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正式)分析

合集下载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苏武传》赏析在史传文学中,人们往往班、马并提,史汉合称。

其实,就总体水准而言,《汉书》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较《史记》逊色;但是,《汉书》中的某些部分,却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

《苏武传》正是《汉书》中这样的出色之作。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的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这样,两国关系解冻。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释放了以前被拘执在匈奴的汉使。

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以作为回报。

苏武正是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到了匈奴。

可是由于匈奴内部产生变故,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虞常财物,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则不惜毁弃刚刚得来的两国通好的局面,不分青红皂白,企图杀尽汉朝使者,过后又以各种方式逼降苏武,完全置两国友好大计于不顾。

苏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维护了尊严,表现出高度的气节。

班固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激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艺术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

这篇传记,艺术方法有三:首先,这篇传记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剪裁、善于布局的特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

苏武的一生经历共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

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等。

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中第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是苏武的两次自戮。

苏武得知虞常事发,而张胜又卷入其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解读

《苏武传》解读

《苏武传》解读作者:黄显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8期《苏武传》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文言文之一,曲调古朴,让人闻之落泪,由班固创作,充分表现了苏武的忠贞,能够带给高中生有益多方面的启迪。

苏武在长达19年出使匈奴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境,为我们解读《苏武传》提供了多个角度。

一、苏武面临的死亡困境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加强与匈奴之间的外交联系,但是在即将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长水虞常与猴王谋反,恰巧汉出使团中的张胜参与了匈奴内部的叛乱,必然牵连到整个汉出使使团与整个大汉王朝的外交意图,对两者之间的外交产生了非常大的误解。

苏武自身肯定也难逃关系,为此,苏武最本能的反应就是以死来表明大汉使团的清白与尊严,使得苏武面临着死亡的困境,张胜与惠常及时阻止了苏武自杀。

但是苏武的自杀与整个事件而言并不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即使苏武自杀了匈奴人的猜疑与怨恨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两者的外交依然面临着重要的破绽。

因此苏武要活下下,但是活下去的道路也是极其不易,由此苏武的生活面临着重大的死亡威胁。

二、苏武面临的生存困境苏武生存下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及时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此时卫律来劝降,苏武在卫律面前怒而自杀又被阻拦,导致二次自杀不成。

但是这次自杀却对匈奴宣告了大汉朝廷的外交使团的清白,出使行为本身是为了修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参与内乱岂不是违背了出使的初衷。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张胜起到了教育作用,使其充分意识到参与内乱本身就是一种不良行为,在事情败露之后应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苏武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有诱惑困境,生存方面的困难,情感方面面临的困难以及心灵上的困境。

1.苏武面临的诱惑困境。

单于为了招降苏武派出了以前的降臣卫律进行招降,两次举剑威胁苏武,但是苏武都没有触动。

威胁没有起到效果,卫律又对苏武进行利益的诱惑,这个诱惑同时对苏武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使得苏武从阶下囚的身份一跃而变身为匈奴的权臣,享尽荣华富贵,但是苏武都没有丝毫触动,在一系列的劝降斗争中依然坚守了自己的底线,打破了卫律的全部算盘。

苏武传的总结全文

苏武传的总结全文

苏武传的总结一、背景介绍苏武,字季明,西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苏武传是一部描写苏武传奇经历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苏武传的故事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故事梗概苏武传主要讲述了苏武因为忠于国家而被贬官远戍边疆,经历了苦难却始终坚守信念的故事。

故事开始时,苏武被贬官远赴边疆。

在边境之地,他遭受了苦寒和艰辛的生活条件。

但是,苏武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

他耐心等待时机,隐忍忍受着寒冷,以求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苏武的忍耐和毅力终于获得了回报。

他的忠诚和才华被汉朝朝廷所重视,被重新任命为官员,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嘉奖。

三、对苏武传的分析1.忠诚和坚持信念:苏武传强调了忠诚和对国家的坚定信念。

尽管经历了困境和磨难,苏武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坚守信念,最终获得了好的结果。

这种忠诚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忍耐和毅力:苏武传也展示了苏武的忍耐和毅力。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武没有因为困境而退缩,而是坚持等待时机,静待回报。

