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教案

合集下载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今日赠言
教学环节与内容
学法指导
一、复习与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您会想到秋天哪些景物呢?
二、课上研学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作家简介
郑敏,中国现代诗人。与陈敬容、唐湜(shí)、杜运燮(xiè)、杭约赫、唐祈(qí)、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出版诗合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她是“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的女诗人。著有诗集《寻觅集》《郑敏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
4.“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静默的雕像”表明什么?“伟大的疲倦”表达了什么感情?
“静默的雕像”表明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坚韧超出了一切言说;“伟大的疲倦”写出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辛勤和坚强的赞美。
三、总结与检测
文章所体现情感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学习指导用书(积累与整合)
五、教学反思
(三)精读课文,学习手法
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分析“站”的表达效果。
“站”运用拟人修辞,赋予稻束以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2.“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为什么用“皱”和“美丽”形容母亲的脸?
“皱”写出了母亲的辛勤和衰老;“美丽”写出了母亲精神伟大,意志的坚韧;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金黄的稻束
总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复习诗பைடு நூலகம்的基本知识
本课第课时
2、理解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
课型:
3、感悟诗歌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
教具:PPT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和稻谷的重要性;
2.掌握稻谷的种植方法和收割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稻谷的种植方法和收割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如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稻谷种子;
2.稻田;
3.收割工具;
4.讲解PPT。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稻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稻谷的生长过程(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向学生讲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生长、开花、结实、成熟等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3. 稻谷的种植方法(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稻谷的种植方法,包括选地、耕地、施肥、浇水、插秧等步骤,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

4. 稻谷的收割技巧(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稻谷的收割技巧,包括收割时间、收割工具、收割方法等,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体验。

5. 总结(5分钟)
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稻谷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收割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珍惜粮食的意识。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巩固和拓展。

金黄的稻束-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金黄的稻束-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教案

金黄的稻束-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教案一、教材背景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是一本高中语文教材,其中的文本涵盖了现代中国诗歌中的代表作品。

其中,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是教材中的一篇,作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 1.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掌握现代诗歌中的艺术技法; 3.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课文的作者——徐志摩及其代表作品。

2、阅读课文(20分钟)让学生阅读金黄的稻束这首诗,可以在阅读前先让学生预测标题和内容,分析标题和诗歌内容的关系。

3、诗歌鉴赏(30分钟)让学生对诗歌中的语言、意象、节奏、语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鉴赏,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开展讨论(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大课堂上交流(20分钟)把小组的讨论汇报到全班,让其他学生听取小组的意见和见解,达到共同交流的目的。

6、作业布置(10分钟)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金黄的稻束的心得体会或创作一幅画来表达自己对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的感悟。

四、教学重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2.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技法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1.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如何引导学生虚心探究、自主思考。

六、教学评估1.个人作业评分;2.小组讨论成果评分;3.大课堂表现评分。

七、教学补充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中的一个景象。

教师要通过细致的阐释,让学生明白自然的美和珍贵性,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不应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要珍爱并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教学设计5:金黄的稻束

教学设计5: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

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

二、写作背景郑敏说《金黄的稻束》是这样诞生的:“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首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

”三、整体感知《金黄的稻束》以收割后田里“金黄的稻束”为主题意象,通过黄昏之中的满月、树巅、远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表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深思。

四、文本探究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

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2.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李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李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40年代,一位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的叫郑敏的女生,在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视野,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

远山、树丛、流水、稻田、满月……郑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金黄的稻束》。

二、走进文本(一)初读诗歌,感知音韵,初识内容我们在现实或者电视中都曾见到过稻束,它似乎是秋天的寻常之物,我们淡然待之。

而诗人却能以敏锐的心思捕捉到一束束金黄稻束屹立在田间这一瞬间,有感而发,那我们就来读读郑敏写的这首诗。

欣赏一首诗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

伴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师点评: 2、视频范读3、我们读了一遍,听了一遍。

请问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金黄的稻束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母亲“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表达自己对劳动母亲的赞美(二)再读诗歌,分析内容,体悟情感合作探究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金黄的稻束,围绕着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满月)诗歌中诗人为什么由眼前的“稻束”联想到勤劳的“母亲”?二者有什么契合点?方法指导: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意蕴。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个“站”字将稻束拟人化,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割过的秋天的田野提供了无限空阔的背景。

