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合集下载

管理学基础选择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选择题及答案

《中小企业管理》选择题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西蒙认为( C )。

A、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决策D、管理就是由其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1、管理的本质是( C)。

A、指挥B、领导C、协调D、控制1、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B )。

A、管理目标B、管理主体C、管理对象D、管理环境1、下列哪项管理职能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能(A )。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1、下列关于管理者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B、管理者的现代观点强调的是组织中正式的职位和职权。

C、按管理层次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D、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 C )。

A、领导技能B、组织技能C、概念技能D、人事技能1、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是(B )。

A、技能B、创新C、情商D、智商1、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保健品市场的兴起是由于人们观念变化引起的,这一因素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 C )。

A、政治因素B、技术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因素1、国家制定和颁布《产品质量法》来约束企业行为和保护消费者利益,这对企业而言构成(B)A、经济环境B、政治和法律环境C、技术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1、管理的任务环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因素( A )A、法律B、顾客C、工会D、政府部门1、管理机制的特征有(A )。

①内在性②系统性③客观性④自动性⑤可调性⑥稳定性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1、“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体现的是管理机制的哪一种基本类型( C )。

A、动力机制B、运行机制C、约束机制D、控制机制1、按( A)进行划分,可以将管理方法分为管理的软方法和硬方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2)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2)5.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3)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3)8.现代生态学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3)9.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4)10.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4)11.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统一的过程? (4)1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5)1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14.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5)15.技术评估方法主要有哪些? (5)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3) (6)16.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6)17.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6)18.怎样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7)19.如何理解自然进化的有序和无序? (7)20.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怎样规范我们的个人行为? (7)21.科学假说的定义?特点及其作用? (8)2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特点及其作用? (8)23.谈一谈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计发展观? (8)24.请解释范式与共同体的作用? (9)25.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0)26.你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科技创新? (10)自然辩证法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是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领域,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含有多个相互作用因素的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一种超越传统思考框架的能力,能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想出新颖的方法或创造出独特的思路。

本文从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的联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相互促进。

一、复杂性理论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它主要研究那些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所组成的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这些系统的行为通常不是单一可预测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特征,且其整体行为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

复杂性理论适用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例如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脑神经系统、经济市场等。

复杂性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网络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等学科领域。

因此,复杂性理论往往要求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能够在统计、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协作作用,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超越常规思考模式的能力,同时涉及有创意性、创新性、独创性和想象力等多个方面。

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预见性和意识水平,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艺术、科学、商业和教育等。

在实践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激发,例如发掘潜在想法、创新颠覆性的方案、发掘多源信息、挑战惯性思维等,这些创新和偏离常规的行为往往引发了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各行业的标志性作品和代表性做法。

三、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实践中二者却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在以下三个领域可以体现。

1.思维方式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在复杂性理论中,研究者也需要超越传统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多元因素互动的系统,需要思考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来理解这个系统的本质。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

根据我的理解,传统思维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性:连续性或无断裂性,自然界无跳跃;确定性,导致多种形式的决定论;可分性,还原论和构成论由此导致否定事物间的关联性和系统的整体性;可严格预见性、否定随机性和偶然性,否定事物的突现与生成。

复杂思维在以上四个方面有相反的、否定的表述。

我们用“四不”来表达复杂性思维与机械性思维的方式之间的差别。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如下:不连续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就给自然界的不连续性观念奠定了基础。

玻尔把它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使核外电子处于稳定状态。

爱因斯坦引用来解释光电效应,等等。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把不连续性作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

“不连续性”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系统由多主体组成。

(2)主体间相互作用,其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是独立存在的。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CAS)中。

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它适应性主体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识别别的适应性主体。

这个特征是CAS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3)主体间通过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

(4)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会产生突现现象从而生成“复杂的大尺度行为”。

“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

”不确定性用著名的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话说:“腐朽”的确定性,即确定性已腐朽了、终结了,而必须代之“不确定性”。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化,事实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

