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这可真是让我心里头暖呼呼的。
你说这陶行知先生,多有意思呀!面对犯了错的学生,他没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批评,而是用四块糖就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一块糖,是因为那孩子按时到了他的办公室,这说明孩子守时,陶先生就给了奖励。
这一开始就让我有点意外,犯错了还能得糖?接着呢,陶先生又给了第二块糖,说是因为那孩子听到他制止打人,立马就停手了,这是尊重师长,懂得听话。
等到第三块糖,是因为孩子说自己打人是因为对方欺负女同学,自己有正义感。
哇,陶先生能从孩子冲动的行为里看到这份正义的心,真的太了不起啦!最后一块糖,是因为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要是我小时候遇到这样的老师,那得多幸福呀!陶行知先生用爱和理解,而不是责骂,让孩子自己明白了道理。
这四块糖,就像是四颗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了孩子的心,也照亮了咱们这些读故事的人的心。
我觉得在生活里,咱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得多学学陶先生,别动不动就发火,多去发现别人的好,多给点鼓励和温暖,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好啦,今天就跟你们唠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下读陶行知四块糖故事的感受,真的太让我感慨啦!你们想想看,一个孩子犯了错,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得挨顿骂呀?可陶行知先生不这样。
这孩子到办公室,陶先生先给了一块糖,就因为孩子按时到了,这多让人意外呀!然后又给一块,是夸孩子听话,能及时住手。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温暖,这么有智慧。
陶先生没有强硬地去指责,而是用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自己心里就明白了对错。
这四块糖,就像是魔法糖一样,把一个可能会变得很糟糕的情况,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和成长的瞬间。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们身边的大人都能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那该多好。
孩子们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而是会因为有这样温暖的引导,变得越来越棒。
三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
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
”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
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
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就牵
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陶行知被称为人民的教育家 ,他忠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我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二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陶行知与四个糖块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个糖块的故事早到的糖听话的糖,见义勇为的糖,知错的糖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
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扩展资料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三颗糖经典教育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案例分析: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话说有那么一回,陶行知老先生遇到了个调皮的小家伙,名叫小明。
小明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小捣蛋”,不是今天弄哭了女同学,就是明天把教室的窗玻璃给砸了。
老师们提起他来,都是摇头又叹气。
可陶行知老先生不一样,他啊,眼里总是带着笑,心里装着大智慧。
这天,小明又闯祸了,被带到了陶行知面前。
小明心里那个忐忑啊,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他低着头,小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就等着挨一顿狠批。
没想到,陶行知老先生没急着发火,反而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糖果,递给了小明。
小明愣住了,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老先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来,孩子,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这说明你很有时间观念,懂得尊重老师。
”小明一听,愣住了,心里那个感动啊,就像是春天里的小溪,潺潺流淌。
他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剥开,那甜味,甜到了心坎里。
他心想:“原来,犯了错也能得到奖励啊!”接下来,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次他说:“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听说你砸玻璃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同学不被外面的坏人欺负。
虽然方法不对,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勇气有担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明听完,眼眶都红了。
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个小捣蛋,在老师眼里竟然还有闪光点。
他接过第二块糖果,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情。
正当小明沉浸在感动中时,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第三块糖果,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块玻璃,其实早就该换了,只是学校一直忙没来得及。
你这一砸,倒是提醒了我们,得赶紧换新的了。
所以,也算是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嘛。
”小明这下彻底被征服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他接过第三块糖果,心里暖洋洋的,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正在慢慢成长,变得更好。
从此以后,小明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努力学习,乐于助人。
同学们都说他变了,老师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黃山谷在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黃山谷,他喜歡做那些淫詞豔賦,寫那些情詩什麼的,讓人家起邪思的。
有一天就跟一位畫家,這個畫家叫做李伯時,是很擅長畫馬的,兩個人去拜見圓通秀禪師。
畫馬的李伯時就請教禪師,禪師就跟他講,說你不要畫馬,因為你畫馬,念念都想著馬,將來就有可能墮到馬身,一切法由心想生。
你為什麼不想佛、不想菩薩,為什麼要想馬?馬是畜生道,勸導李伯時不要畫馬。
旁邊這位黃山谷聽了以後就在那裡笑,禪師見到他很不正經,就怒斥他。
黃山谷說,難道我將來也會墮馬身嗎?禪師說你寫這些淫詞豔賦,誘惑人起邪思,你將來不僅可能馬身沒有辦法,你將來會墮地獄。
黃山谷聽了以後,因為他知道這位秀禪師是已經開悟了的禪師,他聽了他的話很害怕,從此就絕筆,不再寫這些淫詞豔賦。
古人還能從善如流,還能得救,如果他不停止,真的來生一定墮地獄,這一生不得好死。
我們冷靜的看看這個世間,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哪怕是再有名的,你說有幾個得好死的?所以要永離綺語。
講話不講則已,講出來的話必須是利國利民,必須是治國安邦,導人以正。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斥之,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
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
可一見面陶行知沒有急於批評,卻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訝地接過糖。
此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快糖放到他的手上:“這第二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
”王友瞪大了眼睛。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喊到:“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啊……”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了第四塊糖遞過來:“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只可惜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孩子。
陶行知与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
陶行知看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
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给你的。
学生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
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给学生,说这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
学生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
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学生,我已经调查过了,你只所以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
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
