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教育意义
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人们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尊重他人,认可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及珍惜社会资源。
在故事中,老师通过给学生一颗糖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学生没有知足,而是要求多一颗糖,这使得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的无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应该有一颗知足的心,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沉溺于金钱或物质的享乐之中。
其次,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智慧,不要乱花钱,而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老师在四颗糖中,他花了很多钱,而学生却不明白他的用意,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合理地消费,不要乱花钱,把资源用在刀刃上,以便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最后,这个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自愿和责任感,及时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老师给学生四颗糖,学生把它们看做仅仅是一颗糖,而没有意识到老师所付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们要有责任感,去主动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并且去学会感恩,感谢他人为我们的付出。
总之,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给我们教会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意义,它既警示我们要知足,尊重他人,又警醒我们要有智慧,合理地消费,而且,还要有责任感,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最后,
还要学会感恩,懂得感谢他人的付出。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四块糖果”的教育理念。
这四块糖果分别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
这四块糖果不仅是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每个人做人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爱心。
陶行知说,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爱心。
爱心是人类的本性,也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就像一块甜甜的糖果,能够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关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
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
故事的第二块糖果是耐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耐心。
耐心就像一块酸酸甜甜的糖果,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犯错误、犯错,需要父母和老师有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只有耐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温暖。
故事的第三块糖果是信心。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信心。
信心就像一块清新的糖果,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取得成功。
只有信心,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故事的最后一块糖果是希望。
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需要给他们带来希望。
希望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的光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努力会有所回报。
只有希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爱心、耐心、信心和希望的传递。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去引导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四块糖果,给予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的感悟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的感悟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四块糖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行知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一位学生偷看并分享试卷答案给其他同学的情景。
陶行知并没有去处罚或指责这位学生,而是给了他四块糖,并对他说:“我给你的四块糖,你要分给班上每个同学一块。
但是,你觉得你做对了,可以多留一块给自己。
”这个故事传达了陶行知对于教育和品德的独特理解。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
首先,陶行知在面对这个学生的错误时选择了宽容和理解。
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他通过给予他糖果的方式表达了宽容之情,并给予他一个机会去反思和弥补自己的错误。
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
其次,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团队意识。
他要求这位学生把糖果分给班上的每个同学,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引导使得学生在相处中更加关注集体、关爱他人,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通过这种方式,陶行知在教育学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最后,陶行知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表达能力的态度。
他给学生自主选择是否留下糖果的权利,鼓励他们体现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陶行知相信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尊重并被视为一个有思想和能力的个体。
这种尊重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给予了我深刻的感悟。
他的宽容、培养共享精神和尊重学生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深思并融入这些思想,以培养更加有责任感、有品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四块糖果的故事读后感
四块糖果的故事读后感《四块糖果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四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通过糖果的故事,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四块糖果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触动。
故事的第一块糖果是关于一个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女孩子。
她的家境贫困,但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得到了一块糖果,这块糖果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点甜蜜。
尽管生活艰辛,她却始终坚信着美好的未来,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走出了贫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有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第二块糖果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富家子弟。
