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a65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2.png)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1932f5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a.png)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人们寻找和解释行为原因的心理过程展开。
1. 内因和外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内因指的是与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人能力、意图和特质。
外因则是指与环境或外部情况相关的因素,如机遇、运气和外部压力。
归因理论认为,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会权衡内因和外因的相对重要性。
2. 归因偏差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偏差,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自利偏差、对别人行为的过度归因、对自身行为的过度归因等。
归因偏差会影响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理论还关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原因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可控性指的是个体能否对行为原因进行控制。
人们对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对行为后果和行为者的评价。
4. 归因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经历归因过程。
归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观察行为、推断行为原因、评估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终产生归因结果。
归因过程是动态和复杂的,受到个体认知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因和外因的权衡,归因偏差的存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考量,以及归因过程的全过程。
了解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ea994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e.png)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d9c872b4b35eefdc8d3335e.png)
韦纳认为,努力、能力、任
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 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 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 和运气属于外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 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 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 有很大的影响。
(2)、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 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成就等方面 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 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3)、管理者在对员工的 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存在归因中 的偏见和误差。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 被说的一脸无奈。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 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成员 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 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 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 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 主要原因,如果换掉就能获胜。有的则认为失 败的因素是阻力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 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予了肯定, 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 们听后迅速做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 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最慢跑得最慢的小 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
从上述教学片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 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 的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几 时的引导是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从分体 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收到 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 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1)、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 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做出反 应的。
名词解释归因
![名词解释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5628643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c.png)
名词解释归因归因理论,又称为心理倾向,指将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解释为其内部或外部原因的一种理论。
它是一种试图通过对可能的原因加以推测而达到预测人类行为及其变化的理论。
下面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中关于归因的几个名词。
1、内部稳定性:指能够引起人们归因行为的一系列特征,即行为发生的频率高、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和结果稳定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该行为模式的自我维持系统。
如,许多初入社会的青年人比较重视物质报酬,即使他们明知完全没有努力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还是很重视物质报酬,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归因”。
2、外部稳定性:指能够引起人们归因行为的一系列特征,即行为发生的频率低、出现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和结果不稳定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该行为模式的他人维持系统。
如,有的女孩比较漂亮,一旦遭受挫折,便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这种人就属于典型的“内部归因”。
3、稳定的产出模式: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将获得成功的原因归于能力和运气的混合作用。
2。
归因模式首先,一个人做事情是不是尽力去做,应当作为行为主体思考和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
我们必须把那些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的因素,才称得上是主观的归因。
那些虽然被归于“天赋”、“机遇”等客观因素,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归因则是不真实的归因。
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努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判断要比客观条件所形成的判断更为精确。
其次,由于人们对行为主体行为结果的解释往往具有多重性,即同一行为可以导致多种结果,而不同行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同一行为主体的行为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归因。
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什么程度上归因于外部刺激事件,行为主体的行为在什么程度上归因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都反映着行为主体对于事件性质的认识程度。
最后,由于人们常常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释和分析同一事件,并且在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人们对事件所做的各种归因之间往往并不一致。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0f1bd35022aaea998f0fcb.png)
动机理论编辑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响大。
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
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
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归因理论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fc1ae4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9.png)
归因理论:行为背后的心理解析归因理论:探索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心理联系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本文将从定义与背景、理论与模型、内部与外部归因、控制点与期望、归因的影响、应用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对归因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定义与背景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于1958年提出。
归因,即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和推断。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因素。
2. 理论与模型归因理论主要包括海德的三因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和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这些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归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我们理解归因提供了丰富的框架。
3. 内部与外部归因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而外部归因则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
