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453 次点击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装甲近卫军于 2006-6-8 19:55:43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创办近代企业(或者说近代化)的起点。
当时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欧美诸国不同的要点。
比如说,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都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来源于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不是从轻工业的商品生产开始的,而是从非商品的重工业军需品开始的;不是从私人民营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封建官僚的“官办”开始的。
虽然,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起步和创办过程,具有许多共同点,然而,时过三十年,其结果是,日本一跃成为亚州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却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苦苦挣扎,甚至濒临被瓜分的危机。
何以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竟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差异,因此,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具有复杂内容的问题,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教育等方面,本文仅仅就经济方面,即就其与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方面作些比较分析。
我们大致用横向和微观的比较方法,首先对中日两国在创办近代企业中各自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其次,综合起来比较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意在寻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挖掘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在两国,最初着手发展的均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军事工业,官办的军事工业,都没有能够发展为资本主义,但事情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那样,“工业领域一受到刺激,其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71页。
)。
军事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出现了某些带有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航运业构成了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的桥梁,并与流通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航运业在两国都是紧接着军事工业而着手发展的部门。
棉纺织业是生产典型的大众消费品的部门,初期,两国在这一部门都遭受了来自外国商品的最严重的威胁。
而1890年,日本棉纱开始向中国出口,这一部门也是反映两国工业发展差距的最典型部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众所周知,同是在外遭受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侵略在内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改革同是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三十年后看似更开明的戊戌变法,仍然不能使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窘境。
原因何在?首先从日本明治维新谈起。
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当时身为旧势力的幕府已是众矢之的,尽管资产阶级不成熟,但是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了倒幕运动的主力军,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新政府成立之后,很快颁发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民族主义),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同时,由于日本是个蕞尔小国,西方列强并不太重视,加上当时世界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较为有利的。
反观中国。
洋务运动是开明的官僚开展的一场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但是即使最开明的官僚林则徐也认为中国“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千年延续的政治制度仍是最完美不可更改的。
而且清廷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落后的土壤中怎么能孕育出文明的果实呢?所以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更没能改变中国领土被一步步蚕食的处境。
再看戊戌变法。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一场救亡图存革命。
开明的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制度不如西方,甚至不如日本,因此要改良清朝的政治制度,但仅仅是小修小补,本质上仍然拥护封建王朝。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摘要:1861年,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68年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洋务派,自强运动,中日比较,启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世界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
1840——1842,1856——1860年先后两次鸦片战争,敲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日本的国门继而被打开。
这时的中日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
为应对危机,来那个过也几乎是在同时分别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然而这两场自强运动无论是措施,影响结果都迥然不同。
最有力的实证,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组建起来的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则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中国殖民灾祸进一步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话程度日益加深,险些遭受列强的瓜分。
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期大的差异呢?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相同点:(1)背景相同。
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2)目的相同。
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不同点:(1)领导力量不同。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掌握中央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支持顽固派、洋务派之间,犹豫徘徊,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
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障碍。
(4)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制度,最终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洋务运动VS明治维新
社会制度的改变极大的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
Page
23
Page
24
Page
25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 日本的“大陆政策”(蓄谋侵略) (根本原因)
2、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默许或纵容)
(有利条件)
3、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4、清政府的态度(希望“调停”,不作备战)
Page 26
日本“大陆政策”
Page
34
Page
21
变革性质
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强新政”,它并 未触及真正使中国全面落后的封建制度,而是仅仅进行了 停留在浅层的自救运动。
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Page
22
变革结果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封建性 依赖性 腐朽性 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了君主立宪制
同时,在镇压太平 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李鸿章等清末重臣也意 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中国睁眼看看世界第 一人——林则徐 的必要性。
李鸿章
Page
6
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 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 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守旧派主张“以 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 而当权者慈禧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 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 务派。 于是乎,…….
Page 29
Page
30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 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Page 31
世间万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小作文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小作文
嘿,咱们聊聊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家伙可是世纪后半叶
亚洲历史上的大事情哦。
哎呀,说起来,它们俩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咱们说说它们共同的那个羡慕嫉妒恨——目标都是让国家强大起来。
那时候的清朝和日本,一个是天朝上国,一个是弹丸小国,但是
都意识到要变法图强。
哎呀,就像两个人一起参加马拉松,互相看对
方都是最大的动力嘛!
