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讲课用解析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课件•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相关文化与历史•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探讨目录•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遮幕艺术•课堂互动环节01课程介绍与背景《苏幕遮》简介《苏幕遮》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词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而广受喜爱。
该词调起源于唐代,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怀抱的重要载体。
《苏幕遮》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创制慢词,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空前,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此时达到高峰。
文学地位与影响《苏幕遮》作为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幕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02文本解读与赏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
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写不同时节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营造出浓郁的秋意和凄美的氛围。
运用色彩和画面的对比,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与“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细腻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时光、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美感。
3. 字词讲解: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主题探讨:让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6. 艺术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类似题材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4.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思维敏捷性和回答准确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碧云天)》及相关诗词的教材。
苏幕遮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苏幕遮古诗注释翻译赏析苏幕遮古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幕遮古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释】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燎沉香”即烧香。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呼晴:唤晴。
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的说法。
侵晓:快到早上时。
吴门:旧时苏州为吴郡治所,称吴门。
长安:长安(今西安)是汉、唐故都,后世以“长安”借指京都。
小楫(jí):指短小的船桨。
浦:水边。
翻译: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
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幕遮(燎沉香)》的字词理解、句意疏通、诗词意境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燎沉香)》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意,疏通全文。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苏幕遮(燎沉香)》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5.2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5.3 预习下一首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6.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诗词背景拓展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她的诗词,进一步理解其文学地位和风格。
7.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苏幕遮(燎沉香)》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词牌的历史、宋代文学特点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时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韵律、句子结构等,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
2.3 诗歌意象解读解读《苏幕遮(燎沉香)》中的意象,如“燎沉香”、“楼船夜雪”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抄写诗歌、写心得体会等。
4.3 学习报告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词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期间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苏幕遮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字,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自成一家,有“”“”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3.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宿雨芙蓉浦1.婉约派美成清真居士富艳精工词家之冠词中老杜片玉集3.潮湿的暑气;快天亮之时;昨夜下的雨;有荷花的水边。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静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作者的心情也就由最初的烦闷转为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燎原(liáo)禅让(shàn)湍急(tuān)歃血(shà)B.追溯(sù)溽暑(rǔ)混淆(xiáo)垂涎(xián)C.绦虫(tāo)赡养(shàn)偷窥(kuī)吮吸(shǔn)D.吁叹(xū)乳臭(xiù)徇私(xùn)舟楫(jí)2.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溽暑拖沓袒护B.请贴厮杀宿舍燎原C.曲解欠收诬告忤逆D.销脏元霄臆造圆润3.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溽:湿润、潮湿B.侵晓窥檐语侵晓:快天亮之时C.一一风荷举举:举起D.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芙蓉镇的水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艺术手法或诗句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苏幕遮》中的对仗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发现。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苏幕遮》中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4.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苏幕遮》的诗意、文言知识以及艺术手法。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苏幕遮》,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文学鉴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典诗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喜好和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苏幕遮》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
2.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仗、象征、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幕遮》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降低学习难度。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苏幕遮》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苏幕遮》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 教学难点:分析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诗词的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苏幕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分享各自的感悟。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情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苏幕遮》,背诵并默写诗词。
2. 结合课后注释,进一步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熟练程度,包括字词、句式和韵律的掌握。
2. 学生对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深度,以及能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热爱的体现。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典诗词。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3. 开展古典诗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其作者。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苏幕遮》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教案标题:苏幕遮教案范仲淹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幕遮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苏幕遮的诗句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好奇心。
2. 导入话题:与学生讨论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核心内容:1. 学习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2. 逐句解读苏幕遮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幕遮的美妙之处,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苏幕遮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苏幕遮的诗句和相关图片。
2.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介绍。
3. 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的指导问题。
4. 诗歌朗诵和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范仲淹的作品,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文学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教案特点:1. 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分析诗句和讨论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苏幕遮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跨化交流意义
通过苏幕遮舞蹈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创新发展路径
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苏幕遮舞蹈需要不断创新 发展路径,探索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04
现场互动环节
观众参与舞蹈体验活动
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舞 蹈表演,体验舞蹈的 韵律和美感。
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邀请舞蹈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分享 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倾听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了解他 们在舞蹈道路上的成长和收获。
通过分享和交流,激发观众对舞 蹈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05
课程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公开课重点内容
苏幕遮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01
详细阐述了苏幕遮作为传统舞蹈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介绍苏幕遮音乐的特点和常用乐 器,让学生了解其在音乐方面的 表现。
课程导入
简要介绍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总结与拓展
总结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 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探索 更多与苏幕遮相关的文化现象。
02
苏幕遮舞蹈技巧讲解
基本舞姿与步伐示范
舞姿
苏幕遮舞蹈的舞姿以柔美、流畅 为主,注重身体的曲线美。基本 舞姿包括山膀、顺风旗、托掌、 按掌、斜托掌、双展翅等。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苏幕遮舞蹈注重情感表达,舞者需要深入理解舞蹈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舞蹈动 作和表情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意境营造