”但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是它的特例,这是因为世界的万物变化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由此决定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这样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的因素。

”所以普里高津强调:“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思维的结构mooc答案

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思维的结构mooc答案
D.
计算机工程,是对现代计算系统和由计算机控制的有关设备上的软件与硬件的设计、构造、 实施和维护进行研究的学科。 1.00/4.00 答案 ABCD
5
多选 (4 分)
学科知识体由哪 3 个层次组成( ) 得分/总分 A. 核心课程
B. 知识点 4.00
C. 分支领域 4.00
D. 知识单元 4.00
正确答案:A 你选对了
6
通常验证一个问题的解是否正确远比找到一个问题的解要容易的多,这就是所谓的“证比 求易”(Algorithm of verifying is easier than finding solutions)。比如,对于求 48 770 428 433 377 171 的一个真因子的问题,最坏情况下需要计算次数的数量级约为 ;而验证
一 绪论
1 下图源自以下哪份文件的封面( )
A.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 B. 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1989, 32( 1) C.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Computational Science: 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EB/OL]. https:///pitac/reports/20050609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 June 2005. D.

继续教培训_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专业课)题库和答案

继续教培训_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专业课)题库和答案

单选题----------------------------------------------------------------------------------------------------1.“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此话出自()。

正确答案:C.庄子2.“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出自()。

正确答案:A.卡尔·马克思3.“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出自()。

正确答案:B.洪堡6.“美应当包括…美的本质、审美性质与审美对象‟三个层面内容。

”出自()。

正确答案:E.当代美学家7.“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此话出自()正确答案:D.苏霍姆林斯基8.()是奥地利科学院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的GIS研究与教育专家。

正确答案:C.Josef Strobl多选题----------------------------------------------------------------------------------------------------1.下面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正确答案:A.教学课件制作艺术 B.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C.课堂教学教态艺术 D.课堂教学节奏艺术2.GIS的美包括()。

正确答案:A.融合之美 B.结构之美 C.辩证之美 D.层次之美 E.变幻之美 F.展示之美4.下面()属于谨防课堂语言病。

正确答案:A.言不达意 B.喃喃自语 C.脏话 D.打摆子病5.下面属于不良的教姿教态的有()。

正确答案:A.站桩式:死板,缺乏激情 B.自话式:自说自话,目中无人 C.盯人式:目光过于集中与某人 D.骚动式:神情紧张,肢体骚动 E.陋习式:习惯性陋习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出自()。

正确答案:B.洪堡2.“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表征、启示和整合,推动创新项或概念的创造。

这种思维不仅源于内部机制,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认知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是指人们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流动性。

例如,当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如果其思维方式是复杂度高的,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将一个问题分成更小的部分,试图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并且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以此解决问题。

而这种复杂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尺寸化思维尺寸化思维是指人们缩小问题,特别是在时限较多的情况下,将问题简化并且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从而让思考和解决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在人们思路困难时,采用尺寸化思维可以更好地聚焦于问题解决和创造的目标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快地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利用解决类似问题的先验知识或者信息,并根据这些知识和信息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主动的思维方式,即尽力提出新的思路和创意。

创新性思维凭借人类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等能力来交流和解决问题。

在创新性思维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平静、放松和愉快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心态可以促进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并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给予本土状态良好且积极的反馈。

开放性体验在开放体验中,人们参与到不同的经历和人际互动中,以获得新的创意,在解决问题和建立解决方案时因此受益。

开放体验有助于人们接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促进更好的创意和方案的产生。

开放体验中包括旅游、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活动,这些领域的活动更可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组织和文化富有创意和创新思维的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如星巴克、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以创新和先进的设计而闻名,它们的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均体现一种现代和文化的象征。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作者:何克抗赵文涛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 文章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关于复杂性理论‖、―关于‗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和―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等五个方面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复杂性理论;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哲学世界观[中图分类号] G40-57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研究。

