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方案报审表(TA1)工程项目名称: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合同段:JHTJ-3标段七工区编号:注:本表一式5份,承包单位2份,监理、咨询、建设单位各1份;如不需要咨询或建设单位签署意见,则去掉该栏目。
.龙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 隧道概况本隧道位于曲阜至徐州区间。
进口里程DK570+880,出口里程DK571+270,全长390m。
隧道内的坡度为12‰的上坡和3.5‰的下坡,隧道进口DK570+880至DK571+193.75段设置R=25000m的竖曲线,出口段位于曲线上,出口段线位穿张山口小学,线位右侧距张山口村约5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52m。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2、1 工程地质龙山隧道围岩有Ⅱ级、Ⅲ级、Ⅳ级围岩。
Ⅱ级主要是斜长花岗岩,中粗粒结构,中细粒结构,夹石英岩脉,局部有角闪石捕掳体,微风化,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Ⅲ级主要是斜长花岗岩,中粗粒结构,弱风化,呈碎石状松散结构。
Ⅳ级主要是表层位块石土,灰白色,松散,潮湿,块石成分为斜长花岗岩,下部位斜长花岗岩,中细粒结构,夹石英岩脉,有角闪岩捕掳体,微风化,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地质表1、2、2 水文地质隧道洞身有少量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对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二.沉降观测方案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三、沉降变形量测3.1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概述隧道是一种地下工程,其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沉降的风险。
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下沉的现象,如果隧道沉降过大,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甚至影响隧道的使用。
因此,为了及时掌握隧道的沉降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目标隧道沉降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时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并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沉降造成的影响,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监测方法1.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是通过直接测量沉降点的位置和高度变化来获得隧道沉降的数据。
常用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光电水准仪:利用光电传感器测量沉降点的高度变化,精度较高,但需要在现场设置仪器,并且监测范围有限。
•周界测站法:在隧道的周边设置一系列测站,在测站上安装测量设备,测量隧道周边地表的沉降情况。
•水位计监测法:通过测量穿过隧道的水位变化来推测隧道沉降的趋势。
2.遥感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是通过将遥感技术应用于隧道沉降监测中,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监测。
常用的遥感监测方法包括:•高精度卫星影像: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隧道周边地表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空中激光雷达:利用激光雷达对隧道周边地表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量,获得地表沉降的数据。
监测周期隧道沉降监测的周期一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隧道开挖初期,应密切监测沉降情况,监测周期可以设置为每天或每周进行一次。
随着隧道使用时间的增加,监测周期可以逐渐延长,通常为每月或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数据处理隧道沉降监测数据的处理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出沉降的平均值、最大值、变化趋势等指标。
•数据比对:将当前监测数据与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判断隧道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数据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预测未来隧道沉降的可能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报告隧道沉降监测报告是监测方案的最终成果,它包含了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1. 简介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长期运营后隧道的安全性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隧道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因隧道施工或运营引起的下沉变形。
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2. 监测目标隧道沉降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和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监测隧道沉降的位置、范围和变形量; - 监测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 监测方法和技术3.1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是一种使用光电测量技术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或结构物的位置和变形信息。
通过将全站仪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可以监测到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隧道沉降的范围和变形量。
3.2 GNSS定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方法,可以实时获取结构物或地面点位的坐标信息。
通过将GNSS接收器安装在地面或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位置坐标,可以判断隧道沉降的位置和范围。
3.3 建筑物倾斜仪建筑物倾斜仪是一种使用重力加速计原理进行倾斜测量的仪器。
通过将建筑物倾斜仪安装在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倾斜度,可以评估结构物受到的隧道沉降的影响。
4. 监测频率和时长隧道沉降监测应该进行定期和长期的观测。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隧道施工和运营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一般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时长应该覆盖隧道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和维修期。
5.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评估结论。
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 - 数据清洗和筛选; - 数据拟合和趋势分析; - 变形量计算和统计分析。
6. 报告和评估监测结果应该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并进行综合评估。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监测的位置和范围; - 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 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 隧道沉降的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 - 预测和预警措施的建议。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线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杭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编号: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单位: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长程测量标准】〔TB10601-202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标准】〔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杭长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2 适用范围杭长高速铁路线下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4.1垂直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拟,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根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防止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2800m。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第一公路工程局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至段()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第一公路工程局沪昆客专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一、总则 (3)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 (3)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四、一般规定 (4)五、沉降观测的容 (4)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七、观测精度 (5)八、沉降观测频度 (5)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6)十、组织与管理 (7)一、总则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3、《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6)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 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 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 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 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五)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 3 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 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 3 个月。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而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则是保障隧道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隧道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一、观测目的。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目的在于监测隧道周围土体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评估隧道工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观测方法。
