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
高职电子类工学结合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 : 飞(92 )男 , 刘天 17一 , 江苏徐州人 , 讲师 , 士学 位 , 硕 现任徐州 建筑职业 技术学 院电信教研室 主任 , 电子信 息工程技 术 学科 带头人 , 主要从事 电子 系统 设计与创新 能力培养方 面 的科研 与教研工作 ; 明 (9 1 )江苏南 通人 , 袁德 16一 , 教授 , 硕 士,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 院信息 电子工程学 院院长 , 信息安全方面资深专家和教学模式 的建模研究 。
收稿 日期 :0 10 - 1 2 1- 3 2 基金项 目: 州建 筑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基金项 目 徐
终身学习理念 , 提高学习能力 , 学会交流沟通和 团队 协作 ,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造能力 、 创 就业 能力和 创 业 能力 , 是高 职教 育 之基 。 这 第三 , 以人为本 的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性 , 这是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 , 从理论学习为主转 向 实践过程为主 ,从学校课堂走 向实际的职业岗位 , 由 封 闭的学校 教育 走 向开放 的社 会 教育翻 。其不 同于一 般研究性本科教育 ,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的教 育, 只有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实践是能力 训练 的平台 , 实践应该贯穿高职教育课堂的始终。 第 四, 以人为本 的高职教育在具体教学实施 中 , 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仅仅看作受教育 的 对象 。这就要求 改变陈旧的以教师“ 传道 、 授业 、 解 惑” 和学生被动“ 聆听 、 模仿 、 接受” 的传统教学模式 , 让学生有效地参 与到教学中来 , 积极主动地学 习, 成 为 学 习 的主 人 , 只有激 发 学 习兴趣 , 能提 出学 生创 才 新能力的培养 , 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同时 , 还应注重学生 的个性发展 , 制定 出适合 学 生 个性 发展 的教学模 式 。教 学 从根 本上 说 , 是一 种 为 学生的成长服务 , 是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 , 就 是为人的主动的全 面发展服务 , 为社会 的进步服务 , 让 教 学 为学 生 服 务 , 书本 为 学 生服 务 , 让 为学 生 的全
工学结合之岗位式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
方面, 学校 和企 业 是 两 种 独立 的个 体 , 由于 企 业 参 与人 才
才 需 求 和就 业 形 势 , 须 大 力 推进 工 学 结 合 教 学模 式 , 入 改 革 实 践 教学 体 系 。在 此前 提 下 , 文 提 出 高 职 高 必 深 论
专 实 行 岗位 式 实 践 教 学新 模 式 , 合理 组 织 实 践 教学 项 目 , 化 配 置 教 学 硬 件 资 源 , 工 学 结 合 推 向 更 深 入 、 优 把 更
工 学 结合 之 岗位 式 实 践教 学新 模 式 的探 索
熊 川
摘 要
陈 锡 华 贾磊 磊
电子 工程 系,广 西 桂林 5 10 ) 40 4
( 林航 天 工 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桂
中国属于制造型大国, 技术工人为人才需求的主流, 高职高专作为技术员培养的主要人才基地, 面对当前的人
21 0 1年 第 2期 ( 第 6 期) 总 2
桂 林 航 天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校 学 报 J U N LO U LN C L E EO E O P C E H O O Y 教 育 与教 学研 究 O R A FG II O L G FA R S A ET C N L G
实 际 、 合 理 的位式 ; 实践教学 ; 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 62 G 4
文 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0321)204—2 10— 3(010—20 1 0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学会关 心 、 学会创造 , 而其核 心和基础 是学会创造 。 收效甚微 , 了少数成功案例外 , 除 工学结合的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 主要 生存 、 表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3 工学结合弥 补了学校教育功 能的不足 _ 3 工学结合模 式很好 地加强 了产、 研三者之间的合作 , 学、 弥补 了学 () 1从广度看 , 还停 留在个别 的专业试点上 . 它多数专业还是 而其 停 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 r 校教育功能的不足 , 将学校 与产业 、 科研单位有 机结合起来 . 以课 堂 把 () 2 从深度看 , 仍然停 留在表层形式上。 大多数学校虽然成立专业 传播 间接 知识 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 与直接获取 实践 经验 、 能力为主 的 这样 , 学校 、 教师 、 学生 指导委员会 , 但专业培养计 划都是 以学校为主制 定的 . 课程设 置和 内 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 合于学生 的培 养过程 中。 容也 以理论教学为主 . 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 与社会 、 企业 建立起 广泛的联 系 . 学生也有 了一 个学以致用 , 实践创新 () 3 在企业参与方面 , 大多数都是学校的单方热情 , 乏企业 的积 的舞 台。 缺 比如 . 学生通 过顶岗劳动 . 在与社会进行 广泛交流 的过程 中获 极参与和稳定的工学结合 的长效机制 得 知识 、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4以 工 学 结 合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措 施 .