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有着积极的启示。

3.无私奉献和忠诚国家:苏武传强调了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价值。

苏武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个人得失,甘愿忍受寒冷和艰辛的生活条件。

他的奉献精神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扬,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对苏武传的思考苏武传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然而,其中蕴含的道德和人生哲理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苏武传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首先,苏武传告诉我们,忠诚和对信念的坚持是成功的重要基石。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保持对大局和目标的忠诚,并以此为指导行动。

其次,苏武传强调了毅力和忍耐力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最后,苏武传传递了奉献和无私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为社会、为他人、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语文文言文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

初中语文文言文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一、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

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

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

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

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

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

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

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

苏武传分析解读

苏武传分析解读

苏武传分析解读“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

但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的坚贞不渝,就必须“破译”苏武出使匈奴19年里面临着的种种人生困境。

班固的《苏武传》在给我们还原一个历史真实的同时,更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答案。

一、死的困境“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带着汉武帝“答其善意”诏旨的苏武在即将完成出使使命时却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中。

事情败露,“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作为汉武帝派出的出使匈奴的汉使团正使苏武知道,有汉使团副使张胜参与的叛乱一定会牵连整个汉使团,自己当然更难脱干系。

外交无小事,涉及到汉王朝的尊严,苏武本能的反应就是以死来维护汉室的尊严,此刻苏武就面临着第一重困境——死的困境。

苏武“欲自杀,胜、惠共止之”,张胜、常惠及时地阻止了苏武的自杀,使苏武欲死而不能。

苏武此时的自杀真是最明智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者,有副使张胜参与的匈奴内乱是否与正使有关?二者,这次内乱是否有汉王朝在背后指使?这一切都无法澄清。

既然死是苏武不可以选择的结局,那么只有活下去,但要生存又谈何容易?二、生的困境此刻,苏武及整个汉使团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苏武此刻在卫律面前的自杀却是明智的,是扭转汉使团被动外交局面的最有效选择。

一者,告诉卫律及其所代表的匈奴,自己作为汉使团的正使如果参与了叛乱就是“屈节辱命”,这就违背了他出使的初衷——使汉与匈奴修好。

苏武不赞成更没有指使副使张胜参与,张胜参与匈奴叛乱只是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汉使团的行为,更代表不了汉使团背后的汉王朝。

《苏武传》结构要素分析

《苏武传》结构要素分析

《苏武传》结构要素分析
《苏武传》是《古典名著》中一个重要书目,主要讲述苏武大破唐突厥兵的故事。

故事构
围众多,结构要素十分完整。

首先是故事主体。

苏武一生对抗外敌的经历,经过他的智慧与勇气,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英雄。

其次,主要角色和联系。

故事中有主人公苏武,带领他的军队去战斗,也有答应兵马给苏
武的关羽,提督马良,以及与苏武针锋相对的唐突厥兵等。

他们之间的作用和变化,构成
了故事的核心。

紧接着,就是故事的情节。

苏武带领精兵们屡立奇功,大破唐突厥兵,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最为精彩的一段。

此外,就还有故事的冲突。

由于长期的战争,中国人民处于被侵略压迫的局面,苏武在经
历了重重困难后终于赢得了自由。

最后,还有故事的结局。

苏武在经历重重艰险后,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结束了其一
生的斗争,成为一位英雄,传说中英雄的形象,在一眨眼的功夫里,成为了中国民族的骄傲。

总的来说,《苏武传》是一部集故事主体、角色和联系、情节、冲突和结局于一体的完整
作品。

其中散发着对自由追求、反抗束缚的精神,令人深思。

苏武传课文解析

苏武传课文解析

粮食
④给其衣食.
食物
给吃的 吃
栏 目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③恐前语发.
揭发
打发 发动
预习
检 测 4.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并释义

①以.父任_______连__词__,__表__原__因__,_由于

②谴武以.中郎将……_连_词__,__表__凭__借__,__把__、_用__、_ 凭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方:____正______
②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_适__逢_______

③会论.虞常论:_判__决__定__罪___
目 链 接
④置币.遗单于币:__礼__物______
⑤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__暗__中______ ⑥私候.胜曰候:__拜__访______


