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福利经济学归纳
![福利经济学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e6913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3.png)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第一节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定的学咨询,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定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依旧减少了福利。
2、效用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瞧感受,或者讲物品和效劳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瞧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要紧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要紧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能够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能够比立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响,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局部才是经济福利●庇古依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全然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进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收进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1、效用是人的主瞧感受,是不能够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立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讲和无差异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分析的根底上,以防止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立关系咨询题。
其要紧要点如下:1、效用是人的主瞧感受,是不能够用基数来度量的。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978176bed5b9f3f80f1c06.png)
26
本章主要内容
31 福利经济学概述 2 市场在生产领域有效的分析 3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4 福利经济学的政策与影响律: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 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中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1 福利经济学概述 2 市场在生产领域有效的分析 3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4 福利经济学的政策与影响
2
一. 福利经济学概述
1 基本概念
福利与效用 福利经济学
2 历史沿革
旧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3
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 消费者剩余
3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基本概念
1
2
3
福利是指幸福和利 益。个人福利的总 和是社会福利。在 社会福利中,能够 直接或间接用货币 衡量的是经济福利。
29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0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1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小结:
市场竞争可以在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使财富总量最大化;但是市场竞争 对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却是无能为力的,帕累托改进在 分配领域失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因此, 应该强调政府干预,从而实现社会成员收入的公平化。
经济福利是福利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 费商品或服务时所 感到的满足程度。 有两种衡量方法: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 用。效用与福利在 重要方面是等同的, 但在使用上存在一 定差异。
福利经济学是从生产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 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 间的分配两方面,研 究社会福利最大化以 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 策问题的一门经济学 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46820125ef7ba0d4b733bfc.png)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第一章概述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的分析。
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价值判断。
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
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第九章 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 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66788e6529647d27285274.png)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一)帕累托标准(教材P250-252) 帕累托标准(教材 ) 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多 阿尔弗雷多·帕累托 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多 帕累托 对资源配置是否具有经济效率提出了判 断的标准。 断的标准。 帕累托假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帕累托假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社 会中只有甲、乙两人, 会中只有甲、乙两人,面对的资源只有 两种可能的配置状态A和 。 两种可能的配置状态 和B。对A和B的好 和 的好 乙可能都有各自的看法。 坏,甲、乙可能都有各自的看法。
(二)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1、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即根据已确定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 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 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 2、以边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 3、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 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 策方案。 策方案。
(三)帕累托最优状态(教材P252) 帕累托最优状态(教材 帕累托最优状态 )
又称经济效率, 又称经济效率,指任何改变都不可 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 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的资源配置状态。 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的资源配置状态。或 说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说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附:旧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 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 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 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 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 福利就愈大。 福利就愈大。 他认为, 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 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 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 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 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 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 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e57cb681c758f5f61f6789.png)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方案。
第一章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1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
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
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A.马歇尔的“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
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
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这两个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公平的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
所谓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正义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福利经济学资料
![福利经济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b8c8ccdad02de80d5d84066.png)
7612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C 】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就福利经济学的诞生。
A.边沁B.詹姆斯·穆勒C.庇古D.帕累托2.采用劳方或劳资双方交费,以职工名义存入储备金局,职工退休或其他情况需用时,连本带息发给职工。
