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摘要]邱茂良教授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和对“得气”理论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针刺的顺序、手法、进针和角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针刺的操作要领;又从“得气”的反应、方法、调节和分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得气”的重要性。
[主题词]名医经验;得气;刺法
邱茂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70春秋,学验甚丰,成果迭出,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
他精于针刺,手法独特,疗效显著。
笔者曾就读于邱老博士研究生,深得教诲,略有所悟。
本文摘其针刺精要手法,以飨同道。
邱老认为:针刺是艺,深功藏之,指间显术,揣摩在心,研习不辍,乃可精之。
毫针纤细,指力为要。
临症持针,手如握虎,力系千钧,更要轻巧,灵活运用,疗效乃神。
1针刺手法独特
邱老认为,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刺手法。
邱老的针刺手法融合了历代多种复式手法而自成一体。
他针刺过程及针刺手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1针刺顺序通常达变
针刺顺序之常是自上而下。
例如针刺头部、上肢、下肢穴时,根据《内经》先阳后阴的原则,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其针刺顺序先头部、次上肢、后下肢。
针刺顺序之变一是根据病情治疗和针刺目的之需要,二是根据气机变化及病情变化之趋势,灵活调整。
例如治疗气虚下陷者,则自下而上针刺,以诱升清阳之气;治疗气机上逆病证,则自上而下针刺,以引导气机下降而起降逆之功;凡疾病自下而上发展的,则应先刺其下穴,后刺其上穴;凡疾病自上而下发展的,则应先刺上穴,后刺其下穴。
1.2针刺手法别具一格
进针快速,刺用三才。
针刺破皮迅速,力求无痛进针。
然后按《内经》“三刺”法,逐层推纳,缓缓而入,静候其气。
得气后作多种针刺行针手法,提插捻转、摇针同时进行,时而配以飞法,以调整刺激量。
为加强针感,邱老提出每穴作用如单兵作战,宜较长时间行针,每穴一般行针约1分钟或更长时间,总体穴位如同战役。
行针守神,恰当补泻。
平心静气,屏息调气,神态自若,操作轻巧。
腕、指协调,运力针尖,押手针旁,目不旁视。
并根据患者感觉,调整刺量。
多取复合手法,更多用疾徐补泻、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或阳中隐阴,或阴中隐阳,盘法摇针,恰到好处。
即守神与针法相结合,针法依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刺(五分)、深刺(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按慢提六数。
或反其道而行之。
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手法,自相呼应。
针刺角度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并相应调整针刺手法。
当平刺时,手法多用赤凤迎源,或用苍龟探穴。
斜刺时,多用青龙摆尾;直刺时采用龙虎交战,或子午捣臼,或白虎摇头。
提插、捻转频率、幅度和摇针方向、力度、速度等随证而施,随机调气,进气、留气、抽添,依病情而定,从不拘泥一法。
只有采用与机体相适应手法与刺激量,才能获取理想效果。
针刺手法,原则上是虚证、寒证宜补法,实证、热证宜泻法,但对某些特殊病症,则应结合采用特殊方法,如高热、急性出血以提插为主,结合捻转泻法,对剧痛、痉挛、抽搐则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泻法。
关于复式手法的补泻,常用的是“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因针刺引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故有热感;“透天凉”因局部血管收缩而贫血,故发凉。
此法必须是反应敏感的患者方有效应,临床上难以看出特殊作用,故不宜强行采用。
2针刺得气有悟
2.1得气是针刺的反应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针刺,对人体也是一种刺激。
因此,当针刺入人体后,医者和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的感觉。
下针后医者觉得针下沉紧,并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与吸力感;病者有酸、麻、胀、痛以及凉、热等感觉,甚至有向四周或上下传导感觉,两者综合而称为得气,或曰针感。
有了针感,说明人体接受了刺激而发生了反应,并随机体敏感性强弱,出现轻重不同、快慢不一的感应。
一般来说,身体强实者,反应就强,故针感强而迅速;反之,身体虚弱者出现感应轻而缓慢。
2.2得气不等于效应
古人认为,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迟效,气不至而不已。
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邱老还认为,得气仅仅反映机体已接受了刺激,并不完全等于疗效。
