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https://img.taocdn.com/s3/m/5ab1d6d4195f312b3169a5aa.png)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453 次点击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装甲近卫军于 2006-6-8 19:55:43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https://img.taocdn.com/s3/m/18225ccb89eb172ded63b710.png)
• 《天津条约》
•
中法《天津条约》 第六款:"中国多添数港准令通商,屡试屡验,实为近时 切要,因此议官,将广东之琼州、潮州(后改汕头),福建之台湾(台南)、 淡水,山东之登州(后改烟台),江南之江宁(南京)六口,与通商之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无异。其江宁俟官兵将匪徒(指太平军)剿灭 后,大法国官员方准本国人领执照前往通商。" 中英《天津条约》 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 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 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 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
措施: 1、实行义务兵役制,西式训练 (侵略扩张) 2、培养军事人才,设立军事院校 3、建立近代化海军 4、形成隶属天皇的军事机构 5、扶植军事工业 6、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作用:加强了国防力量,有利于巩固政权, 摆脱民族危机
经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化和技 术,实行全盘西化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 国家背景 中国 保守封闭,对外来事物不屑 一顾;面对两次鸦片战争 的冲击,国人意识觉醒较 慢,依旧认为中国文武制 度远于西方之上;
• 国家背景 日本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兼 收并蓄,取其精华; 面对西方侵略,立刻 意识到严重性,并提 出全方位向西方学习 的方针;
洋务运动 领导力量
•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 京,增开沿海沿江十 处通商口岸; •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 地游历、经商、传教; •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 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二】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德川幕府危机 ②黑船来航事件 ③倒幕运动 (2)起因:19世纪中期,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推行“闭关 锁国”政策;国内外矛盾日益激化 (3)目的:摆脱危机 巩固新政权 富国强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66ecf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5.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6d1c53c915f804d2b16c12d.png)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69e43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0.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相同点:(1)背景相同。
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2)目的相同。
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不同点:(1)领导力量不同。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
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
(4)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5314a3683c4bb4cf7ecd1a0.png)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的洋务运动比较
![明治维新的洋务运动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8ba2802e87101f69f319500.png)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目的、道路、内容和做法都完全不同的运动
(日: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领导人: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 目的: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保留和完善原有的社会制度。途径:在武装推翻了幕府统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 上层建筑: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政府 推动变革的原因:改造原教育,在日本发展资本义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以此挽救清政府的灭亡
中: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领导人:朝廷重臣 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原有的他们认为“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封建社会制度,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途径: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 上层建筑:顽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腐朽没落的满清政府 推动变革的原因:要维护原有社会)
不同:1、领导者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后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2、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内容不同。前者主要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后者不仅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而且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内容全面。4、变革的途径不同。前者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后者是在武装推翻了幕府统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5、结果不同。前者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最终失败了。后者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488038fb9d528ea81c779ca.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c9b637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8.png)
01
内容
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领域,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推行 工业化、现代化政策。
02
03
影响
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日本现代化和国 家独立,提高了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 地位。
0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政治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以君主专制为主。然而,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 ,此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下,政治体制以封建割据为主。因此,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彻底,建立 了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
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尊重 多元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但缺乏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相比之下,明治维 新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明 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全面和深入。
文化体制方面比较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明治维新的进步性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强国。