这种社会保障属于【 C 】A.传统型B.福利型C.储备金型D.国家型3.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学者是【 C 】A.边沁B.詹姆斯·穆勒C.庇古D.帕累托4企业年金是【B 】A.基本养老保险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C.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D.失业保险金5.20世纪【B 】开始,西方福利经济学向实用主义和基数效用理论回归成为研究的主流。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6.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工程师【A 】提出的。
A.杜皮特B.马歇尔C.罗宾斯D.帕累托7.对失业率统计调查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失业保险的覆盖和发放情况来了解失业情况属于【C】A.工时统计B.劳动力抽样调查C.社会保险统计D.就业机构统计8【A 】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解释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罗宾斯D.帕累托9.【A 】年马歇尔首次引入外部经济这一术语来分析福利经济状况。
A.1890 B.1900 C.1909 D.191910.经济学家坎南第一个创立了著名的理论是【D 】。
A.补偿理论B.社会福利函数C.最优理论D.适度人口论11.1890年马歇尔在其【D 】一书中首次引入外部经济这一术语来分析福利经济状况。
A.国富论B.福利经济学C.宏观经济学D.经济学原理12.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是【 B 】A.公平B.效率C.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D.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13.卫生服务对他人造成了影响,但这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提供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提供该项服务所带来的总经济利益是不相同的。
《社会福利》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
![《社会福利》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b46b1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1.png)
《社会福利》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至第二章)导论:基本概念界定社会福利的含义1、从“福利”词意上看:welfare well+fare=好的生活例: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中对“福利”一词的定义是“一种健康、幸福和舒服的良好状态”2、从“福利”内容上看:(1)福利是物质手段和非物质目的的混合体。
(2)福利是一种幸福和利益的结合体,包括物质和精神内容的“福”和“利”。
(3)具体包括:基本生活保障:衣食住行医。
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价值追求,普惠福利是福利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具体层面。
生活状况的满足程度:从福利属性理解——客观性、主观性。
3、社会福利概念的界定:1)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是这样讨论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是一个宽泛的和不准确的词,它最经常地被定义为旨在对被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做出反应‚或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有组织的活动’、‘政府干预’、政策或项目。
……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的和稳定的。
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通过组织和治理,人类社会可以生产和提供这些东西,而因为这一理念是可行的,社会有道德责任实现这样的理念。
”2)同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对“社会福利”的定义为:第一,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
第二,一个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Barber,1999:454)。
3)郑功成等学者的观点: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福利经济学期末
![福利经济学期末](https://img.taocdn.com/s3/m/c7495ce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福利经济学期末第五讲收⼊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1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公平的含义★★1、公平的含义⼀般有三个层次: ⼀是法律公平。
也就是说,法律同样地对待处于同样地位的⼈,⽽不会按照与⾏动⽆关的⼀些特征对谁实⾏歧视。
⼆是机会公平或过程公平,是指在经济制度中⼈们获得机遇的公平,是为取得最终地位⽽必须经历的过程给予所有⼈同样的机会。
三是收⼊公平或结果公平。
结果公平是指收⼊或商品的公平分配,也就是指最终商品或收⼊的平等分配,即向所有⼈提供等量的报酬。
2、三种主要的公平观:(1)功利主义公平观,认为公平就是使社会所有成员的总效⽤最⼤化。
(2)市场主导公平观,认为竞争性市场进程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的⼈.(哈耶克)(3)所谓能⼒主义公平,实际上就是以满⾜⼈的需要作为公平的基础。
(阿玛蒂亚·森)⼆、效率的含义1、熊彼特认为效率强调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
2、卡尔多提出的补偿标准指出,⼀种经济变化使受益者得到的利益补偿受损者的失去利益⽽有所剩余,是有效率的。
3、希克斯补偿标准提出的效率概念是:当经济变化的受损者不能促使受益者反对这种变化时,也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改进。
4、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了技术效率或X 效率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内由于职⼯的努⼒使现有资源能⽣产更多产量所引起的效率,这种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改善⽆关,⽽是取决于企业全体职⼯的努⼒和协调程度。
5、帕累托效率(或有效配置)是指这样⼀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论怎样对⼀种资源进⾏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个⼈收⼊增加⽽不使另⼀个⼈的收⼊减少。
5.2公平与效率的替代关系学说⼀、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西⽅学者认为,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标是相互促进的。
例如,加强对低收⼊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既可以提⾼这些劳动者的⽣产效率,⼜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收⼊分配。
然⽽,在很多情况下,⼆者是相互⽭盾的。
为了提⾼效率,有时必须忍受更⼤程度的不平等;另⼀⽅⾯,为了增进公平,有时⼜必须牺牲更多的效率。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9769d7be23482fb4da4cd9.png)
福利经济学【名词】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又通常称为个人偏好。
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3、社会福利: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一、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异同答: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旧福利经济学有如下要点:1、以基数效用为基础,即认为人的效用可以具体量化,表示为某些物品消费或收入的函数,进而得出社会福利总量函数为个人福利之和,从而分析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指出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
3、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产品和边际私人净产品不一致。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要点:1、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
即认为个人效用只可以测出强弱,排出第一、第二的顺序。
2、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
3、创建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他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合理性。
4、提出社会补偿原则,认为社会政策变动后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有的受益,有的受到损害,而社会福利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就是要看受益的人得到的益处能不能弥补补偿受到损害的人以后还有部分剩余。
二、无差异曲线答: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因为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是相等的,所以也称作等效用线。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41fb4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3.png)
案例:例如他有一本书,你有一个梨子。
如果你喜欢吃梨,他喜欢看书,那么现在的这种产品 配置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你和他都喜欢看书,相互交换的结果,就会使他 的利益就受到损失,这种状况也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你和他都喜欢吃梨,相互交换的结果,就会使你 的利益就受到损失,同样这种状况也不是帕累托最优 状态。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K
LY
Y’s L
Production Contract
Curve OY
KX
X’s K
OX
C
E1
QY3
LX
X’s L
KY
E3
E2
QX3
Y’s K
QX1 QY2
QX2 QY1 L
(三)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产品 交换曲线的斜率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相等。也既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 中,消费者优。
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 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 ,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 消费。