一、引言通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以下简称《手册》)这部鸿篇巨制[1][2]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来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有了更为科学、系统,也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因而,通过对《手册》第三版的学习,应该说,不光是对个人、甚至对我国整个教育技术学界而言,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获益良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较严重的错误。

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我认为,这些不足之处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2)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3)关于―复杂性理论‖;(4)关于―技术应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5)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是混沌性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非线形形式,由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这个非线性关系,使得我们不能通过局部来认识整体。

简介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并带给科学研究如此巨大的变革呢?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研究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然而要想找出一个能够符合各方研究旨趣的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还有困难。

虽然当代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黄欣荣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

(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

(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

(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

(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发展阶段复杂性科学研究主流发展的三个阶段主要是指:埃德加·莫兰的学说、普利高津的布鲁塞尔学派、圣塔菲研究所的理论。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一节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发展脉络一.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国际上对“创造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10]。

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真正被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比这要晚得多。

我们认为,真正可以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研究标志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45年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一书。

在该书中,沃拉斯首次对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等四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模型,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

从这以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就日益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特别是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更加繁荣起来。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尽管论文、专著成篇累牍,不胜枚举,但是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较大理论与实际价值的并不很多。

除了沃拉斯的开创性研究以外,现将其他较突出的成果,按其发表的先后顺序介绍如下。

二.韦索默的“结构说”[10]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索默(Werthermer)出版了名为《创造性思维》的专著,明确地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

该书的主要成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分析创造性思维过程,从简单的一节数学课到爱因斯坦这个天才人物都作了认真的思维心理分析。

韦索默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操作,也非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的“结构说”。

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格式塔结构既不是来自机械的练习,也不能归之为过去经验的重复,而是通过顿悟而获得。

这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值得借鉴。

三.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17]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创新与创业管理第2章 创造性思维

创新与创业管理第2章  创造性思维

3.跨越性 创造性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 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跨越性表现为跨 越事物“可见度”的限制,能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 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前进的“转化跨度”。 如经典物理 学的能量是连续改变的,这无法解释原子的光辐射问题。波 尔跳出了经典物理学的圈子,大胆地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 化轨道模型,揭开了现代物理学的帷幕。
人类思维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 所作的反映,实际上可看成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所 作出的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则可看成是n元关系。n 是 关系的维度,n愈大,关系的复杂程度愈高。n可作为描述关 系复杂性的指标。然后,又根据当代脑神经科学所取得的成 就对前额叶皮层结构与机能的新认识,把对不同水平关系复 杂性的处理和前额叶皮层中不同部位的控制机能联系起来, 以使对人类高级思维过程的认识,不仅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基本形式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引例
你能猜到吕班是用什么方法把信件递给帮手的吗?
某夜,有个名叫吕班的怪盗、侦探,潜入一个公爵的住宅, 在三楼卧室里,偷到一份重要的外交信件。他正要离开房间, 突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公爵参加晚会回来了。吕班进退维谷。 窗下有一条运河。如跳进运河就可以脱身,但吕班顾虑外交信 件被弄湿而前功尽弃。踌躇中,他看到自己的帮手在对面大楼 窗口等待接应,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先把信件递给帮手,再只 身逃走。他钻到窗外,站在窗台上,探身、伸手,可是很遗憾,
➢ 孕育阶段 创造性活动所面临的是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尝试运用传统方法或已有经验难以奏效,只好把问题暂 时搁置。表面上看,认知主体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问题 而转向其他方面,实际上是用右脑在继续进行潜意识的 思考。这是解决问题的酝酿阶段,也叫潜意识加工阶段。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摘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

在培养创新能力时不能只注重灵感、顿悟等非逻辑因素,忽视逻辑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想象;灵感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的一种思维类型,也是对富有创造力、能导致创造性成果的各种思维形式的总称。

创造性思维既是人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的核心和最高形式,也是非逻辑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顿悟思维,而更多情况下是这些思维形式的整合。

创造性思维综合了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因素的共同特点,正在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基本思维形式。

