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合集下载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针刺的得气与补泻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

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

《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

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亦即此意。

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

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

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

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一般说来,正常的得气感应是满实而不紧涩,就是在转针和提插的过程中,仅觉指下有一种学生的感觉,而没有涩滞或行针困难的现象。

如果得气以后,发觉指下紧涩,行针困难,则是邪气盛实的征象;或是转针太紧,单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纤维缠住针身的缘故。

临床上如遇到针刺入后而有不得气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使得气,称之为“候气”与“催气”。

候气与催气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据补泻法的要求来候气。

后者是在针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手法来催动经气,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针刺补泻法“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如何区分补泻法?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补泻手法贯串于从进针到出针得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病人体质和功能状态得影响。

所以,补泻手法得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

《内经》所论补泻原则及其方法为后世针灸家所遵循,现结合后人得应用分述如下:迎随补泻法: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又可概称各种补泻法为迎随。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一、选择题(一)A型题1.候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2.催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3.行气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4.按截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5.搬垫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6.逼针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7.推弩法是()A.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D.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8.飞经走气四法可用于()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9.弹震法可用于()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10.易出现触电感、向上下传导,远端放散等针刺感应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1.易出现沉压感针刺感应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2.易出现痛感的部位是()A.腹部B.指趾末端C.四肢肌肉丰厚处D.腰背E.头面13.易出现痛感的组织层面是()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14.易出现麻感的组织层面是()A.神经干B.肌肉C.骨膜D.血管E.肌腱15.针刺前必须()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6.进针要注意()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7.针刺后要注意()A.守神B.定神C.制神D.养神E.移神18.《灵枢·官能》:“用针之要,勿忘其()”A.气B.血C.精D.神E.针19.以下除了,均为行气法。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一)针刺得气1.针刺得气的概念与指征(1)得气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得气是指医师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或“针感”。

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与医师手下的感觉两方面加以判定。

由此可见,得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

(2)得气的指征:《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这些均是古人对得气的认识,结合临床可归纳为医患两方面的感觉及反应,即主观感觉和客观表象两方面。

主观感觉方面:又称自觉指征,是指医师与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各自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判定得气的主要指征。

患者方面的感觉主要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疼痛等。

医师方面的感觉主要指针下沉、涩、紧等感觉的变化。

感觉的性质与机体反应性、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密切相关。

客观表象方面:又称他觉指征,是指医师或患者观察到的针刺腧穴局部紧张凸起、穴位处肌肉跳动、循经性皮疹等改变,临床上比较少见。

2.针刺得气的作用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医师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1)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表明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补虚泻实。

针下得气,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神气游行,出入自如。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标幽赋》中记载了“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的操作方法,这是对得气反应与针刺操作手法关系的论述。

针刺得气及相关技法补充资料

针刺得气及相关技法补充资料

针刺得气及相关技法补充资料不同部位常见的得气感应部位得气感应头面部胀重感,并可向周围放散面口部酸、胀为主,部分有痛感四肢肌肉丰厚处酸胀,或麻胀、触电感,并易沿一定部位向远方传导腰背部酸胀感为主,得气感应较强腹部沉重感为主,或见胀感、深部有痛感和抽动感手足指(趾)端及人中、素以疼痛感为主髎不同组织层面常见的得气感应人体组织得气感应神经干麻感肌肉、肌腱、骨膜酸胀感为主血管多引起痛感不得气原因(医患双方)分析表分类原因分析取穴不准医者定位不准,影响得气深浅失宜医者针刺深度及方向失当,未达得气感应层面手法不熟练医者催气、候气技巧不娴熟,难达预期效果用心失专医患双方未做到守神,不能专心体会针下感觉体质虚弱患者正气亏虚,经气激发不灵辩证失当医者辩证、诊断失误致手法偏差针刺后得气不得气 守气法 行气法 催气法候气法推弩法:以针尖抵得气处,推弩针柄,不使针尖离针感处。

搬垫法:手指垫在针体下,搬倒针身以加大经气感应。

循摄法:以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

逼针法:医者施术时,意守于针,针尖指向欲气所行的方向,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向上下运行。

推气法: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反复推送,直至针下之气至病所。

按截法:配合按压方法,使经气上下行走。

搜气法:即变换针刺方向,向不同方位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循摄法: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弹震法:用手指弹震针柄及穴周,以激发经气促使气至。

