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衬围岩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概述隧道是一种地下工程,其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沉降的风险。
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下沉的现象,如果隧道沉降过大,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甚至影响隧道的使用。
因此,为了及时掌握隧道的沉降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监测目标隧道沉降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时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并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沉降造成的影响,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监测方法1.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是通过直接测量沉降点的位置和高度变化来获得隧道沉降的数据。
常用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光电水准仪:利用光电传感器测量沉降点的高度变化,精度较高,但需要在现场设置仪器,并且监测范围有限。
•周界测站法:在隧道的周边设置一系列测站,在测站上安装测量设备,测量隧道周边地表的沉降情况。
•水位计监测法:通过测量穿过隧道的水位变化来推测隧道沉降的趋势。
2.遥感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是通过将遥感技术应用于隧道沉降监测中,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监测。
常用的遥感监测方法包括:•高精度卫星影像: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隧道周边地表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空中激光雷达:利用激光雷达对隧道周边地表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量,获得地表沉降的数据。
监测周期隧道沉降监测的周期一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隧道开挖初期,应密切监测沉降情况,监测周期可以设置为每天或每周进行一次。
随着隧道使用时间的增加,监测周期可以逐渐延长,通常为每月或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数据处理隧道沉降监测数据的处理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出沉降的平均值、最大值、变化趋势等指标。
•数据比对:将当前监测数据与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判断隧道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
•数据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预测未来隧道沉降的可能情况,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报告隧道沉降监测报告是监测方案的最终成果,它包含了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隧道沉降监测方案1. 简介隧道工程是城市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长期运营后隧道的安全性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隧道沉降是指地表或结构物因隧道施工或运营引起的下沉变形。
为了及时发现并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隧道沉降监测方案。
2. 监测目标隧道沉降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和评估隧道沉降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监测隧道沉降的位置、范围和变形量; - 监测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 监测方法和技术3.1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是一种使用光电测量技术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或结构物的位置和变形信息。
通过将全站仪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可以监测到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从而判断隧道沉降的范围和变形量。
3.2 GNSS定位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方法,可以实时获取结构物或地面点位的坐标信息。
通过将GNSS接收器安装在地面或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位置坐标,可以判断隧道沉降的位置和范围。
3.3 建筑物倾斜仪建筑物倾斜仪是一种使用重力加速计原理进行倾斜测量的仪器。
通过将建筑物倾斜仪安装在结构物上,并定期记录倾斜度,可以评估结构物受到的隧道沉降的影响。
4. 监测频率和时长隧道沉降监测应该进行定期和长期的观测。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隧道施工和运营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一般建议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时长应该覆盖隧道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和维修期。
5.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评估结论。
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 - 数据清洗和筛选; - 数据拟合和趋势分析; - 变形量计算和统计分析。
6. 报告和评估监测结果应该以报告的形式输出,并进行综合评估。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监测的位置和范围; - 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 隧道沉降对周围环境和结构物的影响; - 隧道沉降的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 - 预测和预警措施的建议。
贵路1号隧道二衬裂纹监测方案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CKGZTJ-2标段贵路1号隧道二衬裂纹监测方案中铁三局集团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1贵路1号隧道二衬裂纹监测方案1 编制目的为了查明贵路1号隧道进口端里程DK478+830处二衬出现横向贯穿裂纹的缘由和后期是否会对线路运营构成影响,特编制本二衬裂纹监测方案。
2 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3、《铁路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4、《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6、 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贵路1号隧道施工图。
3 监测组织及监测方案3.1成立监测小组为了更加有效地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该监测小组,由项目部副经理担任组长、工程部长主抓、架子队技术主管及现场技术员负责日常量测落实。
组 长:张 伟副组长:龚 超组 员:谭 旺 毛靖亚 张耀胜职责要求:组长负责总体安排以及监测过程和进度控制。
副组长负责对监测方案进行拟定和监测工作落实以及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汇总、呈报。
组员负责对现场进行记录和对监测方案进行实施。
3.2监测方案3.2.1总体说明主要针对裂纹展开该项工作,记录裂纹变化过程,查看裂纹是否还在继续扩大或出现新的变化,通过半年时间的记录、收集、整理,最终形成一份该段落二衬混凝土裂纹影响综合报告。
3.2.2监测方法1)埋设沉降观测点主要作用:监测该环二衬是否仍处于沉降期内或沉降速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监测方法:从拱顶沿裂纹两侧分别埋设1个沉降观测点,作为测量裂纹两侧相对沉降量使用。
另外在靠近该里程段落的两环二衬拱顶各布置1个沉降观测点与裂纹处的2点都同位于隧道拱顶部位,并形成一字,作为校核有裂纹段沉降之用。
材料选用隧道监控量测沉降观测标。
具体布置情况参见附图1量测频率:1次/2天,时间持续半年。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隧道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通过对隧道沉降情况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
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2. 布置原则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全覆盖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能覆盖整个隧道区域,包括入口、出口以及隧道内部。
通过全覆盖,可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2 密集布置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密集而均匀,在区域内形成网格状分布。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并避免因观测点过少而造成信息缺失。
