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

关于隧道拱顶沉降变形监测测量的方法摘要:为了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及时掌握隧道整体的稳定情况,需要进行隧道拱顶下沉监测,它是保证不出现塌方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变形监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这里就介绍下一种新的方法和完整的隧道拱顶沉降的流程。

关键词:隧道变形监测点一、点位的布设点位分为基准点和监测点两种:1、基准点的布设一般基准点布设2个以上,方便日后复测检查。

1)基准点的选址起算点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沉降测量的成果,在监测工作中,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这些基准点进行保护,作为本工程长期变形监测的基准。

水准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河岸、滑坡地段以及其它可能使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2)基准点的埋设首先在选址的位置挖孔,孔深约0.5米,在孔内埋设Φ20mm长钢筋,,用混凝土浇筑加固,并刻画点号。

2、监测点的布设一般情况下,观测隧道断面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2)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分别位于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5m;(3)隧道内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级别确定;(4)隧道洞口若有基础换填段落,该段落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5)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6)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每25米布设一个断面。

常规隧道沉降变形监测的方法是,降水准尺倒立于监测点上进行测量,但这样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里环境较差、光线较暗,因此观测时间较长,效率低;2)监测点易损坏,人员必须用力过猛顶住水准尺,可能会造成监测点松动,从而影响精度;3)立尺员不能保证水准尺处于垂直稳定状态。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

一、前言。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了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实施严格的QC(Quality Control)措施,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施方案。

1. 观测设备选择。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高精度的水准仪、测距仪和GPS定位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2. 观测点设置。

在选择观测点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地形、建筑物布局等因素,以确保观测点的选择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布设方式,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 观测数据采集。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观测数据的采集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准确的沉降情况和趋势。

5. 报告编制。

最后,我们需要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将观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以及相关结论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以便工程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参考和决策。

三、总结。

通过严格的沉降观测QC实施方案,可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上述实施方案进行操作,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隧道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通过对隧道沉降情况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2. 布置原则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全覆盖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能覆盖整个隧道区域,包括入口、出口以及隧道内部。

通过全覆盖,可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2 密集布置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密集而均匀,在区域内形成网格状分布。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并避免因观测点过少而造成信息缺失。

2.3 代表性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隧道区域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布置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观测点的布置:3.1 网格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均匀布置观测点。

网格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网格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2 线路布置法按照隧道的纵向和横向划分线路,沿线路布置观测点。

线路间距和线上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段线路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3 区域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密集布置观测点。

区域大小和内部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4. 观测点布置要求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4.1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观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定。

4.2 观测点位置观测点的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均匀、土层性质较为典型的区域。

避免选择存在特殊地质问题或复杂土层的区域,以减小观测误差。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示例文章篇一:小朋友我不太懂什么是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呢,这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也太难啦!这感觉就像是让我去解开一道超级超级难的数学题,我都要晕头转向啦!老师上课的时候可没跟我们讲过这些,这难道不是大人们才要去操心的事情吗?我猜,布置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是不是就像在我们的操场上摆好各种体育器材一样,得有规律,还得摆对地方?那要求是不是就像我们考试的时候老师规定的不能作弊、不能交头接耳呀?哎呀,这么一想,要是布置得不好,那不就像我做作业粗心大意,答案全错啦?那可不得了!那是不是得找特别厉害的工程师叔叔阿姨们,像超级英雄一样,精心地规划,才能把观测点布置得完美无缺?难道布置观测点的时候,不需要量一量、算一算,就随便放吗?这怎么可能!肯定要像我们做手工一样,仔仔细细,不能马虎。

我就想啊,这要求肯定得严格,要不然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那不得摇摇晃晃的?反正我觉得布置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有专业的知识和超级认真的态度才行!(以上内容仅为满足字数和风格要求,不符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仅供参考)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这“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可真是个复杂又重要的事儿呢!咱先来说说为啥要布置这些观测点吧。

就好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要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我们学得好不好,隧道也是一样的呀!布置观测点就是为了看看隧道施工的时候,地表会不会下沉,下沉得厉不厉害。