他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但却感到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个贫困孩子,他看到了孩子眼中的纯真和快乐,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温暖去温暖他人的心。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金钱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善良。
第三块糖果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失去信心的人。
他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在一次失败之后,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陷入了绝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孩子用自己的笑声和阳光,温暖了他的心。
他明白了生活中总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定能够迎接彩虹。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最后一块糖果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孤独的老人。
他生活在孤独中,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一个热情的孩子,孩子用自己的关爱和陪伴,温暖了他的心。
他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亲情和友情,只有拥有了这些,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关爱,用爱去温暖。
通过这四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叶圣陶和四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和四颗糖的故事叶圣陶和四颗糖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师和他的四个学生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叶圣陶老师善于鼓励学生、为学生着想的特点。
叶圣陶老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描写细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他的童话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观。
故事中,叶圣陶老师遇到了四个学生,他们分别是小杰、小芳、小明和小丽。
小杰、小芳和小明是三个普通的孩子,他们性格迥异,有的顽皮,有的内向。
叶圣陶老师首先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他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纯真和善良。
叶圣陶老师善于用故事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和世界。
他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需要爱心。
四颗糖故事中的糖,象征着生活中的甜美和幸福,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关爱。
小杰、小芳和小明这三个孩子是叶圣陶老师的学生,他们性格迥异,有的顽皮,有的内向。
但是,他们在叶圣陶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变得善良、勇敢、乐于助人。
叶圣陶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他鼓励孩子们要积极上进,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芳在叶圣陶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勇敢,敢于向黑暗势力挑战。
小明在叶圣陶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更加善良,愿意把自己的糖果分享给别人。
而小杰则变得更加顽皮,但是在叶圣陶老师的帮助下,也逐渐变得勇敢、善良。
叶圣陶老师在这个故事中,展现了他伟大的教育思想,他的善良和爱心,都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
通过叶圣陶老师的引导,四颗糖故事成为一段佳话,在叶圣陶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也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人。
四颗糖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更是叶圣陶老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需要爱心,同时也揭示了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
通过叶圣陶老师的引导,四颗糖故事不仅仅成为一个童话故事,更成为一段佳话,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叶圣陶和四颗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它的故事中所传递出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观,将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
四颗糖果的故事教育启示
四颗糖果的故事教育启示
故事中的四颗糖果代表着四种不同的教育启示:
1. 知识是甜蜜的:每颗糖果都是一种知识,无论是数学、语言、音乐还是艺术,每一种知识都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2. 多元发展:四种不同的糖果代表了不同的学科和技能,这提示我们要让孩子们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术成绩,还要培养他们的艺术、体育、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3. 平等教育:在故事中,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颗糖果,这体现了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团队合作:孩子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糖果,互相交换,展示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提醒我们要教导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实际上是指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而非叶圣陶。
这个故事是关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以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向另一个同学,他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要求这位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当学生按时来到办公室后,陶行知没有批评或责骂他,而是温和地递给他一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这说明你很守时。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表扬该生能够听从劝阻,及时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随后,陶行知解释了第三颗糖果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这名学生之所以砸人,是出于对同学受到欺负的愤怒,体现出一种正义感,尽管方式不对,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肯定。
最后,在学生深深感动并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了第四颗糖果作为奖赏,表扬他勇于承认错误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陶行知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培养了其正直、诚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人为本、宽容智慧的教育理念。
四块糖果的故事
四块糖果的故事
有一天,小明在学校里收到了四块糖果,他非常开心。
他决定把这四块糖果带
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当他回到家里,他看到了妹妹正在哭泣,于是他决定把其中一块糖果给了妹妹。
妹妹接过糖果,擦干眼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二天,小明带着剩下的三块糖果去了学校。
在学校里,他的好朋友小华因为
考试没考好而心情低落。
小明看在眼里,于是把一块糖果分给了小华。
小华接过糖果,感激地看着小明,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第三天,小明只剩下了两块糖果。
他决定把这两块糖果分别给爸爸和妈妈。
因
为爸爸和妈妈一直都很辛苦地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们,所以小明想用这两块糖果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爸爸和妈妈接过糖果,看着小明,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幸福。