学生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
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扔他。
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今天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去了。
不要挤兑孩子袁庆国常常和同事们谈起好老师的标准,我总是不假思索的说:爱所有的学生,老师们于是就摇头,就叹息。
班主任当的时间长了,每天鸡毛蒜皮的琐事,经常触我之怒,让我不胜其烦。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念叨那两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于是我就会心平气和,就会精神抖擞。
这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班级34个学生,竟然来自8所小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相去甚远,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班级的前15名基本可以到年级的前40名,但第16名就可以到100名以后,中间60多名一片空白。
后面有18名同学课上无心学习,成心捣乱,课下作业几乎是空白,成绩基本靠天吃饭。
纪律问题更是此起彼伏,让我每天生活都很充实。
面对这些困难,牢骚没有用,放弃更不行。
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从网上又重新系统地阅读了许多名师的宝贵经验,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教育》,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和许多伟大的人一样,陶行知的成功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信念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5年,当时陶行知正在长沙担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长。
有一天,陶行知到一个小村庄去考察,在回程的路上,他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看起来非常饿,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继续走着,又遇到了第三个孩子。
这个孩子的情况和前两个孩子差不多,他伸出一只手,向陶行知要糖吃。
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第三颗糖,交给了孩子。
陶行知走到了村子的出口,正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第四个孩子。
这个孩子跟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他伸出一只手,要糖吃。
陶行知看了一眼剩下的最后一颗糖,他忽然醒悟了,意识到这个孩子并不饿,他只是跟着别人玩,想要多一颗糖而已。
于是,陶行知把手伸进了口袋,但他并没有拿出最后一颗糖给这个孩子。
相反,他把手缩了回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只有四颗糖,我不能再给你一颗了。
”这个故事虽然显得很简单,但却传递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种深刻理解。
陶行知用糖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而不求回报。
教育应该是互动的,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
陶行知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常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思想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以启示,让他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根本途径。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
他用四颗糖的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教育道理: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给予,更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
嘿,你知道陶行知先生和那三块糖果的故事吗?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呢!哎呀呀,这可多危险呀!他赶紧制止了这个男生,并且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早早地就在校长室等着啦。
那个男生忐忑不安地来了,心里肯定在犯嘀咕呢,心想:这下惨了,不知道要被怎么惩罚呢!陶行知呢,却笑眯眯地掏出第一块糖果递给男生,还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啥?这是奖励?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陶行知接着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哇塞,这男生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吧!然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
”
哎呀呀,这男生估计感动得不行了吧!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不该打人。
”陶行知哈哈一笑,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吧!”你说这陶行知先生是不是超级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多啦!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吗?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呀!就像陶行知先生一样,用理解和爱去对待别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呢?别总是急着发脾气,要试着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呀!就像那几块糖果,看似简单,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呢!你说是不是呀?。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摘要:一、陶行知简介二、三块糖的故事背景三、故事情节及寓意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块糖的故事就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的一个生动例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陶行知在我国一所小学任教。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名叫陈毅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吃糖果,于是他走过去询问情况。
陈毅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但陶行知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一块糖,表示对他的诚实表示赞赏。
不久后,陶行知又在课堂上发现陈毅偷偷睡觉,他再次走过去,给了陈毅第二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
当陈毅第三次在课堂上犯错时,陶行知又给了他第三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信任。
这三块糖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都不理解陶行知的行为。
但陶行知却说:“我给陈毅三块糖,一块是赞赏他的诚实,一块是尊重他的个性,一块是信任他能够改正错误。
我相信他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自己改正错误。
”故事的寓意在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陶行知用三块糖的方式,让陈毅感受到了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激发了他自觉改正错误的动力。
这种方式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注重启发。
三块糖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总之,陶行知的三块糖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四颗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小村庄。
有一天,陶行知老师到了一所农村小学,他看到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都在吃糖,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教育实验。
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要答应我,等到放学了才能吃。
”学生们都兴奋地答应了。
陶老师拿出了四颗糖,然后对学生们说,“第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家里能够帮助父母做事的同学。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孩子,把第一颗糖送给了他。
接着,陶老师拿出第二颗糖,说道,“第二颗糖,我要送给在学习上能够取得进步的同学。
”学生们又开始竞相举手,陶老师挑选了另外一个孩子,把第二颗糖送给了他。
第三颗糖,陶老师说,“第三颗糖,我要送给在班上能够帮助同学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平时乐于助人的孩子,把第三颗糖送给了他。
最后,陶老师拿出了最后一颗糖,他说,“最后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他。
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按照约定,没有立刻吃糖,而是等到回家后才品尝了陶老师送给他们的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老师通过这个小小的教育实验,教会了学生们分享、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道理。
这四颗糖不仅仅是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陶行知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老师的“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好的童话故事,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有一则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三颗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的陶行知已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