要是不布置,那万一出了问题,不就糟糕啦?那观测点要怎么布置呢?这可不能随便乱来!就像我们排队做操,得站得整整齐齐的。

观测点也得有规律地分布。

一般来说,要沿着隧道的中心线,还有两边都得设置。

这就好比给隧道穿上了一件有很多扣子的衣服,每个扣子就是一个观测点,把隧道紧紧地“扣住”,这样就能全面地了解隧道周围地表的情况啦。

而且呀,这些观测点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一放就行的。

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有讲究呢!太近了,浪费资源;太远了,又测不准。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五)沉降观测频度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第一公路工程局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至段()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第一公路工程局沪昆客专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一、总则 (3)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 (3)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四、一般规定 (4)五、沉降观测的容 (4)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4)七、观测精度 (5)八、沉降观测频度 (5)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6)十、组织与管理 (7)一、总则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3、《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6)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观测点布设办法

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观测点布设办法

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观测点布设办法一 浅埋、偏压地段地表沉降量测洞口段开挖前,在洞顶浅埋地段纵向沿隧道走向埋设混凝土桩及水平基准点,其断面布置与洞内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断面布置一致(也可根据情况调整),每个地表下沉量测断面上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

横向布点埋设砼桩(见下图),横断面点应充分结合实地地形。

图1 注:H0为隧道埋置深度,B 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宜与洞内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量测设置在同一断面,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在隧道纵向(隧道中线方向)至少布置一个纵向断面。

在横断面上至少应布置11个测点,两测点的距离为2一5m 。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布置密一些,远离隧道中线应疏一些。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二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围岩收敛)测点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围岩收敛)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根据设计要求,Ⅴ级围岩每5m、Ⅳ级围岩每10m、Ⅲ级围岩每30m 布设一个断面,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布置在拱顶轴线附近,收敛点布设在起拱线附近,位移量测点布设与跨度最大处。

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量测点布置图三反光片布点方式方法测点直接用长50cm的直径为16mm螺纹钢进行埋设,并制作4cm ×4mm的小铁板,将小铁板与螺纹钢外露端稍靠后进行焊接,再将反光片粘贴在小铁板上。

在埋设时务必保证反光片面朝洞口稍靠下,有利于全站仪观测。

最后将其50cm 的螺纹钢打入基岩层,若无法打入岩层可先用电钻开孔,然后用锚固剂固定,以保证牢固不变形。

收敛点反光片拱顶反光片4*4钢板反光片螺纹钢4*4钢板反光片螺纹钢布设反光片样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埋掉,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正常观测的数据不中断。

2012年11月13日。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实施细则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3)1适用范围 (3)2作业准备 (3)2.1 审核图纸 (3)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 (3)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3)2.4 仪器设备配备 (3)2.5 人员配备 (3)3技术要求及一般规定 (3)3.1 编制依据 (3)3.2 一般规定 (3)4沉降变形观测程序与工艺流程 (4)4.1 沉降变形观测程序 (4)4.2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 (4)5质量标准及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4)5.2 沉降观测桥涵变形控制观测资料标准及频率要求 (15)6沉降评估 (19)6.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9)6.2 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 (20)7其他 (21)8安全要求 (21)附件:沉降观测用表 (2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2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1 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4标段三工区隧道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我工区共有有隧道6条,分别是小高山隧道全长2854米;郎坡隧道全长298米;柿花寨隧道全长2170米;阿那溪隧道全长1776米;农中隧道全长218米;大地隧道全长738米。

2 作业准备2.1 审核图纸根据图纸编制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建立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2.2 建立垂直位移监测网;2.3根据图纸现场设置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点。

2.4 仪器设备配备测量放样前必须选择配置相应精度等级的测量仪器。

所有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按检定周期送到有检定资质的部门进行检定,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做好日常保养,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好标识,建立仪器设备台账;绝对禁止使用超过使用有效期的仪器和缺损的仪器。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1111

一、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1.1.2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1.1.3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图1.1.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线路图1.2 观测元件与预埋技术要求1.2.1 观测点埋设参考图4.2.1设置图6.2.1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冲填混凝土后,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步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1.3观测技术要求1.3.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1.3.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1.3.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表1.3.31.3.4 隧道洞内观测沉降线路,贯通前洞内基准点的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和水准观测线路。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米,但必须保证观测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细则》规定要求。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觀測施工方案編制:複核:審核:審批:目录1.编制依据 (2)2.工程概况 (3)3.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4.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5.监测断面的设置 (4)5.1路基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桥涵工程 (11)5.3过渡段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沉降监测 (14)6.1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4)6.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5)6.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6)6.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8)6.6沉降观测的频次 (18)6.7观测点的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22)7.1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资料整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提交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沉降觀測施工方案1.編制依據(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號(2)《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鐵建設[2006]189號(3)《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範》(TB10101—99)(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範》(GB12897—91)(5)京滬高速鐵路工程設計檔(6)《京滬高速鐵路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及評估實施細則》2008年10月2.工程概況中鐵四局承建滬寧城際鐵路工程站前第一標段,正線里程DK0+000~DK43+500段,共分八個隊。