最后,小明手里已经没有了糖果,但他却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他发现,
当他把糖果分享给他人的时候,不仅能够让他人感到快乐,同时也能让自己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
这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分享快乐和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就像糖果一样,快乐和爱是可以无限分享的,而且分享的过程中,幸福也会不断地传递下去。
因此,让我们都像小明一样,用心去分享快乐和爱,让这份美好的情感在我们
之间流动,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分享而变得更加美好。
愿快乐和爱永远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甜蜜的味道。
四块糖果的故事
四块糖果的故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名男生想用泥块砸同学,便及时制止。
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等候。
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看到那名男生正在等候,便掏出第一块糖递给了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说完又掏出了第二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糖。
见此情景,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流下了眼泪:“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
”陶先生这时又掏出了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四块糖果”的故事启示我们:一、私下批评比当众批评更易让人接受。
面对泥块砸人的男生,陶先生没有当众批评,而是让他单独去办公室,采取了私下批评的方式,给了他足够大的面子,这是促使他主动承认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冷处理”有时比“热处理”效果好,它既给犯错者留下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空间,又让教师自己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三、批评要建立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作风是男生流泪认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批评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陶先生拥有一颗慈悲平等的佛心,面对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他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用精练的、极富人情味的谈话教化学生,唤起了学生的知耻心、感恩心,充满了爱心、尊重、智慧与艺术。
五、表扬式批评比单纯性批评更容易打动学生。
对犯错的男生,陶先生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挖掘了他的四个优点:“你很准时”、“你很尊重我”、“你有正义感”、“你已认错”,并用四块糖果,不断给予肯定和赞美。
促使男生由开始的不安、疑惑转而惊喜,最后流下眼泪。
这泪水,有悔恨,但更多的应该是感动。
六、批评要注意把握火候,点到为止或适可而止。
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
他 们 的 错 误 , 以孩 子们 总 是 非 常 听话 , 所 不是 怕 被 罚 , 是 出 于 对 父亲 的尊 重 和 爱 。 ● 而
师 用 幽 默 的 批 评 方 式 总 比 直 接 的 批 评 方 式 要 好 得 多 . 幽 用 默 的 批 评 能 避 免 严 厉 的 批 评 带 来 的 逆 反 心 理 , 学 生 获 得 使
果 。 随之 , 行 知 又 掏 出 一块 糖 果 放 到 他 手 里 , : 这 块糖 也 是 奖给 你 的 , 为 当 我 不 让你 再 打 陶 说 “ 因
人 时 , 立 即就 住 手 了 , 说 明你 很 尊 重 我 , 应 该 奖你 。王 友 更 惊 疑 了 , 眼 睛睁 得 大 大 的 。 陶 你 这 我 ” 他
同学 呀 ! ”
陶 行 知 满 意 地 笑 了 , 随 即掏 出第 四块 糖 果 递 过 去 , : 为你 正 确 地 认 识 错 误 , 再 奖给 你 他 说 “ 我
一
块 糖 果 , 惜 我 只 有这 一 块 糖 了 , 的 糖 完 了 , 看我 们 的谈 话 也 该 完 了 ! 说 完 , 走 出了校 长 可 我 我 ” 就
行 知 又 掏 出第 三 块 糖 果 塞 到 王 友 手 里 , : 我 调 查 过 了 , 用泥 块 砸 那些 男 生 , 因 为他 们 不 守 说 “ 你 是 游 戏 规 则 , 负 女 生 ; 砸 他 们 , 明你 正 直 善 良 , 欺 你 说 有跟 坏 人 作 斗 争 的 勇气 , 该 奖 励你 啊 ! 王 友 应 ” 感 动 了 , 流 着 眼 泪 后悔 地 说 道 : 陶校 长 , 他 “ 你打 我 两 下 吧 !我 错 了 , 砸 的不 是 坏 人 , 是 自己 的 我 而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四颗糖”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小村庄。
有一天,陶行知老师到了一所农村小学,他看到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都在吃糖,于是他决定进行一次教育实验。
他对学生们说,“我有四颗糖,我要把这四颗糖分给你们,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要答应我,等到放学了才能吃。
”学生们都兴奋地答应了。
陶老师拿出了四颗糖,然后对学生们说,“第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家里能够帮助父母做事的同学。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孩子,把第一颗糖送给了他。
接着,陶老师拿出第二颗糖,说道,“第二颗糖,我要送给在学习上能够取得进步的同学。
”学生们又开始竞相举手,陶老师挑选了另外一个孩子,把第二颗糖送给了他。
第三颗糖,陶老师说,“第三颗糖,我要送给在班上能够帮助同学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争先恐后地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平时乐于助人的孩子,把第三颗糖送给了他。
最后,陶老师拿出了最后一颗糖,他说,“最后一颗糖,我要送给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同学。
”学生们再次举手,陶老师选择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把最后一颗糖送给了他。
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按照约定,没有立刻吃糖,而是等到回家后才品尝了陶老师送给他们的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老师通过这个小小的教育实验,教会了学生们分享、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道理。
这四颗糖不仅仅是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陶行知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老师的“四颗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好的童话故事,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
四块糖果的故事(大全五篇)第一篇:四块糖果的故事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
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
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
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
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第二篇: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去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动和启发。
其中,有一个关于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
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口袋里塞满了糖。
他把糖分给了家里的孩子们,每人一颗。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兴奋地品尝起来。
陶行知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暗自高兴。
就在这时,陶行知的父亲走了过来,他看到了孩子们手里的糖,问陶行知,“你怎么只给他们一颗糖?”陶行知笑着说,“我觉得他们只需要一颗糖就足够了,再多的话,他们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点了点头。
