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技法

合集下载

针法之术-得气

针法之术-得气

腧穴是人体生命 活动时肌肉、筋膜、 神经、骨骼、血管、 皮肤的高反应点,又 是人体脏腑正常机能 及疾病的反应点和治 疗的刺激点。
腧穴是有个体差 异的,腧穴是动态的, 可随进食、睡眠、运 动、年龄、性别、时 间、季节、气温、精 寸心理状态、疾病等 诸多因素产生动态改 变。
三、找穴之“术”(穴位是动态变化的,书本定位法上 只能参照)
针法之“术”-得气 远期疗效在于“知穴懂术”
一、概述
得气是所有针刺疗效的基础,也是所有针法的最终目 的。简单的酸麻胀痛并不能真正代表得气。真得气如《针灸 大成》《标幽赋》里面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 治”。相同的穴位针刺操作, “得气”与普通针刺的疗效差别巨 大。 通俗理解的“如鱼吞钩”的“得气”是要求针刺时穴位有抽 动的针感,就好像钓鱼时鱼线被瞬间拉动的情形;好的针刺 手法要求是有抽动的针感而无针刺的疼痛,可调控为热、胀、 麻的抽搐而置可引导针感的上、下传向,这是针到病所的 关键,也是补泄手法的关键,顺补逆泄。 5.体位要求
尽量让施针部位放松,腹部建议侧卧位或屈膝位,头颈部建议 平卧位或侧卧位,腰背部建议屈膝府卧位,上肢部建议半屈肘位, 下肢背部建议府卧半屈膝位,下肢前部建议平卧直膝位。 6.穴位关联 很有意思,临床常见第一针没得气,第二针得气后再回来调整 第一针,发现很容易就得气了。 7.关于守气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进针得气时针尖守住在得气的穴位上再适 当行针操作;另一种是冬天比夏天更难得气,此时押手需要仔细的 守住穴位才容易得气。
四、操作内容(7层次看操作)
第1层:常规针刺 (单手进针,酸麻胀痛,极少有得气)
第2层:押手捏住部位针刺
(减少进针疼痛,偶有得气)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针刺的得气与补泻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

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亦即此意。

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

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

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

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

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

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

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针刺补泻法“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补泻手法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得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病人体质和功能状态得影响。

所以,补泻手法得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

《内经》所论补泻原则及其方法为后世针灸家所遵循,现结合后人得应用分述如下: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

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
得气是经络经气激发的阈刺激量。临床上,应该 在得气的基础上再实施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治疗所 需的刺激量。
得气的方法
纠偏 治神 候气 催气 守气
得气的方法
纠 偏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慢的原因
取穴不准
针刺方向、深度不当
得气的方法
治 神
医者守神,专心致志,并引导患者精神集 中于所刺激的穴位; 针刺时注重医患交流互动,从而激发患者 自身的潜在能力,而易得气; 针刺后,嘱患者“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 勿大悲伤”,以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巩固 疗效。
得气的意义
一、与治疗效果相关
得气迅速则疗效好,得气较慢则疗效差,不得气 则难取效。
二、推断正气盛衰和疾病转归预后
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 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 初诊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正确治疗后,开始得 气或得气较快,表示患者正气恢复,预后良好。
三、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得气的方法
候 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留针等候经气而至的方 法,又称留针候气。 静留针候气 动留针候气:间歇行针 提插 捻转 ……
得气的方法
催 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采用手法催促经气速至 的方法。 搜气法: 针刺入所需深度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退 至浅层,改变方向,前后左右反复搜索,直
到得气。
得气的方法
得气的方法
搬垫法:
得气后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 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 拇指搬针则食指垫针;食指搬针则拇指垫针。 另外,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还可在已得 气的腧穴上加强补的手法,或温灸而易于得 气。
得气的强弱
原则
患者舒适、疗效显著
急性疼痛、痹病、痿病、偏瘫 等得气强效果好 气血旺盛、体壮年轻之人得气 宜强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一)针刺得气1.针刺得气的概念与指征(1)得气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得气是指医师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或“针感”。

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与医师手下的感觉两方面加以判定。

由此可见,得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

(2)得气的指征:《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这些均是古人对得气的认识,结合临床可归纳为医患两方面的感觉及反应,即主观感觉和客观表象两方面。

主观感觉方面:又称自觉指征,是指医师与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各自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判定得气的主要指征。