静留针候气法:留针穴内,安静等待,以待气至。

动留针候气法: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待气至。

针刺不得气,用这3个方法调整下试试

针刺不得气,用这3个方法调整下试试

针刺不得气,用这3个方法调整下试试所谓得气,是指针刺入机体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

它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同时也是起治疗作用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称之为“气至”。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便是对得气的记述。

后世医家对得气也作了许多细致的描述。

如金·窦汉卿的《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明·张景岳说:气至如独龙摆尾。

”杨继洲《针灸大成》又说:“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插豆腐者,莫能进之,必使之候,如神气既至,针自紧涩,可与依法察虚实而施之。

”都形象地说明得气与不得气反应迥然不同。

得气,患者会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的还可能出现凉、热、痒、痛、触电感、蚁行感、水波样感等。

但这些感觉不是一起出现,只要产生一种或两种就是得气。

在此同时,医者的手指能体会到针下有沉、紧、滞、涩的感觉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感觉比较和缓,虽然感觉沉紧滞涩,但尚能提插捻转运用手法,患者也觉舒适,与病人因肌肉紧张所产生的针下紧涩,针体不能转动,或稍一捻动患者便感到疼痛的滞针情况不同。

此外,还会出现可见性的红线、白线、丘疹等沿经感传迹象。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治也。

”这些论述说明针刺必须得气,得气与否与疗效关系密切。

影响得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体质:若经气旺盛,血气充盈者,针刺时得气迅速,反之则得气迟缓。

2.患者的病情:有的疾病可以导致某一部位的感觉异常,所以得气与否与病情有关。

3.取穴的准确:若取穴不准则不宜得气。

4.施术的手法:欲达得气的目的,必须施以适当的针刺手法,同时还应注意针刺的深浅和角度。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

针灸初学者应该掌握的行针与得气手法,越是基础的,就越是重要的如果说“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那“针灸不传之秘就在于手法”,至少针灸手法在整个针灸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我们把针灸针刺入人体以后,并没有结束,为了使所刺入的穴位产生经气感应(也就是“得气”),就要对针灸针行一些手法,同时达到调节针感和补泻效果。

而这些针刺手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

一、针刺手法之基本手法。

包括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

•①提插手法。

提插手法是提插手法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先将针灸针刺入穴位,然后到达你要刺入的深度,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上下提插手法,教科书上讲的是根据浅部、较深部、深部,设为“天、人、地”三部。

提法就是刺入“地”部,然后退到“人或天”部;插法就是刺入“天”部,然后深入“人或地”部。

我要强调一点是“天、人、地”是根据针刺的穴位相对而定的,“天”部不是皮下,而是相对于“人和地”部,要浅一些;同理,“地”部也不是刺到骨,而是相对于“人和天”部,更深一些。

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是提插幅度,不宜过大,因为容易刺伤血管或神经,手法尽量要轻柔。

•②捻转手法。

捻转手法是刺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先将针灸针刺入穴位,然后到达你要刺入的深度,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捻转手法。

强调一点就是,进行捻转手法的时候,旋转角度不宜超过360°,当然特殊手法除外,比如滞针手法就超过360°,使肌纤维缠绕针体,达到滞针的目的。

一般情况,我们在针灸的时候,应用提插手法和捻转手法,就基本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达到得气、调节针感或补泻的目的;如果通过提插或捻转仍然没有针感或得气不显著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辅助手法,配合提插或捻转手法。

二、辅助手法。

包括循法、刮法、弹法、搓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①循法。

这种方法是加强针感传导的一种方法。

具体方法是,在用手指在针刺穴位所在经络循行路线上进行拍打或扣按或按揉的一种方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快速掌握: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一、针刺得气的意义针刺得气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针经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针刺必须得气而有效,所谓“得气”,就是医生运用各种针刺手法,致使针下产生经气传导的感应,也叫气至,现在临床一般称“针感”。

如果针感向远处传导叫做“感传”。

得气的表现分医、患两方面来看。

在医者言,会感到针下沉涩而聚,如《针经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并形象地比喻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讲进针后,通过手法的操作,以求达到某种针感。

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涩,是谓得气之候。

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从患者言,经气已至就是针刺引起患者机体组织的一种即时性反应,如感觉酸、困、沉、重、胀、热、凉、烧灼、麻木、触电样传导感等。