41调整 教学计 划 . 按 照加强“ 两基 ” 实验和实训 教学与课堂 教学并重 、 、 突出专业与 综 合能力训练 ( 课堂教学 实训化 。 践教学进课 堂) 实 的要求 , 对现有课 程进 行整合 ; 减少理论课 、 某些公共课 的课时 , 增加实训课程 ; 调整专 业课 中的理论性课程 和实践性课程 的比例 。 42 .调整教 学内容 在理 论性课程和 实践性课程 中 , 增加实用 性内容 : 鼓励 和推广案 例 教学 . 提倡灵活安排 案例教学 , 以截取教材 中一章 、 教学 , 可 一节 扩 大为案例教学 . 可在教学计划 中插入若干课 时的案例教 学 : 也 或在实 习、 实训 中安 排若 干课 时的案 例教学 : 或邀请兼 职的经营管理人员 、 工 程技术人 员讲授案例课 程。
“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探索与实践
探索 。
n e i i i a ) 始实 施 与英 国基 本 相 同 的工 学结 i rt o Cn n t 开 v sy f c n i
合 教育 模 式 , 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op rt e E u a 并 合 C o eai d c — v t n 。 18 i ) 9 3年 世 界 合 作 教 育 协 会 ( r scai o o Wol As it n fr d o o C o ea v d ct n 在美 国成 立 , 部 设 在 美 国 麻 萨 诸 op rt eE uai ) i o 总 塞州 波土 顿 的东 北 大 学 ( otes r nv r t) 协 会成 N r at nU i s y , h e ei 员来 自4 0多个 国家 , 年 召开一 次 国际性 会议 , 响越来 每 影 越 大 。 目前 , 发达 国家 工学结 合教 育模式 发 展 的重点 是跨 国安 排学 生 的工作实 践 , 以达 到教 育 国 际化 的 目的 。2 0 00 年协 会理 事会 经讨论 决 定 , 合 作教 育 改 为 “ 工 作 相结 将 与 合 的学习 ”( r nertdL ann ) 以进一 步 从 名称 Wok—itgae erig , 上 凸显工 学结 合 的基 本特 征 , 于理解 。 便
1 2 实 施“ . 工学 结合 ” 教学 中遇 到的 问题
1 “ 工学 结合 ” 实训 教学模 式 的解读
11 “ . 工学结合 ” 实训教 学模式 的 由来
我 国“ 工学 结 合 ”的教 育模 式很 早 就有 , 给人 留下 最 深 印象 的也许 是文 化 大革 命 之 前 的半 工 半 读 。改 革 开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创新——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从 事高等数 学教 育教 学研 究 。
节, 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 ,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 , 使学
生 准确 地运用 所掌 握 的概念 , 而 提 高学生 运 用数 学 知 识 从
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总 之 , 生掌 握 概 念 、 用 概 念是 学 应
平台, 国际融合 为背 景 , 爱学 生助 成才 ” 关 的办学 特 色 。在
“ 学 结 合 ” 一 种 将 学 习与 工 作 相 结 合 的 教 育模 工 是 式 , 体是学 生 , 主 以职业 为 导向 , 充分 利用学 校 内外不 同 的
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 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 作为 与“ 校企合 作 ” 同位 概 念 , 能 更 加 突 显职 业 教 育 必须 的 它 “ 联系实际” 的实践性本质 , 更加强调了职业教育必须与
教学时数 的压缩 , 现行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 内容和体
系 , 以满 足教改 对 数 学 教学 的要 求 , 难 我们 拟 从 以下 几个
几年部分高校文科类专业也将高等数学纳入必修课的教学 环节 , 这充分 体现 了高等数学 的基础 性和应 用的广 泛性 。
收稿 日期 :0 9— 6—1 20 0 0
谈高职 院校高等数 学教 学改革
许 艾 珍
( 苏州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0 ) 1 14
摘
要 : 工学结合 ” “ 的主要 特点是体现 一个“ 字 , 用” 高等数 学作为 高校 的一 门公 共课 , 它的教 学模 式、 内容 、 方
法的改革也要 围绕这一主旋律 , 必须突显职业教育的“ 中教 、 中学” 做 做 的基 本规律 , 从课 内延伸 至课 外,让学生 要 感 受“ 数学就在 我身边”, 使数 学真正应 用于生活实践 , 体现 以人为本 、 全面发展 的教 育观 。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数控加工专业教学实践与反思探索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数控加工专业教学实践与反思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进入了数字化、自动化的时代。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自动化生产的重要装备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我所在的学校为了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数控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常规数控机床操作、刀具选用、工艺参数设置等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设置了多个数控机床实训平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实习,学生对数控加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探索。
首先,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数控机床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机床的结构和操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对工艺参数的设置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机床结构和操作原理的讲解,并提供更多的操作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
其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数控编程和刀具选用的知识掌握不牢固。
数控编程和刀具选用是数控加工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加工质量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数控编程和刀具选用知识的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最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了解不够。
数控加工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于培养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三段式”开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148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具体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教学过程通常为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得到提升。
因此一体化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汽修市场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汽修岗位要求汽修人才不仅要懂汽车的一般修理技能,还要懂汽车的诊断分析和检测维修。
而一些陈旧的课程体系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缺乏紧密联系,所以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路径2.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文件,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载体;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合一,校企合作。