有一天,他到一个小学去视察,当他走进一间教室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学生在吃糖。
陶行知并没有责备这名学生,而是冲着全班同学说,“我有三颗糖,我要送给你们,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用最好的态度来接受。
”于是他把糖递给了第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接过糖之后,陶行知又对他说,“你可以把这颗糖吃掉,也可以留着,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用最好的态度来对待这颗糖。
”接着,陶行知又把另外一颗糖送给了第二个学生,同样地,他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
最后,他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第三个学生,同样地,他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陶行知并没有责备那个学生在课堂上吃糖,而是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其次,他通过送糖的方式,教育学生要用最好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事物。
最后,他通过这个小小的行动,传达了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感受到他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陶行知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有宽容的心态,更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当下的社会中,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这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小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当下的社会中,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对于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用最好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教育启示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教育启示陶行知的三颗糖故事是有关一位古代名叫陶行知的通才的一个小故事。
陶行知是晚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人知识渊博,在艺术和技术方面,无所不能。
有一天,他邀请了一个叫谢的朋友来他家做客,谢很惊讶地发现,陶行知的书房里摆着一块巨大的蜡烛,上面放着三颗糖。
他很好奇,就问陶行知:“这三颗糖代表什么意思?”陶行知微笑着答道:“这三颗糖代表忙碌的一天,必须把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精心准备,有计划地安排时间,然后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听了这句话,谢的内心很深受感动,他开始思考,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效地利用时间?陶行知接着又说:“你看这第一颗糖,它代表早晨要有规律,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及早开始学习,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然后才能取得好成绩。
”谢再次感到教育的精神,说道:“确实,计划好早晨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做到有条不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陶行知又拿起了第二颗糖,“第二颗糖代表我们必须清醒思考,不要一意孤行,要多想一想,大胆用心,在做事情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当遇到问题时要思考其实质,这样才能取得好结果。
”谢也把陶行知的话记在心里,并深深思考他所说的话,说道:“不能只望着外在,而忽略实质,要多进行自我反思,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陶行知取出第三颗糖,“第三颗糖代表成功与否取决于时间的安排和把握,有时候可能需要牺牲睡眠,坚持反复实践,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三颗糖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多反思,好好利用时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牺牲睡眠,及时发现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故事中有一则让人感动的三块糖的故事。
在抗战时期,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转移到安徽黟县的武夷山。
那时,陶行知粮食困难,学生们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陶行知带队外出寻找食物,但困境仍然存在。
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善良的村民,村民从囤积的食物中拿出了三块糖给陶行知。
陶行知拿到糖后并没有立刻吃,而是将糖藏在了怀中。
学生们看到后纷纷询问陶行知为什么不吃。
陶行知回答道:"这三块糖是为我们所有人口袋里的每个人而准备的,而不是为我一个人准备的。
我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的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
"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是因为它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集体的意识。
陶行知不是自私地享受糖果,而是想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分享这宝贵的食物。
他的行为展示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职责和使命,将整个集体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集体主义的思维,关心他人的需求,尊重集体的利益。
他的行为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在团结互助的时刻坚持着集体利益。
所以,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不仅是一则感人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学习和践行的精神。
通过理解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互助,共同面对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第一篇: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案例分析: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和仁爱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在一座小村庄里遇到了一个小男孩,他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一块巧克力糖。
陶行知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然后问他手里的巧克力糖的来源。
小男孩说,他在村里的集市上找到了这块巧克力糖。
他看起来非常高兴,但陶行知立刻意识到,他可能会把这块糖全部吃掉,而没有与其他人分享。
于是,陶行知掏出了他的口袋,里面装着两块糖果,然后递给小男孩。
小男孩非常惊讶和开心地接过糖果。
他问陶行知为什么要给他这两块糖,陶行知说:“我希望你可以把这两块糖和
其他人一起分享,那样大家都能得到一点甜蜜。
”
小男孩点了点头,然后高兴地跑回了村庄。
他将一块糖给了他最好的朋友,另一块糖给了一个孤苦的老人。
然后两个人的笑容填满了整个村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像陶行知一样,分享和仁爱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快乐,并改善整个社会的氛围。
不要因为自私而贪婪地保留所有的糖果,而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三颗糖的故事
三颗糖的故事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
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
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
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
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教育小故事——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案例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
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
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
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心体验,他是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它比教师采用说教而是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效果要好很多。
再者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这个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件,当他要解决事件时,内心中就会有一个正确处理事件的航标,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事件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资料补充: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Shè)县人,原名文浚。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陶行知开创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