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_浅析_边城_的悲剧意蕴
情爱悲剧,“主义”哀歌——鲁迅小说《伤逝》主题蕴含再解读
情爱悲剧,“主义”哀歌——鲁迅小说《伤逝》主题蕴含再解读情爱悲剧,“主义”哀歌——鲁迅小说《伤逝》主题蕴含再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小说《伤逝》以其沉重的情感、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这部小说的主题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它既是一部情爱悲剧,又是一曲“主义”哀歌。
《伤逝》以一段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女主人公袁催心中一直爱着的三个男子,一个是官场败类李石安,一个是文艺沉默寡言的刘旗,还有一个是理想主义者孙谦。
她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情感三角关系,爱情的纠结和无奈让这三个人道路交叉,最终陷入深深的悲剧之中。
小说通过爱情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情。
然而,《伤逝》并非只是一部情爱悲剧,它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主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讽刺。
小说以袁催心和她的爱情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虚伪、黑暗的社会面貌。
她的三位情人分别代表了官场的腐败、文艺界的沉默和理想主义的幻灭。
通过揭示这些人物的种种不堪和悲剧遭遇,小说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人心浮躁进行了深度的批判。
首先,李石安是一个失败的官场败类。
他通过内外勾结,钻营权势,最终得到了他想要的官职。
然而,在他眼中,官职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并没有真正为人民作出任何贡献。
他的贪婪、无情和残暴让人物们对官场抱有了深深的失望。
鲁迅通过李石安的形象,对官场的腐败和权力的堕落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其次,刘旗是一个寡言少语的文艺青年。
他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一名文人。
然而,他的学问和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格格不入,文艺界的腐败和庸俗让他失去了对艺术的信心。
刘旗的悲剧命运暗示了当时文艺界的困境和对优秀艺术家的漠视。
最后,孙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对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让他不顾个人得失,主动投身于革命斗争。
然而,他的热血和理想主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最终被迫选择了离开。
《伤逝》的悲剧意蕴探析
《伤逝》的悲剧意蕴探析作者:韩秋红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03期【摘要】《伤逝》讲述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和女性在婚后的独立地位缺失以及男性在爱情中的责任缺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缘由。
子君由做人权利的自觉而产生的婚姻恋爱行为的自主,已经清楚地反映出妇女的现代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独立婚姻女性责任《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部小说虽已问世多年,但在今天,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打动着读者的心,小说中探讨的关于人生与婚姻、爱情与自由、生存与发展、妇女解放等许多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女性的独立地位缺失、男性在爱情中的责任缺失三个方面探析这场爱情悲剧缘由。
1.男女双方对待爱情的态度《伤逝》中男女在爱情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小说中写到热恋中的涓生盼望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活脱脱《诗经·静女》中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男主人公。
同居后子君盼望着涓生的归来,涓生失业,面对生存危机,两人互相鼓励,“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两人互相扶持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但爱情与面包相比,显然面包在目前很重要,爱情变得苍白无力,他们的生活开始了艰难时刻,爱情也面临考验;再加上同居后双方的倦怠心理,子君不喜养涓生买来的花草,“终日喂阿随,饲油鸡”,终日忙碌。
在涓生看来,他的家庭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于是有一种失落感,而且涓生没有了独立的空间,在这种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都失去了自我,子君靠温习爱情过日子,涓生却在逃避爱情中度日,这样的婚姻注定不会很长久,所以爱情面临着走向崩溃的危险。
到此时,这对勇敢者的爱情终于画了一个休止符,子君所有的犹疑被涓生的真情告白所证实。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以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为背景,讲述了古老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味。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体现在人物的命运遭遇上。
在《边城》中,主人公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
他们身处小镇的琐事纷扰中,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命运的考验和挑战,经历了各种悲喜离合。
祝家和与贾秀莲之间的爱情遭受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周九良也经历了多次际遇,最终也难以摆脱自己的命运。
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的无奈和悲情,也凸显了小说主题中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人物的心灵世界里。
在小说中,祝家和、探春等人物的心灵世界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他们面对各种命运的挑战和困境,内心常常充满了挣扎和矛盾,心灵上的悲苦与命运上的悲剧相互交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心灵描写,展现了传统社会中人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这种悲剧性的心灵世界对于小说主题的阐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上。
在小说中,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不仅呈现出悲剧性的张力和对立,也表现出了一种文化与人性的悲欢离合。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性的遭遇和命运的挑战。
作者通过这种悲剧性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土家族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交融中的痛苦和无奈,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悲剧性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与拷问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描写,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拷问。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各种命运的考验和困境中,不断对自己的信仰和选择进行反思和拷问。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5月10日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三年五月中文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自主婚姻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在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伤逝》在主题蕴含层面,不仅涉及其情节层面上所呈现的"涓生"和"子君"这类"五四"一代青年的爱情问题,而且与五四运动过后的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以及鲁迅置身这一情境中的个人化的思想感受,有复杂关联。