由于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习任务须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让学习者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源。
经过课程教学试验、教学评价等闭环调整,最终正式运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3 汽修专业“三段式”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3.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的确立(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以汽修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主管、汽修骨干员工、汽修专业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调研内容,获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岗位所需要胜任工作任务、行业新技术、员工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研究得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某区域内各大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等企业,企业具有国企或民营性质,从事机电维修、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等岗位(岗位群)工作,能胜任汽车快修、汽车常见故障维修(小修)、事故车大修、电气诊断、车辆编程等工作任务。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摘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师必须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学做统一的整体设计;变革传统的考核模式,实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着力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改革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于我们从事高职数学教学的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数学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数学的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数学教育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知识是知识构成的一部分,它在开发人脑资源、开发人的智力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2.数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人才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技能培养中,不可能不用数学知识、不用数学方法,一个没有经过较高层次的数学学习的人很难真正成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对空间关系不甚了解的人是不可能有效地将加工零件转化为图纸,或根据图纸加工成零件,一个对算法和解析几何都不知道的人,也很难在数控机床或更先进的机器上设计加工零件的程序,不懂规划,没有运筹学常识的人怎么可能有效地安排和管理生产。
在技能的培训上,数学的工具性显示出极强的功用,尤其在策略层面的技能上,那更是处处不可缺少了。
浅析“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 , 国高职教育 发展较快 , 我 而随着 高职院校 的扩 招, 学生 的基础知识参 差不齐 , 多数学生对高等 数学存有畏 惧 心理 , 这就使得高职高数 教学难 以顺利进行下去 。本文结 合 笔者 的工作 实践及 调查分 析 , “ 对 工学结合 ” 理念 下高 职 数学教学改革创新进行 了一定 的思考。
教学 内容 , 不断引进前沿科技成果 , 时刻保 持教学与时代跟 进;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 同时进行。 让 教 学 做”
要让学生 明白数学 是文化基础课 ,是 现代科学文化 的 基础课程 ; 要将数学教学为学生及其 专业服务 ; 要把课堂教 学紧密结合实 际 , 让学生掌握用数 学解 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 入学前期 , 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基础 知识 摸底 , 再根据其基础 状况 ,结合不 同专业 的课程及社会就业需 求组织资历较深
状 ,工学结合” “ 理念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已经迫在眉睫。
3 高职 高 数教 学模 式创 新策 略
鉴于 当前高职 院校 学生的数学基础参 差不齐 、学生 的 接受能力不一及学 生对 数学的理解不 同 ,笔者提 出现有 的 高数教学应 当以就业 为导向 、 转变数 学教育理念 、 突破传统 的教学方式与 内容及改 革过往的考试分数 评价体系 ,以创 新高职高数教学模 式。
的教师和成功人士来制 订教学计划 。如 经济类专业教学 , 可 以加强与企业合作并综 wo k i tg ae e r i gh g e o ain l d c — y wo d r - n e r td l an n ;i h rv c t a u a o e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作者:龙秀虎松艳杨巍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介绍了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工学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宝贵经验,并对工学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41-02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制度。
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的意见》中要求职业院校将推进工学结合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我校在2005级食品安全监管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试点,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在开始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为期3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
在此基础上,我校于2006年进一步与企业成功达成了“半工半读”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近几年来,我校依托广东省发达的食品、药品行业,在广东省各地建立了许多实习基地,如深圳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天普药业集团公司、广东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等。
现就我校学生在广东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的工学结合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1)校企双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
2006年5月,我校与阳江喜之郎果冻制造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沟通,就我校2005级食品安全监管专业学生前往该公司实习达成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校企双方责任与义务等。
(2)校企联合制定顶岗实习教学方案。
方案包括: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实习的专业及学生、实习的地点和岗位、实习时间和进度安排、实习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程度、实习学生的成绩考评及跟踪调查等。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探索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特 点
1 以职 业能 力为中心 ,突出专业技 术应 用 能力 .