这两种归因方式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影响。
4. 控制点与期望控制点是个体对于生活中事件可控性的信念。
内控者相信事件主要由自身因素决定,而外控者则认为事件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
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的期望和行为。
5. 归因的影响归因对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而消极的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6. 应用领域归因理论在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归因理论有助于领导者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心理咨询领域,归因理论为咨询师提供了理解和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新视角。
7. 研究进展近年来,归因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86703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7.png)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4800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1.png)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是如何根据情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归因的。
归因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于某种原因或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特征。
凯利将归因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体内部因素,如个体的态度、能力、性格等;外因是指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个体归因偏倚(自我中心偏差):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以外因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因素。
2. 归因偏见: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倾向于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内在特征而忽视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不幸的性格,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环境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3. 可控性归因: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那些他们能够控制的行为结果,而以外因解释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行为结果。
比如,如果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他可能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将责任归于比赛条件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4. 稳定性归因: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在这一次考试中运气好。
归因理论通过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
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解释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5d722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5.png)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归因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回顾归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从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海德的结构性归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以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等,并对各流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归因理论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归因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和挑战,以期为归因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归因理论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归因理论,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归因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框架。
归因,简而言之,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内部解释过程。
这种解释不仅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而且深刻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期望以及未来的行为决策。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内部-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归因以及可控-不可控归因。
内部归因指的是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或能力,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而外部归因则是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如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事件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如能力或任务难度;而不稳定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暂时的,如努力或运气。
可控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原因是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的,如努力程度;而不可控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无法改变的,如能力或运气。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98186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a.png)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维纳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探究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是如何被影响的。
一、概念解析1.假设:维纳认为,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受外在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而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反过来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引起改变的因素:归因理论说明,影响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如何反应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因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环境归因(environmental attribution)和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3.分类:维纳还将归因分为三类,即增强性归因(enhancing attribution),抑止性归因(inhibiting attribution)和负面性归因(negative attribution)。
二、归因理论假设1.心理健康和归因有关:维纳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情况的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当一个人可以解释并理解某件事情出现的原因时,他会有更好的心理状况,而当一个人感到失去控制时,他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2.情绪和归因有关:一个人受到情景的影响,或者以某种客观的解释看待一件事情时,其情绪会发生改变。
归因的影响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反应,那么归因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某种行为、态度或判断是如何发生的。
三、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1.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加强质量意识,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归因理论也可以用于加强组织中的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进展和完成的效率。
3.社会关系中的应用:维纳认为,归因理论可以有效地影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氛围,促进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斗争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归因理论的内容
![归因理论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f7360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a.png)
归因理论的内容卡特尔教授在1966年首次提出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行为结果作为解释其行为的依据,而这种行为结果又由各种外在的和内部的原因引起。
同时,人们总是力图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原因或者能力,而把失败归于外部原因或者环境。
他认为,在完成某项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包括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体素质等,称之为成就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纳和纽厄尔于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归因理论是有效地预测犯罪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根据以下四点进行阐述的: 1、内部稳定因素与外部不稳定因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稳定性和不确定性4、内外因素在归因中所占比例不同1、归因过程,就是指把他人的行为视为内部或外部原因的过程。
2、归因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3、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稳定性(稳定);外部稳定性(不稳定);不确定性(不稳定)。