基于此,《伤逝》的主题和情节,形成了提出而不是解决问题、展示而不是弥合冲突的开放式和碎裂型的构造。
关键词:爱情失败经济困顿性格弱点社会沉滞AbstractLu Xun's works is a complex, multi-angle multi-faceted.Juansheng with Zijun love soul-stirring, is an advocate personal liberation, unassuming marriage hymn. Lu Xun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 the hero of love, cohabitation, the bursting of the process, the play is full of life lessons and lyrical color. Juansheng the divorce experience refraction Lu Xun's marriage concept as its starting point, his comedy ending pursuit of the goal of self-completed marriage turn from happiness to sadness Marriage transform to remind people of that era only economic liberation is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fundamental and rules.Regret for the Past "in the subject contains a level, involves not only the level of its plot the presented Juansheng and Zijun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love this type of" May Fourth Movement ", and with the specific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archism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experiment m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special concept of life situations, as well as Lu Xun exposure to the thought of personal feelings in this scenario, the complexity associated. Based on this, Shangshi "theme and plot,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show rather than bridging the conflict open and fragmentation-type structure.Keywords:Love fails Economic hardship Character weakness Social stagnate目录引言 (1)一、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1)(一)社会原因 (1)(二) 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 (2)(三)经济上的困顿 (4)二、鲁迅《伤逝》的主题意蕴 (6)(一) 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 (6)(二) 鲁迅的失败和绝望 (6)(三)走出两性之爱的迷谷 (8)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一沈从文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寓含式的悲剧创作之中,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把这种距离的美感留于读者去揣摩玩味。
无论是悲剧的创造者,还是悲剧的承受者都找不出具指的错,都被作者强制性地放到一种悲且美的艺术氛围之中衍生出悲剧的深层意蕴,揭示探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所在与人对生命强力的执着追求。
《边城》从表面看来,充溢着和平宁静的田园情趣,优美得如同一首醉人的牧歌。
在那里,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仗义的品德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也无一不是美的。
然而,“美型的塑捏与悲愤的摆布总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②美的事物本身就含有悲痛的成分。
“康德言美好事物,辄惆怅类羁旅之思家乡”。
③在对美的探索与塑捏中,伴随着沉郁的痛苦忧伤情绪,《边城》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
故事以两个青年的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沅水边小城茶峒里的种种人事。
在小说中,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大佬与二佬同时爱上了乡村渡口边的少女翠翠,而翠翠看中的却是二佬傩送,唯一的亲人——爷爷并不懂得她的心事,致使大佬天保产生误会,明白真相后负气出走,不幸被淹死,而傩送也因最终得不到明确的理会,怀着忧伤的心负疚坐船下了桃源,爷爷最终郁郁离开人世,孤雏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爱情守候——“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透过表面牧歌的谐趣、民俗的欢歌。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幕“善”的悲剧。
在《边城》里,人人都是善良的,包括克尽职守的老船夫,包括慷慨大度的船总,包括热情仗义的杨马兵,而年轻的一代不仅秉承了上一辈人的一切美德,更添了鲜活的力量与刚直的爱恨,如傩送兄弟。
但是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的结局。
老船夫操心惦记翠翠的婚事因为没有结果而忧郁地死去;船总顺顺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杨马兵年轻时爱上翠翠的母亲,但遭到的是冷遇;大佬的罹难完全是因为爱情的误解;而爱情很美满的二佬却远走他乡。
伤感文章之《边城》悲剧情怀分析与思考
《边城》悲剧情怀分析与思考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美丽得让人忧愁的诗歌,作者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感知全部融入到这部作品中,赋予这部作品独特的悲剧情怀。
本文以悲剧审美为视角,分析了该部作品中体现的悲剧情怀及成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感知与理解《边城》中蕴含的生与死、怕与羞、爱与美等诸多人生命题。
关键词:《边城》;悲剧情怀;成因分析《边城》中最动人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但这种爱情悲剧恰恰是“人性本善”的杰作。
抛开爱情悲剧的表象,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悲剧和整个社会的悲剧。
就像沈從文所说“朴素的良善和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个看似“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撼动读者心灵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沉地思考。
一、《边城》梗概及其悲剧《边城》中的爱情故事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主要讲述了老船公的外孙女翠翠与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之间婉转曲折的爱情故事。
翠翠是一个在未经雕饰的自然风光中成长起来的淳朴、单纯的少女,她偷偷喜欢着傩送,而前来向翠翠提亲的却是傩送的哥哥天保。
善良的翠翠在“人性善”的作祟下,没有明确拒绝天保,结果却导致天保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面对兄弟道义和心爱的姑娘翠翠,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伤心地离家出走了。