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也是判断体质强弱、正邪盛衰、施行补泻手法的标志。

一般情况下,只要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正常,取穴准确,深浅适宜,手法得当,针刺时就会发生气至现象。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鸟鸟,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是说针刺气至之时,好像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禾之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迹的起落。

故用针之法,于气未至时当留针候气,如横弩之待发;气至后,当迅速起针,如弩箭疾出。

候气的意义既然如此重要,针刺手法就是根据脉证的不同,施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总之,得气迅速则疗效较好;若得气慢或不得气则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

如不得气,医者觉针下空虚,患者觉针下刺痛不适《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说明针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

正如《金针赋》记载:“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进针后如果不得气,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常用方法有如下十种。

1、调整穴位:如取穴不准确或取穴不对症,常难以得气。

因此,取穴前必须四诊合参,辨症取穴,取穴时必须反复循按,不得偏离其准确位置。

2、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则针下难以得气,应当重新予以调整,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直至获得满意的针感为止。

3、以手摄循:《金针赋》载:“气不至,以手摄循,以爪切掐。

”《针灸大成》载:“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

”若针刺不得气,可以针刺穴位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用手进行按、压、揉、掐,以促使经气来复。

4、行针催气:《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即采用反复捻转、提插、摇针、震颤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施行行针催气以加强针感。

5、留针候气:若不得气时,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再施手法,较易得气。

6、温针催气:即在针旁用艾条悬灸或用酒精灯烧红针柄以促使得气,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7、艾灸催气: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针刺部位邻近处的俞穴以促使得气,亦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8、刮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以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9、搓柄催气:针刺入后,若觉针下如空松无物而不得气,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单向捻转,每周要超过360o每搓2—3周或3—5周,使针下沉紧,较易得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说到针灸,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式,同时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于养生逐渐重视起来,选择针灸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针灸有许多的好处,它的主要作用有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许多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来得到缓解,比如失眠、面瘫、头晕、头痛等,还有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各种腰腿疼痛,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针灸的治疗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针灸不仅仅只是我们认为在身体扎几针那么简单,它的操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下文为大家普及针灸时操作时如何进行得气与导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得气得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就是“针感”。

气是宇宙中无形而又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然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那么我们想要得气,必须要寻找气,我们人体有十二条经脉,想要得十二经脉之气,那么就必须要扎中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的气是类似细线一样的东西,所以要不断提插才有可能扎中十二经脉。

针刺若得气,医师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而如未得气,则针下的感觉,似在一个安静、空荡的房子里一样,什么异样的感觉都没有。

并且针刺得气时不仅医师手下会有感觉,并且患者也是有感觉的,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出现酸胀、麻重的感觉。

得气时,有的患者穴位处会出现红晕,呈淡红色,形状不规则,此时是正常的表现,并非过敏表现。

得气是每一个针灸医生追求的东西,因为得气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患者经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较易得气的患者,病情通常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良好,不易得气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

二、促使得气的方法1、调整穴位:如果医师取穴不准确或者取的穴位不对症,就会导致难以得气,所以医师在进行针灸前,首先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证取穴,取穴时要仔细确认,反复进行循按,下针时不得偏离。

2、轻针慢捻,慢针细捻:进针和捻转匀速融合,到达穴位底部后,还要持续行针三五分钟,这种手法在针破皮的一瞬间就容易开始得气,开始发挥作用,从表皮到穴位的深处,每一层都在得气和治疗。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

针灸得气,学会“轻针慢捻法”,一针见效导读:如何一针见效,一针能起效,选对穴位很重要,但是手法一定是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式“轻针慢捻法”的心法要诀,只要学会它,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那么,什么是针灸得气呢?进针后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手法,现代称为针感。

实际是经络的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

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常按照五十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气血的高潮28分钟出现一次,其他时间处于低潮.得气现象可从以下5个方面体现出来:①病人的感觉。

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

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

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神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②医生的感觉。

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

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③穴位处出现红晕。

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渐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

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④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

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运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有沉滞感,尤其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体周围的皮肤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⑤仪器测定。

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气是疗效与预后的标准。

针刺得气说明扎针后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气,疗效必然差,或者是预后差。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得气是使用针刺手法的基础。

但是不得气不等同于没疗效。

不得气仅仅是疗效差,而得气虽然可以提高疗效,但针刺手法不对也会影响效果。

针刺手法一(针灸59)