3、最有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可控制的刺激;4、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不可控制的刺激;5、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行为者自身的特点;6、最有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能力;7、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不能力。
4、对因果关系的评价会影响到未来归因,对已发生事件的归因会影响到未来对类似事件的归因,而且往往会导致更积极的归因,也会导致更消极的归因。
5、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都会使人产生行为改变。
研究表明,当个体将外部的失败归因于他人时,会通过行为的改变来减轻对失败的责任感,如果这些行为得到了成功的强化,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持续下去。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他人时,会在潜意识里加强对失败的责任感,从而增强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外部和内部归因所产生的行为改变具有显著的抵消作用。
6、消极的归因会产生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归因会产生消极的行为。
7、归因于成功还是失败是一个连续体,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对事情的态度并非取决于事情本身,也不仅仅是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许多实验证明,即便只看别人怎样做,你仍旧很容易受暗示左右。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ea1cc0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e.png)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理解。
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或特性。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或努力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
然而,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或自卑。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或他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环境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侥幸或不太自豪。
相反,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冤枉和愤怒。
3. 个人稳定性:个人稳定性是指个人在解释行为时认为这一特定行为是由于内在特质而持久存在的倾向。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稳定的,他们可能会预测未来的行为或判断个人特质。
4. 控制性:控制性是指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感知。
当个人感到他们对事件有很强的控制感,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相反,当个人感到他们无法控制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这些关键概念在归因理论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他们提供了对人们行为背后推理和心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转载或引用。
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b22b0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7.png)
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维纳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于1955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对外部事件进行归因的。
在维纳归因理论中,归因是指个体对于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维纳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事件进行归因时,会根据事件的稳定性、控制性和个体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判断和推断。
首先,维纳归因理论强调了稳定性对归因的影响。
稳定性是指事件的原因是持续不变的还是会随时间变化的。
当个体面对一个稳定的事件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当事件是不稳定的时,个体则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如果他一直都是这样表现,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他的能力和技能所致,即内部因素;但如果他只是偶然表现出色,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工作环境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维纳归因理论还强调了控制性对归因的影响。
控制性是指个体是否能够控制事件发生的原因。
当个体面对一个他能够控制的事件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行为,而当事件是个体无法控制的时,个体则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那么他将把这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行为;但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题目很简单,那么他将把这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
最后,维纳归因理论还考虑了个体的稳定性对归因的影响。
个体的稳定性是指个体在处理事件时的心理特点和态度。
当个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当个体具有较低的稳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例如,一个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可能会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一个悲观的人可能会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总之,维纳归因理论提出了稳定性、控制性和个体稳定性三个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它为我们理解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对外部事件进行归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 归因理论
![心理学 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ba0e4c92cc58bd63186bdd3.png)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
比如,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即“炻度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981c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c.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对自己或别人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时所遵循的心理过程。
人们根据一系列因素来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归因为某些特定因素,以此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归因理论,包括内在归因理论、外在归因理论以及随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解释时所可能采取的心理机制和思考方式,并且提供了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工具。
内在归因理论内在归因理论是指人们通常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天性或内在属性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粗鲁的人,而当同样的人表现得有礼貌时,则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很有礼貌的人。
内在归因理论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当我们愿意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人,并对他人更加严厉和批判。
然而,当我们愿意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们。
外在归因理论相反,外在归因理论则是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外部环境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场合不当或其他外部因素所致。
外在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受个体因素的干扰。
当我们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更有同情心和宽容度,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些因素可能是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随机归因理论随机归因理论是将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由于不确定性或变量性所致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得不同寻常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一种随机影响,而不是自身或别人的内在特质所导致的。
随机归因理论在社会情景下也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试图解释社会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假设一个事件的发生与随机因素有关,而不是由于某个明确的因素所致。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5aaf20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5.png)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不同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属的解释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赫尔曼·凯洛特斯基(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结果或事件,推断出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自身内部特质、动机或能力等因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 内部归因的特点内部归因是一种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推断过程,它强调个体个性特征、能力、动机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认为该行为源于被观察者的内部因素,例如个性、态度或能力,则会进行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的一个经典实例是对他人成功的解释。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如果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即内部因素,那么他会认为成功是由于他人的努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为积极。
