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主导学科:历史
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3)班
课题小组:组长杜婷高一(2)班
组员黄书婕高一(3)班
指导老师:王燕
一课题背景
历史,记载了古往今来,人类的社会活动.我们进行历史研究除了理解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进程,正确地认识历史.
二研究目的
1.培养科学精神。
2.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
三研究过程
1网上收集
2分析选择
四研究方法
1网上搜集资料
2查阅图书资料
五学习体会
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我们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深刻的理解。完成此此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当时社会背景相似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可是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多少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此痛心疾首!本文试图就两国变革运动的社会背景、指导方针及其变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寻求其成败的原因。
一、同一背景下的两种社会变革运动
1842年8月29日,在炮口对着南京城的英国军舰上,道光皇帝发派的“盛京将军”耆英未经谈判便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赔了银子,割了香港,允了五口通商,分享了关税。紧接着,两年之内,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相继签订,孤芳自赏了2000年的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3月8日,在美国军舰火炮射程之内,在500名美国水兵的注目之下,随着17响礼炮的轰鸣,美国舰队司令和日本德川幕府的代表开始了通商谈判,签署的文件叫做《日美亲善条约》。紧接着,两年之内,日英、日俄和日荷之间都建立起了“亲善”,德川幕府200年的闭关锁国瞬间崩溃,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初年,一个旅日德国医生贝利兹,对当时日本明治政府的改革评论说:“我们欧洲经过五百年才达到的文化发展,日本国民只需要十年就达到了。这是文化革命,而不是文化发展。”日本学者桑原武夫更精辟地指出:明治维新是个文化革命,而其成功的
要因在于民众高度的读写能力。其次,是日本社会结构的剧变,大理整顿社会秩序:封建世袭制的废除;“贱民废止令”;“娼妓解放令”与富国强兵;禁止各种人身买卖。特别是日本废除人身买卖以后,拉丁美洲等国转而从清朝引进大量苦力。当时,在秘鲁的华人达十余万人。至今在拉丁美洲,“中国人”一词仍为对黄种人的轻蔑称呼。
同系亚洲人种的中国,当时的国力远远超过了日本,西方的大炮虽然也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是却没有震醒沉睡的国人。虽然,李鸿章也看到了西方强盛,积极兴办水师学堂,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口号,但是洋务运动是封建主义末期以自强为目的、以统治阶层内部自救为手段的运动。李鸿章所从事的改革是紧紧围绕在“皇权”制度下进行的,从根本上动摇不了封建统治,因此,洋务运动不能取得根本上的进步。
日本的强盛,也滋长了他们的扩张侵略的野心。甲午海战,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较量,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本来应该使清政府觉醒,可是由于“皇权专制”的桎梏,不可能像日本那样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梁启超一针见血地说:时言富强者知有兵事,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梁启超从根本上指出了李鸿章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指出,“据国际工会组织报告分析,直到1820年,中国的人均产值仍居世界首位。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经济并不弱,而且18世纪欧美各国内战很多,而中国还算比较稳定的。并不是落后挨打,而是体制腐败造成甲午海战的失败。”当时,海陆军内部的腐败就是重要的佐证,首先是上上下下贪污成风,且军无斗志。据在镇远舰参加黄海海战的美籍军官麦吉芬说:“华舰亦有诸病,炮虽精于陆军,各弹中亦实储火药,不若陆军诸弹,或实以沙泥;然配储不甚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皆必败之道也。”这些豆腐渣工程怎么能够使国家强盛起来?日本人之所以胆敢对中国施以武力,就在于他们抓住了中国人的软肋。
两国的变革运动既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变革的内容大本相似,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让我们就这个问题研究对变革的指导方针及其措施进行分析。
二、面临同一课题的不同指导方针
它们分别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脱亚入欧”的不同方针。这两种指导方针,虽有其共性,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旧有封建制度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洋务派确实无意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学习西方的最终目的,也只不过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这才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指导方针的实质和造成洋务运动悲剧的根本原因。既然洋务派的宗旨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他们就不会也不可能去触动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如果不改变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任何资本主义的改革都是徒劳的。而日本明治维新则相反。它的“脱亚入欧”的指导方针,是由那些已经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提出的。他们从世界“变局”中清醒地看到:亚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明显落后于欧洲,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的固陋,尽快转向“西方文明”,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日本维新志士们在此种强烈紧迫感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决心首先完成了对封建幕府制的改造,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控制的明治政权。它尽管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革新派武士的力量却占了上风。这就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发展近代企业的不同措施
洋务运动的目的既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那么洋务派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就必然立足于保持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生产关系。因此,洋务派把西方近代企业引进中国时,也只能把它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即使这样,也遇到了封建顽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和摧残,再加上封建官吏经营管理不当,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是十分艰难的。日本的明治维新则相反,它不仅有明确发展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有破除封建制度、发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