患者方面的感觉主要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疼痛等。

医师方面的感觉主要指针下沉、涩、紧等感觉的变化。

感觉的性质与机体反应性、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密切相关。

客观表象方面:又称他觉指征,是指医师或患者观察到的针刺腧穴局部紧张凸起、穴位处肌肉跳动、循经性皮疹等改变,临床上比较少见。

2.针刺得气的作用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医师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1)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表明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补虚泻实。

针下得气,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神气游行,出入自如。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标幽赋》中记载了“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的操作方法,这是对得气反应与针刺操作手法关系的论述。

4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4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二)循 是循按经脉,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或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以指腹沿刺 穴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轻轻循按或叩击。 2.应用 ①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使经气通畅,容易得气;进针后 循按可使气不至者迅速得气。 ②行气:循法可促使经气沿经传导,气至病所。 ③解除滞针:在穴位上下左右循按,可畅通经气,解除滞针。 ④减轻病人紧张:进针前在穴位周围或沿经循按,可消除病人的紧 张情绪,放松肌肉,减轻进针疼痛。 3.注意事项 ①用力要适度:过轻则达不到目的;过重反而阻碍经气运行。 ②循法一般沿经向循。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三)弹 留针时用手指弹动针柄,加强针刺感应的方法。 1.操作 拇、食指相交,用食指对准刺入穴内的针柄尾部轻 轻弹击,使针体微微振颤。 2.应用 ①催气 ②守气 ③补气 3.注意事项 弹法一般在留针时轻轻弹击7~10次,不可过猛、过 频。要求针刺入一定的深度,太浅容易弹出;一般用食指 弹针,拇指力量太大,不好掌握,容易将针弹出。
(二)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 难于取效。 2.得气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 3.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刺不得气,患者 得气与患者的体质、病情、禀赋有关。 (二)医生 得气与医生的取穴、操作技术、精神状态有关。 (三)气候与环境 春夏季,晴天,气候温暖时,容易得气;秋冬季,阴雨 天,气候寒冷时,不容易得气或得气较慢。
(四)行气法
3.推气法 操作:得气后将针从得气部位轻轻提起,针尖朝病所,拇指向前均 匀用力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轻轻退回,反复推捻直 到气至病所。 应用:得气后气行不远。 出处:《金针赋》:“动而进之,推气之法。” 4.按截法 操作:得气后,刺手持针柄,针尖朝病所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同 时,押手按压在针穴的远病所方。 出处:《金针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 前。” 此外,飞经走气四法等方法均可行气。 △调气法:广义的调气指调整阴阳衰盛、经气紊乱,使之归复 平衡,是一种治疗原则。狭义的调气法,指调整经气的方向,使气至 病所,实为行气法。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针刺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针刺疗法中,针刺得气是关键环节,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本文将对针刺得气、深浅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针刺得气的概念针刺得气,是针刺疗法的关键环节之一。

得气是指在针刺时,通过调节针尖所在穴位的气场,使患者的气血运行畅通,疾病得到治疗。

同时,针刺得气还可以刺激机体的防御能力,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得气的方法包括调气、引气、透气等等。

不同的气脉、穴位得气的方法也不同,需要针灸师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灵活的针刺方案。

二、深浅对治疗的影响针刺得气的深浅对治疗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深浅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及体质来确定。

1、浅刺浅刺需要掌握好刺入皮肤的深度,刺入皮下1mm左右即可,不影响正常的出血和代谢。

浅刺可以刺激经络及其周围的神经和肌肉,调节局部气血运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浅刺适用于脏腑互通、气血畅通、局部有虚实之分的疾病,例如头痛、眩晕、失眠等。

2、中刺中刺是指针尖刺到肌肉及其以下的浅层组织中,深度约为1-2cm。

中刺可以刺激局部神经、血管、组织、淋巴等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中刺适用于肌肉劳损、筋骨疼痛、皮肤病等。

3、深刺深刺是指针尖刺入肌层深部或达到脏器上部的穴位,深度一般大于3cm。

深刺可以刺激深层肌肉的神经、血管、组织等结构,产生更强的治疗效果,但风险也相对较大。

因此,深刺应谨慎使用,适用于内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三、针刺深度与疾病的关系1、表浅疾病表浅疾病往往与精神、情绪、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针刺时选择浅刺,可以刺激局部的神经、血管、经络等结构,促进气血运行,调节患者的精神、情绪等状态,达到治疗作用。

如针刺风池穴、太阳穴、四神聪等穴位可以缓解头部的疼痛、眩晕等症状。

2、内脏疾病内脏疾病的治疗需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选择不同深度的针灸方法。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如果说“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那“针灸不传之秘就在于手法”,至少针灸手法在整个针灸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我们把针灸针刺入人体以后,并没有结束,为了使所刺入的穴位产生经气感应(也就是“得气”),就要对针灸针行一些手法,同时达到调节针感和补泻效果。

