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本课体现的就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战与和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对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解决历史事件的能力,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族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汉族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北宋是哪一年由谁建立的?

(二)导言:北宋同秦朝、隋朝一样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却没有同他们一样完成统一,在北方有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北宋同时存在。那么,那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

1、契丹族与党项族

(1)关于契丹族的情况

首先出示诗句“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田猎是生涯。”请同学们阅读后指出诗句描写的民族生活有什么特点?(游牧)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少数民族契丹族的生活。再出示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再次加深学生对契丹这一游牧民族的印象。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指出契丹族活动区域、隋唐时期和汉族的关系、与汉族交往给他们带来哪些变化?政权的建立等具体情况。

同时出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契丹族政权“辽”的具体位置,同时关注辽与北宋的位置关系。

(2)关于党项族的情况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党项族生活区域、生活方式、唐时与汉族的关系、与汉族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建立政权及元昊改革等情况。

教师总结时利用《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北宋的位置关系,以便于下面内容的学习。

过渡: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紧密,隋唐以来逐步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那么。辽、夏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2、辽与北宋的和战

首先,让学生提炼信息,梳理知识点,将辽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用示意图表现出来(战—和—战—和)

其次,观察《辽、西夏与北宋形势图》,阅读《相关史事》,了解辽宋之战的核心是:燕云十六州。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燕云十六州,了解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关于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⑴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盟约是在辽与北宋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之后长期的和平局面。)

⑵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启发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

3、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教师指出:跟辽与北宋的和战类似,西夏与北宋也是先战争后议和,北宋支付岁币卖得边境安宁。

如下两个问题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议和原因:虽然北宋节节战败,但连年战争也使西夏不堪其苦,最终双方妥协议和。

议和影响:议和后,民族政权的并立,边境贸易的兴旺,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

(四)课堂小结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在课前课增加一问题: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有哪几种途径?(民族迁徙、战争与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友好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