翠翠的爷爷担忧自己的孙女重蹈覆辙,重新上演翠翠母亲的悲剧,在担心和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最后撒手人寰,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身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偏远地区,被青山绿水环绕,与翠色秀珠、绿色溪水为邻,怀着淳朴、善良之心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却走向了一条与自然、与人性相违背的道路,一个个生命陨落了,美好的爱情也破灭了,这样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蕴怎能不触动读者心灵,怎能不引发读者思考与感悟?二、《边城》的悲剧成因分析《边城》中悲剧的成因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复杂的内涵。
从宏观的层面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是时代使然,是30年代民族隐痛或文化冲突的结果。
美与悲的生命之歌——《边城》“悲美”意蕴再解读
美与悲的生命之歌——《边城》“悲美”意蕴再解读美与悲的生命之歌——《边城》“悲美”意蕴再解读《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边陲小镇,以两个家庭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矛盾冲突世界中的人性光影。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厚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妨重新解读小说中的“悲美”意蕴,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
小说中所展现的“美”并非是平凡而浅薄的,而是包含着一种深沉和宽广。
小说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为开篇,如“明月照大地、苍崖路绕盘”等,用自然风景代表可能守望一生的时光,几乎所有元素都和自然相连。
这种“美”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美,是一种诗意的美。
在那个贫困与艰辛并存的边城,庄稼人只有食物的渴望,而城里人则渴求更高级的享乐。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暗淡和光明。
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依然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追求。
他们在忍受着社会的束缚和权力的压迫,依然对美有所追求。
比如,孔乙己和输了刀把的牧童,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更是追求对自然的理解和生活态度的升华。
然而,小说中更多的是“悲”,正是悲剧的发生,使得小说更具有生命的张力和震撼力。
从故事的开始,读者就能感受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悲剧气息。
小说以冯四为代表的小镇人物的命运起伏为线索展开,饱含了对于命运无法预知的无奈和苦涩。
冯四这个人物既是小镇的英雄,也是被命运所束缚的牺牲者。
他在自己对待事情的坚持下,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最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故事的最后,冯四呼唤“水牛”之声让人震撼,他用生命为自己的坚持付出了最高代价。
这种悲剧情感贯穿全书,让人不禁对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冷酷暴露出深深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中既有大舞台上的悲剧,也有生活中微小的悲剧。
小说中多数人物的命运都是不尽如人意的,都有一种失去自我和被命运修剪的无奈与悲伤。
这种悲剧并非大喜大悲的,但反而更富有感染力。
笔者认为,小说中展现的这种生活悲剧正是对人性虚无的一种揭示。
浅谈《伤逝》悲剧的原因
浅谈《伤逝》悲剧的原因从《伤逝》中感悟到《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就是一场悲剧。
然而这样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一,涓生和子君的思想理念不同导致爱情悲剧涓生的爱情观是,因为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选择追寻爱情。
而子君的爱情观是,因为我选择了爱情,而不惜倾其所有。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在爱情刚刚萌发的时候,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
因为还未得到子君的许可,涓生想方设法获取女方的欢心,内心充满着焦急与期待,“在这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喊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但涓生是否真的了解子君呢他对子君的爱,除了她的年轻与貌美外,还包括她的思想吗“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这说明,涓生是知道子君是一个还保有旧思想习俗的女子。
但子君却拥有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自己胞叔对自己爱情的阻拦,子君发出了这样的抗议。
这让本来对子君有一丝犹豫的涓生仿佛看到了希望——即完美了子君在自己心中唯一一点的瑕疵。
但时间不仅仅能冲淡记忆,它还能拨开迷雾,让人与人之间看得更明了。
涓生得到了子君,便渐渐退却了当时追求子君的狂热——因为当时的狂热也无非是为得到子君。
而子君是个单纯的旧式的单纯女子,又因被涓生的热情所打动,从而对那晚涓生对自己的表白念念不忘。
但涓生却因为这不断的“被质疑,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语言”而感到厌倦。
慢慢地,涓生发现,子君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迷恋的女子,因为“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确实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云南边境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悲壮的命运与人生的无奈。
小说通过描绘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浓烈的悲剧性意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城》中的悲剧性意蕴,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历史压力,最终呈现出的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体现了悲剧性意蕴。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人们所面临的悲剧命运。
女主角琼瑶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和男主角祥林是青梅竹马,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琼瑶最终被迫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
在婚后,琼瑶仍然深爱着祥林,但她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最终,在一场意外中,琼瑶含冤而死,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琼瑶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命运悲剧,这些人物的遭遇无不展现了作者对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历史压力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
《边城》所描绘的是20世纪初云南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特征。
在当时,边陲地区往往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外部势力的压迫和影响,人民的生活被割裂、顿挫和祸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动荡中挣扎生存,他们的悲惨遭遇正是历史压力的产物。
小说《边城》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悲剧,同时也是一部表现时代悲剧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城》所描绘的是中国云南西部边陲小镇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但同时也存在着悲剧的人生遭遇。
