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和运输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 第2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件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 第2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7b21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8.png)
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 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深呼气呢?
结论:
当深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吸入气体
肋间肌收缩
膈肌收缩
肋骨向上、 向外移动
膈顶降落
胸廓前后径、 左右径增大
胸廓上下径增大
胸廓扩大
肺扩张(容积增大)
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
细 血
细胞
二氧
管 化碳
肺与外 肺泡与血 气体在 血液与组 界的气 液的气体 血液中 织细胞的 体交换 交换 的运输 气体交换
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扩散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气体扩散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膈肌 收缩 (收缩/舒张)
膈顶 降落 (上升/降落) 胸廓上下径 增大 (增大/减小) 气球 膨胀 气球内气压 减小 , 气体 进入 (进入/排出)
气管下端分成左 右支气管,分别通 向左、右肺。支气 管在肺叶中一再分 支,成为各级支气 管,越分越细,越
气管和支气管树(部分) 分管壁越薄。
肺泡肺 B血液 C心脏 D细胞
3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体内血液,需经过
__B _细胞膜. A3层 B4层 C5层 D6层
4.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 接关系的叙述是( D )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 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学习目标:
气体交换知识点总结初中
![气体交换知识点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08e046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7.png)
气体交换知识点总结初中气体交换是生物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
在生物体内,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下面是气体交换的知识点总结:1. 氧气的运输和交换氧气是生物体细胞呼吸的必需物质,它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入,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中去。
氧气主要通过肺泡上皮细胞弥散到肺泡腔,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
在血液中,氧气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输,约98%的氧气以血红蛋白的形式与血液结合,只有约2%的氧气以溶解态存在于血液中。
在组织细胞中,氧气通过血液的输送,最终弥散到各个细胞中,参与细胞呼吸过程。
2. 二氧化碳的运输和交换二氧化碳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它需要从组织细胞中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主要以三种形式进行运输:以小部分的溶解态存在于血液中,以重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以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在肺部,主要以呼气的方式排出体外,完成气体交换过程。
3. 呼吸运动的过程呼吸运动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步骤。
吸气是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气压减小,空气从外界环境中流入肺部。
呼气是通过肺部和胸腔弹性的复原力,使胸腔容积减小,气压增大,空气从肺部流出体外。
这个过程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肺部,废气排出体外,保持肺部内外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
4. 高海拔呼吸适应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对生物体来讲是一种逆境。
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环境,生物体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包括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肺泡和毛细血管壁增厚等,这些适应性变化可以提高生物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从而保证内外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
5. 肺活量和肺功能测定肺活量是指在标准呼吸状态下从最大吸气到最大呼气所呼出的空气量,通常包括用力呼气、用力吸气、最大呼气量、最大吸气量等几种方式。
可以通过测定肺活量来评估肺功能的状态,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吸气容积等指标,从而判断呼吸系统的正常状态。
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和运输
![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和运输](https://img.taocdn.com/s3/m/64186dbbf12d2af90342e699.png)
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aa6d3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1.png)
七年级生物气体交换知识点生物气体交换知识点生物气体交换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延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的生物学学习中,生物气体交换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本文将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人体呼吸系统是生物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
口鼻吸入的空气经过喉部和气管,进入肺部,肺泡是生物气体交换的地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毛细血管。
当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时,氧气会向血液中扩散,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最终被呼出体外。
二、缺氧状态当由于不同原因导致氧气进入体内不足时,就会导致缺氧状态。
常见的缺氧状态有高原反应、窒息、呼吸系统疾病等。
缺氧状态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严重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三、呼吸速率和深度对气体交换的影响人体的呼吸速率和深度对气体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时,呼吸速率和深度会自然加快,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肺泡和血液中,同时也会更多地排出二氧化碳。
当身体休息时,呼吸速率和深度会慢下来,以保持身体健康的平衡状态。
四、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呼吸节奏,不应该急促或者太慢。
其次是深呼吸,尽量让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
同时,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我们也应该经常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让身体有足够的氧气供给。
五、生物气体交换的其他方面生物气体交换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知识点,如有机物的氧化和无机物的还原等。
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生物气体交换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知识点,并为之付出努力。
总之,生物气体交换是我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延续的关键之一,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的良好状态。
七年级生物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f6690d23964bcf84b9d57b65.png)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3.血液变化 静脉血就成为含氧丰富的__动_脉__血___。 4.气体交换过程简式
肺泡
氧气
血液
二氧化碳
5.意义 血液不断从肺泡中获得___氧_____,并排出__二_氧__化_碳__。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点三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定义: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典例]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过程a与b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 C.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 D.血管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右心房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解析]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c表示二 氧化碳,d表示氧气;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乙是肺静脉,与血管乙相比,血 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血管乙表示肺静脉,其中的血液进入心脏 时最先进入左心房。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重难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点 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情景展示】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用塑料管向其中 一个试管里连续吹气。分析下表: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呼出气体 79.00% 16.30% 4.50% 0.20%