诗人的激情、科学家的预见、政治家的论断、改革者的胆略、探索者的直觉、创作者的灵感,这些貌若“神奇"不可思议的情况和现象,都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的联系。

一、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所谓逻辑思维,在目前来说,包含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两个层次。

其基本内容就是遵循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规律,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或规律性的思维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按照逻辑规律的要求从已知推出新知的认识过程。

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

例如,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除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因素在起作用以外,情感、意象、形象、直觉、灵感以及经验、联想、想象、猜测、美感等等,都属于起作用的非逻辑因素。

创造性思维并不排斥逻辑思维,而是要以逻辑思维作为自己的前提。

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并不是大脑自生之物,而是继承以往科学成果和总结现实经验的产物。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如何创新_2009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如何创新_2009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

——————————收稿日期:2010年1月20日第20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1. 20 2010年第3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3 2010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如何创新?——2009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当前教育信息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产生这场严峻挑战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作者希望广大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业人员能以创新精神来迎接这场挑战,为此要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要做到敢于创新需要端正两种态度,要做到善于创新需要提高四个方面的认识;作者对于哪两种态度和哪四方面的认识以及如何端正两种态度、如何提高四个方面的认识都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灵感;顿悟;复杂性理论【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05—08一 引言要想解决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业人员应当如何创新的问题,可以从当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说起。

1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美国为例,早在1966年费城学校委员会就曾对计算机在费城公立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做过评估,当时的结论是“计算机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

但是40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不仅早年的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21世纪以来的新鲜事例更是令人记忆犹新[1]:◆“美国亚洲协会”(该机构宗旨是专门研究美国与亚洲关系)的教育专家在2006年上半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美国中学生2001-2005年数学与理科学习情况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学生的数学与理科分数大大落后于亚太地区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的学生;为此“美国国内对美国中学的数学和理科教育水平深感担忧。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人民教育 !""#$!
!"# $%& ’()* +,
!!!! 思 维 是 人 的 高 级 的 理 性 的 心
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 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 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 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 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 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一直很 重视探讨创造性思维,掌握其发 生发展的规律,为培养创造性人 才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绍的事物、知识进行全面的准确 的掌握,没有再现性思维,就实 现不了这一点,就不能使学生获 得现行一致的知识。而使用创造 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对现有的知 识进行改进、加工、革新和创造, 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方法,得出 新的结论,推进对事物的认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一直把 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育教学活 动视为一种再现传递与求新探究 并存的活动,强调在掌握知识的 基础上,努力创造知识。
张武升
究。较之学前儿童,小学生的思 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语言信号 的处理能力增强,创造力的水平 也有了很大提高。关于小学生整 个学段的创造力发展心理问题, 托 兰 斯 ( %$&$’())*+,- ) 曾 有 过 系 统的研究,主要是对一年级学生 到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进行测 试,结果发现小学生到成人的创 造性思维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 呈犬齿形曲线。就创造性品质的 流畅性来说,其总趋势是发展的, 男女生曲线基本相似,峰与谷基 本上出现在同一时点上。小学一 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态势,四年 级有所下降,五年级又回升,六 年级又有下降,之后稳步上升。 这一研究引发了日本学者的兴趣。 潼次武夫以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 为对象,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流畅 性、变通性、独立性进行测试, 发现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四 年级、六年级有下降现象,印证 了托兰斯的研究发现。从其他方 面看,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 性较变通性和独立性来说,发展 要早一些、快一些。 那么,为什么小学生创造力 发展会在四年级、六年级有下降 现象呢?有关分析认为,这可能 是由于四年级是进入高年级的 “转 折 年 ” ,六年级是进入中学的 “转折年” 。在 “转折年” ,学生主 要应对学习加深、提高的适应问 题,创造的兴趣和动力就减弱,