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小说深厚的悲剧氛围,使得人物的命运更加悲壮。
小说中的祥林和琼瑶就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受到了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品,小说以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纯真而悲惨的恋爱故事。
小说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描绘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常和无赖。
小说不仅是沈从文生平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
本文将从悲剧性的角度对《边城》的意蕴进行浅析。
首先,小说的情节具有悲剧色彩。
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尖尖和韦春芳,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宗旨的不同而不能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感情纯真而又激烈,但最终却无法拥有幸福。
在小说的层层铺陈下,他们的爱情注定了要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而小说中的其它爱情关系,如庞大爷和春叔妻之间墨迹不清的感情、庞大爷妻子以及苦行僧与春叔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都没有得以圆满的结局,这也是悲剧色彩的体现。
其次,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发生在1920年代的云南省,这时正是国家内部斗争、权利不断更替的年代。
小说中的族裔矛盾、官僚腐败、革命风潮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都与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尖尖和韦春芳所处的环境也是一个既漂亮又危险的边陲小城,这也是云南这个被历史命运抛弃的偏远地区的写照。
小说通过这样的环境背景塑造了悲剧的氛围和意境,使情节得到进一步升华。
最后,本作品的语言含义深远,富有象征意义。
小说的文学技巧与谐美的手法,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沈从文细腻的文字描述,以及对生活中一些细微情感的观察力,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心中的愁苦与忧伤。
而作品中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如“尖尖”、“金匾”等,把人物形象、情感建立在一种广泛的文化和象征系统内。
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也为悲剧元素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总之,《边城》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
小说既描绘了生活的无奈、残酷、和无常,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与历史的背景。
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悲惨下场、爱情的无情遭遇,以及语言富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都体现了小说悲剧元素的存在。
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赏析一《边城》是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在小说中,他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湘西世界。
在这样一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民风淳朴,与外面已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
但是在这茶峒中生活的人,却并没有过着本应理想化、幸福的生活,整篇小说隐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也以悲剧收场。
小说描写撑渡船的老船夫与其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爱翠翠造成的一系列悲剧。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介绍翠翠身世的时候,说到她父母的爱情悲剧,父亲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母亲不忍离开自己孤独的父亲,在生下她后也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便仿佛是悲剧的开始,翠翠的人生会如何,会不会同她母亲一样,是老船夫担心的也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沈从文特殊的成长经历,早早面对了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但又深谙这湘西世界的民风民俗,使得他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
翠翠是他笔下一个纯美化的形象,美丽善良、天真无邪,对爱情也十分含蓄,懵懵懂懂,她的爱情,是不与金钱利益关系挂钩的纯洁的、无心机的爱情。
但这样一种美好,最后还是被无情毁灭。
翠翠其实是这个小说中最趋近完美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传统湘西人的人生模式。
但是正因为翠翠将自己的一点点爱情的小心思都憋在心里,不知如何去表达,也错过了不少机会,也成为了悲剧的一大推手。
而在这湘西世界里,有什么东西也已经悄然改变了,成为悲剧的诱因之一。
茶峒的男女婚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马路”,即请媒人上门提亲;一种是“走车路”,即男子在溪边、山崖上给女子唱歌,在唱歌中互相了解,这一种,是传统的较为自由的婚恋方式。
媒人上门提亲,本身就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念对男女婚恋的影响。
而渡船和碾坊的对比,更加体现出文化上的冲击。
伤逝——浅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伤逝——浅析《边城》的悲剧意蕴【摘要】本文试从外部因素、人物性格、生命角度着手,分析《边城》的悲剧是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是人类灵魂的各自独立而形成的;是爱与死的紧密相连及对立而产生的。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蕴《边城》是沈从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用画家的手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色彩斑斓的“湘西世界”。
在《边城》中,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
虽是悲剧,却有着文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蕴:1.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边城处在极其封闭的、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中,正是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传统的道德在这里保持的相当完好。
在小说的开篇部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老船夫的刻画,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里的“义”是指人间的真情和情义,“利”则是指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利益。
外来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商业文明正在慢慢地侵入这块偏僻的土地,开始腐蚀着人们的这种美好的品质,在物质条件的逐渐熏染下,人们心中的观念正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开始趋向于这些物质条件,传统的道德开始沦丧。
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碾坊”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一个代名词,同时也是财富的体现。
边城中的头号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重“义”轻“利”美好品质的船总顺顺,面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也无法自持。
