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2.1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重难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解决这些人口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二、学习新课(一)人口迁移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阅读P14“知识窗”,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阅读P 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我国的“民工流”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不利影响是。
.【巩固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2.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 .国家政策C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 .文化背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4.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战争的影响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开发国外资源 5.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 A .三峡库区移民 B .“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流” 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非洲迁往西亚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欧洲迁往非洲 7.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 )(双选) A .“旧大陆”向“新大陆” B .“新大陆”向“旧大陆” C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D .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二、综合题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图一),完成下列要求。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版必修1】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节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二节课: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理解地球上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成–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教学重点: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表地质实物模型–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三节课: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界面和层序,掌握地球界面的特征和层序的划分方法。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球的外核和内核•教学重点: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练习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界面和层序–平面示意图:地球的层序–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四节课:地球的大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运动,并能够解释地球上季节的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重点:地球的倾斜运动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球的大运动–倾斜模型和灯具–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五节课: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简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实验室预约–黑板、粉笔、教案、学案第六节课:地理图谱与地图制作•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图谱和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制作简单的地图。
【教育学习文章】XX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XX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
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
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教师总结。
(展示)表(1)大气的成分作用主要成分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起到保护作用表(2)大气分层高度(km)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空气运动特点与人类的关系高层大气平流层-XX—3000密度小,气压低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50—55递增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对流层低纬:17-18高纬:8-9递减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地方时和区时【一】教材分析见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和学生的探究全面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日界线两侧日期的进退规律,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
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地方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判断【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
3、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为什么2017年世界杯的比赛都是在深夜或凌晨举行?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产生时差1、地方时[引入]由学生身边实例引入地方时差异[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
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单元活动精品教学案
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单元活动精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辨别地理方向》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要紧教学内容包括:利用地图中的指向标、经纬网辨别方向,利用罗盘、恒星等在野外辨别方向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关于学生有效养成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专门有关心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成效在专门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地势图中的方向:指向标、经纬度。
(2)学会利用罗盘、恒星等工具判读方向,学会常见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地势图和其他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辨别方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在地势图辨别方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爱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向标、经纬网地势图判读方向的差不多方法,利用经纬度判定方向。
难点:用经纬网和经纬度的应用,如何使用罗盘和找到北极星。
四、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差不多差不多上平行班教学,因此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差不多的读图能力,因此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管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差不多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六、课前预备1.学生的学习预备:预习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初步把握在地势图上辨别方向的差不多方法。
2.教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问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形,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问,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四季变化的天文含义、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以及四季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体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的升落时间;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点击关键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自学评价】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
2.上全年昼夜等长,全球日、日昼夜等长。
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且纬度越高,昼,北极附近出现现象,夏至日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4.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原因是。
【精典范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 三地的地理纬度:。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3)从a 到d 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4)判断a、c 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跟踪训练:1.在下列各纬度处,一年之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2.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最短的是( )a .元旦b .劳动节c .教师节d .国庆节3 .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带一些国家常将3、4、5 三月划为春季b .西欧中高纬度国家以立夏为春、夏季的分界点c .中高纬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d .一般认为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拓展与提高】读“6 月22 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3)此日上海最有可能的日出时间是()a.5 时b.6 时c.7时d.8时(4)此日a 点夜长小时, b 点昼长小时, c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5)此日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c 2.b 3.dc a b【篇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 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