反思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后期的军国主义倾向和侵略行为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尽管日本在明 治维新后实现了现代化,但其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0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评价与反思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 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 科学技术人才,增强了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e1ecc637e21af45b307a860.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区别: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对待封建制度的根本态度上是一致的。
但是,洋务派在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上却不同于闭目塞听的顽固派,尤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他们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先是购买洋枪洋炮,继而创办军工企业自己制造,后来随着学习西方热潮的高涨和举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又进一步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除“船坚炮利”之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此大力举办民用企业。
但实践的结果,却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制定的错误指导方针。
洋务派确实无意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学习西方的最终目的,也只不过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
这才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指导方针的实质和造成洋务运动悲剧的根本原因。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相反。
它的“脱亚入欧”的指导方针,是由那些已经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提出的。
他们从世界“变局”中清醒地看到:亚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明显落后于欧洲,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的固陋,尽快转向“西方文明”,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否则,在亚洲和世界就难以有一席之地。
日本维新志士们在此种强烈紧迫感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决心首先完成了对封建幕府制的改造,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控制的明治政权。
它尽管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革新派武士的力量却占了上风。
这就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发展近代企业的不同措施洋务运动的目的既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那么洋务派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就必然立足于保持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生产关系。
因此,洋务派把西方近代企业引进中国时,也只能把它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
即使这样,也遇到了封建顽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和摧残,再加上封建官吏经营管理不当,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是十分艰难的。
那些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官僚,为了减少引进西方企业的种种困难和阻力,便以国家政权为杠杆,兴办了“官办”的军工企业和几乎清一色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05d58c3d15abe23482f4dfd.png)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明治维新(改⾰革主要内容):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建⽴立中央集权政权),颁布宪法;废除武⼠士制,施⾏行行征兵制;学习⻄西⽅方,兴办⼯工业企业;效仿⻄西⽅方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一、改⾰革背景(相同)1.1提纲·(明治)19世纪60年年代末;(洋务)19世纪60年年代末⾄至90年年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影响,向⻄西⽅方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欧美侵略略者⼊入侵·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险1.2详情·(时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许多亚洲国家,受到了了巨⼤大的冲击,并出现了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向⻄西⽅方学习、改⾰革,为了了⾛走上独⽴立富强道路路。
·(明治)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行的船只。
(洋务)康熙帝⾏行行海海禁政策,为了了防⽌止台湾明郑和防⽌止汉⼈人勾结外国势⼒力力反清。
(原因)保护传统⽂文化: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力量量的影响:保障国防安全。
!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1603年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
⾄至1867年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为⽌止,历时265年年。
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武家指武⼠士系统的家族、⼈人物)。
!1853年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里率军抵达⽇日本,逼迫幕府签订⼀一系列列不不平等条约,最终引发倒幕运动。
1868年年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明治)举例例:⿊黑船事件;1853年年,美国海海军准将⻢马休·佩⾥里里率军抵达⽇日本,把美国总统⽶米勒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行贸易易。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085787f01f69e3143329494.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小组成员: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张晓蕊 32012020096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桂睿 32012020101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郭以琳 32012020132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张琳晞 32012020104一、洋务运动(一)背景分析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从李鸿章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事实的必然。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从如下的方面来考虑。
(二)失败原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革新人士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有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其本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在此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因此,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很多新型政策在广大民众中无法实现。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0ac3e2210661ed9ad51f392.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历史1301 杨倩云041301043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富国强民、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兴起了一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而日本也兴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由于两者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许多类似之处,所以将其放在一起比较研究。