吸入气体 79.00% 20.90% 0.04% 0.06%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内小结
人体 内的 气体 交换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 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氧气
血液
二氧化碳
氧气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f5ad6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a.png)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想: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设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运输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教师展示一幅植物生长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么多的水分?”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装有红细胞的滴管,提问:“红细胞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运输作用的概念。
2.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教师提出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想:开展运输作用相关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植物的水分运输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想: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生物学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设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2章 第1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2章 第1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b86158ba1aa8114431d9c7.png)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2、概述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等实验用品、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如在体内的气体交换和整个呼吸过程教学中用课件形象的演示给学生,化解知识的抽象性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小组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注重对学生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感知、实验、自主合作等方式实现学习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过程中注重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精心设计,努力做到使两个知识点间过渡的自然合理,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帮助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框架。
存在问题:1、由于学生没学过化学,实验中对一些现象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2、由于缺乏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课的难点突破有点吃力附录1:探究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目的要求:描述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毛玻璃片、弯导管、细木条、澄清的石灰水等。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的性质,收集等量的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程度;3、根据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收集等量的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把两支细木条点燃后同时放入两集气瓶中,观察谁先熄灭。
七年级生物下册 10.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素材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10.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素材 (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1af886360cba1aa811daba.png)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0-4-1气体交换10-4-2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示意图10-4-3氧在血液中的运输10-4-4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10-4-5呼吸气体在体内的交换与运输10-4-6煤气中毒的生理因素分析10-4-7肺换气与组织换气10-4-8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10-4-9氧气的运输10-4-10二氧化碳的运输10-4-11运动时的呼吸调整10-4-12呼气和吸气时胸廓、膈和肺的变化10-4-13支气管结构图10-4-14组织里气体交换图10-4-15肺泡内气体交换图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0-4-1气体交换肺泡和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为气体分子顺其分压差趋向平衡的方向。
需透过有关交换膜,即:肺泡内表面层的液膜,其中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和肺毛细血管上皮等结构的弥散过程。
例如肺泡气的氧分压较混合静脉血高,氧必然从肺泡向毛细血管弥散,而混合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高,则二氧化碳必然由肺毛细血管向肺泡弥散。
氧、二氧化碳易溶于脂肪,这些气体弥散透过肺泡上皮细胞膜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都不会受阻,而氧与二氧化碳需通过细胞间液和血浆时,由于呼吸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同,弥散速率亦不同。
气体交换速率与气体弥散速率、弥散面积与距离、及呼吸膜两边分压差等因素有关。
气体在肺的交换气体在肺的交换可用肺的弥散量DL为指标,即单位时间内(分钟)所摄取气体容积(V)与气体在肺泡膜两侧分压差(P1—P2)的比值:在静息条件下,血流通过肺毛细血管时间约0.75秒。
在肺毛细血管起始端,肺泡气与静脉血之间氧分压差很大,所以扩散速度很快;二氧化碳分压差虽较小,但扩散速度却比氧还快。
约经0.3秒,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即可与肺泡气达到平衡,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氧的弥散量一般用间接方法测量,健康成人静息时,氧的肺弥散量平均约为33毫升/分钟·毫米汞柱,肺泡气—肺毛细血管血液平均氧分压差约为7.6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8b98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e.png)
本案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作用。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本案例运用多媒体、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这些手段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生物体如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部位?又是如何将废物排出体外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部分,并解释血液循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协同作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运用实验、观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等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3.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2f6e2e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c.png)
排除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需要排出体外以维 持身体正常运转。气体交换过程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到 肺内,然后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通过气体交换过程,二氧化碳得以有效地排出,维持身体内 环境稳态,防止积累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
他部位携带到肺部。
血液循环
通过血液循环,携带二氧化碳的红 细胞将二氧化碳输送到肺部。
呼吸运动
在肺部,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运动排 出体外。
03