然后,他拿出了一枚硬币,递给陶行知说,“你拿着这个硬币去买糖吧,你自己也应该有糖吃。
”。
陶行知接过硬币,谢过父亲,然后跑到了糖果店。
他买了一颗糖,放进了口袋里,然后回到了家里。
孩子们看到他手里也有糖,问他,“你也有糖吃了吗?”陶行知笑着说,“是的,我也有了。
”。
孩子们惊讶地问,“那你怎么只买了一颗?”陶行知说,“我觉得一颗就够了,再多的话,我可能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
”。
父亲听了,笑了笑,拍了拍陶行知的肩膀,说,“好孩子,你真懂事。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行知不仅懂得节俭和勤俭持家,更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他从小就懂得顾全大局,不贪心不自私,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种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像陶行知一样,学会节俭和勤俭持家,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不要贪心不自私,要懂得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让我们从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四块糖的故事
四块糖的故事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第一块糖,是小明收到的礼物。
小明是一个爱吃糖的孩子,他收到这
个礼物后高兴地拆开包装,发现里面是一块颜色鲜艳、味道香甜的糖。
他把糖放进嘴里,沉溺在美妙的味道中,并感激那个送礼物的人。
第二块糖,是小芳和小红分享的糖果。
小芳和小红是好朋友,她们经
常一起交换糖果品尝。
一天,小芳拿出了一个很特别的糖果,她觉得
味道非常好,于是她拿起一半给了小红,小红也觉得味道很棒。
两个
小女孩高兴地一起分享这块糖果,仿佛品尝到了更多的快乐。
第三块糖,是小李遇到的好心人送给他的。
小李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每天都要为了一口饭吃四处乞讨。
有一天,他在路边走,一位
好心人主动递给他一块糖果,说:“小朋友,这是给你的礼物,希望你
过得好一些。
”小李接过糖果,无比感动,仿佛这一块糖果带给了他生
命的回馈。
第四块糖,是小刚和小华对一块糖产生争执的故事。
有一天,小刚和
小华发现了一块糖,他们都很想吃,却不肯相让。
两个小朋友开始抢
着拿糖果,最后糖果掉在了地上,弄脏了。
两个小朋友意识到错误,
他们一起把糖果拾起来,清洗干净,平分为二。
这块糖不再是他们的
奢侈品,而是一个让他们成长的教训。
四块糖,四个故事,它们背后包含着不同的寓意和启示。
或者是慷慨、或者是分享,或者是爱心、或者是成长。
不管是哪个故事,都带给我
们一份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相信美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
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
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
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
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男孩被这第二颗糖彻底击晕了,随着那个卑微的自我的倒下,之前的那些情绪能量失去了中心点,四处飞散。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
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在孩子开口前就收到了新的引力波信号,心花怒放的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这光芒,一直延伸,照耀到很远很远的宇宙边缘。
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
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
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
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的做法
评析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的做法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子与朋友分享糖果的经历,传递出了一种“与人为善,乐于分享”的价值观。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的做法可以被视为一个榜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故事中,陶行知把自己的四颗糖分成两半,一半给了自己,另一半则与一个陌生的小孩分享。
这种做法表达了他对他人的关心和慷慨。
相比之下,其他的孩子们都只顾着自己享用糖果,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
陶行知的做法启发了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需求,并愿意为他人付出一部分自己的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能够让他人感到温暖和快乐,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实际上,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中的做法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何关心弱势群体的需求。
通过陶行知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善举也能够给他人带来巨大的改变。
此外,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还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
和感受。
当我们愿意分享和帮助他人时,我们不仅仅是给予了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对方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尊重和关爱将成为一个良好社会互动的基础,带来和谐与平衡。
总之,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我们乐于分享,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注重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权益,通过小小的善举来传递温暖和关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四块糖果的故事
四块糖果的故事
从前,有四块糖果,它们分别是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
这四块糖果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它们经历了不同的遭遇和命运,最终却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红色糖果叫小红,它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坚强的糖果。
有一天,小红被一个调皮的孩子买走了,然后被扔进了一个角落。
小红并没有沮丧,而是努力地寻找机会逃跑。
最终,它成功地逃了出来,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黄色糖果叫小黄,它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糖果。
有一天,小黄被一群小虫子困住了,它们想把小黄吃掉。
小黄没有惊慌,而是想尽办法逃脱。
最终,它成功地躲过了危险,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继续享受阳光和空气。
绿色糖果叫小绿,它是一个非常善良和温柔的糖果。
有一天,小绿被一个小女孩买走了,然后被放在了口袋里。
小绿并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陪伴着小女孩。
最终,小女孩把小绿放进了一个漂亮的盒子里,对它非常好,让小绿感到非常幸福。
蓝色糖果叫小蓝,它是一个非常乐观和开朗的糖果。
有一天,小蓝被一只小鸟叼走了,然后被放在了树上。
小蓝并没有害怕,而是和小鸟成为了朋友。
最终,小鸟把小蓝带回了家,让它和自己一起生活,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这就是四块糖果的故事,它们分别展现了勇敢、聪明、善良和乐观的品质。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勇敢、聪明、善良和乐观,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归宿,过上幸福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像这四块糖果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朵玫瑰与四粒糖果_名人故事
三朵玫瑰与四粒糖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小学当校长时,有一次,校园的花房里开了几朵鲜艳的玫瑰,引来很多人的观赏。