一、时间背景
洋务运动开始时,当时清王朝正处于英法联军入侵和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一些洋务派在与之战斗中意识到自己武器装备、操练军法等远远不如洋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随之产生。
而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为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统治者中的成员开始对幕府不满,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渐渐感到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变法维新。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上升,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改革内容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以“自强”为中心。
1861年曾国藩创办案情军械所,此后洋务派采取购买外国先进机器等方法,先后创办了一批官办军工企业。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后,开始从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为主的“求富”阶段。
洋务派以“官办”等形式,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此外,洋务派提出发展近代化教育的要求,在企业中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管理人才,创办各类学校,派送人才去国外学习。
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鼓励私人办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
同时一改过去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注重近代化教育,在全国普及教育,资助鼓励人们出国留学。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87c22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7.png)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在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还是有着许多异同存在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为了打败当时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政府派人前往欧洲先进国家进行的工业学习,总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为了推翻腐朽落后的幕府统治,并且在推翻之后用全新的西化来武装自己的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初期便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后却是更为稳固的封建社会。
其次便是两个国家进行维新的领导力量的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其总的领导便是明治天皇,是当时在日本最有权势的人,因此他的革新十分顺利,没有人敢反抗他。
但是反观中国,中国的洋务派却主要是清朝朝廷内的一些大臣,他们有着革新国家的愿望,但是又不敢反抗慈禧太后的统治,再加上慈禧对洋务派表面上是支持态度,这些大臣们哪里还有怨言?然而谁都知道,慈禧虽然曾经支持过洋务派,但事实上她一直是个保守的顽固派,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在变革方面,尽管中国似乎也有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变,但是最基本的国家性质仍然存在,当时的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社会,但是日本首先便是把国家的政体给改变了,模仿英国使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最为重要的一步,却是当时的中国永远跨不出去的一步。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在国家的政体方面,明治天皇决定模仿西方采用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且还把当时的日本领土总共分成了三府七十二县,采用中央集权制的方式来统一权力。
原先日本的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明治天皇改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虽然四个阶层已经允许进行交往,但是四个阶层之间还是存在着等级之分。
之后明治天皇更是发布了《废刀令》和《户籍法》,这也是武士阶层开始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用太阳历来计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cb7683887c24028915fc330.png)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两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改良运动。
在改革以前,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东方文化,社会状况也基本相似,属于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两次运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观上:第一,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而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第二,改革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
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不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搞中体西用,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革的前提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45a3c23aaea998fcc220e82.png)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败于英国,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国门,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就这迥异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深究其成因.首先,在传统政治体制方面.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
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而中国侧是属于中央集权制.在30年代,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么大的群从基础正是两国的最大差异.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而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
日本政府统治阶层面临人民斗争不断。
前面提到的大规模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加上藩主的自治权大,促成了后来的强藩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是通过太平天国战争,改组了清统治集团后,进行的经济方面慢步调整的改革。
它的根本目的只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没有广大的人民基础.因此它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原因.第二、在经济方面.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其中在幕府末年,无论是努府还是诸藩,都对商业持肯定态度,不但会向外引进技术,还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当时的清朝已经到了衰落的时期了,从刘锡鸿的观点----“农务久安”是明显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分散,规模小,多数和农业生产、家庭农业结合在一块,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国家出资兴办企业垄断了经营的市场,严重地抑制商业地发展.第三、在军事方面.其实,改革前,两国的军备是相仿的.但是,为什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会全军覆没?日本在改革后已经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要求不断完善海军组织体制,会根据作用能力,任务来划分舰队.而且它注重时间,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它完善的恤奉制度不仅保证了兵源,还能有效提高兵源的素质.日本不断地增加自身的军备,1892年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cc93de5f61fb7360b4c651b.png)