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

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
问题 , 具有 重要 的理论 意义 和 实践 意义 。
字》 为: 创” “ 认 “ , 凡刀剑及 创疡字 , 皆作 此。 “ , ” 造” “ 按造者 , 谓并舟成梁。后引伸为凡成就之言。 “ 、 ” 创”
“ ” 字综合取义为“ 法创业也 ” 辞源》 “ 造 二 造 。《 把 创 造 ” 释 为“ 解 始也 , 造也 ” 。孟 子说 : 君子 创 业 系统 , “ 为 可继 也 。 唐 朝 哲学 家 和文 学 家 李 翱 认 为 , ” 六经 之 词 , 是“ 意造 言 , 创 皆不相 师 , …此 创意 之在 白也 。 … ”
维。而建设创新型 国家 , 运用 、 发展创造性 思维 , 都是

种复杂 的动 态 网络 系统 , 以研 究 创 造 性 思 维 与 复 所
系, 进而探讨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的深层关系, 这 里有 必要 先来 考察一 下创 新 与创造 的联 系 与区别 。 所谓创 新(n oa o )是 指从 旧到新 。创 新总是 在 Invt n , i
Ab t a t T st e i x mi e h e ain a d ditn t n bewe n i n v t n a d c e t n a d t e e l s r c hi h ss e a n s t e r lto n si c i t e n o ai n r a i n h n d as o o o wi h iwp n h tc mp e x lrngdrv st e d v lp n h e e r h wi r ai e t nk n .I s t t e v e oitt a o lx e p o h i i e h e eo me to t e r s a c t ce t hi i g ta o f h v l e p u st e c n oa in o h r a ie t i k n x o nd o n tto t e c e t h n i g,c mp e iy o c n s a d c mp e i ee a tf co h f v o l xt me ha im o lx t o r lv n a t r f n yf s i h o i ewo k s se n t e s c a n t r y t m. l Ke r s in v to y wo d n o ain;c e t n;c e tv hnk n rai o r ai e t i i g;c mp e x lrn o lx e p o g i

哲学:自然辩证法试题(最新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试题(最新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试题(最新版)1、问答题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正确答案: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江南博哥)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2、名词解释技术价值正确答案: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3、填空题欧洲近代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包括:论战内容广泛(认识对象、认识主体、认识的起源和途径、认识方法等),()(如牛顿力学、欧式几何等)的来源,以及认识能力问题(贝克莱和休谟的否定回答)。

正确答案:科学理论4、问答题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正确答案: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可见,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

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说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诸种要素;形式就是事物诸种要素的结构表现。

定律的确立、学说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研究远景的展示等就是构成自然科学发展自身的要素,而假说的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

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科学假说的建立: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论述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论述
的联 系 。从 目前 已有 的状 况 来 看 , 由 于 人类 对 大 脑 的认 识 和 研 究还没有 到达 一种 非常成熟的地 步,对大脑 的各种解释 主 要还停 留在假说 的层 次上 ,所 以人 们更愿 意用灵感来称 呼这 个过程 ,也正 因如此 ,灵感 思维在创造 性思维中有着 重要 的 作用 。虽然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对 何为创造 性思维给 出- 个 共 同的一致 的定 义,但 都承认 创造 性思维有 着一些共 同的基 本性 的特征 。
人类从开始的混沌初开到随着实践活动和交往 的 日益频 繁,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 ,把 自然万物作为认识 的客体 ,逐 渐 使宇宙进 入一个主客二分的二元状态 ,进而也带来 了主客 体 之间的矛盾。 由此我们看到 了哲学史上的实体论和非实体 论、唯名论和唯实论 、经验论和理念论等等之 间的非常著名 的争论 。正是 由于这些争论 ,使我们看到 了人类 思维 的活跃 性 、 灵 动 性 以及 批 判 性 , 人 们 的思 维 能 力 和 认 知 结 构 发 生 了 巨大的改变 ,即 由本能的假想和虚构逐渐进入 以经验 、直观 为主的哲学思辨时代 。一个人生命力 的最高表现就是他 的创 造性 ,无论是在工作 、学 习还是修养上 ,一个人有无创造力 决定了他的发展前途 、勇气谋略 、气质形象等 。对科学技术 而言,可 以这么说 ,没有创造就没有科学技术 ,创造力越来 越成为当今科学发 明和发现 的焦点和关键 ,是各个 国家和 民 族 之间暗 自较量的关键点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 的基础 , 是科学创造活动的源泉 ,也是科学家等科技人才所必备 的素 质和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是人们是否 能找 出 新的观点和见解 。在科学技术 日益发展 的当代社会 ,创造性 思维必然显现出它的 巨大力量 出来 。