1. 传感器布设,在隧道周围布设合适数量和类型的变形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测斜仪、应变计、位移传感器等,以实现对土体变形的全面监测。
2. 数据采集,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对传感器采集到的变形数据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并评估土体变形的趋势和规律,为后续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三、观测频次。
1. 初期观测,在隧道工程初期施工阶段,需加强对土体变形的观测,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定期观测,隧道工程竣工后,需进行定期的土体变形观测,以监测隧道周围土体的长期变形情况,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3. 事件观测,在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特殊事件发生后,需立即对隧道周围土体进行变形观测,及时评估隧道工程的安全状况。
四、观测报告。
1. 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数据的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对土体变形的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2. 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方,为工程安全评估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 报告中还应包括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以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运行。
五、观测保障。
1. 观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观测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3. 观测方案的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观测情况,及时对观测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一、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1.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图1.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1.2 观测元件与预埋技术要求1.2.1 观测点埋设参考图4.2.1设置图6.2.1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冲填混凝土后,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步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1.3观测技术要求1.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3.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1.3.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表1.3.31.3.4 隧道洞内观测沉降线路,贯通前洞内基准点的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和水准观测线路。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隧道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及相关技术指南等要求执行。
(1)沉降监测内容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
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也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3)监测频率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隧道沉降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4)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1)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评估指南及评估单位规定的要求。
2)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
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
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
主要由沉降观测资料表、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本(薄)、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等组成。
在线下工程施工结束,无砟轨道铺设前施工单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沉降监测数据,整段落报送评估单位。
隧道洞口地表沉降方案
地表沉降监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二、监测位置布置,及测点制作1、地表沉降观测在洞口浅埋段布置4个观测断面,地表下沉量测的纵向间距为: S=5m。
沿衬砌中线隧道拱顶范围:3m一个测点,其他:每4米一个测点,最外侧不动点为基准测点,应确保不受扰动、破坏。
各测点须布设在同一断面上,使测设结果能相互对照,避免人为误差的影响。
由于受地形限制,各测点布设应遵循施测迅速方便的原则。
及时布设测点,读取初读数。
具体布置如图一、图三所示。
图一:地表沉降量测范围及测点布置示意图2、控制桩制作图二:Φ12钢筋3、控制桩网平面投影图图三:三、沉降观测精度及测量频率沉降点观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使用莱卡高精度水准仪及配套测尺),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Σa-Σb≤l√n—,表示测站数。
(或△h=Σa-Σb≤1.0√L—,L 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0.1mm。
6、测量频率:开挖面前>30m,1次/2天;开挖面后<30m,2次/1天;开挖面后30~80m, 1次/2天;开挖面后>80m1次/7天;四、沉降观测中注意事项沉降观测应采用附合线路或闭合线路,做到定机、定人、定路线。
测施前仪器必须经过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沉降观测的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得大于30m。
测施中,前后视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
隧道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铁十七局集团青荣城际铁路工程QRZH-V1标段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隧道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共有双线隧道13座,全长15357m,其中3km<L≤4km隧道3665延长米/1座,2km<L≤3km隧道7400延长米/3座,1km<L≤2km隧道2185延长米/2座, L≤1km隧道2120延长米/7座。
隧道设计概况详见表表2-1隧道设计概况。
表2-1 隧道设计概况级,二次衬砌分别采用C30混凝土、C35钢筋混凝土,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沟槽身采用C30混凝土,盖板采用C35钢筋混凝土。
正洞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为锚喷结构,软弱围岩采用超前大管棚、中管棚、小导管预支护,格栅钢架、型钢钢架等加强措施,二次衬砌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模筑衬砌。
二、沉降观测目的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三、观测依据和一般规定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师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分别位于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
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
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
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
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
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
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
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
个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
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
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
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
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
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五)沉降观测频度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
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
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
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具体见表3:
表3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
至无碴轨道铺
设前
3个月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
期间
全程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
月
0~1个月1次/周
1~3个月1次/2周
(六)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1、观测资料整理
(1)采用统一的《郑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
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Ⅳ~Ⅵ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3、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
(1)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
(2)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
(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
条件。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