按地面高度可分为三级地形面,由上向下的一级地形面,以尖塔状峁梁为主,是各河沟谷的分水岭,坡度多在25º以上。
其上新黄土极薄,老黄土发育,二级地形面以梁为主,与一级地形面的相对高差为50—80米,是塌沟沟谷分水岭,其上新黄土较厚,坡度多在20º左右,若将二级梁顶连线,可构成一宽缓的糟形浅洼地,由大冲沟下切槽形浅洼地,浅沟间的沟间地构成三级斜梁。
2、地质构造淮宁河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一部分。
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及沙页岩互层,另一类是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亚粘土和亚砂土。
前者称为基岩,后者统称为土状堆积物。
中生代基岩主要包括,三迭纪延长纺紫红土,黄绿色厚层砂岩及薄层炭质页岩,泥质页岩,泥岩互层,灰绿色,灰黑色沙岩及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泥岩互层夹煤层。
土状堆积物有晚第三纪紫红色亚粘土(三趾马红土)早、中更新世老黄土(离石黄土)+晚更新世新黄土(马兰黄土)和次生黄土。
土状堆积物总厚度在100米以上,新黄土覆盖厚度较薄,一般在10~20米之间,易受水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及陷穴等小地形。
而老黄土覆盖厚度较厚,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是构成梁峁的主体。
土状堆积物的粒径组成较粗,大于0.05毫米粒径的粉细砂含量在30%以上,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易冲刷。
3、土地类型及土壤该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按其破碎程度,属峁状丘陵地,以峁耕地为主,峁边线以下除部分出现塌地外,悬谷陡崖很多。
沟道两侧有沟台,沟条和沟塌地,川台地很少,均在于支河流两侧。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流域内土壤分七类,九个亚类,十二个土属,五十个土种,以地理分布看,基本上全属黄土性土类地带,由于该土类有机质含量小,持水力低、抗蚀力差,在暴雨情况下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地下水贫乏,河谷地主要靠大气降水垂直补给,由于丘陵沟壑密度大,山区地下水汇集于冲沟排汇,故无山区补给。
4、淮宁湾径流站控制面积情况淮宁河流域淮宁湾径流站控制面积为1042平方公里。
5、流域水土保持情况淮宁湾站控制面积内水土保持措施历年累计完成情况,见下表1-1。
表格6.由于该流域面积较小,则不需要对进行评价分区。
(依据P8)二、降水量分析计算由于该流域面积较小,则不需要对进行评价分区。
(依据P8)2.1代表站选择该流域共有雨量站11个,分别为杨家河、张家湾、刘家沟、高家河、蛇沟、何家坪、湫贤上、瞿家河、王家三岔、杜家湾、淮宁湾;水文站2个,分别是何家坪、淮宁湾。
因流域处于山丘区,地形对降雨的影响很明显而且复杂。
只有在分析计算降雨量之前,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才能比较好的可靠的分析成果。
因此,本次评价时选择上述11个雨量站作为代表分析站。
其中本次水资源评价主要涉及淮宁湾站。
淮宁湾站的具体情况如下:一九七六年在前淮宁湾设站,主沟长67公里,控制面积1042平方公里,连同何家坪站共委托群众雨量站九个,有测站雨量站三个(其中有一个自记雨量站),共计雨量站十一个。
测验河段是天然河道,河道顺直,石河床,上下浮标断面间距140米,基本断面设在中间,控制性较好。
一九八八年增设自记雨量站二个(老君殿,园则坪),连同何家坪站共有十五个雨量站。
2.2降雨资料三性审查降水量分析计算成果的精度与合理性取决于原始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及代表性。
因此,为了提高分析计算成果的精度,要对降水资料的进行严格的“三性”审查。
1、可靠性审查本次水资源评价的降水资料的来源是国家水文部门统一刊印的《水文年鉴》,它是经过水文部门观测,并进行整编和系统化后发布的正式水文资料。
它主要包括1976~1988年各个测站的年降水资料和淮宁湾站1977~1988年历年降水资料。
因而,可知该资料可靠性较好,可用于分析计算。
2、一致性审查该流域淮宁湾站控制面积较大,则以淮宁湾为例应用单累积曲线法对该降水资料的一致性进行审查。
据淮宁湾站1976~1988年的年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累积过程线如下图2-1所示:水序列一致性较好。
同理,对其他站进行一致性审查,均可知降水序列一致性较好。
3、代表性审查2.3资料的插补展延1、何家坪站降雨资料的插补一九七六年六月在淮宁河上中游何家坪村加家坪设站,后经1976-1977两年的实际测验,因河道不顺,断面附近有支沟汇入,水流较乱一九七八年该站上移一公里至何家坪,为区别资料,加家坪为何家坪(一)站,何家坪是现在站名,这导致何家坪站缺失1976年和1977年的年降水资料。
因迁移前后两个雨量站距离相近,且气候、地形条件一致,控制面积基本不变,可以忽略其影响,故可将何家坪(一)1976年和1977年的年降雨资料直接移用至何家坪站,以用于分析计算。
2、杜家湾站降雨资料的插补由于某种原因,杜家湾站缺失了1987年的年降水资料。
但杜家湾站测站的降水量与流域内淮宁湾测站的气象条件、下垫面条件较为相似,则其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可建立插补站降水量与邻近站降水量或其它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杜家湾站的降水缺失序列进行插补。