苏幕遮舞蹈的意境深远,舞者需要通过舞蹈动作和场景布置等手段,营造出与 舞蹈主题相符的意境,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3. 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苏幕遮》的深层含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理解字词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谈谈对《苏幕遮》的欣赏和感悟;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赏析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苏幕遮》的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苏幕遮》的背诵和默写情况;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5. 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采用欣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 运用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苏幕遮》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等;3. 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图片、音乐等;4.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5. 准备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优质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苏幕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词的背景介绍、词的翻译、词意的理解、词的欣赏和词的背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词的翻译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词的基本意思。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苏幕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夏天的图画引入,让学生描述图画中的景象,引出《苏幕遮》的主题。
2. 介绍作者: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翻译词句:逐句翻译《苏幕遮》,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4. 理解意境:分析《苏幕遮》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欣赏词作:让学生欣赏《苏幕遮》的韵律美,体会词的魅力。
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苏幕遮》。
7. 实践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幅夏天的图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苏幕遮》2. 王之涣3. 夏天的景象4. 意境美5. 韵律美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自己的话描述一幅夏天的图画。
答案:夏天的图画:炎炎烈日下,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农民们辛勤地劳作,远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画卷。
2. 题目:背诵《苏幕遮》。
答案:《苏幕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幕遮》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良好,但在表达自己感受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意境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幕遮》2. 详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苏幕遮》的背景介绍、词的翻译、词意的理解、词的欣赏和词的背诵。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苏幕遮》,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苏幕遮》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修辞手法的分析:比喻、拟人等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的全文、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证等。
2. 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宋代文学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苏幕遮》这首诗。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中的拟人,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苏幕遮》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其不同之处。
2. 讨论《苏幕遮》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书写《苏幕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尝试。
八、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讨论、提问等情况。
2. 作业完成质量:读后感和古诗词鉴赏分析。
3. 知识掌握程度:对《苏幕遮》的诗意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抒情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诗歌原文及注释;3. 相关背景资料;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总结教学要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词;(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2. 诗句意境和情感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3. 词的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的全文、注释、译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范仲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怀旧》,理解词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思乡之情,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怀旧》;(2)选择一首同词牌的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教师展示其他作者的怀乡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对比《苏幕遮·怀旧》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初 阳 干 宿 雨
,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也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
惟肖。
风荷图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
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
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
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返回
上页
下页
梦忆安家故 入否旅住乡 芙,。吴遥 蓉小五门, 浦楫月,何 。轻渔久日
舟郎作去 ,相长。
一宿檐鸟燎 一雨语雀沉 风,。呼香 荷水叶晴, 举面上,消 。清初侵溽
圆阳晓暑 ,干窥。
整 体 感 知
苏幕遮·燎沈香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⑨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 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 乃江南钱塘人。
⑩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 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 今河南开封。
⑾旅:客居。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⑿楫:划船的短桨。 ⒀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 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 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 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 “芙蕖”,荷花的别称。
⑤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清润圆正。 ⑧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 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 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 情伴客闲。”
苏幕遮·燎沈香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
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 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 爱。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 认为这两句 词,“真能 得荷之神理 者”
风荷摇曳图
叶
一 一 风 荷 举
水 面 清 圆
①燎:烧。 ②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 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 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 》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 湿润潮湿。 ④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苏幕遮·燎沈香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苏幕遮讲课用解析
·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 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 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深 入 分 析
上片(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景 物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从哪三个角度来 描写这幅画的?
上片译文: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 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 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 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 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 出水面。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 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中国北宋词人,妙解 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 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 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 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 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 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下片(抒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 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佳句赏析
找出你认为这首词写得 最好的句子,细细品味它 妙在何处。
• 思考: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 表达思乡之情的?
•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思考:作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 什么关系,想想联系上下感情纽 带的是哪个意象?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 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 然。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一个夏日一个雨后初晴 的早晨,在鸟雀欢快的叫声中,作者看 到阳光照耀下的雨后风荷,不由得思绪 万千,眼前的一切多么像故乡的景色啊 ,于是,旅居京华已久的诗人心里浮起 了挥不去的羁旅思乡的情绪和轻舟归乡 的梦境。
苏幕遮·燎沈香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⑾。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⑿轻舟,梦入芙蓉浦⒀。
下片译文: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 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 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 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 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沉香袅袅、鸟雀欢叫、初阳照荷、 宿雨 新干、风荷出水 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视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更显人性化 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中情 和景关系是“见景生情” 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 “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 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 不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