咦,说到相似之处,还得说说它们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洋务运动搞科技,明治维新搞教育,都是在摒弃旧的思想束缚,
追求创新。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要与时俱进啊!
哎,可是一说到特点,那可就热闹了。
洋务运动嘛,讲究“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就像是穿中式衣服,带个洋表。
而明治维新就不
同了,它直接把整个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制度搬到日本,简直就是一场
全方位的改革狂欢。
再来看看它们的动力源泉,洋务运动是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嘿,有点像家长安排孩子去学奥数,规定的任务嘛;明治维新则是民间力
量和政府联手,就像是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了一场革命派对。
唉,最后就是结果了。
洋务运动,唉呦,虽然搞了不少项目,但
是最终还是没能让清朝强大起来。
而明治维新呢,成功地将日本带入
了现代化,真的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哦!
哟,虽然它们俩有很多不同,但也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让历史变
得更加多彩。
嘿,说不完的故事,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吧!。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 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 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
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
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占总人口80 % 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 一般要交极高的地租,此外,还要担负各种摇役。
这种封建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贵族、地主阶级获取了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并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这就使社会生产力长期不能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在日本正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又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在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政治日益黑暗,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利用他们的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 十九世纪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遍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历时九年。
(近代史论文)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比较【摘要】: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
这两个运动,在两国的经济发展上,基础和历程有若干近似之处,但结局完全不同,一个是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是完全失败了,随之决定了两国人民近百年的不同命运。
分析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不仅能加深对这两次改革的理解,而且对当前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改革比较【正文】: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近代化伊始,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使中日在近代化道路上产生了巨大差距。
一、两国政治背景的比较中国当时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
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
洋务运动正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洋务派很微弱的努力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2001.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酒店九年制学校刘康都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所办洋务事务的概括,它牵扯到清政府外交事务,包括购买洋枪、枪炮、洋船、开矿设厂,选用外国军官编练海军、陆军、办陆运、电报、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囊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开明之士及官僚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持清王朝统治,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使天朝帝国威严扫地。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大清帝国更是摇摇欲坠。
北方回民起义,捻军起义更是使清王朝雪上加霜,帝国主义为了维持自身利益,而帮助清王朝镇压农民运动。
在战争中,曾国藩、李鸿章等将领看到西方武器杀伤力很强,向清政府提出效法西方,加之受林则徐、魏源等思想的影响,将“师夷长计以制夷”变成“师夷长计以自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目的在于确保清朝统治。
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日本也受到美国的侵略。
1853年7月美国迫使日本在其炮口下屈服,1854年3月美国又强迫日本开埠通商。
可以说日本这时期处于历史交叉口,是继续走中国的路子,还是学习西方,他们选择了后者。
从19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从隋唐时期的遣唐使,影响日本的大化政新,到明治政府派遣出国访问团,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的国家。
加之受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要有二百多年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路程。
那为什么中国与日本同样都在学习西方,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就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一个比较,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一、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时代背景相似,社会性质、经济基础、民族命运相同,两国有识之士都进行了改革。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内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不断,官场上,买卖官成风,当年横扫中原的满洲八旗,以及随后建立的蒙古八旗、绿营兵,除了欺压老百姓,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武器上采用大刀、弓箭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两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改良运动。
在改革以前,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东方文化,社会状况也基本相似,属于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两次运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观上:第一,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而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第二,改革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
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不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搞中体西用,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革的前提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是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路、内容和做法都完全不同的运动
如前所述,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推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统治,希望实行对自己有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群众也以要求社会改革为口号,投入了反对幕府的斗争,这就是说,日本的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改变日本原有社会的要求,无论从明治维新运动的上层领导者看,还是从投入运动的广大基层群众看,他们掀起那场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保留和完善原有的社会制度。