针刺手法一(针灸59)

针刺手法一(针灸59)“概要:引气,得气(红晕、酸麻胀、吸针),捻转引气、金针传气、揉搓引气、呼吸引气,扎到血管处理,插提补泻(最强补泻):烧山火(紧按慢提,天人地各9次)、透天凉(紧提慢按,地人天各6次),先补后泻(寒、虚)、先泻后补(热、实)。

”01—引气针灸下针以后,气到(得气,表现之一为红晕、小红圈)后才能补泻。

得气:什么是气到了?很多方法知道气到了,例如:(1)针下去左右捻转(平补平泻),几分钟后,下针周围一圈粉红色,就是气到了。

(一圈青色是扎破血管)如果没有粉红色,就是气没有到。

(2)针左右捻转,病人有针感(酸麻胀),就是气到了。

(3)针有被吸住的感觉,比较沉,也是气到了。

如何引气:(1)捻转引气:捻转法,是常用方法,针左右捻转,病人有针感(酸麻胀),就是气到了。

(有的病人形容酸麻胀都是痛)(2)金针传气:一种方法是施针者用自己的气把病人的气引过来,用于病人极度虚弱。

方法:施针者可用针把气打到患者身上,手轻轻握针(重握气就不会传递),所有关节放松(气从身上通过很多关节传过来),观想丹田,慢慢吸气吐气,吐气的时候就是灌气进去的时候,吐气的时候心里要想(意念)气从胳膊到针传过去。

用金属针才可以导气,因为肺金主气。

(3)揉搓引气:复溜穴(内踝裸上)是肾经的母穴,可以补肾,盘腿灸非常好。

如果下针捻转不得气,可以用手轻轻推揉、搓上下的穴道、皮肤,施针者之气会与患者气感应,气在表,所以不用按的很重,皮肤上轻搓即可,然后捻转气就到了。

(4)呼吸引气(吸出吐入):如果大虚,上述方法还引不到气,用呼吸引气法。

患者吸气的时候慢慢拔针(针尖不出皮肤层),气就会过来,吐气的时候慢慢进针。

随病人呼吸进针提针(吸出吐入),病人会大叫好酸,气就到了。

(5)如果还是不能引到气,说明元气大伤、重病,只能灸。

02—扎到血管的处理针碰到动脉血管鼓包的处理(传气导气的另一种用途):若针扎到动脉血管,启针后会鼓大包,可以用施针者手掌轻轻按住包处,阳气在手上面,阳气一行血就跟着行,六呼六吸,包就消掉了。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

针灸手法:如何在针灸时快速得气?很多朋友在针灸时常常有不得气的时候,那今天小编教大家几招在针灸时快速得气的手法。

1.循法针灸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

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揉地循按或叩打。

《针灸大成》中曾说明本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已加强针感,助气运行的方法。

《针灸问对》曾说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

或用拇指,中指二指固定针身,以食指指尖由上而下刮动针柄,此法可以在针刺不得气时激发经气,加强针刺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

《针灸问对》云: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

二十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医学入门》说,本法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感应增强。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注意事项】这些方法都是在基本手法的配合下操作。

刮法,弹法适用不宜大角度捻转的腧穴。

飞法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摇法和震颤法适用于浅表部位的腧穴。

通过基本手法和这些辅助手法,主要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

如果你认为本文有益,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中医!冯家人坚持分享中医养生的公众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七)刮
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 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针灸大成》
●注意 一般与特殊 勿片面追求
得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灵枢 终始》
行针与得气
第四章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第一节 针刺得气
行针与得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表现
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 《灵枢 刺节真邪》 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
《金针梅花诗钞》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医者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 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四)颤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五)摇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六)盘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五)扪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一)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 辅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 针刺手法 (二)弹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 助针刺手法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 刺手法
(三)飞 法 方法 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 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 展翅,故称飞法。 作用 : 催气、行气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类型) 病情 环境 温度/噪音
行针与得气
促使得气的方法
纠偏法 查找原因纠正之 候气法 针置穴内安静留针,或间歇运针 益气法 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
针刺得气的方法
1、候气法 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 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 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 2、催气法 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 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 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 气。 3、守气法 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 防止其散失,这就是守气 。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爪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二)循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三)摄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四)按
第二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