(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3)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 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 的效用。
(4)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
Y I1 I2 I3 I4
离原点越近的无差 异曲线代表的满足 程度越低,效用越 低;否则越高,因 为高位的无差异曲 线的商品组合量大。
第二定理:假设所有的个人和生产者都是以 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通过竞争机 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前提是对个人和 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转移支付。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99806c10c22590102029d9e.png)
一、名词解释:1、福利经济学(P2):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2、社会福利(P3):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3、效用(P2):是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4、实证分析:关于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5、规范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6、帕累托改进(P14):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7、帕累托最优(P15):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8、卡尔多补偿标准(P39):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9、潜在帕累托改进(P39):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地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地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 潜在帕累托优于A。
10、希克斯补偿标准(P41):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P41):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希克斯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称为双重检验标准。
12、李特尔补偿标准(P42):(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
如果(1)和(2)中满足一条标准,同时(3)也能满足,则该项社会改革是可取的;如果均不能满足,则该改革不可取。
13、消费者剩余(P52):是为了不失去该商品消费者宁愿支付的金额和他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
14、补偿变差(P54):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反之,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605f7c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0.png)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社会实现经济运行目标所需要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的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
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
他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他根据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1)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2)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而要增加社会产量就必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庇古提出收入分配均等化,就是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把向富人征得的税款用于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受用,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的“收入均等化”,就可以实现社会福利极大化。
帕累托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
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的计算。
他把“最大多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第一定律:在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的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而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不管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地配置。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0c76b1ba1aa8114531d992.png)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判断的学问,是从 角度对 IA. 福利经济体系C.福利收入分配体系2.庇古被西方学者推崇为 A. 福利经济学之父 C.干预主义之父3•帕累托提出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价值判断标准,被称之为“帕累托最优” 标准是建立在 ________ 论基础之上。
( )A.基数效用 B.序数效用 C.社会福利函数D.人际效用4. 罗尔斯改进指的是____( ) A.有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但不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的社会变革政策; B.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但不利于福利水平较高者的社会变革政策;C. 对福利水平较高者和福利水平较低者均有利的社会变革政策;D. 有利于福利水平较低者且不影响福利水平较高者的社会变革政策。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和交换的联合帕累托最优组合点轨迹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生产可能性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C.联合无差异曲线D.总效用可能性曲线6•当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消费者分不清楚正牌和假冒产品的区别时,就会停 购此类产品,其原因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 _________ ( ) A.不对称 B.对称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
B.经济学D.经济学( ) 福利体系 收入分配体系 ) B.社会保障之父 D.自由放任之父,这个C.充分D.完全充分7. 卡尔多补偿标准是指,如果受益者能够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这个补偿是—()A. 实际补偿B.虚拟补偿C.潜在补偿D.混合补偿8.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最早是由 ___ 提出和定义的?()A. 庇古B.李特尔C.杜皮特D.马歇尔9. 埃奇沃思框图中帕累托最优点可能是 ____ ()A. 效用曲线相切的点B. MRS相等的点C. 一个人在不使别人变差自己不能变好的点D. 上述说法都对10拥挤型的公共物品 ____ ()A. 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B.消费上具有竞争性C.不能由市场定价D.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11.伯格森和萨缪尔逊认为,只有当_________ 值最大时才算臻于福利极大化。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2f8c0e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6.png)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学霸带你秒杀期末”系列第二季第1期一、名词解释1.福利: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2.社会福利: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3. 福利经济学:一门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的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4.帕累托改进PI: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5.帕累托最优PO: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得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6.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7.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何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8.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9. 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10.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补偿变差CV: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12.补偿剩余CS: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13.等同变差EV: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14.等同剩余ES: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15. 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16. 垄断性失灵:由于垄断引起的市场失灵..17.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18.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也就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19.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20.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能靠市场交易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21. 非竞争性:物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22. 非排他性: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23. 平等: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24. 