师生们把它们当成了宝贝,一下课就围着玫瑰说笑着,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一天,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一个小姑娘走进花房,摘了一朵玫瑰就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静静地走近她,蹲下去问道:“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摘花呀?”姑娘羞涩地小声说:“我奶奶病得很厉害,我告诉她我们学校开了很好看的玫瑰,可是她有点不信,我想带一朵回去给她看,看完了我会送回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把小姑娘带回花房,摘下一朵玫瑰对小姑娘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接着他又摘了一朵,说:“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男生用一块石头砸同学,便立刻上前制止,并要这位男生过一会去他的办公室。
陶
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陶先生掏出一粒糖果给男生,说:“这粒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先生又掏出一粒糖说:“这粒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老师。
”那男生正想开口,陶先生再次掏出一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打抱不平,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这一粒也给你。
”男生感动得流下了忏悔的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这样去制止他。
”陶先生脸带微笑,拿出了第四粒糖果,说:“应该再奖你一粒糖,因为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
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
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
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
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奖励少些惩罚,
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树立的观念。
与孩子平等对话。
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
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
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
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魏书生班级管理学习心得
看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他的管理艺术,对于当班主任的我,受益匪浅。
多少人报苦怨累的教学工作,在魏老师眼里却是痴迷沉醉的享受。
这一切源于对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深刻和自觉地感悟,
对学生源自内心的深沉博大的真爱。
一帆风顺是每个人的良好愿望,但挫折逆境却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须。
战胜每一个困难,
反思每一项工作,在充实和超越中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成功。
作为班主任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班主任职能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
通过魏书生讲述他当班主任的经验,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作为教师,
他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
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
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
回想我过去的管班思路,才发现存在许多的弊端,最明显的就在于管
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学生常常无所适从,.
没有制度谈不到管理。
我校每学期开学都发给每位班主任本学期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志,又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
每个班级又结合自己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班级制度。
但我在执行中却忽略了制定之前应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
我在想,开学之始,当每位班主任拿到学校的制度准备制定班规时,是否也可以学学魏书生,给学生一定的明主,
让他们先学习校规,然后找出本班不足之处,再结合校规与班主任共同制定一个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班规,
让班规不再成为学生憎恶的法(罚)网,而成为他们加强自律性的一个心灵盟约。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
不做。
”
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
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
魏书生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
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面向集体又不能忽视个别教育工作,魏书生做个别教育工作的点子是极多的,大有随手拈来之意。
学生犯了错误,处理的方法就有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多种。
每周进行的选举,产生“闲话能手”、“逃避劳动能手”、“心胸狭窄能手”、
“最关心班级的人”、“做好事最多的人”、“本周进步最大的人”等等,这样既选先进也选后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效果明显。
而个别教育工作中,魏书生最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吕叔湘老先生说:“魏书生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
”为了转化后进生,魏书生一直要求全校专任教师
和兼课的校长主任们,都要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
他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
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
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
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
当然,咱们也帮助后进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
多么朴实的言词,多么深刻的内蕴啊!这不是我们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最好指南么!
、
四、大胆转化了管理机制
魏书生为班级重新建立起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我认为其新颖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全员参与,相互制约。
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
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
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
3、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有
大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他的“惩罚”措施就更具人性化,在处罚的同时还加强了语文作文能力,一举两得。
这一招实在高明。
4、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在整个讲座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魏书生以身作则的持之以恒精神。
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欠缺这一点,这又是成大事者必需的素质,教书育人的我们又有几个能做到他那样言传身教呢
作为班主任,向魏书生学习的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其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是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对认知规律的洞察,以及在心灵深处因沟通而实现的彼此切合,在此基础上,任何方法都将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