训 练
高 等职业 教育其 教学 目标是 使学生 获得相 应职 业 岗位 的胜任 能力 ,即职 业 岗位 实 际所需 的技能 和
要加 强学校 同社 会 、教学 同生产科 技工 作的 紧
密结 合 ,学 校要邀 请企 业参 与学校 人才培 养方 案的 制订 和实 施 ,邀 请企 事业单 位的 专家 、技术 人员 到
收稿 日期 :2 l — lI 0 00 —2 作者简介:黎苇 (9 3 ,女 ,硕士 ,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 向:教学管理。 1 7 一)
识 到提 高教育质 量 的重要性 ,但 由于许 多高职 院校 都 是 自筹 资金 办学 ,存在着 许 多实 际困难 ,这 在一 定 程度上 阻碍 了办学 质量 的提高 。
高 等职业教 育要 有一定 的理 论基础 ,但强调理 论 教育根 据职业 岗位 能力 的需要 而定 ,以 “ 需” 必 、 “ 够用 ”为原则 ,以讲清要 领强化 应用 为教学 重点 。 专业技术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求系统性 、完 整性 ,而着重于 对思想 方法 的理解 和理论 的准确 运 用 ,基础课 为专 业培养 目标服 务 。理论 教学 中要加 强 外语和 计算机 教学 ,以增 强学 生毕业 后 的职 业适 应性 。 3. 学 同生 产、科技 工作相结合 教
。 删EF CRI A I RH EO 硎
职 时 业空
“ 学结 合 "模式 下教 学 改 革探 索 工
黎 苇 赵 红梅 鞠 学庭
基于e-learning平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t he succe ss o ft he re fo rm o fwo rki nt e grat e dl e arni ng t e achi ng m o de . B y de se ri bi ng t he funct i o n o fe -l e arni ng t e achi ng pl at fo rm ,t hi s art i cl ei nt ro duce dt he co nst ruct i o n o f e l e arn i ng t e achi ng p l at f o rm an d ho w t oi mpl e me nt t he t e achi ng t hro ugh e l e arni ng t e achi ng p l at fo rm . K : co m bi ni ng l e arni ng w i t h wo rki ng; e l e arni ng; t e achi ng m o de
何 指导 学生 学习 ? 学 生如 何学 习 ? 学生 如何利 用网 络 � � � � � � � � 2.1 - a 教学 平台 的作 用
. 建 立基 于网 络 的 e l e arni ng 教 学 平 台, 让身处
收 稿 日 期 : 2009 - 04 - 01 基 金 项 目 : 浙 江 省 社 会 科 学 联 合 会 2007 年 立 项 课 题 ( 07 B 113-G ) 作 者 简 介 : 俞 秀 金 ( 196 3 - ) , 女, 浙江 杭州人, 副 教授, 机电 一体化 技术专业带头人, 现 主 要 从 事 机 电 一 体 化 技 术 的教 学 与 研 究 . Te l . : 05 7 187 7 7 3026 , 136 46 8 38 06 4 ; E-m ai l : y xj i n hz @ 16 3 .co m
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职 业OCCUPATION 专业建设66OCCUPATION2021 11文/周新新 杨荣辉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工作岗位活动任务,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来开展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完成对一系列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以获得能够胜任该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其更好地完成未来职业岗位中的真实具体任务做好有效迁移准备。
通过理论和实践、学和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实现校内技能训练与岗位工作标准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全面实现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现状第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虽然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实现了围绕岗位核心任务和项目的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但是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普遍存在碎片化和离散化的问题,并没有构建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浮于表面、知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出现,无法达到预期的迁移效果。
与职业院校大部分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它属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服务对象是0~6岁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学前儿童。
同时,相对于旅游、餐饮等专业,虽然同样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服务,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工作性质却区别于旅游、餐饮等专业。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内容的教育属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了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工作,就需具备相对广博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没有广博而坚实的多学科知识储备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的铺垫、没有典型工作任务的练习,也只是在进行照猫画虎的浅层次模仿,这样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面临无法满足幼儿及其家长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问题。
“工学结合、分层推进”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生的就业 空间。面对 着这一严 峻的就业 形势,我们将 目光 转向 了中心城市 以外 的周边地 区。我们了解 到,近年来 ,珠三 角经