⑧前以降及物故“__以__”通“已____”,_已__经__。_____
链 接
预习
检 测 6.古今异义
①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提___拔_________。
今义:业绩。
栏 目
②我丈.人.行也
链 接
古义:_老__人___,__长___辈___。
今义:岳父。
③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__趁___这__时_______。
第四单元
12 苏 武 传
栏 目 链 接
课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
咸阳东北)。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
马迁并称“班马”。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 栏

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时期基本完成。

《苏武传》(课文分析)

《苏武传》(课文分析)

• 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 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 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 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 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 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表 书 志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也有愚忠的成分。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 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 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 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 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 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 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 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 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 务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 为他毕竟是古人,古人常将忠君和爱国 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 史局限性。
2、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 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 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 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 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 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 忠诚是愚忠吗?
明确: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 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 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 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 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 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 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 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 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民族的。

《苏武传》赏析

《苏武传》赏析

《苏武传》赏析《苏武传》虽附见于《汉书·苏建传》,但却是班固倾全力而写成的得意之作。

它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苏武出使匈奴后历经磨难、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传记的主体。

第二部分叙写苏武归汉后英名远播、深受尊宠的情形。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传记人物所作的赞语。

本篇节选的是传记的第一部分,通过苏武在匈奴长期的殊死斗争,颂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是苏武的主要特征,作者通过苏武在匈奴的几件典型事例,将它生动地展示出来。

本篇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

至于苏武为於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事,则略而交待,要言不烦,详略得体,使主题更加突出。

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被自己人劝止。

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匈奴人救活。

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

作者还常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如以张胜的贪生怕死来衬托苏武的舍生取义;以卫律的卖国求荣衬托苏武的为国效命;以李陵的计较一己恩怨衬托苏武的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鲜明。

另外,人物语言个性化,使人物的经历、感情、心理等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如同是劝降,卫律所言傲横而无耻,面目凶恶可憎。

李陵尽诉肺腑之言,但仍难掩饰变节的羞愧,一副可怜虫像。

苏武对卫律的怒斥以及对李陵不作正面交锋的话语,正体现了他对卫、李二人不同的态度与感情。

总之,《苏武传》是中国传记文学中富有文学性的名篇,其人物传神并不在司马迁人物传记之下,它所塑造的富有爱国精神的英雄人物,是我们永远景仰的对象。

《苏武传》分析

《苏武传》分析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 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 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 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 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 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 屈,忠贞不渝。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 的是什么?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 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遗憾
第八段
66、陵见其至诚 67、因泣下沾衿
忠诚 于是
第九段
• 68、具自陈过
• 详详细细地
• 69、如惠语以让单于 • 按 责备
• 70、谢汉使曰
• 道歉
•、
第十段
• 71、武以始元六年 春至京师
• 72、凡十九岁 • 73、及还
• 介词,在…… 时候
• 总共、一共 • 等到
•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 书、表
两书合称为: “史汉”
班固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 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 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 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 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 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 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 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一年努力,写成了 《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 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其 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46、乃幽武
于是
47、绝不饮食
与外界断绝联系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通用)

班固《苏武传》翻译与鉴赏一、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

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

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

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

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更加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

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

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

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

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

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分析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苏武传知识点和总结

苏武传知识点和总结

苏武传知识点和总结一、文学价值《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珍品,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流派《苏武传》属于史传题材,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苏武的生活经历和忠诚品格。

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情节流畅贴近生活,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和力。

2. 人物刻画苏武是此传的主要人物,他的坚韧不拔、忠诚不渝的品质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此同时,匈奴人的残暴和傲慢也在文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使得情节更加丰富有趣。

3. 主题思想《苏武传》以苏武坚守信仰、保持尊严的形象为主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忠诚品质与高尚情操。

作品通过塑造苏武的形象,弘扬了忠诚、正义、坚韧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二、历史价值《苏武传》作为文学作品,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 反映汉匈关系《苏武传》从侧面反映了汉匈两国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关系。

匈奴作为当时中国的北邻,其与汉朝的交往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苏武作为汉宣传文化的传播者之一,其在匈奴的使者身份,代表了当时的外交使命。

2. 暴露匈奴势力作为匈奴外交使者,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经历尤其反映出匈奴人的残暴和野蛮。

