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
垓下之围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垓下之围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垓下之围观后感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垓下之围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垓下之围观后感1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
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
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
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
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
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
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
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
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
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
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
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
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
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
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
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
老农欺骗说:左。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垓下之战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陈舜臣。
小说以垓下之战为主线,以军事史为背景,展现了垓下之战的英雄壮举和智谋较量,塑造了一批忠勇仁智的历史人物形象。
小说以其雄浑的叙事气势、真实的历史背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读完《垓下之围》,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战争的残酷。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垓下之战的悲壮和壮烈。
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大军在秦军的围困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而秦军也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垓下之围中,每一个人物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小说中,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刘邦、韩信等历史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魅力。
特别是项羽,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的英雄人物,他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
在垓下之围中,项羽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智慧,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都展现了他的忠诚和胆识,让人敬佩不已。
此外,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真实和残酷。
垓下之围中,战场上的血腥和残酷令人心惊。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的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们为了信仰和荣誉,奋勇杀敌,最终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如此伟大。
垓下之围中,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同时也锻炼了人们的意志和品质,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通过阅读《垓下之围》,我对垓下之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小说中的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
他们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同时,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真实和残酷,让我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如此伟大。
对项羽人生悲剧的解读
项羽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楚汉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三个刀枪剑影的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经营天下。
他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争夺天下者就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英雄末路的悲剧,也就是说从性格上讲他缺少一代帝王的秉性和韬略。
《垓下之围》又分为三个小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我认为作为争王天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霸王别姬,私情满怀,轻重不分:故事的开始: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刘邦抓住了项羽及楚军的思乡情重,使出的攻心术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如果项羽当初不思回归,而是占据关中,称霸天下时,何来楚人沐猴而冠与四面楚歌?大丈夫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天下为公。
何来家乡与私情!由此可见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心胸。
接下来作者描写项王听到歌声的第一个反应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惊字,反映了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接下来的行动不是赶快想对策,却作诗别姬!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用武力夺得天下的项王,此时此刻他露出了小儿女态!情字当头,还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岂不人心涣散?就是为了安定军心他也不该如此。
关键时刻他应该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形势,赶紧寻找突围方法,以保全楚军实力为当务之急!重情是平常人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作为争天下者,在生死关口不以天下事为重,而重私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
借鉴对垓下之围的评价
垓下之围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
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1他不是输在军事才能2他是输在人格,对部下奖赏和对有才人弃用3他是天才,也对后人警告,不要刚愎自用4一个成败,需要系统的结合很多人的才能才可打得天下在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中,楚常胜而汉常败,但得到最后胜利的,却是汉而不是楚。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终於在乌江自刎了。
项羽对他自己失败的原因,可说至死还不明白。
他在垓下被围时,曾高歌致慨於“时”之“一利”。
他突围到东城时,又曾对他的残部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
然今卒於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在乌江自刎前,还对乌江亭长说他的失败是由於“天”。
真的项羽之亡“非战之罪”吗?真的所谓“天”或“时”可以支配人事吗?原来项羽之为人,能战而不善战,有战斗力而不知战略,这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战斗力好比是财产,而战略则好比是理财的方法。
有财产而不知理财,势必在用财之时,分配失当,终归是要贫困;有战斗力而不知战略,势必於用兵之际,调度失宜,结局又怎会不溃败呢?项羽在少年时代, 管说“愿学万人敌”,但他的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他却又仅“略知其意”便了事,“不肯竟学”。
后来因为累次打胜仗,他格外自负他的武勇而忽视战略的重要。
他在临死前还亲杀汉军多人,证明他之败亡非战之罪,大概人心目中所谓战,不过是冲锋陷阵斩将刈旗一类事而已。
从《垓下之围》中看项羽的重情重义
情 的语言 , 包含着他多么深沉 、 刻骨铭心的爱 !这个 曾经 叱咤风云 , 万人敬仰的盖世英雄 , 竞落得如此悲
怆 的结 局 。那 么 , 面对 这样 一 个结 局 , 项羽 会 怎么 想
呢?他想到的不是 自身 的安 危 , 没有为 自己的性命 担忧 , 而是想到他一生 中最真爱的两件宝贝 : 与 自己
( 6 ] 云 国湘 . 司 马迁 《 史记 ・ 项 羽 本纪 》 赏析 ( J ] . 现 代汉 语
( 文学研究 ) , 2 0 0 8 ( 1 1 ) .