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教案鲁教版1教案示例——“哈萨克斯坦”【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教学用具】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产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讲解)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的内流湖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国家,也是世界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学生活动)(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提问)哈萨克斯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气候特点对生长的植被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教学案全套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 天体:概念和类型 宇宙 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 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色球层:耀斑和日饵太阳活动 日冕层:太阳风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和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 有生命存在特殊性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 .天王星B .冥王星C .海王星D .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 .恒星、卫星B .恒星、星云C .行星、彗星D .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 .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 .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地球的宇宙环境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 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设计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前预习:一、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时针方向旋转1、方向: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时针方向旋转从侧面看方向旋转2、周期:时分秒,即一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均约3、速度线速度:两极:既无,也无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形成的原因:地球是一个自身、的球体2、昼夜交替(1)原因:主要是因为(2)周期:约小时,即一顺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天为(3)界线:线顺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为三、产生时差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相对位置偏的地点时刻较早含义:因不同而不同的时刻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换算原则不同经线:经度每相差1。
,时间相差分钟,换算时按“东西”进行3、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从0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各为中时区,从中时区开始,向东向西每为一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东西12区各7.5度,合并为一个时区。
记时方法:的地方时(2)区时同一时区:区时换算原则不同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
,时间相差小时,东西自然的日期变更线:经线由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要4、日界线与日期变更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东向西跨越日界线,日期要偏转原因:地球自转和物体运动惯性产生的北半球:沿运动方向向偏转四、使物体发生偏转偏转规律南半球:沿运动方向向偏转赤道:偏转学习探究:〖学生看课本P11,回答〗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讨论如果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月球一样长达27天以上,那么地球上的气温将怎样变化?〖教师点拔小结〗一、地球自转的特征【强调】地球自转速度规律:⑴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⑵除两极点外角速度都相等,为150/小时;极点无角速度和线速度或者为角速度和线速度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更替〖学生看课本P12,讨论回答〗⑴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周期是多少?⑵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还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点拔〗晨昏线:⑴定义: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2024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课走近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分支和应用领域。
2.难点: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如地球卫星图像、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学知识。
2.地理学的定义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即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举例说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如气候、地形、植被、人口、城市、交通等。
3.地理学的分支介绍地理学的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分别讲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学关注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人文地理学关注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现象。
4.地理学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等。
举例说明地理学应用的实际案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规划等。
5.课堂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尝试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分组讨论: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地球与地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2.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地图的基本要素。
2.难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的形状,如地球椭球体、赤道半径、极半径等。
讲解地球的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一、地球的自转[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反思: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②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反思: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
地理必修1鲁教版第1单元第2节成才设计同步课件第1课时28张
第九页,共29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 区反思归纳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第二节
运动形式
自转
概念 方向
绕 地轴(的dìz旋h转óu)
自 西 向 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 逆 时针;从
南极上空俯视——顺 时针)
本 课 时 栏
地轴空 间指向
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 北极星 附近
目 开 关
运 动
以遥远恒星 为参照点
[迁移应用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节
本
课
时 栏
(1)在图外侧弧线上填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目 开
(2)地球自转一周 360°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即一个
关 ________。
(3)A、B、C、D 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为________,角速度
相同的是________。
第十一页,共29页。
课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阳的为白天,为⑦ 昼半球 ,
时
栏 背阳的为黑夜,为⑧夜半球 。
目 开
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⑨自转 。
关 3.周期:⑩24 小时,即 1 个太阳日。
第五页,共29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第二节
[思维活动]
3.“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本 答案 不是一回事。“昼夜现象”是静态的,是由于地球不
互动(hù dònɡ)·探究
第二节
区 (1)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________的(填“直立”或“倾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__(填“一天”或“一年”)。
(2)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____时针,从南极
地理必修1鲁教版第一单元第2节名师设计同步课件0727张
成90º ;
第十一页,共28页。
二、地球自转(zìzhuà n)的 地理意义
(一)、昼夜(zhòuyè)交替(周期:1 个太阳日)
夜
半 球
昼半球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所以地球上产生了昼夜(zhòuyè)现
第十二页,共28页。
二 地方 因经度而不同(bù tónɡ) (dìfāng)时: 的时刻
第十九页,共28页。
8.甲地(30°N,160°W), 乙地(30°S,160°E) 分别有 两物体向西和向东运动,下列有关 其地转偏向的说法(shuōfǎ),正 确的是( ) A.都向高纬偏向 B.都向低纬偏向 C.都向南偏 D.都向北偏
第二十页,共28页。
BC
图
第二十一页,共28页。
采访楚州防汛(fánɡ xùn)抗洪指 挥部,在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 淮河楚州河段,是左岸抗洪压力 大还是右岸的抗洪压力大?为什 么?
速 角速度 除两极点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度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昼夜交替;
地理 (dìlǐ)意 义
时差;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第九页,共28页。
(晨
晨 线
昏
)
线
(chénhūn)
第十页,共28页。
N.
注意(zhù yì)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
为0º ; ②白天太阳高度大于0º ,夜晚太
第一页,共28页。
第二页,共28页。
第三页,共28页。
教学(jiāo xué)目标
•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sùdù) • 昼夜交替 • 时差 • 偏向(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
地理必修1鲁教版第一单元第2节名师设计同步课件1024张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
成一个(yī ɡè)经线
圈;
2、所有经线等长.
第四页,共25页。
135ºW
180º
135ºE
90ºW
N
90ºE
45ºW
45ºE 0º
重要结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增加的是东经(dōngjīng),减少
第五页,共25页。
想一想:地球(dìqiú)有哪些运动
地球运动(yùndòng)的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 大,为1670千米/小时,然 后,向南北两极递减 (dìjiǎn),南北两极为0。南 北纬60度为赤道的一半, 同一纬度高度越大,线速 度越大
第九页,共25页。
地球的自转(zìzhuàn)基本情况
1、自转围绕(wéirào地) 轴 中心:
2、自转(zìzhuàn自) 西向东 方向:
晨线:
昏 线
随地球自转,从
“黑夜”进入“白
天(bái tiān)”的过
渡线
昏线: 随地球自转,从
“白天(bái tiān)” 进入“黑夜”的过 渡线
第十五页,共25页。
6.22的俯视图
P
0 30
Q
N
R
第十六页,共25页。
第十七页,共25页。
晨 线
N
昏线
太
阳
夜夜
昼
平
半半
半
球球
球
行
光
线
图中的红S 线(hónɡ xiàn)是晨线
2、晨昏线特点
(2)移动方向:自东向西
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有黑夜进入 白天为晨线,反之为黑夜.