2. 外部归因的特点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外部因素。
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发生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非个体内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时间不足、任务过于困难等外部因素,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情况性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能力或动机的问题。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社交交往等领域。
1. 个体行为解释归因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个人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方式。
通过了解其他人的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预测其后续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归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491b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8.png)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和行为时所采用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遇到一个事件或行为时,他们会尝试找出事件的原因,以便理解和解释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1.2 观察者角度与参与者角度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可以从观察者角度或参与者角度去解释事件或行为。
观察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而参与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
1.3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主要的归因错误包括内在性归因和外在性归因。
内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因素。
1.4 归因的类型根据归因的类型,归因理论可以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如智力、性格等。
外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如情境、环境、他人行为等。
二、主要的归因理论模型2.1 内因外因理论内因外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纳·凯利于196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时,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内因是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外因是指环境因素或情境的影响。
根据内因外因理论,人们的归因过程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目标个体在事件中的表现和事件本身的性质。
2.2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李·罗斯于1977年提出的。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归因错误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偏见,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2.3 可利用性归因理论可利用性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达尼尔·卡尼曼和艾默斯·图瓦斯基于1973年提出的。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5480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0.png)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
比如,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即“炻度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海德的动机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系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编辑本段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编辑本段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编辑本段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
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
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
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
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
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
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
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编辑本段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
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编辑本段观点总结上述这些归因理论都是继承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家”的传统,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归因上是进行因果分析的。
事实上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行事。
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他们不把人看成是“朴素心理学家”,而看成是认知经济学家,在归因上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如某地家庭都有6个孩子,多数是3男3女。
问你这3男3女的出生顺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个可能性大。
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后者。
实际上这两种顺序有同样的可能性。
因为3男3女的出生顺序有20种可能,其中类似前者的只有两个,其余18个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
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如果问你班上哪个同学影响大,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那个人往往被认为影响大。
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
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
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自我设障(Self---Hadicapping),又名自我设限、自我妨碍,是低自我概念者表现出的一种心理障碍。
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国内只有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
国外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或潜意识中对自己正常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抗拒与阻碍,它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设障两个方面。
心理上的自我设障表现为思考问题负面多,经常由于失败唤起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进行惩罚或批评,自我贬抑和自我否定。
行为上的自我设障表现为怯于表达与展示自己,行为退缩,通过身体不适或其它方式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自我设障不但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编辑本段定义关于自我设障的定义有很多,它是一种行为策略,可以影响到对自我的认知,中外很多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我国学者黄希庭人认为,所谓自我设障就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1]。
Berglas和Jones[2]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编辑本段案例建功30多岁,却已拥有一个不小的公司,事业有成。
可是,他却有一个奇怪的毛病。
心理咨询中,他说:“做事的时候,我总是不能当机立断,总把事往后拖。
比如,一次我们和一家公司谈某个项目,人家都说对方是个很难搞定的人,但是我们的第一轮谈判很成功,对方也很赏识我。
可是该第二轮谈判了,我却开始拖延,找好多理由迟迟不采取行动,不和对方联系,最后还是对方主动联系我们。
经过第二轮谈判,终于合作成功。
可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每次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我总会找理由拖延。
我这是怎么了?”建功为什么遇事总拖延呢?心理学上称拖延为“自我设障”。
所谓自我设障,就是面临被评价时,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给成功预先设置了一个障碍。
比如,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这都是自我设障的表现。
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者把被试分为两组,通过暗示让第一组被试相信他们在测验中很有可能会成功,让第二组被试相信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然后,两组被试同时被告知,实验是为了测试两种新药物在测验成绩上所起的作用,一种药物被认为能促进测验成绩,另一种药物可能会削弱测验成绩。
然后,实验者让被试自由选择服用哪一种药物。
结果,第二组比第一组更愿意服用可能削弱测验成绩的药物。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第二组被试认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宁可服用削弱成绩的药物来自我设障,给可能的失败预备一个“借口”。
编辑本段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普遍希望在失败面前找到借口。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可以接受因为种种内部外部阻碍甚至是懒惰导致的失败,但却无法接受因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不足导致的失败,这与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高超的能力是很有关系的。
因为懒惰等可以作为外部归因,而不影响社会对我们实际能力的判断,但是因愚笨则会被看作内部归因而极大地影响社会对我们的能力判断。
个体使用自我设障的好处在于一旦失败,我们便可将其归因于自己原先设置的障碍,从而避免去直接面对失败,将失败的内部归因转化为外部归因,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也就是说,自我设障的行为能够让个体心安理得地去面对失败,维护自身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