已身受十几处重伤 。正在 项羽与汉 军激烈 地厮杀 中, 他竟看到 了 自己的敌人——_ ’ 汉军骑兵司 马 吕马 童, 于是 说道 : “ 若 非吾 故人 乎?吾 闻汉 购我 头千
作者简介 : 王娜 ( 1 9 7 6一) , 女, 辽 宁营 口人 , 营 口职业技术 学院, 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 文学研 究。
・
2 O・
志 。他绝 不 能抛 下 如 此 忠 诚 的部 下 , 他 更 要 为 了这
世的杀秦英雄 , 拔剑 自刎 , 年仅 3 1 岁。
项 羽 死 前将 宝 马赠 给 乌 江 亭 长 , 将 人 头 赠 给 故
汉语 ( 文学 研究 ) , 2 0 0 9 ( 5 ) .
正如胡 曾在《 乌江》 一诗中写 到: “ 争帝 图王势 已倾 ,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 耻 向东吴再起
兵。 ”
[ 3 ] 杨 宁宁. 论 历代 咏项 羽诗 及其 道 德评 价 [ J ] . 学术 论坛 ,
锋 陷阵 , 掩护士兵突围。项 羽堪称是爱兵 如子 。此 次 战役不仅出神入化地显示 出项羽神勇威猛 , 也体
一代枭雄慷慨悲歌——从《垓下之围》看西楚霸王的悲剧结局
) ,云南梁河人 ,德宏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研究方 向:汉语言文学及教
7 1
莫建方 : 一代 枭雄
一
慷慨 悲歌
、
生动传 神 的场面 描写
“ 百 余人 耳 ” 。再 战 ,余
“ 二 十八 骑 ” 。项 羽对 将
《 垓下 之 围》是 《 项羽本 纪 》 中的精彩 片段 士 言 : “ 吾起 兵 至今八 岁 矣 ,身 七 十余 战 。所 当 之一 ,本 文通过 三个扣 人心 弦 的场面描 写 ,展现 者破 ,所击 者服 ,未尝败 北 ,遂 霸有 天下 ” 。便 将 了项羽 面对强 敌时所 表现 出的毫 无惧 色 、奋 勇善 二 十八 骑 分兵 四队 , “ 项 王 大 呼驰 下 ,汉 军 皆披 战 、愤 激无奈 的失败英 雄形 象 。 靡 ,遂斩 汉一将 ” 。 “ 项 王嗔 目叱之 ,赤 泉侯人 马 ( 一 )霰王 别姬 。在 四面楚 歌之 中 ,英雄 失 俱惊 ,辟 易数 里 ” 。 “ 项 王乃 驰 ,复 斩汉 一 都 尉 。
展 现 了 广 阔 的生 活 画 卷 ,描 绘 了 栩 栩 如 生 的历 楚 汉 相 争 至 兵败 自刎 的 全过 程 。时 间跨 度 长 ,人
史 人物 形象 。 《 史 记》按 体 裁 可 以分 :“ 十二本 物众 多 ,事 件繁 杂 ,但 文章 并 不 繁 复冗 长 。而 是
纪 ,三十世 家 ,七 十列传 ,十表 八 书 ” 。共 一百 精 选 了起 义 灭秦 、 巨鹿 之 战 、鸿 门宴 、垓 下 之 战 三 十 篇 。五种 体 裁 相互 补 充 。主 要 是 以人 物 传 等 几 个 重 要 事件 ,勾 画 出 了历 史 全 貌 ,表 现 出 了
造成 “ 政 由 羽 出 ”的 政 治局 面 。 司马 迁 摈 弃传 多重 性 格 ; 《 垓 下 之 围》 的 战争 场 面描 写 ,更 多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垓下之围〉读后感》读完《垓下之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最终在垓下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文章中对他穷途末路时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英雄的悲壮。
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却把他重重包围。
在这样的绝境之中,项羽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他的不甘心和不屈服。
他夜里起来在营帐中喝酒,对着心爱的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歌声中饱含着他对往昔辉煌的追忆,对如今困境的无奈,以及对虞姬深深的眷恋。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紧皱的眉头,那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握着酒杯微微颤抖的手。
他是多么的不甘心啊,曾经率领着千军万马征战沙场,如今却被困于此,四面楚歌。
虞姬在一旁应和着他的歌声,翩翩起舞。
她深知项羽的困境,也明白自己的命运。
可她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抱怨,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项羽,给予他最后的温暖和安慰。
她的舞姿或许不再轻盈,她的面容或许带着泪痕,但她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深情。
项羽在这样的时刻,依然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霸气。
他带着八百多名壮士趁夜突破重围,向南疾驰而去。
直到天亮了,汉军才发觉,派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这一路的逃亡,该是多么的艰辛和危险。
他们饿着肚子,疲惫不堪,还要应对后面汉军的追杀。
可项羽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奋力前行。
后来项羽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羽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汉军因此追上了他们。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项羽感到惋惜。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个错误的指引就让他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捉弄吧。
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了。
而汉军骑兵追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就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多次战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垓下之围》有感
《垓下之围》有感教科院 13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崔豪 20130401021024有人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项羽之死并非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成者王,败者寇。