2.4流域降水量的计算1、流域1977~1976年降水序列计算该流域地处山丘区,雨量站和降水量分布较不均匀,则可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的年降水量系列,因1976年淮宁湾站的降水资料不完整,则计算时采用1977~1988年降水序列。
据泰森多边形划分方法将流域划分成11个部分,使每个部分内均有一个雨量站控制,并计算各雨量站控制面积,以计算面积权重,然后依据下式2—1进行加权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1。
(式2—1)i P —第i 个站的年降水量,mm ;—面积权表2-2流域平均年降水系列Ff i nn i i P F f P F f P F f P F f P +++++=- (22)11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及不同频率年降水量计算据表2-1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 5012.9/12=417.7mm,计算年降水统计参数,绘制频率曲线皮尔逊Ⅲ型,其中经验频率采用数学公式P=m /(n+1)·100%计算;适线时应照顾大部分点据,主要中、下部分点据定线,对系列中特大、特小值不做处理。
np P i∑=-表2-4 不同频率年降水量个月分配计算成果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典型年(1985) 2.2 9.6 6.8 7.0 57.2 34.2 40.5 107.5 219.8 31.7 0.0 0.3 516.8 放大倍比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P=20%(设计值) 2.2 9.4 6.6 6.8 55.9 33.4 39.6 105.1 214.9 31.0 0.0 0.3 505.3 典型年(1983) 0.2 1.5 5.6 13.6 75.4 56.7 46.2 25.0 118.1 62.5 7.2 0.2 412.2 放大倍比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0.99P=50%(设计值)0.2 1.5 5.5 13.5 74.7 56.2 45.8 24.8 117.0 61.9 7.1 0.2 408.4 典型年(1980) 1.3 0.5 25.8 12.4 36.2 89.7 30.4 72.6 33.1 25.9 12 0 339.9 放大倍比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P=75%(设计值) 1.3 0.5 25.8 12.4 36.2 89.8 30.4 72.7 33.1 25.9 12.0 0.0 340.3 典型年(1986) 0.0 5.4 11.3 4.3 49.3 94.4 31.7 43.3 14.9 28.1 4.7 3.4 290.8 放大倍比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 0.95P=95%(设计值)0.0 5.1 10.7 4.1 46.7 89.4 30.0 41.0 14.1 26.6 4.5 3.2 256.5 典型年(1984) 0.1 1.0 10.8 9.4 30.2 79.0 119.3 90.4 40.9 9.2 6.1 22.9 419.3 放大倍比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多年平均0.1 1.0 10.8 9.4 30.1 78.7 118.9 90.1 40.7 9.2 6.1 22.8 417.7图2-3怀宁河流域多年降水量频率分布曲线图;.;..2.5降水量的时程变化分析降水量的时程变化包括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过程,则据降水序列分别对二者进行分析计算。
1、典型年的选择典型年选择时,应选择年降水量接近某一保证率的年降水量,同时其月分配应对农业需水和径流调节不利的年份。
此评价区域内,以淮宁湾站为例进行分析。
2、降水量的年内分配(1)频率分析据淮宁湾站1977~1988年降水序列,算年降水统计参数,绘制频率曲线皮尔逊Ⅲ型,并计(2)降水量月分配过程计算据表2-5计算结果分析,可选取典型年分别为1985年(P=20%)、1984年(p=50%)、1982年(75%)、1986年(p=95%)。
据典型年的降水序列,采用同倍比法进行不同频率及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分配过程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2-6,并绘制不同保证率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如图2-1)。
.图2-4怀宁湾站多年降水量频率分布曲线图;..(2)降水量月分配过程计算据表2-5计算结果分析,可选取典型年分别为1985年(P=20%)、1984年(p=50%)、1982年(75%)、1986年(p=95%)。
据典型年的降水序列,采用同倍比法进行不同频率及多年平均降水量月分配过程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2-6,并绘制不同保证率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柱状图(如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