明治维新的背景
1、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2、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 了社会矛盾; 3、佩里叩关使日本面临着 严重的民族危机; 4、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 的新政权
相同点:
洋务运动经济措施
日本经济措施——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1.土地改革 2.殖产兴业
军事措施——建立新式海陆军
近代日本海军
北洋水师
兵役制,建立忠于天皇, 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文化措施
日本倡导“文明开化”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 育体制,在生活习俗上,大 力推行西化。
最终结果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来自洋务运动——封建专制更加腐朽
明治维新——
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了君主立宪制
社会制度的改变极大 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
历史影响 洋务运动
①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 许多变化,客观上刺激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 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逐 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经济发达,军事强大, ②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 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 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业化的国家。日本强大 ③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 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 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 扩张的道路。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对比
1.发生变革的背景
2.经济措施
3.军事措施
4.文化措施
5.历史作用 6.最终结果
李鸿章
洋务运动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 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 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危机,出现了洋务派。 主要代表:奕䜣 、李鸿 章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400字)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c165a3610661ed9ad51f33c.png)
相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时间大致相同。
洋务运动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 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
同时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
事件发展都与沿海地区有关。
日本西南沿海强藩接受海外影响较早。
中国则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装备落后。
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不同点:
就改革历程看,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此外,日本革新派远胜于传统守旧派,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使推行一系列改革非常顺利。
中国清廷中,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而顽固派官员则竭力阻扰,令改革倍感困难。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40ee98c71fe910ef12df870.png)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
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
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
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
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
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
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
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原因分析: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在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几乎在同一起点、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对于中国的衰落,中国的教科书多数只是口号式总结成“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出卖主权”、“内外勾结”、“丧权辱国”。
这里我想从当时士大夫阶层思想认识的角度,对比着日本,探讨一下中国衰落的原因。
我认为,在客观上,近代中国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西方的文明,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也完全有可能踏进国际世界,经历大胆的改革之后,周旋于列国之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由于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中国从统治者到思想者,在观念上基本上都否认了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的存在。
如前面所述,西方列国在中国近代大部分士大夫的思维中,被归为“夷狄”的范畴,西方制度,被视为“夷俗”。
士大夫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吾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的正统思想,基本上断绝了他们主动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可能。
在对待外侮,中国也经历了否认、承认、图变自强的历程。
1860年,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化进程终于艰难的启动。
洋务派是比较具有危机意识的士大夫阶层。
但是洋务派毕竟是失败了。
我认为原因在于:其一、洋务派的这种图变自强的举措,仍然局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里面。
洋务派对于西方的兴趣,并不包含着追求更高的社会目标与伦理思想的内在精神要求和丰富的社会内涵。
洋务派妄图通过根基、功能的范畴把中学和西学加以分隔和联系,虽然从表面上解决了异质文化价值观念的形式上的互容性,但是,根基和功能是不能机械分离的。
因此,当洋务派把西学这一异质文化因素,勉强地安置在用的范畴位置上时,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之间,就实质上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其二、即便如此,国粹派仍然对洋务运动嗤之以鼻,不断加以怀疑和破坏。
首先是反对,倭仁在听说恭亲王要办同文馆后,就上书说:“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当洋务出现差错时,尤其是甲午战败后,则不仅怀疑洋务思想,进而怀疑兵器的功效。
在自强维新方面,日本有与中国不同的理念,作出了与中国不同的选择。
日本学习西方,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技术,更多的成分是基于广泛的文化比较以及基于这种比较作出的选择。
日本明治时代的思想先驱福泽谕吉在其《文明论概略》中明确地说道:“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文化,可以通过开化程度的高低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比较来发现孰优孰劣”,他指出,正如一切事物的长短、轻重、是非、善恶都是相对的一样,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开化程度也是相对的。
福泽用“文明开化的相对性”这一概念作为分类标准,把欧洲各国和美国判为最为文明的国家;把土耳其、中国、日本判为半文明的国家;把非洲、澳洲等地的国家判为野蛮国家。
福泽作出了的结论是,处于“半文明”的日本,必须以西洋各国的更加先进、更加发达的近代文明作为自己全面学习的榜样。
同时,福泽根据其“开化的相对性”理论指出,西方国家对于未来尽善尽美的社会来说,,仍然是相对野蛮的。
他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日本不应满足于目前的西洋文明。
——以欧洲文明为学习目标,这是日本民族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作出的选择。