济 区域 发展 最 快 的 是 中小 型 民营 、 私营 企 业 ,他 们 充 分 利 用优 越 的地 理 位 置 及 侨 乡对 外 贸易 的 有 利 条 件 , 扩 大 企 业 规 模 ,参
二 、“ 工学结合、分层推进 ”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内涵
基 于 对 构 成 实 践 教 学 模 式 主 要 因素 的 分析 , 以及 对 相 关教
育原则及人 才成长规律 的综合 考虑,我们确立了商务英语 专业
改革开放 以来 ,尤其是在全球 经济 一体化的推动下,广东 的培 养方 向 : 为珠 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输 送 “ 英语基 础扎实、商 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 发展,催 生了为数众 多的各类企 业,为大 务 技能 娴熟 、职 业素 质优 良” 的高技能实 用型涉外商贸人 才 学生提供了大量 的就 业岗位。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 的逐年 在 此基础上,我们提 出了构建商务英语专业 “ 工学结合、分层推 扩大,大量 的毕业 生进入社会,致使珠 三角经济区域 中心城市 进”实践教学模式 的思路。
CP E E中国 电力教 育
工i 广一
工学结合、分层推进"特 色实践教 学模式探索
罗建华
摘要 :实践教学在 高职院校.A- 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 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 学改革为例,探 z 培 ,
索基于 “ 以服 务为宗旨, 以就 业 为导 向” 理 念 的实践教 育模 式的创新 ,构建 具有 商 务英语 专业特 色的 “ 工学结合 、 分层 推 进” 实践 教 学模 式 ,并在实践 过程 中取 得 良好 的成 效 。 关 键 词 : 践教 学模 式 ; 索 ; 建 实 探 构
工学结合课题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课题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张辉张凤国【内容摘要】顶岗实习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的良好途径。
工学结合课题实训的顶岗实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能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训教学【作者单位】张辉,张凤国;秦皇岛技师学院一、工学结合课题实训的意义(一)有利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课题实训模式可以带动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改革,促进学校各专业的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
工学结合课题实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接触到真实的产品加工流程、操作技术要求、现场管理、质量检测等内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训课题,不仅内容容易理解,还能亲自实践操作,体现“边学边干”和“做中学、学中做”等职业培训理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实训学生的稳定率、满意度和企业的满意度。
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进指导,同时要完成企业轮训任务,实现了教师下企业锻炼与学生课题实训结合起来。
学生在企业中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以找到教师进行协调解决,教师也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好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权益。
指导教师定期将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开展工学结合课题实训的具体做法工学结合课题实训是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深化和创新,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之一。
主要体现了三个要点:一是把整个实训过程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二是把整个实训过程纳入到校企合作体系;三是把实训管理教师纳入教师进企业轮训体系,进而实现“把教学课堂搬到企业厂房”的目标。
深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合 的 一 种 教 学 模 式 , 现 了 职 业 教 育 的 特 征 , 足 了人 才 培 养 的 需 要 。 体 满
22工 学 结 合 教 学 组 织 和 管 理 难 度 大 进 行 工 学 结 合 的 学 生 一 般 . 这 深入开展工学结合 , 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 进职业 教育发展 、 对 促 培 安 排 在 大 二 下学 期 或 大 三 上 学 期 , 期 间 他 们 除 了要 在 企 业 里进 行 了 养 技 能 型人 才有 着 重要 的 作用 。 规 定 时 间 的 工 作 实 习 外 , 要 完 成 本 专 业 的 课 程 学 习 。学 生 在这 段 时 还 间 垦需 要 频 繁 的 往 返 于 学 校 和 企 业 之 间 , 然 会 打 破 传 统 的学 生 管 理 必 1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的 意 义 和 作 用 . 需 课 高等 职业 教 育作 为 高 等教 育 发展 中 的 一 个 类 型 . 负着 培 养 面 向 和 教 学 管 理 模 式 , 要 重 新 制 定 教 学 计 划 , 程 开 设 的 时 间 和 顺 序 也 肩 并 [ 生产 、 设 、 建 服务 和 管理 第 一线 需 要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使 命 , 现 有 的 本 要 根据 企 业 生 产 时 间 和 项 目进 度 而 调 整 , 且 需 要 调 整 教 师 的: 作 时 与 加 科 教 育 的最 大 区别 就 在 于 它有 明 确 的 职 业 价 值 取 向 , 教 学 过 程 中 具 间 , 重 教 育 资 源 的 投 入 在 参 加 工 学结 合 的 学 生 给 学 校 的 组 织 管 理 也 增 加 了 困难 。 于学 生 由 有 实 践 性 、 放 性 和 职业 性 。 开 由此 , 高等 职 业教 育 的 教 学 改 革 和 建 设 必 缺 不 在 然 要 以专 业 建 设 为 龙 头 , 以创 设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为 主 线 和 总 初 涉社 会 , 乏工 作 意识 和 责任 感 , 懂得 合 理 的 自我 保 护 , 校 外 实 学 不 纲 , 带 动 专 业 的调 整 整 合 、 程 体 系及 内容 的 重 构 、 训 基 地 的 建 没 习 期 间 , 校 不 能 及 时 的 对 学 生 的 行 为 进 行 监 管 和 约 束 , 便 于 了解 来 课 实 学 生每 天 的工 作 生 活情 况 , 能保 证学 生 在实 习期 间 的合 法 权 益 。 