严格地说,得气本身不意味着治愈疾病。
并且有的针法,患者并无明显的得气感觉,但也能取得好的疗效。
例如,皮内针、腕踝针,虽然得气感不强,甚至无任何针感,但临床疗效却也较显著。
他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观察到,如果仅有得气反应而不施行针刺手法,在生理、生化指标上,并不出现明显变化。
只有在一定的得气基础上,施行各种恰当的针刺手法,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不断地激发人体功能,使病理状态向正常生理状态转化,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此,得气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针刺有效的唯一标志,只能认为是产生效应的反应之一。
2.3得气的方法
得气虽不等于疗效,但它是取得疗效的基础。
当针刺腧穴时,可以激发经气。
具体针刺得气有其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治神。
邱老认为,《内经》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及“粗守形,上守神”中的所谓治神,主要是指医生针刺操作时的治神。
即医者下针后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细心体察针下感觉,观察病人的感觉,两者密切配合。
其次,候气。
邱老指出,针刺后不得气,可留针片刻,以待气至。
如仍不得气,可轻轻捻转或提插,反复行针,以求得气。
再次,守气。
指守住已得之气。
邱老要求慎守勿失,使已得之气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要随意变动针尖方向。
在有强烈针感时,将拇食二指紧握针柄,按针不动,使针感不断扩散,充分发挥其作用。
最后,行气。
邱老称之为运气法。
即针刺得气后,使针感向上下传导或四周扩散。
《灵枢·官针》说:“切而转之,其气乃行。
”采用捻转等法,但使针感传导。
亦可采用调整针尖方向与使用提插等法,使针感传导,意在调节针感,充分发挥针刺效应,提高疗效。
2.4得气的调节
邱老在针刺操作时,十分强调针刺得气的调节。
他认为得气的强弱、扩散、传导与持续时间,必须严格掌握,做到恰如其度,适中病机,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作用。
得气强弱调节:对初次接受针刺或体质衰弱的病者,针感不宜过强,针刺后徐缓行针,行较轻的提插捻转法,使针下保持较好的针感,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为度,即使需要较强针感时,也应逐步加强,从轻到重,切忌突然疾刺,引起不良反应。
若针刺后得气微弱,达不到治疗要求时,宜反复行针,持续不断,以加强针感,即古人所谓添
气或催气,如下针后得气强烈,病者难以忍受,应立即暂停行针或将针稍向上提出,待针感缓解后,再继续行针。
得气方向调节:为使针感传导,邱老一般多用“三法”,一是“左右捻转法”。
邱老灵活发挥古代针刺左转右转手法,认为拇指左转为阳,针感可上行;右转为阴,针感可下行。
拇食指捻转时,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后退,针力偏重于上,可使针感向上传导,如拇指向后,食指向前,针力偏重于下,则针感向下传导;二是“上下斜刺法”。
针尖方向,一般向上斜刺,则针感向上;向下斜刺,则针感向下。
如上述操作调节无效时,可留针片刻然后再予行针。
三是“穴周按压法”。
欲使针感向上行的,紧压针穴的下方;要向下行的,紧压针穴的上方,一般都可获得成功。
若要使得气向四周扩散,进针后,应将针左右均匀地捻转,或将针尖上、下、左、右轻轻提插,缓慢行之,则针感逐渐向四周扩散。
得气部位调节:穴位相同,针感方向不同,效果有异。
例如环跳穴,治腰腿痛,则要求向髋关节上下方深刺,使针感分别向上下传导,以达腰腿;治髋关节痛,针尖应对准髋关节中心深刺,捻转行针,使针感仅在髋关节局部扩散、停留。
又如取背部俞穴治疗内脏痛证,针尖应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刺,反复提插,可使针感向胸胁部传导;如治疗脏腑虚证,得气尤宜保持在穴位局部。
2.5得气的分类
邱老认为得气尚有谷气和邪气之分。
谷气即正气,谓针刺得气后,应体察是邪气还是谷气。
《灵枢·终始》篇说:“邪气之来紧而疾,谷气之来徐而和”。
指出进针得气的针感强烈,针下涩滞,甚至难以行针,病人难以忍受者为邪气。
反之,进针得气后,针感徐缓,病者有轻快感或症状减轻者为谷气。
根据临床所见,凡属急性疼痛,如胃脘痛,胆结石、肾结石之绞痛,或内风暴动,四肢抽搐,以及高热患者、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进针后常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而出现针下痉挛收缩,以致紧涩疼痛。
所谓邪气,殆即指此。
在这种情况下,应稍停针,并在针穴,周围或上下方轻轻揉按、循摄等,然后行针。
针刺以后,症状缓解,则针感转为柔和,即针下既不紧张,亦不空虚,保持缓和的针感,即所谓谷气,正气。
邱老的针刺手法虽源于古人,但又有所创新。
在针刺手法上以针刺有序、“三才”一体、守神为尚为原则;在针刺得气方面,不仅要观察得气的反应,分析不得气的原因,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得气的方法、调节和分类。
这些都对针灸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