2.3 代表性原则观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隧道区域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布置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观测点的布置:3.1 网格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均匀布置观测点。
网格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网格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2 线路布置法按照隧道的纵向和横向划分线路,沿线路布置观测点。
线路间距和线上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段线路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3 区域布置法将隧道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密集布置观测点。
区域大小和内部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4. 观测点布置要求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4.1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观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长度、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定。
4.2 观测点位置观测点的位置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均匀、土层性质较为典型的区域。
避免选择存在特殊地质问题或复杂土层的区域,以减小观测误差。
隧道施工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向莆铁路青云山隧道工后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中国铁建编制:邱先锋审核:王怀强审批:李铎二O一O年四月中铁二十三局向莆铁路FJ-10标指挥部1工程概述青云山隧道为新建铁路江西向塘至福建莆田段最长隧道,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左线全长22175米,右线全长21843米,左右洞中线线间距312.4m~348.6~30~29.91m,全隧道设置4座斜井和1座通风竖井,左右线间每隔500米设一个横通道。
2既有资料情况铁四院现场交接CPI、CPII平面控制网坐标成果和二等水准高程成果及技术资料,施工加密测量成果。
3主要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9)《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10)《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11) 向莆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2) 铁道部有关规定。
桥梁及隧道设计文件。
4人员、仪器设备4.1测量人员和分工本管段隧道基础工程沉降观测实施工作由邱先锋组织,共有8名测量人员参与,测量员8人。
测量人员分2组,每组4人。
一组人员负责(Y)DK490+253~(Y)499+992,另外一组人员负责(Y)DK499+992~(Y)DK513+428段的测设。
4.2仪器设备情况徕卡(TCR-802)型全站仪1台,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mm+2ppm;徕卡精密水准仪一台,标称精度0.3mm (仪器检定证书见附件)。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工程的影响。
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1.保障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
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1.选择观测点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1.现场勘察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3.观测数据采集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频次进行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报告。
5.结果和建议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一、监控量测的目的1、通过测围岩变形的情况,验证支护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2、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稳定的依据,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
3、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性的变化的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土层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及时调整下一段同极围岩预留变形量,以防止围岩实际超过变形量造成二次衬砌侵限,同时避免预留变形量过大造成二次衬砌厚度过大或增加回填数量。
⑷、量测是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监控量测项目监控量的项目主要有:(1)洞内外观察;(2)周边收敛量测;(3)拱顶下沉量测三、监测量测实施方案1、洞内外观察①、洞内外观察包括洞地表情况,沿线地表沉陷、边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查看边坡有无开裂、起壳,地表有无裂隙。
②、洞内观察分开挖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面观察在开挖后进行一次。
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涌水情况及底板是否隆起,检查喷砼有无开裂及发展,锚杆有无松动,钢架支护状态等,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情况素描。
③、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紧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
2、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①、拱顶下沉及周边收量敛量测测点布置见图1图1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测点布置示意图②、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见表1、表2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间距表 表1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间距表 表2变形速度(mm/d )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距离(m )>10 <12 1~2次/天 5~10 12~24 1次/天 1~5 24~50 1次/2天 <1 >50 1次/周 3、量测工具及测点布置(1)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收敛仪进行量测,在洞外设置一水准点供洞内拱顶下沉量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岙
隧
道
二
衬
围
岩
沉
降
观
测
方
案
中铁二十四局温福铁路指挥部二OO八年三月
青岙隧道二衬围岩沉降观测方案
1、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1.1青岙隧道洞内III级围岩DK150+480处,V级围岩DK150+565处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的埋设按以下图9进行。
图9 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φ20mm钢筋
1.2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1.3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8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表8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2.1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2.2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隧道主体竣工图、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观测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资料。
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级围岩地段仰拱开挖检验批资料、施工监控量测资料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3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小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2.4隧道竣工后,在铺轨前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2.5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2.6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