他很清楚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但他却准备让天保来娶翠翠,让傩送来娶团总的女儿。
通过边城人对“碾坊”的羡慕,说明了财富在人们心中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些美好品质正一点一点地被排斥出来,被腐蚀掉。
而与边城人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个活泼、善良、可爱的青年——翠翠、天保、傩送,他们三个人是完全重“义”轻“利”的人。
翠翠在端午节看赛龙舟那天,在楼上无意中听到周围人说的一大堆闲话,说王团总要和船总顺顺打亲家,陪嫁的是一座碾坊,而二老傩送却喜欢一个撑渡船的女子,作品中虽然描写了翠翠的心中有些乱,但对于碾坊陪嫁这件事,却感到相当的“希奇”,一点儿也不在意碾坊。
伤逝——浅析《边珊》的悲剧意蕴
1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 的沦丧 .
边城 处在极其封 闭的 、 山重水 复的 自 然环 境中 , 正是 由于其封闭 的地 理环境 , 统的道德在这 里保持 的相 当完好 。 传 在小说 的开篇部分 . 给我们 留下 印象最 为深刻 的是对 老船夫 的刻 画. 统道 德中的重“ 传 义” 轻“ ” 利 的美 好品质在他 的身上体 现得最 为明显 . 里的“ 是指人 间 这 义” 的真情和情义 ,利 ” “ 则是指现实 中存在 的一切利益 。外来 的现代文明 尤其是商业 文明正 在慢慢地侵人这块偏僻 的土地 . 腐蚀着人们 的 开始 这种美好 的品质 . 物质条件 的逐 渐熏染下 . 在 人们 心 中的观念 正慢慢 发生 了变化 , 慢慢地开始趋 向于这些物质条件 . 传统 的道德开始沦丧 在作 品中多次 出现 的“ 碾坊 ” 以说是商业 文明的一个代名词 . 可 同 时也是财 富的体 现 边城 中的头号人物 . 中代表 了边 城人重“ ” 集 义 轻 “ 美好 品质 的船 总顺顺 . 利” 面对碾坊 的巨大诱惑力 . 也无法 自持 他很 清楚傩送 和翠翠之 间的爱情 , 但他 却准备让天保来 娶翠翠 , 让傩 送来 娶 团总的女儿 通过边城人对 “ 碾坊 ” 的羡慕 . 明了财 富在人们心 中 说 已占据 了一定 的地位 . 而他们心 中原有的那些美好 品质正一 点一点地 被排斥 出来 . 被腐蚀掉 而与边城人 们思想形成鲜 明对 比的是 三个活泼 、 良、 善 可爱 的青 年— —翠翠 、 天保 、 傩送 . 他们三个人是完全重“ 轻“ 的人 翠翠 义” 利” 在端午节看赛龙舟那天 .在楼上无意中听到周 围人说 的一 大堆 闲话 . 说王 团总要 和船总顺顺 打亲家 . 陪嫁 的是一座碾坊 . 而二老傩送 却喜 欢一个撑渡 船的女子 . 品 中虽然描写 了翠翠 的 I中有些乱 . 对于 作 b 但 碾坊陪嫁这件事 . 却感到相 当的“ 希奇” 一点儿也不在意碾坊。 , 天保对 于生活贫苦 的老船夫 的孙女并 不嫌弃 . 真诚 的爱翠 翠 , 他 对如果娶 了 翠翠的生活作 了 “ 若事情弄好 了 . 我应该 接那个老 的手划渡船 了 我 喜欢这个事情 ” 的设 想 . 同时 . 在傩送 的心里面想 的也 是渡船 . 并不是 碾坊 。但是 , 最终相爱的人没有如愿结合 。 碾坊” 在“ 的巨大压力之下 . 傩 送 出走 了, 只留下 了翠 翠在等待 … . 统道德在现 代文明 . . 传 尤其 是 商业文明的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它那高贵的头。
《伤逝》的悲剧意义
《伤逝》的悲剧意义《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
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深刻地揭示了青年男女要获得自由解放,首先必须获得社会解放的伟大真理。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主题的作品是很多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在青年中是颇为流行,当时易卜生的戏剧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特别是他的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思想。
可是鲁迅却以他那锐敏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对这一思潮提出了质疑。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作了一次深刻的演讲。
鲁迅提出了要得到个性解放,要真正获得幸福,必须要获得经济权才行,否则幸福终归会变成泡影。
《伤逝》就反映了鲁迅的这一思想。
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悲剧来表现主题。
鲁迅歌颂了子君和涓生争取婚姻自主反封建的勇敢精神。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思潮熏陶后,又在涓生启发下逐渐觉醒的女性。
作品通过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子君在这些作家作品的思想影响下,斗争性更强了,她不顾叔叔和父亲的反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对涓生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每当他们在涓生的会馆前离别时,那“鲇鱼须”的“老东西”、那“加厚雪花膏”的“小东西”总是讨厌地从玻璃窗里监视他们,子君却没有一点畏色。
他们“在路上同行”,到“公园”、“寻住所”,也“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涓生一个男子却“全身有些瑟缩”,而子君“她却是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涓生在她的鼓舞下,“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浅析《边城》中的悲剧美
浅析《边城》中的悲剧美作者:黄金玉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7期黄金玉内容摘要:《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利用田园牧歌形式描述的边陲小城爱情故事,但是在故事的表达和叙述中,沈先生利用细腻的文字将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虽然辞藻并不“风花雪月”,但是在近乎“素描”的写作手法中却将笔者对人性的思考、爱情的执着、命运的感叹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描写,字里行间更是透漏出令人动容的悲切更是让文章的开放式结尾充满了悲剧式的色彩。
关键词:边城悲剧美矛盾《边城》是一个悲剧小说,但是在悲剧中却隐含这一种另类的悲剧美,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沈先生抒情式小说的代表作,更是寄托着沈先生对“爱情”与“美”的理解,悲剧美更多的表现是人性美和人生美。
沈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的创作灵感时曾说“《边城》更像是一部人生,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并且符合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先生利用平实的文字描述了一个瑰丽并且温馨的“世界”,这个“世界”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或许在完美世界中的不完美爱情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一种悲剧,那么这些悲剧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从人性角度、爱情角度和生命角度来探讨沈先生对悲剧美的表现和描述。
一.人性道德视角下的悲剧美黑格尔悲剧冲突论是以哲学理论体系作为基本体系,“美是理性的感性体现”,这种理论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个人偶然原因在悲剧描述中往往是表象原因,悲剧的实质是人类意志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这种人性道德的代表性冲突或反目的性冲突才是悲剧的发生根本,但是无论悲剧结果如何,悲剧都是人类到的本性的升华体现。
《边城》中,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破碎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傩送心中更重要的是手足亲情,傩送认为大老的死是由于翠翠,故此原文中叙述傩送和翠翠的爱情用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老船夫的意思,俨然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发下去”。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沈从文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小说以小城镇边城为背景,围绕着巴金家族的命运展开,展现了一幅悲壮而浪漫的画面。
小说以其深邃的意蕴和悲剧性的情节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城》中的悲剧性意蕴贯穿始终,令人深思。