西方近代科学和基督教早在明朝就传入了中国,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中国支持者徐光启、李之藻曾为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实行了较日本更为有效的锁国政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早年曾因太子葬日事件下令严禁基督教,但他对西方科学文化有浓厚的光趣,本身又比较开明,因此后来又逐步放宽了对基督教的禁令,自己还把法国传教士张诚(盖尔比隆)、白晋(布维特)招入皇宫,留在身边教授自己欧洲科学,他还特地在宫中设立学塾,给皇子和家臣讲学。但这些毕竟是皇帝的个人行为,没有象日本那样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社会势力。到了康熙末年,发生了典礼问题,罗马教皇派使节到中国拜见康熙皇帝,要求那些已成为基督教徒的中国人不要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一行为激怒了康熙皇帝,他下令严厉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后来,由于有的传教士参与了策划拥立雍正皇帝以外的皇子为帝的阴谋活动,雍正皇帝即位后马上惩罚了这些参与者,并且再一次严禁耶稣会士到中国内地传教。
日本的幕府统治虽然也是中央集权,但它是对地方割据势力的集权,而不象中国的皇帝是对地方行政长官的集权。日本的藩主大名是世袭的,对幕府有着很大的独立性,这与中国的地方长官可以由皇帝随意撤换和调动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日本的资产阶级新生力量才可能在西南几个受资本主义影响比较大的藩中集聚起革命的力量,并借以推翻幕府的统治,夺取政权。这种情况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当时中国的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本来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朝初期就出现了,到了明代中叶,雇主雇工的雇佣关系已较多见,在纺织业中比较明显,“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但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特别是清初封建统治者对江南比较发达地区的屠城和掠夺,原有的本来就很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殆尽,只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才又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重新破土而出,缓慢发展。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包买商的出现就是这种资本主义萌芽重新出现的证明。但是,由于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着一条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加之他们闭关锁国和垄断大商业及对外贸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就极为缓慢,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又加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摧残,使中国社会直到洋务运动以前,也没有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出象日本那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样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阶层来。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相当于日本幕府末期的1860年前后,中国和日本一样,在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的威胁中走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由于两者所处的环境各异,因而以后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日本推翻了幕藩制度,于1868年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国家,而中国却是在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有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只想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这就是洋务运动,……但是这样的洋务运动在依然如故的政治体制下,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中国·科学·文明》第143页)薮内清先生把两国所处环境各异看成是两国在此后走的道路不同的原因是十分有见地的。
清王朝本来是以民族征服战争的胜利者来统治中国的,入主中原以后,对外他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皮鞭加糖饴的统治策略,对待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怀柔政策。满族统治者很快就被汉文化所同化,并且对汉文化产生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这样一种心理已在满族统治者心目中不容动摇地扎下了根基。这样在西方近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中国却在满清五朝统治者的带领之下,动员大量知识分子和动员大量物力进行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一万卷之巨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编篆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眼睛向后,自我欣赏自己伟大古代文化的心理的写照。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伟大,它征服了自己的征服者,而且使他们五体投地,但是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当中国人在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寻宝”和自我欣赏的时候,西方的科学技术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本人向西方学习,并且看出了自己的不足,产生了对未来社会的向往,而中国人却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李鸿章传》第112页)这就在对自己和对西方的认识上大大的落后于日本了。
以上两条足以说明,在1860年前后,日本的社会已具备或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到了只要客观条件具备就可能发生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革命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当时还没有产生可以使这样一场资本主义革命可能产生的主观条件,中国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因此发生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在中国的洋务运动才只能是一场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的成败得失和功过是非,是无法机械地做横向比较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走的是一条先夺取政权,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然后用政权的力量推动改革的道路。
1858-1868年之间,日本社会出现了和中国社会当时差不多的情况,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的国门,要把日本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各阶层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革命的客观条件成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改革派以力量比较强的长州藩、萨摩藩和士佐藩为首,联合了部分王室公卿,商人和部分封建领主,利用人民反抗幕府的力量,与德川幕府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斗争,终于在1868年前后建立和巩固了立宪君主制的明治天皇政府。明治政府成立后,就开始了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的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
其次,当时日中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在精神上的准备也是大不一样的。
日本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善于向别的民族学习的民族,他们没有中国封建统治者那种天朝上国天下第一的妄自尊大的心理。在没有与西方文明接触以前,他们一直把中国做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从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陆续来到日本,把西方的武器和消费品传到日本。后来基督教也传入了日本。对此,虽然德川幕府认为基督教的传入是幕府统治的一大祸患,但日本是幕府统治下的大名割据体制,大名有着比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吏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在这种条件下,日本西海岸的一些封建领主带头信奉基督教,在自己的领地内引进西方的新式武器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势力。于是,西方文明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日本社会的土壤之中,日本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打开了自己的眼界,热心学习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在日本先后兴起的“兰学”和“洋学”就是日本民族这种热切学习西方文明的最好证明。如果说“兰学”还仅仅反映了日本人民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向往,那么“洋学”则已经反映了日本人民对西方社会制度的向往。在1860年前后,日本人民通过向西方学习已引起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