而这些针刺手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

一、针刺手法之基本手法。

包括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

•①提插手法。

提插手法是提插手法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先将针灸针刺入穴位,然后到达你要刺入的深度,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上下提插手法,教科书上讲的是根据浅部、较深部、深部,设为“天、人、地”三部。

提法就是刺入“地”部,然后退到“人或天”部;插法就是刺入“天”部,然后深入“人或地”部。

我要强调一点是“天、人、地”是根据针刺的穴位相对而定的,“天”部不是皮下,而是相对于“人和地”部,要浅一些;同理,“地”部也不是刺到骨,而是相对于“人和天”部,更深一些。

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是提插幅度,不宜过大,因为容易刺伤血管或神经,手法尽量要轻柔。

•②捻转手法。

捻转手法是刺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先将针灸针刺入穴位,然后到达你要刺入的深度,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捻转手法。

强调一点就是,进行捻转手法的时候,旋转角度不宜超过360°,当然特殊手法除外,比如滞针手法就超过360°,使肌纤维缠绕针体,达到滞针的目的。

一般情况,我们在针灸的时候,应用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就基本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达到得气、调节针感或补泻的目的;如果通过提插或捻转仍然没有针感或得气不显著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辅助手法,配合提插或捻转手法。

二、辅助手法。

包括循法、刮法、弹法、搓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①循法。

这种方法是加强针感传导的一种方法。

具体方法是,在用手指在针刺穴位所在经络循行路线上进行拍打或扣按或按揉的一种方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一、针刺得气的意义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

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

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

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

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

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

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

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

如不得气,医者觉针下空虚,患者觉针下刺痛不适《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说明针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

正如《金针赋》记载:“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进针后如果不得气,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常用方法有如下十种。

1、调整穴位:如取穴不准确或取穴不对症,常难以得气。

因此,取穴前必须四诊合参,辨症取穴,取穴时必须反复循按,不得偏离其准确位置。

2、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则针下难以得气,应当重新予以调整,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直至获得满意的针感为止。

3、以手摄循:《金针赋》载:“气不至,以手摄循,以爪切掐。

”《针灸大成》载:“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

”若针刺不得气,可以针刺穴位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用手进行按、压、揉、掐,以促使经气来复。

4、行针催气:《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即采用反复捻转、提插、摇针、震颤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施行行针催气以加强针感。

5、留针候气:若不得气时,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再施手法,较易得气。

6、温针催气:即在针旁用艾条悬灸或用酒精灯烧红针柄以促使得气,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7、艾灸催气: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针刺部位邻近处的俞穴以促使得气,亦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8、刮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以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9、搓柄催气:针刺入后,若觉针下如空松无物而不得气,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单向捻转,每周要超过360o每搓2—3周或3—5周,使针下沉紧,较易得气。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导读:如何一针见效,一针能起效,选对穴位很重要,但是手法一定是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式“轻针慢捻法”的心法要诀,只要学会它,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那么,什么是针灸得气呢?进针后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现代称为针感。

实际是经络的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

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常按照五十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气血的高潮28分钟出现一次,其他时间处于低潮.得气现象可从以下5个方面体现出来:①病人的感觉。

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

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

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神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②医生的感觉。

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

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③穴位处出现红晕。

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

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④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

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⑤仪器测定。

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气是疗效与预后的标准。

针刺得气说明扎针后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气,疗效必然差,或者是预后差。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得气是使用针刺手法的基础。

但是不得气不等同于没疗效。

不得气仅仅是疗效差,而得气虽然可以提高疗效,但针刺手法不对也会影响效果。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很多朋友在针灸时常常有不得气的时候,那今天小编教大家几招在针灸时快速得气的手法。

1.循法针灸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

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揉地循按或叩打。

《针灸大成》中曾说明本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已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

《针灸问对》曾说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

或用拇指,中指二指固定针身,以食指指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可以在针刺不得气时激发经气,加强针刺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

《针灸问对》云: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

二十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医学入门》说,本法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感应增强。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注意事项】这些方法都是在基本手法的配合下操作。

刮法,弹法适用不宜大角度捻转的腧穴。

飞法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摇法和震颤法适用于浅表部位的腧穴。

通过基本手法和这些辅助手法,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

如果你认为本文有益,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中医!冯家人坚持分享中医养生的公众号。