小说中的悲剧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宏大事件,而是源自于人性的无奈和命运的困扰。
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展开,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生活的无常,以及命运的无法逃避。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是《边城》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面临着悲惨的命运,如巴金家族的女主人公丽萨和她的表妹夏瑜。
两位少女在面临家族变故和爱情纠葛时,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丽萨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左右为难,夏瑜则在追求幸福和自由的路上饱受挣扎。
他们的命运最终都成为了悲剧性的代表,表现出人们在命运面前所经历的无奈和痛苦。
《边城》中的环境和情感的矛盾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体现。
小说中的边城环境虽然美丽,却充满了诱惑和险恶。
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经历了欲望和理想的冲突,在浓烈的爱情和对家庭的责任之间挣扎。
这种矛盾不仅产生了悲剧性的情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无法预测。
小说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矛盾展开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悲剧氛围。
小说中的家族命运也是悲剧性意蕴的重要表现形式。
小说以巴金家族为主线,揭示了家族的辉煌与衰落,以及命运的无常和无法预测。
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受着悲惨的命运,如巴金因为一次意外而丧生,丽萨和夏瑜也都面临了家族和爱情的挣扎。
家族的命运成为了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法逃避和家族的辉煌与沉沦。
在小说的结尾处,丽萨和夏瑜在对爱情和命运的挣扎中选择了离开边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说的结局既是悲剧性的,也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无常的反思。
作者通过小说的结尾传递了一种对命运的无法逃避和对生活的无法预测的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坎坷。
《伤逝》、《边城》、《寒夜》中的悲剧
《伤逝》、《边城》、《寒夜》中的悲剧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能够登大雅之堂、永垂不朽地为后人传颂的往往是那些悲剧作品。
中国的四大名著可以称的上是国之经典,文化荟萃,但仔细分析作品便可以总结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悲剧性。
就《红楼梦》的结局而言,四大家族最终归于沉寂,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最终天人永隔;四大家族最终走向衰败灭亡,宝黛爱情也以失败告终。
就《水浒传》的结局而言,本来有望与朝廷一争天下的梁山好汉却放弃抵抗,归顺了朝廷,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就《三国演义》的结局而言,在历经了多少血雨腥风后,多少仁人志士命丧其中,多少百姓在战火硝烟的夹缝中艰难求存。
为何悲剧性的作品更能够流传下来?为何悲剧性的作品更能够成就其经典?为什么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作者才能写出经典?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伤逝》、沈从文的《伤逝》、巴金的《寒夜》的具体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伤逝》的悲剧《伤逝》创作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1925年鲁迅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许广平成了他的学生。
许广平从此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生活,再也没出来。
随着深入了解,二人互生爱意。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景云里23号正式同居。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鲁迅在创作《伤逝》期间,可谓是迎来了“爱情的春天”,那他为何在自己情感出现亮色的时候创作出《伤逝》这样的悲剧作品呢?1.悲剧体现(1)题材选择前面谈到《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那为何鲁迅为选择这个题材呢?这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
从鲁迅的经历可以知道,鲁迅在年轻时曾和朱安结过婚,这是传统的包办婚姻,鲁迅本人对于这种包办婚姻本来无感,然而这种旧社会的传统是鲁迅先生摈弃的,这可以说的上是鲁迅先生情感上的一个伤疤。
而《伤逝》创作期间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之间发生了爱情。
这可以说是鲁迅选择以青年恋爱为题材的一个背景。
浅论《伤逝》的悲剧意蕴
浅论《伤逝》的悲剧意蕴作者:朱海平王同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2期《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
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
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
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伤逝》从内容上讲,大致由恋爱史、悲剧史和忏悔史三部分组成。
小说一开始的基调就是悲凉婉转的。
子君是一个由封建社会走出来的天真稚气的少女。
受涓生的影响,子君在涓生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和封建传统礼教大相径庭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
象是在干涸的土壤上艰难地破土而出的幼苗,贪婪地吸收着时代的甘露;这个个性鲜明、强烈的女性,把这种新思潮的思想加注于对涓生的爱情之上。
那么什么阻碍都变得非常渺小。
子君把对涓生的这份爱情当作她生命的全部,勇敢而果断地进行了自己的选择: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爱慕的人——涓生。
她的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显得坚决而沉静,具有鲜明的冲破封建礼教的“五四”新时代色彩,是被“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春风吹醒了的年轻女性冲破千百年来压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礼教所发出的呼喊,是一个意识到要争取自我价值和尊严,争取婚姻自由,向封建礼教大胆宣战的神圣宣言。
但把获得婚姻自由作为最高理想的子君根本不知道生活还有其它内容,她将涓生的怀抱作为生命的港口。
其实,比较子君身上的传统思想与新思潮,应该说,传统女子所具有的温良贤淑的品德才是她思想中占主体地位的,而新思潮的影响,仅仅只是在短时期里受涓生的影响而已。
这决定了她与传统中国女性一样,将家庭或生活的重心全部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把涓生当作一切,同居后的生活,并不象之前谈恋爱时期那段享乐时光。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里面的人性美是许多人喜欢《边城》的原因。
但是《边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你是否指导?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沈从文创作中所关注的是人类发展中的本质问题——人本身的健全性。
他将湘西世界与都市商业社会相对照,通过湘西世界来审视和健全人生。
沈从文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将自己拉离那个时代,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构思和创作,使作品具有“浓浓的地方风貌,淡淡的时代色彩。
”《边城》就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思想的作品。
《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