”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败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败的点点滴滴吧:霸王别姬——英雄多情,四面楚歌,霸王傲气不减在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
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东城快战——骁勇善战,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
然霸王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
4、读《史记.垓下之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史记.垓下之围》《垓下之围》主要写了霸王别姬、垓下突围、乌江自刎三个情节。
表现了项羽在人生的低谷,依然悲歌慷慨,英勇就义。
赞扬了项羽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
霸王别姬展现了项羽多情的一面,在这人生的低谷任然放不下美人虞姬。
面对美人,项羽悲歌慷慨。
把项羽一心想保护美人,但有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霸业已逝之际,项羽和美人难舍难分,一个多情重义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项羽的多情重义、爱美人至深使他一直成为女子追求的偶像。
垓下突围项羽带领部下进行突围,他的气势就压倒了汉军,他所攻之处皆破。
表现了项羽的骁勇善战,所向无敌,他的气势力压群雄。
身处险境任然战无不胜,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在战场上依然豪迈激昂,充分体现了男儿的英雄本色。
但是他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天命,就体现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把不知道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但是他的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气势足以让人羡慕和敬佩。
乌江自刎项羽见大势已去,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深深的责备自己罪孽深重。
毫不畏惧死亡,项羽以死谢罪,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在这紧要关头,他深深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他不想忍辱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慷慨赴死。
体现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正是项羽的气节所在,让后人赞叹。
总之,项羽是一个英雄,他光明磊落,勇武豪壮,骁勇善战、多情重义,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这是一个悲剧。
司马迁将自己对项羽的赞赏和惋惜全部动情的写在了这篇文章里,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之歌。
激励读者要在生活中要化逆境和不顺为奋斗的动力,这才是司马迁透过项羽的悲剧留给我们的启发。
课题研究论文:《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垓下之围》的悲剧美及其生成艺术《垓下之围》是长达五年(前206年――前202年)的刘项之争的大结局,主要写了三个场景: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整个场面写得气壮山河,悲凉凄怆。
浓烈深沉的悲剧美是这篇文章最为突出的特色。
对此,已经有学者有过关注,如彭新有从英雄事业的幻灭,男人情感的剥夺,性格的悖论悲剧,人格悲剧,历史的悲剧五个方面对垓下之围时项羽形象的悲剧性进行了赏析。
张天兵的《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情》一文把项羽的悲情概括为“七情之悲”: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这两篇文章对《垓下之围》的悲剧性的分析是全面的,也非常深刻。
但是就笔者看来,该文的悲剧性结局带给读者的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也不容忽视,这三种感受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哀的氛围,让人唏嘘叹息,感慨落泪。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场景中,项羽这样一个西楚霸王,盖世英雄竟然落到了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与自己的爱妃诀别的地步,一曲“虞兮之歌”和“泣数行下”的细节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和对眼前处境的无奈,空有一身本领,满腔气概,却无力回天,场面苍凉悲壮,清代吴见思对于司马迁的这种写法评价很高,他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
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
至此极也!”此外,东城快战中,项羽迷路失道后被骗,那种再次被围之悲;所率将士从数十万之众减少到八百余人,再到百余人,28骑,26骑的大势将倾之悲;乌江自刎中慷慨赴死,不忍苟且偷生的陈辞之悲,无不让人悲叹同情,与之共鸣。
其次,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悲壮场景,让人惊叹,不由得让读者对项羽这位英雄肃然起敬。
朱光潜在谈到悲剧艺术时说:“悲剧情感区别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又特别强调说:“悲剧化悲痛为欢乐,把悲观主义本身也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垓下之围》中这两个场景正是把上面所讲的悲哀氛围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作者:赵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9期摘要:《垓下之围》中,司马迁细节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
在充分展现项羽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霸王的悲剧形象,如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东城快战的匹夫之勇;乌江自刎的自暴自弃,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形象。
