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在100多年前,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险。
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中日两国在危机面前各自发起了一场自强运动,来避免国家灭亡。
中国发起了一场名为“洋务运动”的近代化运动。
而日本发起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运动。
两国的近代化运动几乎同时展开,双方在经历了三十年的近代化运动,两个国家在一场战争中分出了胜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
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的胜利逐渐成为世界列强之一,成功摆脱了民族危机,走向富强。
一个在两千年的时间都领先日本的中国却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的大败。
两个国家又几乎同时开展近代化运动,而且中国还比日本首先开展近代化运动。
这种种的一切不得不说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功劳。
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中国的洋务运动侧重于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学习西方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一、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3. 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比较研究18世纪60年代由洋务派倡导和发起的洋务运动和1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挽民族危亡而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人为抵御西方侵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作出的回应。
尽管这两次轰轰烈烈的运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中国近代化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其功绩不可磨灭。
尤其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刻的中国来说,重温这段教训深刻的历史,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两次运动发起因素的比较1.两次运动发起原因的比较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
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
于是虎门销烟便成了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
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廷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割地赔款。
《江宁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侵略者攫取到了大量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而中国则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更使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列强在战争中使用的洋枪洋炮使清军的大刀长矛自惭形秽,而此时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又让他们忧心忡忡。
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大吏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军队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从另一方面看,清朝廷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加紧搜括人民,不堪忍受屈辱与剥削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汇成强大的革命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起义和长江流域以及两广的天地会起义,使清朝廷统治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
清朝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发起了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的诱因是中日甲午战争,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议会上公然提出了不但要保卫国家的“主权线”,而且要保卫领土以外的“利益线”的侵略理论。
日本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
在这次较量中清朝廷又一次大败而归,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遭受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割地、赔款和掠夺。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19世纪末,中日两国都经历了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其中涌现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成为了两个时代的代表性事件。
作为两个东亚大国的前身,中日在现代化历程上的异同值得深入研究。
留学政策是它们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能够深刻探讨两国现代化成果的差异和原因。
二、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但是,关于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尚未有深入展开。
因此,研究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能够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中日留学政策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的异同,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中日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利于加深对两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政策出台、留学生数量、留学生背景、留学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以确立中日间留学政策的异同。
五、研究内容与结构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背景下中日产生留学需求的重要原因及其在留学生数量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从留学生背景、留学地点以及留学目的三个方面探讨中日留学政策的异同。
第三部分,总结中日留学政策的比较结果,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留学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探究中日留学政策的差异和对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主导学科:历史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班级:高一(3)班课题小组:组长杜婷高一(2)班组员黄书婕高一(3)班指导老师:王燕一课题背景历史,记载了古往今来,人类的社会活动.我们进行历史研究除了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进程,正确地认识历史.二研究目的1.培养科学精神。
2.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三研究过程1网上收集2分析选择四研究方法1网上搜集资料2查阅图书资料五学习体会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我们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深刻的理解。
完成此此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19世纪下半叶,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当时社会背景相似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
可是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
多少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此痛心疾首!本文试图就两国变革运动的社会背景、指导方针及其变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寻求其成败的原因。
一、同一背景下的两种社会变革运动1842年8月29日,在炮口对着南京城的英国军舰上,道光皇帝发派的“盛京将军”耆英未经谈判便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赔了银子,割了香港,允了五口通商,分享了关税。
紧接着,两年之内,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相继签订,孤芳自赏了2000年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
1854年3月8日,在美国军舰火炮射程之内,在500名美国水兵的注目之下,随着17响礼炮的轰鸣,美国舰队司令和日本德川幕府的代表开始了通商谈判,签署的文件叫做《日美亲善条约》。
紧接着,两年之内,日英、日俄和日荷之间都建立起了“亲善”,德川幕府200年的闭关锁国瞬间崩溃,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危机。
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日维新对比探究研究报告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作为日本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改革。
他们在年代、历史背景、措施和一些影响方面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多向历史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见解,而且也可以知道我们的现在的改革。
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是存在历史必然性的,这样的必然性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方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因此,在这样大的潮流面前,中国和日本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大潮流的面前,中国和日本都被迫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个改革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已有明显差异。
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已拥有各类现代商业元素。
如: 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①。
而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商业比较落后。
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②。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要想在中国推行较大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不易产生显著的成效。
虽然当时中日在经济上有所差异,但两国都与西方有极大的差距。
日本德川幕府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无法解决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和城市无业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③,日本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危机。
而且在两国之前都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封闭的政策使两国都落后于西方世界。
政治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十分不稳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④。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01
内容
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领域,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推行 工业化、现代化政策。
02
03
影响
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日本现代化和国 家独立,提高了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 地位。