从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形势来看,东方落后于西方。
在这个特定时代,决定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面临着一个共同课题——必须向西方学习。
如何学习呢?它们分别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脱亚入欧”的不同方针。
这两种指导方针,虽有其共性,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旧有封建制度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一些带有买办性的封建官僚,他们是清政府当权派的一部分,其中有些人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
因此,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封建制度的根本态度上是一致的。
但是,洋务派在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上却不同于闭目塞听的顽固派,尤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他们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认为“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于中国”,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
当然,洋务派对学习西方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先是购买洋枪洋炮,继而创办军工企业自己制造,后来随着学习西方热潮的高涨和举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又进一步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除“船坚炮利”之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只有在引进西方军工技术、设备的同时,大力举办民用企业,才能达到“稍分洋商之利”的目的。
显然,这种“竞争”、进取的探索精神,是对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科学看成是“奇技淫巧”的否定,它无疑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世界的近代化潮流。
但实践的结果,却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制定的错误指导方针。
洋务派确实无意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学习西方的最终目的,也只不过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
这才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指导方针的实质和造成洋务运动悲剧的根本原因。
既然洋务派的宗旨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他们就不会也不可能去触动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
洋务派的这个致命弱点,便被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利用了: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顽固派借维护封建制度,千方百计地抵制、反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为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制造种种障碍;他们在错误的指导方针下,始终把办好洋务企业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扶植”和“帮助”,以致完全拜倒在洋人脚下。
其结局,只能是丧权辱国,受制于人。
这充分说明,如果不改变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任何资本主义的改革都是徒劳的。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相反。
它的“脱亚入欧”的指导方针,是由那些已经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提出的。
他们从世界“变局”中清醒地看到:亚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明显落后于欧洲,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的固陋,尽快转向“西方文明”,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否则,在亚洲和世界就难以有一席之地。
日本维新志士们在此种强烈紧迫感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决心首先完成了对封建幕府制的改造,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控制的明治政权。
它尽管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革新派武士的力量却占了上风。
这就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发展近代企业的不同措施洋务运动的目的既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那么洋务派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就必然立足于保持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生产关系。
因此,洋务派把西方近代企业引进中国时,也只能把它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
即使这样,也遇到了封建顽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和摧残,再加上封建官吏经营管理不当,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是十分艰难的。
那些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官僚,为了减少引进西方企业的种种困难和阻力,便以国家政权为杠杆(当然不可能充分利用),兴办了“官办”的军工企业和几乎清一色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前者是封建官僚控制的官营工业;后者是一种官商结合体,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置于封建大吏的监督之下,以“官”总其大成,“官有权,商无权”。
事实上所谓“官督商办”,只不过是“官”压“商”的一种手段。
尽管洋务派对官督商办企业采取了一定的扶植政策,如贷款、缓息、减税等等,但这种扶植是有条件的,即该企业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洋务官僚把对这些民用企业的“扶植”,是作为控制和勒索的一种凭借。
日本的明治维新则相反,它不仅有明确发展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有破除封建制度、发展保护民间资本的实际行动。
明治政府刚刚成立,就发布了《五条御誓文》,提出了尊重“公议世论”、对外开放和“殖产兴业”的国策,并根据《誓文》精神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封建体制的措施,如废藩置县;禁止因世袭制而享受的免税特权;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改革地租;废除封建贸易关卡;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
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文明开化”运动,不仅旧习俗被视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而遭到排斥,还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的近代思想和学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取代了过去的儒教和神道而流行起来,天赋人权的思想得以提倡。
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等方面,多方位地向封建制度进行了出击。
当然,明治政府在改革时期指导思想的不同,在制定发展国内近代企业的政策上差距更为明显:洋务派只许“扶植”官督商办企业,而对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则采取排斥、打击、勒索,甚至并吞的政策;日本明治政府却实行了“公平不偏,广泛保护”大中小企业的全面扶植政策。
为了更快地发展民间资本,明治十三年还实施了向民间出售“官营”和“半官半民”企业的政策,从而使日本资本主义走上了正式轨道,迅速地培植起一批大资产阶级,使他们与地主阶级共同成为大力支持政府的基础。
综上所述,洋务“新政”和明治维新的决策者都想达“富国强兵”的目的,都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学习西方的主体内容,但由于他们执行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效应: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从盲目引进开始,到战败丧权告终,使中国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并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滑越远;以“脱亚入欧”为目的的明治维新运动,从改造封建专制政权开始,到“殖产兴业”国策的全面实施,使日本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进而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的不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