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课程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理解;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册;2. 地球仪;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极地地区的位置;2. 提问:极地地区在哪里?极地地区的范围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寒冷、干燥、风大等;2. 讲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鱼类等;3. 讲解极地地区的经济活动,如捕鱼、旅游业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图片,如冰川融化、海洋污染等;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地图阅读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极地地区的地图,了解各地理事物的分布;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资源和经济活动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阅读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和经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册和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景观图片。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和特点。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学生练习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三、研究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的气温、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等。

2. 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介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工作。

2. 强调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极地地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博物馆或观看极地动物展览。

2.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方向。

4. 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

4.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教师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区别。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范围。

三、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冰川、雪地等。

2.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严寒、狂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

五、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10分钟)1. 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图,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2. 学生观察图示,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分布。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企鹅、北极熊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六、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分钟)1. 教师阐述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科学考察、旅游管理等。

4. 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述1.1 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1.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1.3 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第二章:北极地区2.1 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2.2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2.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三章:南极地区3.1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3.2 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3.3 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四章:极地地区的探索与研究4.1 极地地区的探险历史4.2 现代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4.3 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与管理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利用5.1 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与现状5.2 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3 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第六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6.1 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6.2 极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6.3 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7.1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7.2 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与探索7.3 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八章: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8.1 国际法律与条约对极地保护的作用8.2 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极地保护中的角色8.3 极地保护的挑战与机遇第九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9.1 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领域9.2 极地科学考察的方法和技术9.3 极地科学研究对人类和自然的贡献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未来展望10.1 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10.2 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0.3 极地地区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解析: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它们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是学习极地地区的基本出发点。

这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了解极圈以内的地区是如何定义的,以及极地地区如何与南极和北极相对应。

重点二: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解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学习极地生态环境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极地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包括长时间的极夜和极昼、低温和极端温度变化等。

重点三: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解析:学生需要认识到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极地地区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极地地区的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考察案例,加深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极光、冰山、企鹅、北极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结合世界地图,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极点、北极点、南极圈、北极圈,加深对极地地区位置的认识。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①气候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大风等。

分析极地气候寒冷的原因,如高纬度、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阳光等。

②地形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形图片,介绍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高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有众多的岛屿和浮冰。

③资源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煤、铁等)、生物资源(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淡水资源(大量的冰川)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 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 培养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图导图练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

3. 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1. 图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2. 地图: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

3. 资料: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什么了解?两极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 让学生结合资料,总结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地图,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2. 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两极地区环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2. 强调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1.1 引入: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1.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1.4 作业: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并简要描述其地形特点。

第二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2.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极地地区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教师讲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第三章:极地地区的资源与利用3.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问题。

3.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3.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3.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报告,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4.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4.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南极和北极。

2.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3. 极地地区的特点:极端寒冷、干燥、风大。

4.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

5.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6.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3. 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极端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4. 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冰川、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图片。

5.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6. 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讨论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7. 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政策措施。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讲授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教师画板图)。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

然后A、B两组各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1.位置与范围(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观看录像:组织学生看录像,感性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或者展示几幅有关两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录像,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点拨板书: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1、冰雪覆盖的地区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102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04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2.自然环境气温低(1)南极地区降水少地球上最冷的地区风力强(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03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

再让各组1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

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点拨板书: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

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板书:企鹅——南极的主人(北极)北极熊的故乡扩展延伸: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2)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3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条件,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

(3)北极以海洋为主,南极以陆地为主;南极表层覆盖厚厚的冰雪折射反光,得到热量更少。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

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一20°C至一40°C,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

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一8°C,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

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