0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政治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以君主专制为主。然而,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 ,此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下,政治体制以封建割据为主。因此,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彻底,建立 了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
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尊重 多元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但缺乏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相比之下,明治维 新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明 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全面和深入。
文化体制方面比较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明治维新的进步性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强国。
反思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后期的军国主义倾向和侵略行为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尽管日本在明 治维新后实现了现代化,但其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0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评价与反思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 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 科学技术人才,增强了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月IJ吾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封建国家,又大致在同一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且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强大之路,而一向为中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一——日本却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外部条件的相似与结果的不同,不得不令人深思。
史学界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企为中国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生,我试图在自己的领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所以,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史学界,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理由是:领导力量不一样,改革深度不一样,最终结果不一样等等。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可比较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走出中世纪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时间大致都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都属于后进国家向先进外国学习的近代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的这种近代化过程的共同性为比较地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过程、最终结果又有很:太差异,有差异才有比较,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对二于二我国研究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的差别,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我国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一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二是可以吸取经验,避免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历程。
要干好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但也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总结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促进我国教二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小组总结报告师夷长技—洋务运动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开化—明治维新1868年起,日本也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进行,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组成员们经过上网查询,课下讨论和观看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些视频,总结和得到了有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左宗棠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改革内容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他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而且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全盘性的改革。
然而首先,他们改革了以前腐朽的政治制度。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政权区分与另一个政权的标志,更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改革政治制度是一切变革的根本。
政治方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达到了殖产兴业的目的。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在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还是有着许多异同存在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为了打败当时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政府派人前往欧洲先进国家进行的工业学习,总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为了推翻腐朽落后的幕府统治,并且在推翻之后用全新的西化来武装自己的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初期便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后却是更为稳固的封建社会。
其次便是两个国家进行维新的领导力量的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其总的领导便是明治天皇,是当时在日本最有权势的人,因此他的革新十分顺利,没有人敢反抗他。
但是反观中国,中国的洋务派却主要是清朝朝廷内的一些大臣,他们有着革新国家的愿望,但是又不敢反抗慈禧太后的统治,再加上慈禧对洋务派表面上是支持态度,这些大臣们哪里还有怨言?然而谁都知道,慈禧虽然曾经支持过洋务派,但事实上她一直是个保守的顽固派,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在变革方面,尽管中国似乎也有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变,但是最基本的国家性质仍然存在,当时的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社会,但是日本首先便是把国家的政体给改变了,模仿英国使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最为重要的一步,却是当时的中国永远跨不出去的一步。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在国家的政体方面,明治天皇决定模仿西方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且还把当时的日本领土总共分成了三府七十二县,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方式来统一权力。
原先日本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明治天皇改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虽然四个阶层已经允许进行交往,但是四个阶层之间还是存在着等级之分。
之后明治天皇更是发布了《废刀令》和《户籍法》,这也是武士阶层开始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用太阳历来计日。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研究报告一、开题报告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举措?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与探究,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报告内容:1. 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的比较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
很明显,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
而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是日本生产落后,人民穷困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日本被迫“开国”,同西方列强缔结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中国一样,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所以,当时的日本“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最终,日本新政权于1868年建立,从而取代了封建而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之后,新政权,也称为明治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与明治维新相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论文
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垂死的挣扎-----与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都被打开国门后,面对这样的屈辱,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是两国的结局却囧然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顺利的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也给我们国家带来沉痛的灾难。
而我国洋务运动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中国社会制度的畸形发展。
现就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相同点:1. 社会背景相同中日两国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由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中日两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2. 内容相同在日趋严重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下,两国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二.不同点:1.性质及目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人民在幕府的残酷及不能正确的把握时局的情况下,由新任天皇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在倒幕运动后期,天皇进行的国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满足人民的需要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进行的改革维新。