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

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而这皱纹是美丽的。

更是讴歌了母亲的辛勤劳动,感叹时光流逝。

“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暮色、远山”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想象着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母亲无私胸怀。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标题:金黄的稻束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稻谷的生长过程。

2. 稻谷的样本或图片。

3. 稻谷的种子。

4. 盆栽土壤和盆子。

5. 小组合作的任务分配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介绍稻谷的生长过程,并引发学生对稻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重要性,如食物来源、经济价值等。

探究(15分钟):1. 分发稻谷的样本或图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稻谷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生长环境和所需条件。

3. 分发稻谷的种子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子的外观。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盆栽。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盆栽土壤和种植方法,种植稻谷种子。

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任务分配表,分工合作,完成盆栽的种植工作。

2.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的稻谷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叶子颜色等。

3. 学生讨论和比较不同小组的种植方法和结果,分享经验和观察结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稻谷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2. 引导学生总结稻谷的重要性和对人类的贡献。

3. 结束课堂,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稻谷的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

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稻谷的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学生可以进行稻谷收割和加工的实践活动,了解稻谷的后续利用价值。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任务分工等。

2. 学生观察记录和分享的内容是否准确和详细。

3. 学生的总结和讨论参与度。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稻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我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丰收和希望,更是我们应当珍惜和感激的。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的生长过程,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1.3 教学内容1.3.1 稻束的生长过程1.3.2 农民的辛勤劳作1.3.3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第二章:稻束的生长过程2.1 课程背景了解稻束的生长过程,明白每一粒稻谷都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果。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从播种到收割的整个生长过程。

2.3 教学内容2.3.1 稻束的播种2.3.2 稻束的生长2.3.3 稻束的收割第三章:农民的辛勤劳作3.1 课程背景农民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辛勤劳作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懂得感恩和珍惜。

3.3 教学内容3.3.1 农民的日常工作3.3.2 农民的艰辛3.3.3 感恩农民,珍惜粮食第四章:珍惜粮食,从我做起4.1 课程背景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我们应该珍惜和节约粮食。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3 教学内容4.3.1 粮食的珍贵4.3.2 节约粮食的方法4.3.3 从我做起,珍惜粮食5.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稻束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惜粮食。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稻束和农民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5.3 教学内容5.3.1 稻束与我们的生活5.3.2 农民的重要性5.3.3 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第六章:稻束的经济价值6.1 课程背景了解稻束的经济价值,认识到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6.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稻束的经济价值以及农业对国家经济的作用。

6.3 教学内容6.3.1 稻束的市场价值6.3.2 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6.3.3 农业发展的未来第七章:稻束与文化7.1 课程背景稻束不仅是一种粮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案4:金黄的稻束

学案4: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写意象的含义。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走近作者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肩荷.( )【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意象塑造具有怎样的特征?(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2.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结构图解】【总结中心】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借助象征和联想,含蓄地表达出对收获、土地、母亲等极平凡又极伟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赞美,也寓涵着一种对生存的根基性的归依和沉思。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二) 肩荷.(hè)【进入课堂】(一)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对实存的生活形态做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

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新。

(二) 1.“金黄的稻束” 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

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了一个象征。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标题:金黄的稻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金黄的稻束,使学生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内容:1. 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从播种、生长、收割到加工成稻谷。

2. 探究稻谷的重要性:稻谷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观察和描述稻谷的特点:金黄的颜色、柔软的质地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张金黄的稻谷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描述稻谷的特点和颜色。