匈奴人对待苏武的态度可以视为匈奴势力对汉朝的一次挑战,也暴露了匈奴人的野蛮与愚昧。

3. 民族精神《苏武传》中展现了苏武为了国家利益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

苏武的坚韧、忠诚、爱国情怀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民族精神也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道德价值《苏武传》作为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作品,也传承了其独特的道德价值观:1. 忠诚品格苏武以其忠诚的品格感动了无数读者。

他在匈奴严酷的环境下,不屈不挠地守护着汉朝的尊严,最终取得了成功。

苏武的忠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身居逆境时的榜样,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情怀。

2. 坚韧不拔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经历极其艰难,但他始终不向生活的压力低头,而是坚韧不拔地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品格。

《苏武传》文本解析

《苏武传》文本解析

《苏武传》翻译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4、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5、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6、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7、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8、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9、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10、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2、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1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1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5、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16、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17、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8、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19、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20、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1、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2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苏武传》教材深度解读

《苏武传》教材深度解读

《苏武传》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苏武与谋反之事毫无关系,为什么反而责备自己“重负国”,执意要自杀呢?明确:在苏武看来,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匈奴内部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不利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

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屈节辱命而死,使汉朝的尊严再次受到伤害,那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所以,他“欲自杀”,是为了避免受审被辱,说明苏武把维护汉朝尊严作为自己出使匈奴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2.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是为了他所看重的道义,君子不会轻易丢弃生命;如果死得其所,君子绝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是一种斗争方式。

这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3.李陵劝降时所说的“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

但苏武秉持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汉朝的表现。

精读感悟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

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作者对苏武和次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等人进行了详细描写;对其他人物——单于、汉使者等人进行了略写。

课文在叙事时也有详有略,详写了匈奴的逼降、劝降和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事件,略写的事如苏武为於轩王所赏识及牛羊被盗一事。

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目的是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1)苏武的语言极有个性特点,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苏武获知张胜参与匈奴内乱后,对张胜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对同僚的婉转告诫,尽见语中。

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苏武传》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爱国教育故事,文章通过对主人公苏武独特的描写手法烘托出一个鲜活、饱满的民族英雄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人教版《苏武传》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苏武传》课文解读(1)武,字子卿。

少以父①任,兄弟②並为郎③。

稍④迁⑤至栘中厩⑥监⑦。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

①父:指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

②兄弟:指苏武和他的兄苏嘉,弟苏贤。

③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为郎。

④稍:渐渐。

⑤迁:升迁、升任。

⑥栘中厩: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即马棚,故称。

栘,yí。

厩,jiù。

⑦监:管事的官员,此指管马厩的官,掌鞍马、鹰犬等。

)[起笔简要交待苏武的姓名、字号、家史、官职,这是传记休的基本格式。

]时汉连伐胡①,数②通使③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④。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⑤。

(当时汉朝廷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对方军情。

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有十余批人。

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用来抵押。

①胡:此处指匈奴。

②数:shuò,屡屡、多次。

③通使:派遣使者往来。

④辈:批。

⑤当:dànɡ,抵押。

)天汉元年①,且鞮侯②单于③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④行⑤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军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①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天汉,汉武帝年号。