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次成功的比较彻底资产阶级的改革,也为日后日本成为东方一个先起的强国,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日后带给我国巨大地灾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我国的洋务运动就像题目所写---垂死的挣扎,由于其具有封建性,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保证国家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行,而不是为了推翻封建主义的王朝,希望引进资本主义的东西,却不能够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
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
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
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
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
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
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
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原因分析: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研究报告一、开题报告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举措?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与探究,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报告内容:1. 两次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的比较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
很明显,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
而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是日本生产落后,人民穷困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日本被迫“开国”,同西方列强缔结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中国一样,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所以,当时的日本“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最终,日本新政权于1868年建立,从而取代了封建而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之后,新政权,也称为明治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由一群迫切渴望彻底改变社会现状的有志与有势之士来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
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
反观洋务运动,却缺乏积极而长远性的目标。
因为洋务运动仍然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
这就注定洋务运动的不彻底性,以及它的封建性,腐朽性,局限性。
清政府不过是想藉此对外吓阻列强勿再对华作进一步的侵略,并维持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既成事实;对内则想稳定住太平天国及捻回起义之后中国社会的旧秩序。
它缺乏一种推动社会向一个新的方向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没有一项为达到"自强"目标而拟定的全盘性计划,更从未能鼓动起全国官民爱国的热情,以全力以赴推动此运动至较高的层次。
因此,从动机上来看,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就比洋务运动要单纯而坚定,改革之士更加充满热情,信心与勇气。
因此,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两次运动的结果。
2. 两次运动的具体改革内容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他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而且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全盘性的改革。
然而首先,他们便改革了以前腐朽的政治制度。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政权区分与另一个政权的标志,更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改革政治制度是一切变革的根本。
政治方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达到了殖产兴业的目的。
军事方面,则实行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机构,扶植军事工业等等一系列基础而重要的改革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则通过教育改革,欧化运动,传播启蒙思想等途径达到了文明开化的目的。
这一系列从上而下的改革措施,使日本快速的崛起。
而洋务运动相比之下,则仅仅局限与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学习。
洋务派的几个领军人物创办了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设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科学,法律书籍。
仅仅凭这几个大臣,搞一些与平民百姓意义不大的改革措施,就想改变中国当时的现状,可见统治者多么的迂腐愚蠢,又是多么的目光短浅。
这些改革内容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中方的惨败宣布破产。
3. 探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明治维新运动成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1)国际环境方面:首先,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相比于贫瘠狭小且地处偏僻的日本,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许多西方列强只是忽略日本,或把日本作为侵略他国的工具,这给了日本的得以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一块大肥肉,因此,西方列强不仅不会传授给我们真正有用的科学技术,反而会对我们的积极图强的改革运动加以阻止与破坏。
同时,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四分五裂的领地,加上被沉重打击的国民的消极心理与失败感,这一切都是自强运动显得举步维艰。
(2)两国的地理环境不同:除了上述西方列强容易忽略的原因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更加方便,同时由于面积狭小,国民的团结性也要更强一些,因此对外国列强的行为更为敏感。
而中国,由于面积及其辽阔,交通不便,因此缺乏沟通,致使各个地区无论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很容易使得彼此只在乎自己地区的安全,很难激起全民众的改革激情,这也使得自强运动在中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3)两国的起点不一样: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四个左右,有些日本学者考证,1867年,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至420个。
而且,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
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可是,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等于零。
这样,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二)主观原因:(1)洋务运动中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与反对更加强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因此,他所遇到的阻力会小的多,而相比日本,洋务运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一方面,满清政府从根本上就是想借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时给国外侵略势力一个警戒。
它根本就没有寄太大希望于洋务运动,因此对于一些过分的请求也是加之阻挠,毕竟,大权还是掌握在封建主慈禧太后手中。
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也不敢重用汉人曾国藩等洋务派代表,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安危,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首先被神经质的同反满联系起来,而加排斥和非议,因此,任何进步的努力都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的。
(2)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巨大差异: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的实际领军人物只是几个主要省份的督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不仅得不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不会有勇气与热情冒风险去实行什么自强运动,所以即使做了一些改革措施,由于远未了解其重要性及未能高瞻远瞩的采取一种长期性的逐步性的措施,抑或由于他们没有实权或他们本身的封建性与腐败作风,这些所谓的自强运动最终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领袖不仅年轻,对改革充满着激情,而且他们均直接或间接获得西方知识与思想的熏陶与学习,因此对改革有着丰富的经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制定的改革措施更全面而且行之有效。
(3)两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中心,自然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系中的缺失。
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然而,日本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没有太大的负担与牵绊,因此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熏陶于新思想的教育。
例如,日本岩仓使节团的出访确立的方针就是凡是于我有利的一切改革措施,一切先进的思想,一切有益的制度,通通接纳。
正如太久保利谦在《岩仓使节之研究》中中写道“凡事可予我国有益之事,概当研究熟览”。
这足以说明,他们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思想有负担,更没有所谓的自大与无知。
他们清醒的头脑与远瞻的眼光使得的他们得以真正吸取西方有益之处以供己用。
同时,由于日本本民族的地理位置的束缚以及从小的军国主义教育,因此他们更有侵略性与危机性。
明治维新运动的改革派们还在自身蒙受民族压迫的耻辱,就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把琉球、朝鲜、中国的台湾作为它最初进攻的目标。
因此,相比地大物博而安分自足的中国,这种急于扩张的刺激与动力无庸置疑使得日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更加有利。
(4)改革的内容与指导思想不同:日本新政权在成立之初就宣布了《五条誓文》的国策方针。
其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和“求知识于世界”等语句却反映了日本新政权的进取精神,也树立了日后改革的指导思想。
然而对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这种局限性使得中国更加远远落后于全面而积极西化的日本,也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5)改革的动机(如上面二.1所介绍)4. 两次运动的历史评价的比较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建立了一些近现代军事工业企业;在文化教育方面,它冲击了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培养了一些能“睁开眼睛”,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与西方的巨大差距的有识之士。
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彻底富强起来,由于封建阶级的腐朽与软弱,它不仅并没有是外国侵略势力感到任何的威胁,相反,由于对外国侵略势力的妥协和与之的相互勾结,使得中国并不能摆脱殖民化的加深。
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了外国与国内的双重冲击,因此,它也阻碍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且,由于“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束缚,使得一切改革措施失之根基,腐朽而堕落的封建制度不加以改变,那么一切的改革措施只能是“空中楼阁”,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