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渗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传统美德不光是靠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来传播,我们历史老师也有责任教育我们的炎黄子孙继承优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青少年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提高民族素养。到底怎样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怎样达到“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德育和民族素养”的效果呢?
历史教材中从皇帝开始到近代列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人物和光辉事迹,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历史时代知识的同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问学生如何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无形上就有了教育的影子。
一、学习炎黄尧、舜的优秀品质
我们为什么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呢?因为他们聪明而为民着想。炎帝造出耒耜,教民耕种,他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还发明了陶器,他遍尝百草,从而发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药物。黄帝就是轩辕氏,他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制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传说铜器、车船也是他发明的。造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炎帝黄帝使我们很早就开始了文明的步伐。我们的炎黄先祖处处为民着
想,为民创造,改善人民的生活,使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连海外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二、学习大禹、张骞的吃苦耐劳
远古时候黄河洪水泛滥,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生产,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大家推举禹去治水。在十三年治水过程中,大禹与大家一起昼夜辛劳,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他还勇于创新,他父亲用堵塞的办法没有成功,他敢于打破前人的做法,改用疏导,终于制服了洪水。所以大禹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勇于创新。
三、学习岳飞、文天祥的精忠报国
我国历史上忠良的将士有很多很多。耳熟能详的像廉颇、蔺相如、黄盖、诸葛亮等。最忠诚的有岳飞、文天祥。岳飞的精忠报国是母亲从小教育的,上战场前母亲亲手用刺青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的精神深深烙在岳飞的心中。为了祖国领土的收复,岳飞驰骋战场舍生忘死,世代为后人所敬仰。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也成为后世治军的楷模。祖逖不收复中原誓不返回。南宋丞相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誓不投降,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歌,世世代代为后人所讴歌。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四、学习孔、孟、荀、墨的仁爱非攻
中华圣人孔子学习祖先的仁爱之心,把它总结发扬光大,创造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平等阶层的人要相互谦让,要以德服人。孔圣人自己就很好地做到了“仁”。他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旧格局,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贫穷的人也可到他那里学习。孔夫子为了对得起不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因材施教,爱心和责任心促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继承他的思想的有孟子、荀子。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不能有苛捐杂税。孟子教育我们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多么正直的人格啊!荀子在孔孟的基础上想得更全面,他强调既要隆礼又要重法,这也是我们现在“以德育人,以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墨子先生总是以一个和平的使者出现,他宣传“兼爱、非攻”,极力反对大国侵略小国,他的思想放在现在是很时髦的。我们的祖国也秉承了墨子的精神,在国际上起着和平使者的作用。
五、学习屈原、孙中山的忧国忧民
战国时楚国的大夫屈原看不惯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主张改革,却遭到排挤和流放。他只有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后来楚国果然被秦灭亡,屈原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现在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也成了国际文化名人。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三吏》《三别》表达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白居易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反映人民的痛苦。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铁马冰河入梦来”,做梦都惦记着祖国山河的统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令人赞叹不已。孙中山为了救国救民而奔走一生,“天下为公”是他的行动指南。鲁迅的《狂人日记》向封建旧伦理旧道德“呐喊”,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去世时人们自发地为他覆盖上绣有“民族魂”三个字的白布。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
总之,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我们的丰富史迹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更是罗列不完。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讲述中华光荣的历史传统,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历史学习中提高民族素养,提升民族素质,让自己不愧对炎黄祖先,让我们的中华美德代代相承。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区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