②且鞮侯:单于嗣位前的封号。

且鞮:jūdī。

③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

单,chán。

④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⑤行:hánɡ,辈。

)[这里交代苏武出使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经艰难,发白归汉
传记中人物性格分析
结合课文,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概貌)
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还需从细节 的分析入手: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语句) 如爱国精神:(1)引刀自杀的刚烈举动;
(2)杖节牧羊
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3、次要人物的对照、映衬。
疏通文意,添小标题,理清脉络 :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 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 语言的通顺凝练。 (课后练习二)
第一段
并为: 胡: 一起担任 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通称
数通使: 屡次互派使者 相当: 相抵押;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 老人,长辈;岳父(今) 归: 归还、送回 持节: 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 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西汉高祖,止 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30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 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 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 汉”, 《汉书》“言皆精炼”,结构严密, 人物描绘细腻。
位列将: 位:官位;位置、地位(今) 列:一般的,普通的;排列(今) 亲近: 亲近的侍臣;动词,靠近 (今) 诚甘: 真诚实意 欲降武: 使动,使……投降 至诚: 无比真诚;至:极、极点 喟然: 叹气的样子
小标题
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登上皇位 第 即位: 九 与(之)俱: 和他一同去 段 如惠语以让单于: 按照惠的话把单于责备 实在: 确实存在;诚实、老实(今) 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即使是古代史籍记载的和图画描绘的 名人,凭什么超过您! 驽怯: 谦词;驽指才能低下;怯指懦弱胆怯 令汉且贳陵罪:假如汉朝姑且赦免我的罪过 尚复何顾乎? 宾前;还留恋什么呢? 泪流满面 泣下数行: 小标题 汉匈和好,请还苏武
第十段 以: 介、在、从 诏: 下命令 太牢: 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具备 谒: 拜见 小标题
《苏武传》
民歌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素: 向来、平素 私候: 私自拜访 幸: 希望 许之: 同意(赞同)虞常
小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第三段
谈话暴露 语发: 以状语: 把真实情况告诉 被动句;被(匈奴)凌辱才死 见犯乃死: 对不起国家 负国: 何以复加: 宾前,“以何复加” 虽生: 即使苟且活着 引佩刀: 拿着佩在身上的小刀 派人驱马快跑 驰: 翻转 覆:
1、解释划线词 ⑴文赡而事详 ⑵以矩矱用 ⑶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 ⑷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2、后面的文章里哪句话与前面“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相呼应 3、朱自清评价汉书时用了“文赡而事详” “《汉书》却一览之余, 情词俱尽”等评价,还突出地强调了一个词,概括了汉书的特点, 它是___________。
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祠: 通“祀”,祭 祀 妹妹;姐姐(妹妹)和弟弟(今) 女弟二人: 自苦: 使动,使自己受苦 过陵:超过我李陵 年纪;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今) 春秋: 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 没有罪过就被灭族的已有几十家 尚复谁为乎? 宾前;还为谁呢? 尚复,副词同义连用
被动句;成就:提拔、成全; 为陛下所成就: 业绩(今)
练习:
1、苏武能够坚持操守的原因:
苏武靠的是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 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2、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塑造: (1)利用与苏武的私谊以打动对方;
(2)以汉朝对苏武家室的薄待以激起苏武的 不满,动摇苏武的意志。但苏武不为所动。 这反衬苏武不计较个人得失,舍身为国的高 贵品质,使苏武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讨论:2、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总 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 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 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 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 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 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 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班固及《汉书》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 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 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 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 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 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 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 十一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 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 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 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 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 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 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 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 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 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 不渝。
舆: 动词,用手抬着。(作状语,用车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车子 壮其节:意动,认为他的节操壮烈 囚禁、拘禁 系: 小标题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第2~3段: 叙述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 的直接原因和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四段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 审讯 辞:
半日复息: 又能呼吸 单于壮其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钦佩 舆归营: 抬,扛 小标题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后,“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介、趁机、趁着 因 : 俱: 动, 一起出发、同行; 既至:已经到了 置: 备办 币: 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后泛指礼物、礼品 益: 副、更加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小标题 或: 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第二段
方欲发使:正在想派遣使者 会: 副、正好,恰好 图谋发动叛乱 谋反: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 及卫律所将降者 (缑王)和(汉降将)卫律所率领的投降之人 阴: 暗地里、秘密地 相与: 互相、一起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 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 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 坤说:“《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 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 “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 《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相比,所以还无 碍其为客观。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 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 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对比手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总结如下: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
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者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 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 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 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 光明磊落 。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 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无怨无悔。
第五、六段
更加想使他投降 愈益欲降之 : 置: 安放、安置 绝: 跟外界隔绝 饮食: 使动,使之饮食,指供应饮食 乃得归: 才能够回来 积五六年: 累计五六年 穹庐: 圆形的帐篷 徙去: 迁移离开 穷厄: 穷困的绝境
小标题 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或: 流放北海,杖节放羊
第七、八段 明年: 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今) 置酒: 摆设酒食 因: 介、趁机 故使: 特意派遣 相待: 偏指另一方,“你” 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白白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使自己受苦 显现在哪里;见,通“现”,显 安所见: 现 古代用人拉的车,后多指皇帝、 辇: 皇后坐的车
人物性格小结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 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 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 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 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 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 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 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 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