探究:3. 分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已剪好的稻谷植株。

4. 学生观察植株,讨论并记录下植株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5.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稻谷生长过程的小报告。

拓展:6. 学生展示小组的小报告,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7. 引导学生思考稻谷的重要性,讨论稻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8. 鼓励学生提出保护稻谷和农田的建议,促进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总结:9.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稻谷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乡的稻田,并写一篇关于稻谷的作文。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小报告,评估他们对稻谷生长过程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稻谷重要性和保护意识的参与程度。

教学资源:1. 金黄的稻谷图片2. 已剪好的稻谷植株3. 小组合作的纸张和笔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稻田,亲身感受稻谷的生长过程。

2. 组织学生参与稻谷的收割和加工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稻谷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了解稻谷的种植技术和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选修5》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章,包括杨炼的诗歌《金色稻田》和夏志清的散文《金色的稻穗》。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欣赏杨炼的诗歌《金色稻田》和夏志清的散文《金色的稻穗》;2.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感悟作者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思考;3.能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1. 欣赏杨炼的诗歌《金色稻田》1.引入:师生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中国的稻田文化和稻穗丰收的场景。

2.导入杨炼的诗:通过对诗歌的标题和朗读,让学生们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金黄的稻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3.教师讲解:通过对杨炼的背景介绍和解读金色稻田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中所反映的网络安全意识。

4.学生个人欣赏:学生们带着教师所讲解的背景知识,自己欣赏这首诗,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视觉和心理的感受。

5.小组分享: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增加交流和协作的能力。

2. 阅读夏志清的散文《金色的稻穗》1.引入:同样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稻田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导入散文:让学生们快速浏览散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感受整篇散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3.学生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散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尝试找出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思考。

4.教师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分析和发言,带领整个班级深入了解散文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当下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化。

5.学生写作: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这篇散文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心理转化和表达,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6.学生分享:在班级内部分享和阅读自己的作品,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个人欣赏、小组分享、个人写作和班级讨论等环节,来综合评估学生们对于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认识和反思能力。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

教案:金黄的稻束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黄的稻束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教学内容】1. 金黄的稻束的图片展示。

2. 稻束的生长过程简介。

3. 农业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展示金黄的稻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讲解稻束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插秧、施肥、收割等环节。

3. 分享农业劳动的故事或经历,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第二章:稻束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稻束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教学内容】1. 稻束的生长过程详细介绍。

2. 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对稻束生长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稻束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拔节、抽穗、灌浆等阶段。

2. 探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对稻束生长的重要性,如水源、土壤、气候等。

第三章:农业劳动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农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活动】1. 讲解农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如提供食物、促进经济发展等。

2. 分享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的贡献的故事或实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感激之情。

第四章:金黄的稻束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2. 金黄的稻束与文化传承和庆祝活动的联系。

【教学活动】1. 讲解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如丰收、繁荣、希望等。

2. 探讨金黄的稻束与文化传承和庆祝活动的联系,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第五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1. 回顾金黄的稻束的意义和价值。

2. 总结农业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金黄的稻束教案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案设计

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诵读体会现代诗歌分行带来的节奏与韵律之美2.深刻理解《金黄的稻束》一诗的主题内涵。

3.掌握借助隐喻解读理解现代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深刻而不是空泛地理解《金黄的稻束》一诗的主题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解读隐喻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现代诗,九叶派诗人郑敏的代表作《金黄的稻束》。

二、齐声诵读,感受节奏与韵律一)答疑解惑,理解现代诗歌分行的用意为什么一个句子在语法上还没有结束,却要分行?【参考】节奏、韵律的需要,比如全诗主要押“an”韵,分行处诵读时要注意停顿。

二)配乐跟读配乐曲目:九石让《mother》三、基于预习设定学习目标一)预习反馈预习题一:你认为读这首诗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答案】稻束。