呼吸运动与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的触发与控制
呼吸运动的触发
呼吸运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当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 化碳浓度发生变化时,呼吸中枢会相应地调整呼吸运动的频 率和深度。
肺的功能
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并将二氧 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呼吸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
01
02
03
鼻腔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 具有过滤、加湿和调温空 气的功能,还能帮助我们 闻到气味。
喉
喉是连接鼻腔和气管的部 位,具有调节空气流动和 发声的功能。
气管
气管是一条管道,将鼻腔 和肺连接起来,使空气能 够顺利进入肺部。
体液调节
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酸碱 平衡等化学成分对呼吸中枢产生 影响,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
度。
呼吸肌调节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状态也会影 响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例如, 当呼吸肌疲劳时,会导致呼吸运
动减弱。
04
气体交换的生理意义
为身体提供氧气
氧气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细胞呼吸、能量代谢等。气体交换过程将 氧气从空气中吸入肺内,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满足身体对氧 气的需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691f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0.png)
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
第四环节:自我检测
三个梯度
1、自我检测
2、学以致用
3、能力提升
知识再现
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
第五个环节:收获与反思
板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 教学评价
1、贯穿始终 2、评价方式多样化 3、反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进一步解释肋骨肋间肌产生的相应变化,认真阅读P45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
A 任务
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
子任务C: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纵向的变化用
----学生观看讨论----同桌合作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
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纵向的变化
C 任务
多媒体演示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动画
产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美化幻灯片
说 教 材
说课内容:
第一部分 说教材
教 学 背 景
1
2
3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第一部分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中的重点,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介绍“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一内容后,紧接着就安排了“产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内容,从人体完成呼吸的角度来看这两节内容是连续的、一环紧扣一环,而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是对前面两节内容的一个延续。《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产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教材在编写上虽然以“产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为主题,但实质上解决的是外界气体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在肺内产生两次气体交换,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我选的是第一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安排是这样的: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一内容进行了分步讲授,意在降低难度,同时还安排了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实验,这些都使得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七年级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27c4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f.png)
七年级呼吸作用知识点归纳总结呼吸是生命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呼吸,人体可以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在七年级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呼吸器官1. 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够过滤、加湿和加热空气。
2. 喉咙:连接鼻腔与气管,是空气进入肺部的通道。
3. 气管:在胸腔内分为两支气管,分别通向左右肺。
4. 支气管:是气管分支出来的管道,将空气输送到肺的各个部位。
5. 肺:人体的呼吸器官,通过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二、呼吸过程1. 吸气:胸腔膨胀,膈肌下降,肺内压力降低,使空气进入肺部。
2. 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到肺泡中。
3. 呼气:胸腔收缩,膈肌上升,肺内压力增加,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呼吸的调节1. 自主神经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使呼吸加快,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则可使呼吸变缓。
2. 化学调节: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调节呼吸。
例如,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会加速以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四、肺活量与身体健康1. 肺活量的测量:通过肺活量的测量,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呼吸系统功能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肺活量测试项目包括用力吐气、用力吸气以及全力呼吸等。
2. 健康的呼吸系统:良好的呼吸系统功能可以提供足够的氧气给身体,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五、危害呼吸系统的因素1.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长期吸烟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2.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如烟尘、废气等,也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3. 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呆在封闭、不通风的环境中,沉迷于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在学习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功能,还了解了呼吸过程和呼吸的调节机制。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对呼吸系统的重要性,并应避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8a824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3.png)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进一步巩固气体交换知识,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期待大家在下节课的分享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七年级生物下册《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2.理解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包括气体的扩散、气压差、肺容量等概念。
4.学会运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生活中的气体交换现象,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在其中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小块石灰石,观察石灰石与食用色素溶液的接触面;
c.在另一个玻璃杯中点燃一根蜡烛,将蜡烛放在玻璃杯底部,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变化;
d.分析实验现象,结合气体交换原理进行解释。
5.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以下问题,下节课分享彼此的收获:
a.气体交换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b.现代科技在气体交换研究方面的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气体交换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体交换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设计实验活动,如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c.肺容量:肺容量的大小影响气体交换的效率。