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
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
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量,讲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亲的故事。
其中描写了人与人的冲突,但冲突中格外和谐。
翠翠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仍保持安然。
安然地摇着老船公留下来的渡船,等着那可能明天会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情人傩送。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意蕴的定位。
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部证明人性皆美的著作。
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善之美”,“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类似的论述我们可见于许多相关的论文中。
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刘永泰认为《边城》中的人性并非优美健全反而是一种人性贫困的体现。
认为《边城》中太看重“原始的丰富性”,这是一种人性诸多要素没有充分展开前的原始的的充满、原始的丰富,沈从文无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想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无法看到人性的扭曲比人性的贫困更好,仅仅看到既有的社会形式对人性的压抑,缺乏足够的历史眼光。
现代文学重要评论家凌字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中提出,《边城》是现实的。
提出《边城》中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描写了很现实的东西:翠翠母亲故意饮大量江水而死,表明这个边城中仍存在某种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再如团总顺顺先给大儿子天保提亲,有很浓的宗法印记;而大段对傩送的对象送来的丰厚陪嫁的描写,则有一种利益取舍关系在其中。
《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的悲剧意蕴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的悲剧意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概念。
然而看看人物命运的结局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无不使作品笼上悲剧色彩。
一、悲剧色彩的表现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
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外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外孙女感动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他既爱外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因天保的死造成外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对傩送情有独钟。
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地,最后死于意外。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所以《边城》使人读后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又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在文章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的阴湿与愁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 然后按垃圾组成的统计项目逐一分检,分别称出重量,即可测得垃 圾的组成。(至少平行测定三次样品,取其平均值)如果测定一个城市或 某一领域的垃圾组成,则应在几个不同类型的垃圾排放区分别随机取 样、并根据各区的排放量计算其概率平均值。
手工检测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垃圾脏臭,操作人员应有防护服 装、戴上防尘口罩,使用分拣工具等进行分检。
阴影:船总顺顺“以为这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傩送也认为“只 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其次,这次意外也给 老船夫和翠翠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第三个人物是老船夫的死。 老船夫对翠翠百般呵护,由于他女儿 爱情悲剧的阴影,他对稚嫩纯真的翠翠有着无限的担忧。 他为翠翠的 幸福生活而奔走,不惜受到船总一家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 害,不对她讲实情,自己独自忍气吞声,以致郁闷忧愁而在风雨之夜猝 然死去。 祖父是翠翠的生活依靠和情感上的依赖,祖父死去,她必须接 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必须承受这个痛苦。 翠翠母亲的死是殉情,天保的 死是意外死亡,老船夫的死是自然死亡,可以在这里看出作者并非只 是专门为了写死亡,而是死亡意识交织在爱与美的(下转第 242 页)
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碾坊”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一个代名词,同 时也是财富的体现。 边城中的头号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重“义”轻 “利”美好品质的船总顺顺,面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也无法自持。 他很 清楚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但他却准备让天保来娶翠翠,让傩送来 娶团总的女儿。 通过边城人对“碾坊”的羡慕,说明了财富在人们心中 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些美好品质正一点一点地 被排斥出来,被腐蚀掉。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蕴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用画家的手笔向人 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色彩斑斓的“湘西世界”。 在《边城》中,人与 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 上的自然和谐之美。 虽是悲剧,却有着文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蕴:
1.现 代 文 明 的 入 侵 所 导 致 的 传 统 道 德 的 沦 丧
● ●
●
●
(上接第 59 页)氛围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边
城》正是呈现了这种赋予人幸福感的爱被毁灭的过程。 当我们对小说 的悲剧意蕴有所了解的话,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一个纯美的、瑰丽多彩
的“湘西世界”的真正美好价值,才会为其被毁灭而痛心疾首。 科
2.灵 魂 各 自 独 立 引 发 的 悲 剧
《边 城 》中 的 三 个 最 主 要 的 青 年 人 物 — — — 翠 翠 、 天 保 、 傩 送 , 三 个 人 在感情上的瓜葛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然而,相爱的人却没有最终 走到一起。 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最主要 的因素。
3.2 取样数量与测定的精度的关系 首先取样数量不能太少, 一般认为每个样品 90 公斤为宜, 超过 90 公斤从统计学上是没有任何优点的。 在中国,城市垃圾中大型废物不多,垃圾一般以厨房垃圾和炉灰 为主,粒度小,因此垃圾组成的测定精度会比较高。 取样时,垃圾中若 大块废物较多,则每个样品取 90 公斤,若大块废物很少,每 个 样 品 50 公斤为宜。 3.3 测定取样的代表性 在取样时,如果所取的样品中包括着有不常见的废物,如一只死 猪,那么就应该把它排除在外,否则测定结果代表性就很差。 另外,在 测定组成时,往往会遇到几种结合在一起的废物,如:带有铝盖的马口 铁罐头盒,并且贴有涂塑料薄膜的厚纸商标,那么这个铁盒应计入哪 一项就要根据需要而定,适当处理。 总而言之,要努力保持测定结果有 可靠的代表性。 3.4 城市垃圾组成的测定方法 3.4.1 手工检测法 就是将一卡车垃圾全部卸下来,摊开,逐次用四分法取样(即平均 分 成 四 份),直 到 最 后 一 次 样 品 总 量 大 约 90 公 斤 为 止 ,称 出 此 样 品 重