针灸针法得气

针灸针法得气

针灸针法得气一、概述得气是所有针刺疗效的基础,也是所有针法的最终目的。

简单的酸麻胀痛并不能真正代表得气。

真得气如《针灸大成》《标幽赋》里面所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相同的穴位针刺操作,“得气”与普通针刺的疗效差别巨大。

通俗理解的“如鱼吞钩”的“得气”是要求针刺时穴位有抽动的针感,就好像钓鱼时鱼线被瞬间拉动的情形;好的针刺手法要求是有抽动的针感而无针刺的疼痛,可调控为热、胀、麻的抽搐而无痛,针尖下平稳而无空虚或阻滞。

二、对腧穴及经络来龙去脉的看法事实腧穴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形之物,经络是腧穴产生活动的路径,先有腧穴,根据腧穴形成经络,后面发展出很多穴位。

事实腧穴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形之物,经络是腧穴产生活动的路径,先有腧穴,根据腧穴形成经络,后面发展出很多穴位。

来源腧穴来源于实践,是由人们的神态、动作、疾病等表现在肢体被发现总结出来的。

具有3大特点:1.可以支配人体生理活动;2.可以治疗疾病;3.可以评估人体机能强弱。

存在形式腧穴是人体生命活动时肌肉、筋膜、神经、骨骼、血管、皮肤的高反应点,又是人体脏腑正常机能及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动态腧穴是有个体差异的,腧穴是动态的,可随进食、睡眠、运动、年龄、性别、时间、季节、气温、精寸心理状态、疾病等诸多因素产生动态改变。

三、找穴之“术”(穴位是动态变化的,书本定位法上只能参照)1、看(其一是看肢体的形态,如步态、坐、卧等;其二是看肤色,常用于四肢末端及头面部。

我们要了解健康人的正常体态及肤色)2、动(主动活动,尤其是阳经)3、阻(阻抗活动,测肌力)4、摸(皮温)5、捏(条索、痛点、感觉对比,常用于肢体近心端)6、中医辨证(以经络辨证为主)四、进针得气要领(进针时押手比刺手更重要,经书上的针法很多是对押手的要求,反而被普遍误解为对刺手的操作规范,单手进针法误打误撞没多大意义)1.针感要求其一:如鱼吞钩,这是真得气的表现;其二:把穴位针到皮肤红润为得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1.搜气法 2.循摄法 3.弹震法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1.推弩法 2.搬垫法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 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六)摇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摇大针孔 (2)浅而大摇 (3)深而小摇 3.注意事项
(七)盘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八)弩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九)搜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什么是 得气?
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 (一)针刺得气的指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二)针刺得气的意义 1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2 .是施行行气法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3 .提高疗效。 4.《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5.《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三)摄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行气 (2)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四)按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控制针感传导方向 3.注意事项
(五)扪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闭气补虚 (2)止血 (3)消除疼痛 3.注意事项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搓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守气行气 (2)诱导针下温凉 3.注意事项
取穴失准
深浅适宜 用心失专 手法失熟 辨证失当
1.得气与医患关 系
反应失灵
2.得气与环境关系
五 气至病所和行气法
(一)气至病所与循经感传 (二)行气法(运气法、气至病所法) 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达到病 所的方法。 1.循摄法 2.逼针法 3.推气法 4.按截法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灵枢• 邪客》:“辅针导气,邪得淫佚, 真气得居。”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一、治神法
又称守神法,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 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 临床疗效的方法。 《素问• 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 官能》:“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一)针刺前必须定 (二)治神要重视心理安 (三)进针要注意守神 (四)行针宜移神制神 (五)治神可守气行气 (六)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 (七)针后要注意养神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刺法灸法学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第一节 治神法和针刺得气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第四章 针刺得气与相关技法
学习目的
掌握针刺得气的意义及促进得气技法
教学内容 • 治神与得气 •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 针刺得气的方法 • 辅助针刺得气手法
(二)刮 1.操作方法 (1)单手刮针法 (2)双手刮针法 2.临床应用 (1)催气、守气 (2)刮针补泻 3.注意事项
(三)弹 1.操作方法 (1)弹叩穴位法 (2)弹叩针柄法 2.临床应用 (1)催气 (2)守气 3.注意事项
(四)飞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五)颤(震颤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针经指南》手指十四法、《金针赋》十四 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下手八法等,大多 属于辅助手法。(又称单式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爪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切穴Biblioteka 位 (2)减轻针刺疼痛 3.注意事项
(二)循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催气 (2)行气 (3)解除滞针 (4)减轻病人紧张 3.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