3.结合肺的解剖结构,讲解肺通气的过程:“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它们被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包围。当我们吸气时,肺泡扩张,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与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发生气体交换;呼气时,肺泡收缩,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学生小组讨论
七年级生物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下册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2ea07c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7.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一、说教材第四单元主要介绍“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内容在课标中属于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五个部分,承接在七年级上册书中介绍的生物圈中的植物,继续生物圈中生物的介绍,而在八年级中又继续介绍生物圈中的动物等知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共分七章内容,本次说课内容属于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主要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
上一章是《人体的营养》,主要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
同时这两章内容又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循环系统的知识做了铺垫,获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是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的,而人体组织细胞获取营养的同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氧化一部分有机物放出能量来满足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
本章中所讨论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就是肺通气的过程),肺泡与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气体交换。
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介绍的内容,后两个阶段是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介绍的内容。
在课标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概述发生在肺泡处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第三章中讨论了人体的细胞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共分两节内容:在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中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使学生了解肺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场所;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主要讲述了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出肺部的,气体进入肺部以后,在肺泡与血液之间又怎样发生了气体交换。
二、说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内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课标中的要求: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节课学习实现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技能目标根据课标中的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下列房地产开发的工作内容中,属于前期工作的是()。(2011年真题)A、土地储备B、销售方案的细化C、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D、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男性,20岁,有先心病史,本次发热2周,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首选的抗菌素为A.青霉素B.庆大霉素C.头孢菌素D.链霉素E.红霉素 失认症左侧忽略患者常将"标"读作A.标B.木C.示D.二E.小 马调(稍晚)“唱到末一字之前,故缓其腔,而将末一字另吐于后,”。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船舶碰撞事故是发生率很高的海事,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例是。A、80%B、85%C、95%以上D、以上都不正确 家畜环境 盐井修治井控设备是。A、节流压井管汇B、防喷器C、钻液加重灌注设备D、防喷器组合 下列关于投资组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有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资本市场线描述,也可以用证券市场线描述B、用证券市场线描述投资组合(无论是否有效地分散风险)的期望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处于均衡状态C、当投资组合只有两种证券时 婴儿出生后,卵圆孔解剖上关闭的年龄大多是A.1~3个月B.5~7个月C.8~9个月D.1岁E.2岁 财政收入中的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属于.A.税收收入B.企业收入C.债务收入D.其他收入 现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最后修改日期?从何时开始施行? 下列各项,不属望苔质内容的是。A.厚薄B.润燥C.腐腻D.裂纹E.剥落 初孕妇,25岁,妊娠40周,入院前1日出现不规律子宫收缩,入院24小时后静滴缩宫素引产,第1产程5小时,第2产程10分钟,胎儿娩出后2分钟,产妇突然出现寒战,咳嗽,发绀,血压60/40mmHg,随后阴道流血不止,立即配血进行抢救。最可能的诊断是A.缩宫素过敏B.羊水栓塞C.急性肺栓塞D.心 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中哪项是医疗行为善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br>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中哪项是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于人类健康的A.疗效标准B.经济标准C.行为标准D.社会标准E.科学标准 设备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要达到“六落实”,即:、、、、、。 急性龋临床表现之一是A.中老年人多见B.龋坏组织色深C.龋腐质地湿软D.早期出现酸痛症状E.多伴有釉质发育异常 脑脊液透明或呈毛玻璃状,标本放置数小时后有白色纤维膜形成()</br>多数病例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不高,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br>蛋白定量每升数克至10余克,放置一旁可自行凝固,称自凝现象()A.化脓性脑膜炎B.病毒性脑膜炎C.结核性脑膜炎D.脊髓压迫症E.急性感染性多 椎体结核和椎体肿瘤在CT上的主要鉴别点是A.椎体破坏程度B.是否有死骨形成C.椎旁是否有软组织肿块D.椎间隙是否变窄或消失E.椎体是否有错位 21-三体综合征发病率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A.母孕期前3个月有感冒病史的发病率高B.孕期有放射线接触史的发病率高C.母亲怀孕的年龄越大,该病的发病率越高D.父母酗酒E.父母系近亲结婚 在全国长途电话通信中,两端局间的最大串接电路段数为5段,串接交换中心数最多为个。A、5B、6C、7D、8 党的领导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特色,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包括。A、党对法治建设的思想领导B、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C、党对法治建设的政治领导D、党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 挖掘机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因此用途最广。A.履带式B.轮胎式C.轨道式D.拖式 白内障未成熟期散瞳检查禁用的散瞳药为()A.新福林B.后马托品C.双星明D.托品酰胺E.阿托品 示指占全手功能的百分比为。A.60%B.40%C.30%D.20%E.10% 进行单侧唇裂整复术最适合的年龄为()A.出生后即刻B.1~2个月C.3~6个月D.6~12个月E.1~2岁 对于活化能越大的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越。A、大B、小C、无关D、不确定 三七研末吞服,常用量是。A.3~10gB.10~15gC.30~60gD.1~1.5gE.15~30g 简述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名称和符号。 关于导尿的无菌操作,叙述错误的是A.对有导尿适应证的患者,必须按无菌操作要求插入尿管B.留置导尿应固定牢固,防止移动,以避免造成潜在感染C.尽量采用一次性的密闭式集尿系统,接头不可轻易打开D.每周进行膀胱冲洗应至少一次E.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必须进行会阴部护理 病毒性肝炎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A.支链氨基酸增多B.血中NH3增多C.血中NH4增多D.高蛋白饮食E.感染 以下不属于造血器官的是。A.肝B.脾C.淋巴结D.胰腺E.骨髓 休克时补钾每小时尿量必须超过A.20mlB.30mlC.40mlD.50mlE.60ml 1级供水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洪水标准为。A.设计取重现期20~10年,校核取重现期50~30年B.设计取重现期30~20年,校核取重现期100~50年C.设计取重现期50~30年,校核取重现期200~100年D.设计取重现期100~50年,校核取重现期300~200年 低钠血症的最早表现为。A.软弱无力B.腱反射减退C.肠麻痹D.心动过缓E.不断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