效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指资源配置合理和充分利用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高;即以最小的投入或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25. 基尼系数: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的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用来准确全面地概括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26. 阿罗不可能定理: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27.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率..28. 投票悖论: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二、简答题1.什么是福利如何理解福利和效用的不一致①福利是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②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这是由于:I.一个人的偏好并不是由他自己的福利决定的;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如攀比现象;II.利他主义风范往往使得个人偏好背离个人的福利;如助人为乐者;III. 无知或不完善的估计也会导致偏好和福利的背离;如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和习俗;IV.个人可能有不理智的选择;如抽烟和酗酒..2.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各自有哪些理论观点①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I.旧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下;II.个人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III.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小;而且受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IV.提出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是;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合理利用..②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I.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II.使用序数效用;避免福利计量和效用的人际比较;III.普遍使用帕累托原则及有关的边际条件分析经济状态的福利性质;IV.为突破帕累托原则的局限性;新福利经济学又分成“补偿原则派”和“社会福利函数”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有何区别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得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②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③帕累托最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帕累托最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可以作为帕累托改进努力的方向..而帕累托改进是现实的;它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4.MRS=2;MRT=1;如果MRS=1;MRT=2如何调整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①因为MRS=2;MRT=1;所以MRS<>MRT;故帕累托联合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②由于MRT=1;所以生产者对A、B产品来说;边际成本相同;而MRS=2;表示A与B产品的边际效用替代率为2;即增加一单位A的消费可产生相当于增加2单位B的消费所产生的效用;因此消费者会选择增加A的消费;这样就会使得MRS下降;一直到MRS=1为止..当然;还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组合;改变MRT的大小以等于边际效用替代率..5.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有哪些①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1=MRS2MRS=MUA/MUB②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RTS1=RTS2RTS=MPA/MPB;边际产品③联合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MRTMRT=MCA/MCB6.卡尔多标准和帕累托改进标准有什么区别①卡尔多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②帕累托改进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那么这项社会变革是可取的..③卡尔多标准是一种潜在帕累托改进标准;它对改革受损者作出了一种虚拟的补偿;而这种虚拟的补偿一旦成为实际的补偿;那么这一改革就成为了一种帕累托改进..7.用图形比较补偿变差CV和补偿剩余CS..①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如图1;若Y 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YOY1的货币量..②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如图2;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BC的货币量..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CV>CS..8.用图形比较等同变差EV和等同剩余ES..①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如图3;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Y2Y0的货币量..②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如图4;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DA的货币量..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ES>EV..9.阐述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①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②市场失灵的表现包括:I.公共物品失灵:公共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自发而有效地生产出来;II.垄断性失灵:垄断者为了实现私人收益最大化;往往要控制产量;太高价格;以攫取超额利润;这会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III.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收入分配遵循的是要素分配原则;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IV.外部性失灵: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影响受益或遭受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些配置资源的目的;V.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破坏市场机制运行“优胜劣汰”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因此市场解决不了信息不充分的问题;VI.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当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时;市场解决不了社会总供求的均衡问题..10.垄断的福利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哪些①垄断尽管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研究和采用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垄断必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又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要受损失..②垄断会带来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哈伯格三角形、资源运用的非效率技术停滞、“寻租”成本塔洛克四边形;也是超额利润..③政府应当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垄断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I.对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给予支持和保护;不横加干预;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II.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III.对于经济技术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准入;形成潜在竞争;IV.对于因特殊原因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11.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和应对措施有哪些①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都会使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前者会使得私人的实际生产量远低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后者则会使得私人的实际产量远高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②消除或控制外部效应的措施有:I.规定产权: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足够小;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II.进行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III.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征税;对企业的外部经济行为予以补贴;IV.拍卖污染许可证..12.政府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举措有哪些①对于公共物品失灵;政府单独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并和市场一起提供准公共物品;同时参与优效品的供应;②对于垄断性失灵;政府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不同的垄断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③对于外部性失灵;政府通过规定产权;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征税或补贴、拍卖污染许可证等手段尽可能地消除外部性的影响;④对于社会公平分配失灵;政府采取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进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⑤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特别是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节政策;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同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总量平衡..13.