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学校缺乏完善“工学结合”的专门管理体系,课程设置不科学,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为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建立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因地制宜建立教学性实训基地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刘日鑫(197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陈晓松(197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改性。(江苏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21)和2010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k2010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4-02

一、目前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引导,但缺乏专项资金进行资助。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和分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积极鼓励高职教育改革。

2.校内被动尴尬。第一,校内没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系统。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缺乏管理力度,一般都由其他管理部门附带。由于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对于工学结合只是流于形式。如没有较好的管理制度及跟踪监督体系,半年的学生顶岗实习几乎是“放羊式”实习,没有起到工学结合的实际意义;由于缺乏专门人员,大部分学校校外实训基地联系与建立是由专业教师负责,而专业教师往往课务繁多,在联系企业方面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企业缺乏充分的沟通,不能及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时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暂时建立了合作关系,最终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及企业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得不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工学结合队伍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有“双师结构”的管理队伍,院系和专业层面上双师队伍也不够健全。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仍然传统。大部分专业课程仍然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授课,没有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缺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即使有些试点专业已实

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部分老师仍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原因之一是部分学校教学软硬件条件不够,没有条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原因之二是部分老师也许没有充分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观积极性不够。原因之三是学生对该种教学方法的反映褒贬不一,导致教师在贯彻执行方面信心不足。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模式主题的改变,还应该是观念的改变,只有被大多数老师认可了,才能有内在动力去实施执行。

3.企业热情不高,实习效果不佳。由于企业要拿出专门的场地、设施和技术指导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一是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二是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没有多大的“利益”,虽然工学结合能给企业带来一些“隐性”的好处,但企业一般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在没有明显利益的情况下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再者,企业参与了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这些都抑制了他们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另外,学生的管理问题复杂,校企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企业疲于应付。

二、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学的重大改革,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还需要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学生

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事故处理办法,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及订单培养。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需要场地、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政府应针对企业的价值取向,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及奖励办法,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2.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人员需10人以上,包括2~3名外聘技术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争取学校的大力支持。团队成员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外聘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

第一,课程教学团队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由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外联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督导小组组成,见95页图1。专业课程建设团队由教学团队全体人员组成,是课程教学团队的核心管理层,对专业课程具有顶层设计和审核的责任。专业课程建设团队需对学科知识体系、行业领域发展背景、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进行全面分析,审核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提炼专业课程的项目设置,保证项目设置的典型性和全面性。设置的项目应具有可逆性,即由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可以推导出项目,由项目本身也可以退出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外联小组通常由3~4名团队成员组成,包括外聘教师,主要负责校外企业的生产流程、对行业背景及专业岗位(群)设置进行详细调研,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负责与企业联合开发横向项目,该项目可作为课程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外联组要为专业课程建设团队提供专业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设置的第一手素材,并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

课程实施小组由专业任课老师组成,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在课程的实施之前应结合专业岗位(群)设置,合理设计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学时分配、课程过程考核和结束考核的具体办法,并交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审核。课程督导小组主要负责对课程小组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将最终信息反馈到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以便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进行考核和完善。

第二,团队内部要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专业带头人可以国内外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国内外的高校及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及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成为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掌握业内最新技术的领军性人物。

3.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知识技能兼备,不应走极端。笔者认为,课程建设不能走极端,不能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设置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在编排教学内容方面,应以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要求为根据,认真构思,全面覆盖。在知识的教学方法上,应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技能培养,还要传授知识。

第二,课程项目设置应具有可逆性。笔者认为,课程项目设置应具有可逆性。即由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企业岗位(群)的要求,提炼课程项目,保证课程项目的设计来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利用逆向思维,由课程项目能够反推出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