时机,什么场合取样测定垃圾组成,要根据测定的目的决定。 科
(上接第 5 页)的切入点,工学结合是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相结合,既 可以在校外顶岗实习中实现,也可以在校内的实践中实施,特别在目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和机制尚有待于完善的情况下,在校内推行工 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按实际工作生产环境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引进 先进生产设备,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 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完成就业能力培养。 要 注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建立双赢互惠的合作关系,依托企业建 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进一步扩大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互利互
边城处在极其封闭的、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中,正是由于其封闭 的地理环境,传统的道德在这里保持的相当完好。 在小说的开篇部分, 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老船夫的刻画,传统道德中的重“义” 轻“利”的美好品质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里的“义”是指人间 的真情和情义,“利”则是指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利益。 外来的现代文明 尤其是商业文明正在慢慢地侵入这块偏僻的土地,开始腐蚀着人们的 这种美好的品质,在物质条件的逐渐熏染下,人们心中的观念正慢慢 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开始趋向于这些物质条件,传统的道德开始沦丧。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各种美好品质的女孩子,当爱情来临的时候, 她却没有主动去追求,而是显得特别的矜持和羞怯,没有强烈的欲望 和行动。 翠翠的这种灵魂的独立,使她没有与傩送发生灵魂深处的心 灵碰撞,在自己的爱情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她一直处于一个回避的状
态,祖父几次去探听她的口信,都被她回避开了。 这一切的表现,也正 反映了她灵魂深处的独立,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对别人说,包括自己的 祖父,即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爱情,才形成了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爱 情悲剧。
而与边城人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个活泼、善良、可爱的青 年— ——翠翠、天保、傩送,他们三个人是完全重“义”轻“利”的人。 翠翠 在端午节看赛龙舟那天, 在楼上无意中听到周围人说的一大堆闲话, 说王团总要和船总顺顺打亲家,陪嫁的是一座碾坊,而二老傩送却喜 欢一个撑渡船的女子,作品中虽然描写了翠翠的心中有些乱,但对于 碾坊陪嫁这件事,却感到相当的“希奇”,一点儿也不在意碾坊。 天保对 于生活贫苦的老船夫的孙女并不嫌弃,他真诚的爱翠翠,对如果娶了 翠翠的生活作了 “若事情弄好了,我应该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 我 喜欢这个事情”的设想,同时,在傩送的心里面想的也是渡船,并不是 碾坊。 但是,最终相爱的人没有如愿结合,在“碾坊”的巨大压力之下, 傩送出走了,只留下了翠翠在等待……传统道德在现代文明,尤其是 商业文明的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它那高贵的头。
而寄托作者更多的理想和希望的傩送,也同翠翠一样,没有主动 追求自己的爱情,仍然是他灵魂的独立。 当他和哥哥天保大老同时向 翠翠表达爱意时,也就是夜半时分在月光下唱情歌,但是这一切并不 为心上人翠翠知道,缺少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可能成功的事最 终变为不可能。 男女主人公都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灵魂独立,两人没有 融入到一个灵魂中,缺乏主动追求爱情的巨大勇气,他们之间的爱情 就如同风雨夜中倒塌的白塔一样,最终破灭了,而留给我们的则是心 灵上的永久伤痛和深刻的思考。
◇高教论述◇
2012 年第 05 期
伤逝
—— —浅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关鑫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本文试从外部因素、人物性格、生命角度着手,分析《边城》的悲剧是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是人类灵魂的各 自独立而形成的;是爱与死的紧密相连及对立而产生的。
3.4.2 照相分析法 取样方法仍同手工检测法一样, 即对一卡车垃圾逐次采用四分 法,最后取出约 90 公斤垃圾,将此样品,平地摊开(成一薄层)使各种废 物 互 不 遮 挡 ,采 用 广 角 镜 头 ,正 对 垃 圾 摊 放 的 地 面(与 地 面 成 900),使 用彩色胶卷拍摄,并用闪光灯以消除阴影。 拍摄完毕,制成彩色胶片,将胶片投影到屏幕上,屏幕上画上格 线,将整个屏幕分为 10X10=100 个小方格,鉴 别 每 个 小 方 格 中 成 分 并 进行统计,最后进行计算。 计算垃圾组成百分比时,以废物在屏幕上所 占 的 格 子 数 目 ,乘 以 该 废 物 的 “投 影 视 容 重 ”(该 “投 影 视 容 重 ” 可 以 查 表),最后化为百分比,即可算出垃圾中各组分的含量。 另外,还需指出在什么样场合取样,对测定垃圾组成有很大影响的 问题。 比如我们把直接从各居民家中收集的垃圾进行取样,测出的结果 可代表垃圾排放的真实性,而许多垃圾经过集中、中转还有许多拾荒者 之后,对其测定的结果,则只能代表实际处理垃圾的状况,所以,在什么
第二个人物是天保的死。 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感瓜葛其实是一 个特别美的理想化的爱情。 在文本中,没有宗法制度的束缚,没有人物 地位尊卑的限制,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悲剧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天保因 为“走车路”不成,“走马路”又比不过弟弟,于是他为了成全弟弟,外出 闯滩,不幸遇难。 小说写到了这里,悲剧的气氛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这 一个意外的灾难首先给船总顺顺和傩送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心理
在作品中,翠翠是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作者用了一种行云流 水般朴素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女儿的形象, 她天真善良、温 柔恬静的性情,大自然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同时也孕育了 她那清纯的性格,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的却是她的“天真 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得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 一般的神韵”。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集中体现在三个人的死亡上。 一是翠翠母亲的 死。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交代了翠翠母亲与军人两人殉情的故事。 当爱 情、亲情和荣誉三者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时,他们两人便双双选择了 殉情。 然而,此时的这场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的殉情还是给爱他 们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老船夫心中抹不去的 阴影。 他觉得翠翠一切全像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 共同的命运。 同时,这死亡的阴影构成了一股压抑性的力量,联想到翠 翠母亲的殉情就会想到困于感情漩涡中的翠翠,这不仅奠定了全文的 感情基调,而且也预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