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有何区别;公共物品如何导致市场失灵①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在于:I.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私人物品用于满足个人需要;II.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III.公共物品不能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而私人物品可以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②在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时;消费者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出去购买以便自己免费消费;因此;当被问及对某种公共物品的主观评价时;他们都会少说甚至都说自己的主观评价为零..而在市场机制下;一单位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应该由这些共同消费者按其主观评价来共同负担..既然每个人都认为这一公共产品分文不值时;生产厂商当然不会生产供应..于是;市场调节不能使公共物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14.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是怎样的①分析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②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可能是公共物品或者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③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如果一种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它一定是公共物品;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比较低的话;则该物品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15.请对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作出分析..①如图5;提供公共物品的私人部门通常具有垄断地位;因此;私人部门寻求垄断利润;将导致过桥收费由T提高到P;过桥人数减少到QP;社会福利净损失为ABF;远大于政府收费提供公共物品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②此外;由于私人部门得到垄断利润;将会产生“寻租”行为;这种行为会进一步使得社会福利集中于某些政府官员手中;更加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16.列举效率优先论、平等优先论和两者兼顾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①效率优先论I.代表人物: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II.理论观点: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普遍繁荣的发动机;收入差距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因而强调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②平等优先论I.代表人物:庇古、罗尔斯、勒那II.理论观点: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机会和权力的不公平;同时会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下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因而强调把国家干预下的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缩小市场的调节作用..③两者兼顾论I.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凯恩斯、布坎南、阿瑟.奥肯II.理论观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需要两者兼顾..即使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也应该达成妥协..如果平等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或者效率要以牺牲平等为代价;要求其中任何一种牺牲要以得到另一种的更多补偿为前提..17.如何理解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①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使收入有差距..这样;要做到收入均等化;就难以保持社会高效率..②所以;效率和平等具有对立性;即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反之;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难以实现平等..③但效率和平等同时又具有一致性;即效率是平等的物质前提;而平等则是效率的保证..④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平等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8.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有哪些①税收政策I.采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II.对财产的转移征收税收遗产税和赠予税;III.对奢侈性商品和劳务征收较高的消费税..②社会福利政策I.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各社会成员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补助以及最低社会保障制度;II.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职业培训;III.资助教育事业;包括设立奖学金和无息贷款;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学校的科研等;IV.建立健全各种劳动者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19.反映生活福利水平的指标有哪些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实际人均收入分配水平③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和医护人员数量④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⑤环境卫生状况⑥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状况⑦婴儿死亡率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⑨文化用品的需求状况20.经济福利水平状况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①经济福利一般指人们由收入状况决定消费所得到的利益..对它的分析可以从生活福利水平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入手..②生活福利水平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及条件、文化教育及卫生医疗水平、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带给人们的不同利益..③消费水平则只是从狭义的个人消费状况分析经济福利水平;具体可以由消费支出状况、饮食结构、住房状况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进行分析..。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af944d0a0116c175f0e4884.png)
2013年福利经济学自考复习提要王桂胜《福利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第一章1、效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基数效用;就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得效用概念;另一类就是序数效用:就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得效用概念。
2、福利(welfare):就是指个人生活得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得生活。
效用通常就是与福利等价得,但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
3、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就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得汇总或集合。
4、福利经济学中得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经济福利。
5、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normative),又具有实证性(positive)。
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特征。
6、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度量及影响、公共选择等。
第二章1、帕累托原理包括两个部分,一就是帕累托改进,属于动态社会资源配置判断标准;二就是帕累托最优原理,属于静态社会资源配置标准2、帕累托改进(PI)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得社会福利增加得同时,并不减少其她社会成员得福利。
3、帕累托最优(PO)就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得福利水平上升得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得福利水平下降。
4、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实践中得应用主要表现在生产、交换等领域。
5、纯交换领域下得帕累托最优条件为:6、生产领域边际要素技术替代率。
7、帕累托最优得综合条件可以表述如下:MRSAB=MRTAB8、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两种均衡,一种就是单个产品或市场得均衡,称为局部均衡;另一种就是一般均衡,指所有产品或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得均衡。
9、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就是指完全竞争市场得一般均衡状态就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10、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就是指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得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11、帕累托最优就是社会福利得标准,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得效率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