标题、贯穿全诗、主题相关……预习题二:你觉得这首诗可能在说什么?【学生答案】礼赞母亲或以母亲为代表的劳动者。

二)介绍九叶诗派创作主张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拒绝单纯抒情,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三)学习目标展示九叶派拒绝单纯抒情,因而尝试进一步深入学习。

1.深刻理解《金黄的稻束》一诗的主题内涵。

2.掌握借助隐喻解读理解现代诗的方法。

四、基于预习,还原方法1.预习时你是如何得出“这首诗是礼赞母亲或以母亲为代表的劳动者”的结论的?(写母亲的只有两个句子)2.师生合作,共同还原总结路径。

隐喻解读步骤与方法:①找到有关联的意象②确定关系③把握意象对应特点(客观与语境),④体会蕴意五、课堂实践1、找到与“稻束”意象相关联的意象,明确其关系。

2、小组讨论:基于路径,解读诗歌隐喻,挖掘诗歌深刻内涵,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3、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参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在礼赞母亲为代表的劳动者,更是有关平凡与伟大的一种哲学思辨。

六、作业布置:学以致用——回顾解读现代诗隐喻的方法,尝试解读下面这首诗。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案《金黄的稻束》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金黄的稻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黄的稻束》教案1整体感知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画面。

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

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

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

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

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

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

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金黄的稻束》优秀教案

《金黄的稻束》优秀教案

《金黄的稻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母亲的无私胸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如果说因为超级稻,我们认识了袁隆平院士,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首诗歌——《金黄的稻束》,来认识一位百岁诗人郑敏。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诗人简介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当代女诗人。

九叶诗派重要诗人。

代表作《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指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现代诗流派,代表人物有辛笛(王馨迪)、陈敬容、唐祈、唐湜、杜运燮、曹辛之(杭约赫)、郑敏、袁可嘉、穆旦。

其于1948年创办《中国新诗》月刊,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在战时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

作者自述:“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从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

”3.字词积累疲倦高耸树巅静默肩荷4.理清思路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作者由稻束联想到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歌颂了母亲的美丽、坚忍和无私。

金黄的稻束 精品教案

金黄的稻束 精品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教学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走近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

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金黄的稻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金黄的稻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金黄的稻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类情感、命运的关心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式和特点的介绍;2. 诗歌《金黄的稻束》的朗读和理解;3.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4. 诗歌创作的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诗歌《金黄的稻束》中的意象和主题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黄的稻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形式和特点的介绍: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诗歌《金黄的稻束》的朗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4.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等,理解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探讨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理解。

5. 诗歌创作的练习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供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金黄的稻束》说课稿

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金黄的稻束》说课稿

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金黄的稻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金黄的稻束》是苏教版现代诗歌选读中的一首诗歌。

本文将针对该诗歌进行说课,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给出诗歌赏析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2.通过诗歌的赏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实践,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诗歌内容解读:通过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涵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理解能力;3.诗歌赏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4.诗歌朗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实践,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5.总结归纳: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在课堂上简要介绍《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主题,为后续的诗歌解读做好铺垫。

步骤二:诗歌内容解读(20分钟)逐句解读诗歌内容,配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了解每句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步骤三:诗歌赏析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提问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步骤四:诗歌朗读实践(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实践,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指导学生从声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进行朗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学案1:金黄的稻束

学案1: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整体感知】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

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

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

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

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

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

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

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

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秘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

长春版九上《金黄的稻束》word教案1

长春版九上《金黄的稻束》word教案1

金黄的稻束郑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弄清《金黄的稻束》分为哪几幅画面,什么是主导画面,画面之间是如何有机联系的,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歌,体会诗人郑敏怎样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与作者共鸣。

导入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走近作者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原文】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

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教学后记:
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节课上介绍了一个术语——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看来诗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根基于课本,放眼于整个现代诗歌。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欣赏现代诗歌,体会现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课题《金黄的稻束》课堂类型新授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
(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主题:赞美母亲(再加上“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课后反思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2008-09-29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