关键词:垓下之围项羽悲剧性格作者简介:赵宇(1977—),男,江苏仪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讲师,文学学士《垓下之围》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之一,其节选部分出自《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垓下之围》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1.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霸王别姬是全剧的序幕,司马迁细腻描叙项羽在四面楚歌、骏马长嘶的惊魂之夜,点亮灯烛,夜起帐饮,慷慨悲歌的场景。
项羽被围垓下,军情急迫.但此时此刻他最最割舍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爱妃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凄婉、哀怨、悲凉的歌声,融入四面八方呜呜的楚歌声,穿透浓重的夜色,在垓下兵绝粮尽的楚军营垒上空飘荡……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楚汉之争终章:垓下之围,虞姬自刎乌骓殉江,项羽注定是悲情英雄
楚汉之争终章:垓下之围,虞姬自刎乌骓殉江,项羽注定是悲情英雄原创2021-08-21 20:30·讲故事的老李子01刘邦不讲信用,趁你病要你命公元二零三年九月,项羽接受刘邦的请求,楚汉双方签订了以鸿沟为界的和约之后,项羽天真的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不动干戈了,就返回彭城。
刘邦也引兵西归,张良说:“如今天下大半属汉,诸侯又都拥护大王,这时项羽兵疲粮尽,正好联合诸侯,乘机进击。
如果放他走了,岂不养虎为患吗?”陈平、随陆等谋士都说:“子房的话极有道理。
要是把天下分成楚河汉界,各守疆土,天下怎能统一?主公不要在犹豫了。
”刘邦认为很有道理,于公元前二0二年十月,引兵东进,来到阳夏,他派出使者请韩信、彭越立即发兵,命令汉将刘贾同时前来会合。
项羽得知汉军越过鸿沟,气得圆睁虎眼,大骂刘邦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当即命令大军停止前进,派钟离昧、季布回兵反攻。
汉军来到固陵,没想到楚兵突然回头反击,一时乱了阵脚。
刘邦忙令王陵、樊哙、灌婴、卢绾四将,率骑参战,大军则据险安营扎寨。
汉兵虽多,怎敌过楚兵勇猛,王陵、樊哙等人,也非钟离昧、季布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钟离昧、季布不肯罢手,跃马横戈,紧追不放。
刘邦见先锋失利,连忙打开营门,擂鼓助威,各营兵马鱼贯杀出,朝钟离昧、季布包抄围拢过来。
项羽一见,按捺不住,两腿一夹,乌骓马撒开四蹄,江东健儿紧紧跟上,直向刘邦大营冲刺。
汉兵也着实窝囊,听到乌骓的嘶鸣,就吓得四下逃窜。
刘邦眼见军阵已乱,慌忙鸣金收兵,退入营寨,幸亏弓箭手守住营门,使楚兵不敢前进。
半日交锋,汉兵就折损了几千士卒。
楚兵又在营外呐喊叫阵,刘邦急得手足无措:“似此进退维谷,奈何,奈何!”张良宽慰道:“大王何须忧虑,楚军粮草早被刘贾烧毁,粮道又被彭越切断,他们只不过虚张声势。
我军只要深沟高垒,楚兵不敢久留!”刘邦也自觉好笑:“对呀!我真是糊涂了。
不过霸王不死,我无法高枕无忧。
韩、彭等人,迟迟不肯发兵,实在可恶。
”张良说:“韩信、彭越见霸王败局已定,自己却仍无封地,当然不肯卖力。
项羽垓下之围读后感
项羽垓下之围读后感读项羽垓下之围的故事,就像是看一场超级英雄从云端坠落的大戏,只不过这个英雄是自己把自己给坑了。
首先得说,项羽这人可真够猛的。
在垓下之前,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力能扛鼎,打起仗来猛得像头狮子。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那气势简直就是告诉全世界:“我项羽来了,你们都得给我闪开!”他带着楚军就这么把秦军打得屁滚尿流,这种霸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可是呢,到了垓下就不一样了。
他就像是个骄傲过头的学霸,平时成绩太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结果在一场超级重要的考试里栽了大跟头。
他为啥会被围在垓下呢?这得从他的性格说起。
他太自负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范增那么个厉害的谋士,给他出主意,他就像个叛逆的小孩,不听不听就不听。
刘邦呢,虽然打仗没项羽厉害,可是人家会用人啊,身边一群谋士武将帮着出谋划策。
项羽这边呢,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瞎琢磨,能不出问题吗?再说说垓下被围之后吧,晚上听到四面楚歌。
这时候的项羽,估计心里是五味杂陈。
他以为楚地都被刘邦占了,那心情就像是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一样。
他和虞姬的那段故事也特别让人感慨。
虞姬是个烈性女子,在那种情况下,不想拖累项羽,就自杀了。
我就想啊,项羽这时候得多难受,自己最爱的女人在面前死去,他的世界估计都崩塌了一部分。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项羽虽然是个大英雄,但在感情上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然后项羽就开始突围了。
他带着八百多人就往外冲,那画面就像游戏里一个超强的玩家被一群小怪包围,还想着杀出一条血路。
他到乌江的时候,亭长让他渡江。
这时候项羽要是渡江了,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呢。
可是他不,他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了。
这一点我觉得他有点轴,太要面子了。
要是换了刘邦,估计早就拍拍屁股上船,管他什么面子不面子,先保住命再说。
项羽最后选择了自刎,他这一死,就像是一颗超级耀眼的星星突然坠落。
他的一生,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从他的故事里,我就觉得做人啊,不能太自负,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不能太要面子,该低头就低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垓下之围中最能体现项羽心境的动词
垓下之围中最能体现项羽心境的动词
摘要:
1.分析文本内容
2.确定垓下之围的背景
3.探讨项羽心境的动词
4.总结并提出现象背后的原因
正文:
在《史记》的《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心境变化的生动写照。
在这场战争中,最能体现项羽心境的动词是“溃”。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垓下之围的背景。