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及其特性: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具有受益非排他性,即不可能将拒绝为它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范围之外。
平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者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指一个社会实际收入分配比例偏离总体平均分配状况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准确概括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收入分配状况。
阿罗不可能定理:试图找到一套规则(或者)程序,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投票悖论: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
问答题1、什么是福利?如何理解福利和效用的不一致?①福利是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
②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
这是由于:I. 人的偏好并不是由他自己的福利决定的,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如攀比现象;II. 他主义风范往往使得个人偏好背离个人的福利,如助人为乐者;III. 无知或不完善的估计也会导致偏好和福利的背离,如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和习俗;IV. 个人可能有不理智的选择,如抽烟和酗酒。
2、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各自有哪些理论观点?①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I.旧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效用可以比较的前提下;II.个人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III.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小,而且受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IV.提出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是,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合理利用。
②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观点:I.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II.使用序数效用,避免福利计量和效用的人际比较;III.普遍使用帕累托原则及有关的边际条件分析经济状态的福利性质;IV.为突破帕累托原则的局限性,新福利经济学又分成“补偿原则派”和“社会福利函数”3、MRS=2,MRT=3,如何调整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先说明,MRT≠MRS。
比较对消费者来说AB产品的边际效用;比较AB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得到两个结论、(改变生产或者通过交换)4、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有哪些?(这里自己看看,不要背资料)①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1=MRS2(MRS=MUA/MUB)②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RTSA=RTSB(RTS=MPX/MPY,边际要素技术替代率)③联合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MRT(MRT=MCA/MCB)5、卡尔多标准和帕累托改进标准有什么区别?①卡尔多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
②帕累托改进标准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那么这项社会变革是可取的。
③卡尔多标准是一种潜在帕累托改进标准,它对改革受损者作出了一种虚拟的补偿,而这种虚拟的补偿一旦成为实际的补偿,那么这一改革就成为了一种帕累托改进。
6、用图形比较补偿变差(CV)和补偿剩余(CS)。
①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1,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YOY1的货币量。
②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如图2,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从消费者提取大小为BC的货币量。
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CV>CS。
7、用图形比较等同变差(EV)和等同剩余(ES)。
①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3,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Y2Y0的货币量。
②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如图4,若Y代表货币,假如X的价格下降,应给予消费者DA的货币量。
③一般而言,当价格变动时,ES>EV。
8、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方案的社会福利比较。
(自己做一次)最低限价,价格补贴,限制产量。
9、垄断的福利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哪些?(看情况画图)①垄断尽管往往会带来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科学研究和采用新技术从而有助于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垄断必然存在低效率,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又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
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要受损失。
②垄断会带来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哈伯格三角形)、资源运用的非效率(技术停滞)、“寻租”成本(塔洛克四边形,也是超额利润)。
③政府应当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垄断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I.对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给予支持和保护,不横加干预,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II.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III.对于经济技术原因形成的垄断采取或政府经营,或企业自营、政府监管,或允许准入,形成潜在竞争,从而一方面限制行业里企业数量以维护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防止企业借垄断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减损。
IV.对于因特殊原因政府干预形成的垄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随时评估政府保护的时效性和必要性,及时削减,不能随意扩大政府保护的范围和时间。
10、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和应对措施有哪些?①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都会使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前者会使得私人的实际生产量远低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后者则会使得私人的实际产量远高于按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数量(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②消除或控制外部效应的措施有:I.规定产权: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足够小,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II.进行行政管制(规定措施或执行)或行政指导(规劝);III.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进行征税,对企业的外部经济行为予以补贴;IV.拍卖污染许可证。
11、政府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举措有哪些?①对于公共物品失灵,政府单独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并和市场一起提供准公共物品,同时参与优效品的供应;②对于垄断性失灵,政府区分垄断的成因和后果,对不同的垄断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不正当经营手段形成的垄断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严格制止;③对于外部性失灵,政府通过规定产权,行政管制或行政指导,征税或补贴、拍卖污染许可证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外部性的影响;④对于社会公平分配失灵,政府采取收入政策(税收政策、民间捐赠)和支出政策(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提供公平竞争起点和公平竞争机会)来进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⑤对于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特别是采取“相机抉择”的宏观调节政策,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同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总量平衡。
1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有何区别,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是怎样的?①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在于:I.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私人物品用于满足个人需要;II.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III.公共物品不能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而私人物品可以靠市场实现有效配置。
判断步骤:①分析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不具有非竞争性,则这种物品肯定不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二步;②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可能是公共物品或者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③如果一种物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如果一种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它一定是公共物品;如果一种物品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而实现排他的成本比较低的话,则该物品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