面向物体的原运动(yùndòng)方向,北半球向右
地理鲁教版必修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
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产生昼夜(zhòuyè)交替现象的原因并 说明晨昏线的运动方向及特点。 3.理解地方时、区时、国际标准时间和北京 时间的含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结合实例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 偏转的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十三页,共47页。
二、教材P12活动(huódòng) 1.晨昏线与手电筒光线是垂直的关系。 2.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地球表面的晨 昏线不断移动,移动的方向——自东向西,与 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第四十四页,共47页。
由于地球不透明,且自身不发光(fā ɡuānɡ), 因此在任一时刻,地球只有一半区域得到太阳 照射,表现为昼;另一半区域得不到太阳照射 ,表现为夜,这样就形成了昼夜。 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不断 交替。
第十四页,共47页。
3.使地表水平运动(yùndòng)物体方向发生偏 转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水平右运动(yùndòng) 的物左体运动(yùndòng)方无向发生偏转:北半球 向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偏,赤道地区 _______偏转。
第十五页,共47页。
要点串讲•知能突破
昼夜交替
第四十二页,共47页。
活动点拨•教材透析
一、教材P11问题 最强烈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由于热带气旋中 心气压低,四周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在辐合 运动中,受地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发生 (fāshēng)偏转。我国东海海域位于北半球,气 流在地 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致使整个气旋系 统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 (zìzhuàn)
交替
24
发光(fā ɡuānɡ)
透明 (tòumí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ⅰ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一】教材分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2、学案导学,见学案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地球的自转〔板书〕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1、方向[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同学画出以下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箭头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恒星日32时56分4秒3、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
地球仪演示、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为0,其它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是/小时。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总结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根据地球自转周期〔粗略地看成24小时〕和地球半径〔平均半径为6371km〕,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推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①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上各点的线速度是1670千米/小时;北纬600各点的线速度是837千米/小时。
②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可进一步设问,以加深学生的理解:1、对比北京、上海两地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略)2、纬度60°的线速度与赤道处的线速度有无大致的比例关系?(1/2)3、假设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西昌)〔过渡〕地球昼夜不停地自转,这种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模拟演示]首先应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有着本质的区别。
用手电筒或投影仪的光线模拟太阳的平行光线,教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平行的光线照在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上,就产生了向光的半球和背光的半球,即产生了昼夜现象。
昼夜半球的界线叫晨昏线(圈),其中一半为晨线,另一半为昏线。
转动地球仪,可看到昼、夜半球不断变化,即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可结合演示,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区别?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及其与赤道的关系〔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3〕移动规律〔4〕如何判读晨昏线?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2、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时刻不停的自转。
强调:①假设地球是静止的,只有昼夜之分,没有昼夜交替。
3、昼夜半球:下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夜半球,是黑夜;乙处所在半球为昼半球,是白天。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上图中AB线为晨昏线。
4、晨昏线(圈)的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
(2)所在平面永远平分赤道。
(3)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
5、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
判断方法如下: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
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
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予以科学的解释。
本节课重点、难点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以下〔1〕此图表示中心点为__________〔2〕此时A点是____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__,昼长是__________〔3〕A、B、C三点自转角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4〕A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__〔5〕C点再转过多少千米后日落地平线以下?__________【剖析】第〔1〕题,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中心点为北极点。
第〔2〕题,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那么为18时,图中C点即为晨线与赤道交点,其所在经度根据标注出的180°经线可以推断出为135°W,也就是135°W为6时,而A点所在经线0°位于C点135°W以东135°,时间应加9小时,为15时。
地球表面各地昼夜长短可根据昼弧、夜弧长度判断:地球表面某点一昼夜围绕地轴在所在纬线圈上旋转一圈,纬线圈中处于昼半球中的称为昼弧,处于夜半球的称为夜弧。
C点昼弧长最短为12小时,B点昼弧长最长为18小时。
第〔3〕题,角速度均相同,线速度根据各点纬度可以推断出。
第〔4〕题,A点可以根据图示判断;B所在纬线圈与晨线交点即日出点。
第〔5〕题,C点位于赤道,昼夜等长,日落在12【答案】〔1〕北〔2〕15C12〔3〕A=B=CC>A>B〔4〕23°26′N、0°3〔5〕约2〔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九、板书设计【一】地球自转1、方向2、周期3、速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印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
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
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表达,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第一单元第2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初步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
【二】预习内容【一】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__________向__________2.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分___________3.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__________速度和__________【二】1.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2〕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__________〔3〕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__________,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