创造性思维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与探讨.doc

创造性思维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与探讨.doc

创造性思维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与探讨【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及理论的多样性,使得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存在诸多困难。

前人用各种方法对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共识。

对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如何激发创造性思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评价指标创造力是一种对重复性的活动寻求突破的能力。

创造力由智力成分、知识成分、个性成分组成。

在智力成分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核心、支柱因素之一。

对于个体表现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激发、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创造性思维评价的难题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其核心。

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所持的观点不同,很难提出一套涵盖所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评价工具。

创造性思维的评价至少有以下几项困难有待解决:(1)有关的理论叙述分析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并不明确具体,而大多数的评价测评都是根据研究者创造的理论编制,很难有令人信服的验证结果。

(2)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大部分根据其作品的特质来评定,但评价的指标往往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标准如何制定也是件颇难的事。

(3)创造性思维绝非单纯的发散性思维,除认知方面外,非认知的因素及早期个人经验、环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但这在以往的评价上经常被忽略。

(4)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效度往往缺乏有力的效标,而其预测效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5)创造性思维评价的解释简单化,易造成误解。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及鉴别方式,因创造性思维的复杂而多种多样。

Hocevar曾加以评论并归为以下十类:发散思维测量、态度与兴趣量表、人格量表、传记量表、教师推荐、同伴提名、指导者评定、作品的评断、名人研究、创造活动及成就之自我报告。

2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指标(1)流畅力。

指产生多少个观念而言,是所有有关反应的总和。

理论研究的理性与创造性

理论研究的理性与创造性

理论研究的理性与创造性引言理论研究在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发展的基石。

然而,理论研究既需要理性思维来进行推理分析,又需要创造性思维来开拓新领域、发现新理论。

本文将探讨理论研究中的理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发展和培养理性与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讨论。

理性与创造性的定义和特点理性的定义和特点理性指的是基于推理和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理性思维严谨、逻辑严密,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

理性思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证实。

创造性的定义和特点创造性指的是独创性、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边界,发现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

创造性思维具有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能够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

理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理性与创造性在理论研究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理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推理分析和逻辑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发现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

理性思维注重问题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创造性思维则注重问题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理性和创造性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发展和培养理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展理性思维的方法1.学习逻辑思维:通过学习逻辑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

逻辑思维对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十分重要。

2.深入思考问题:在研究和讨论问题时,要善于思考、提问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思考问题,以保证思维的严密性和全面性。

3.注重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和验证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不断提升理性思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保持开放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

学术创新思维

学术创新思维

学术创新思维学术创新思维是指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在学术领域中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学术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学术创新思维在学术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激发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学术创新思维能够帮助研究者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拓宽学科研究的视野。

最后,学术创新思维还能够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

二、学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1. 拓宽知识面:学术创新思维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上。

研究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学术文献和资料,关注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前沿动态,以拓宽视野和积累知识。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术创新思维需要持续的思考和质疑。

研究者应该学会审视和评估现有观点和理论的合理性,发现其中的不足和短板,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新的想法。

3. 培养创造性思维:学术创新思维需要独立思考和勇于尝试。

研究者应该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敢于挑战既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推理,并勇于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4. 培养合作意识:学术创新思维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思想。