公元前203 年,楚汉相争进入尾声,楚军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
楚军粮草匮乏,士气低落,陷入了背水一战的绝境。
项羽作为楚军的主帅,面对如此险境,他的心境波动起伏,焦虑、紧张、悲壮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在这场战争中,项羽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形势愈发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他不断地激励士兵,身先士卒,勇敢地与汉军作战。
然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楚军渐渐支撑不住,最终导致“溃”。
这里的“溃”,既体现了项羽坚决抵抗的决心,也暴露了他对战局无法挽回的无奈。
在激烈的战斗中,项羽努力坚守,试图扭转局势,但面对汉军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承认失败,选择撤退。
这一“溃”,成为了他心境变化的最好注脚。
通过分析垓下之围中项羽心境的动词“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将,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但最终无法抵挡历史潮流的无奈。
从《垓下之战》看项羽的悲剧-文档资料
从《垓下之战》看项羽的悲剧-文档资料从《垓下之战》看项羽的悲剧西楚霸王――项羽,为千古叱吒风云之英雄,其一生充满传奇性及戏剧性,司马迁对他极尽推崇,把他塑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这位空前绝后的集辉煌胜利和悲壮结局于一身的英雄人物,正是李清照心目中、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典型形象。
而他结局的悲壮,主要是通过《垓下之战》这节表现出来的。
《垓下之战》节选自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内容由“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部分组成,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塑造了项羽“英雄末路”的形象。
文中首先着力突出了项羽的“勇”。
这是一次必然以败亡结束的战役,项羽自己深切地知道这一点。
虽然明知一死是不免的,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
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
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田夫的欺骗也肯定让他倍感失落,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他要以二十八骑对付数千汉军,而且要“三胜之”,“为诸军溃围,斩将,刈旗”;他继而镇定自若地制定了正确的战术:“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期山东为三处”。
他果真做到了三胜汉军,而且做得很出色:他先是大呼一声,斩一汉将,“汉军皆披靡”,这是一胜;然后怒目一嗔,赤泉侯辟易数里,这是二胜;最后破围合兵,再入敌阵,又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是三胜。
他的超人神勇,使他的部下也不得不伏地敬服。
最后,在乌江边,他将自己的宝马送给了舣船救主的乌江亭长,然后返身冲入敌阵,杀汉军数百人,然后以头颅赐故人吕马童,坦然地自刎而死……在这里,司马迁以裹雷挟电般的神奇笔调,为我们层层深入地突现了项羽的“勇”。
项羽的勇敢不是一般的勇敢,而是一种超人的神勇,具有压倒一切的威势。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
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导读:本文是关于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希望能帮助到您!论《垓下之围》中的项羽作者/沙海艳《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
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在垓下之围这一场景中,先写项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立见项羽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接着写项羽的种种表现,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后“大惊”,并且“夜起”、饮酒。
一位力能拔山、豪气盖世的英雄竟然有这些惶惶不安的举动,也反衬出气氛的高度紧张。
这时的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的战败已经不可挽回,想到自己力能举鼎、纵横天下,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美姬和宝马都不能保护,项王禁不住慷慨悲歌,潜然泪下。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性格的另一面。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项羽是一位天下皆知的大英雄,但那时那地的项羽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项羽本是一个勇猛豪爽,甚至有点冷血的大丈夫,但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却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位铁血英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手下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这悲歌与流泪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场景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虽然明知不免一死,然而面对越来越近的死神的阴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而起,神勇倍增。
他告别了心爱的美姬,抹干了死别的泪水,仅带了八百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冲破数重包围,向南撤退。