隧道洞口地表沉降方案

隧道洞口地表沉降方案

地表沉降监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二、监测位置布置,及测点制作1、地表沉降观测在洞口浅埋段布置4个观测断面,地表下沉量测的纵向间距为: S=5m。

沿衬砌中线隧道拱顶范围:3m一个测点,其他:每4米一个测点,最外侧不动点为基准测点,应确保不受扰动、破坏。

各测点须布设在同一断面上,使测设结果能相互对照,避免人为误差的影响。

由于受地形限制,各测点布设应遵循施测迅速方便的原则。

及时布设测点,读取初读数。

具体布置如图一、图三所示。

图一:地表沉降量测范围及测点布置示意图2、控制桩制作图二:Φ12钢筋3、控制桩网平面投影图图三:三、沉降观测精度及测量频率沉降点观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使用莱卡高精度水准仪及配套测尺),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Σa-Σb≤l√n—,表示测站数。

(或△h=Σa-Σb≤1.0√L—,L 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0.1mm。

6、测量频率:开挖面前>30m,1次/2天;开挖面后<30m,2次/1天;开挖面后30~80m, 1次/2天;开挖面后>80m1次/7天;四、沉降观测中注意事项沉降观测应采用附合线路或闭合线路,做到定机、定人、定路线。

测施前仪器必须经过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沉降观测的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得大于30m。

测施中,前后视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
二工区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二○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一、总则
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
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
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3个月。

5、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的气泡式水准仪,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6、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
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标尺分化线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7、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沉降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
(1)施测方案;
(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4)观测记录手簿;
(5)平差计算及测量成果表;
(6)沉降过程和分布图表;
(7)沉降分析成果资料;
(8)沉降测量技术报告;
(9)标识标志规格计埋设图
四、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
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
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
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7.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

七、观测精度
按国家二等水准施测,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八、沉降观测频度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
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态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
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2)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
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具体见表3: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1、观测资料整理
(1)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Ⅳ~Ⅵ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
资料。

3、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
(1)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

(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十、组织与管理
一、我工区成立隧道沉降观测小组,由吴保利主管。

组长:吴保利
组员:简易岳、朱永昌
二、主要工作内容
1、沉降监测基准网的布设、测量及成果处理,形成稳固可靠的沉降观测基准网;
2、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的沉降观测;
3、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审核、汇总;
4、沉降变形图表的绘制、分析及沉降趋势预测;
5、无碴轨道铺设时机评估和相应工程措施建议。

三、工作职责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的实施主体。

主要负责以下内容:
(1)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2)设置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
(3)按规定时间提交满足要求的沉降观测资料给设计单位;
(4)施工过程中的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等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四、工作程序
1、沉降观测的组织准备
(1)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制度,保证沉降观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2)沉降观测工作启动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或交底。

(3)按《基础工程沉降观测设计方案》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配备适应测量要求的有关仪器设备。

观测工作启动前,报请监理单位对测点布置、元器件埋设、测量仪器等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以确保观测测量工作具备合格的工作基础。

2、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分析评估
(1)按《基础工程沉降观测设计方案》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每月按要求格式汇总观测资料,适时将汇总的观测资料(含电子文档)提交设计单位。

观测资料应得到监理单位的审核签字确认。

原始记录资料,由施工单位保存备查。

(2)设计单位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工程稳定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适时整理形成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提交给沉降观测评估组。

五、工作要求
1、沉降观测起测基准点及观测线路应相对固定,严格按观测周期和观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2、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

3、沉降观测各项资料按要求形成,必须齐全完整。

4、为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必须对沉降观测标志和标桩妥善保护,发现破坏应及时恢复。

5、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误差和错误报告制度。

发现沉降观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报设计和监理单位协调解决。

6、各工区应按本规定界定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观测工作的开展。

7、沉降观测资料及分析评估报告要作为竣工文件存档,各有关单位应规范管理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测量资料和成果资料应装订成册、妥善归档保管。

六、附表
表13: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隧道名称: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表14:沉降观测记录表——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隧道名称:断面里程:第页共页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表2工程名称:
测自至仪器型号:编号: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