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议、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和碰撞,促进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三、学术创新思维的应用案例1. 创新研究方法:学术创新思维可以帮助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之外,可以引入计算机模拟、数值分析等新的研究手段,拓宽研究领域和方法。

2. 创新理论框架:学术创新思维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例如,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可以引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复杂性理论分析框架,从多个维度解读问题。

3. 创新学科交叉:学术创新思维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

例如,通过将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可以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2018-02-10
【摘要】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非线性思维方式成为了认识复杂性世界的基本模式。

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论,揭示了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

涌现理论完全适用于对创造性思维这一高级心理活动的探究。

【关键词】复杂性涌现创造性思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探索以世界的复杂性为基础,并阐释一种生长于复杂性的和以其自己的方式展示复杂性的秩序。

在众多流派的复杂性研究中,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最引人注目,以约翰・霍兰为代表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网络中,其成员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即系统的各个成员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并积累经验,以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组织的、整体集成的特征,并对初始条件产生了特别的敏感性。

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是因为它与外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作用机制,系统才有可能达到混沌的边缘,涌现系统的进化。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自组织理论从物理化学领域推广到生物、生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反映了生物、社会等高级系统的能动的自组织机制。

在复杂性视野下,非线性的或然性和似真性取代了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

非线性思维关注的焦点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类似的要素的集体行为,这些要素并不因其本身而具有(原子论的)意义,而是通过网络中的非线性、不对称关系的复杂集合而获得了意义。

这些网络的重要特点,包括分布性、自组织和无中心控制的局域信息运行。

非线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不连续性。

系统由多个主体组成,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二是不确定性。

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不对称的因果关系导致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涌现现象。

三是不可分离性。

表现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四是不可预测性。

因果之间的联系是模糊和不对称的,往往充满了随机的互涉和互动。

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它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在于“创造”。

创造在狭义上即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具有原创、首创和新颖的涵义。

发展到以后,创造一词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和扩充。

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对某个范围的人,或者某个个体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或感到满意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例如一道美味的菜肴、一篇优秀的作文、一个奇巧的方法或一丝透悟的灵感等等。

创造性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根据何克抗在《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所建构的创造性思维
“ DC(Double Circulation Model)模型”,即内外双循环模型,将“显意识激励”、“潜意识探索”、“显意识检验”这三个步骤构成了内外的双循环中,内循环指的是前两者之间操作的循环,外循环则是上述三者之间操作的循环。

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很明显地体现了非线性的特征。

创造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形式,当然适用于涌现论。

霍兰论述的涌现的产生条件主要包括: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等五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系统的一项高级心理活动,就思维的物质器官大脑来看,大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大脑由左右半球所构成,大脑半球的表面是大脑皮层。

大脑中大约有一万亿脑细胞,大脑皮层大约有一百亿到一百五十亿的神经细胞。

脑细胞能够接受、传递和分析信息,每个脑细胞都带有无数的触须并与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形成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

大脑每分钟接受外部信息 40GB。

正是依靠如此复杂和庞大的网络系统,大脑不断的接收、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进而完成大脑内部,以及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因此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思维系统的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适应性系统,即复杂适应系统。

根据霍兰的涌现普适理论,适应性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这五个方面是有可能导致一个涌现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而言,也是一样。

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思维系统内部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非线性交互作用的整合而涌现产生思维新质的过程。

这种非线性交互作用满足连续恒动、有序转换、互渗互补和矛盾平衡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当面对一项创造性任务,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探索和分析始终处于连续的思维活动状态,二者在一张一弛、一消一长、一开一闭的连续活动和有序转换中,进行显意识的自觉探索和潜意识的不自觉提取。

在整个过程之中,显意识与潜意识在内容或成分上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上相互为用,在心理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和实现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在与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平衡的动态运动中,思维系统各组分相协调、相一致,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即创造性思维的涌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符合涌现论的特征,是受限生成的过程,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

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一个生成过程,所以应该秉持生成观的视角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涌现;第二,创造性思维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受限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显意识、潜意识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经费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甘肃天水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