在五千汉军的追击下,他手下的勇士越来越少,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至东城时锐减至“二十八”人,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是田夫的欺骗,这也是项羽为以往的残暴付出的代价,揭示了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在这时,他决定不再奔走逃避,他向部下许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垓下之围的意象
垓下之围的意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英勇和坚定:垓下之围中的楚国王子和军队表现出英勇和坚定的品质,他们对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令人钦佩。
悲剧英雄:楚国王子在垓下之围中被描绘成一个悲剧英雄,他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侠骨柔肠:在垓下之围中,楚国王子表现出侠骨柔肠的特点,他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亲情和友情的忠诚,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宁死不辱、知耻重义:在垓下之围的描写中,楚国王子展现出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他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表现出了他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和对道义的坚守。
总之,垓下之围的意象主要是以楚国王子和军队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英勇、坚定、悲剧英雄、侠骨柔肠、宁死不辱和知耻重义等特点,展现了他们对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七情之悲”
一篇《鸿门宴》,让我们了解了一段风云历史,两位英雄人物。
但单从这篇文章,或从传统的文化认识出发,人们往往是尊刘贬项。
这其实不够公正,我们要跳出世俗的观念,拨开层层迷雾,去见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楚霸王。
我们就从太史公的《垓下之围》来看吧。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
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
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
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
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
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
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
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
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
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
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
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
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
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
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
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
老农欺骗说:左。
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
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
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
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
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
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
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
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
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
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
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
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
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
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
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
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
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
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
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
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
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
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
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
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
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
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