不 和 师 资 队伍 的建 设 等 。 23 双 师 型 ” 资 队伍 的相 对 薄 弱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实 施 .“ 师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 20 0 5年 7月 2 1日在 “ 业 教 育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职 是 工 作 会 议 ” 曾指 出 ,学 生 只 有 经 过 实 训 教 学 和 实 习 教 学 这 两 个 实 践 的关 键 , 要 有 一 支 能够 工 学 结 合 的教 师 队伍 。 职 业 院 校 的 中青 年 教 上 “ 教 学 的全 过 程 . 有 可 能 完 成 从 普 通 学 生 到 具 有 一 定 职 业 技 能 的 职 业 师 绝 大 部 分 都 是 从 校 园 到校 园 ,最 缺 乏 的就 是 企 业 的 生 产 实 践 经 验 。 才 难 院校 学 生 , 到 具 备 某 一 专 项 职 业 能 力 的技 能 型 人 才 的 转 变 ” 可 见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不 能结 合 生产 实 例对 知 识进 行 剖 析 ,讲 课 不 够 生 动 . 再 。
(完整版)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总结
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一、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从职业领域分析入手进行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划分确定课程结构,从而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群,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工作结构;以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为课程结构展开的起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建构所需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上,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本身的逻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要围绕实践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组织和学习;以实践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工作本位的实践性学习;评价方式上,要以真实或仿真的环境通过工作样本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因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
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作为课程的平常作业或章节大作业。
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其涵盖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
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课堂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实施1.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工作需求为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定位,具体应该掌握那些技能,2.教学组织形式,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在模型室、实训场、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水电站机械、器设备与枢纽建筑物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易于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知识点。
3.教学方法,以实际工作为场景,校内外学习,顶岗实习。
实训期间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领域。
教学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教 文化 Ij l
沙 方方
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 黑龙江幼专学前教育 系)
摘 要: 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 学模式既是 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要 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必然。 高职幼师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上
 ̄4 7 "" i 有益的探 索, - 既有一些成功 的做法和经验 , 也存在 一些 问题和不足, 因而要进一步完善幼师专业工学结合的教 学模式 , 实现高职院校 、 幼儿 固
作 为职 业 特 色 突 出 、实 践 要 求 高 的专 业 之 与 幼儿 园实 际 操作 接 轨 。 教学 中 , 照分 类 实 在 按 ( n wc d ct n。 9 6年 , 国俄亥俄州辛 一 ,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在推行工学结合 的教学 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 , S d i E uai ) 10 a h o 美 在每个模块学 习结束后 , 辛那 提大学开始实施与其相似 的教育模 式 , 并 模式上进行 了大量 的探索。 学 校 与幼 儿 园行 业 技 能鉴 定 部 门共 同对 学 生进 称之 为“ 合育 ” o e t eE uao ) 9 3 ( o ri d ctn。18 年 C p av i 2 教 、 做 ” 的人才培养模式 . 1“ 学、 一体 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资格 世界 合作教育协 会( C ) WA E 成立 , 自4 来 O多个 按照“ 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零距离、 学生能 认证 , 为学生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国家 的协会成员 每年召开一次 国际性会议 , 标 力和岗位需要零距离” 的人才培养理念 , 依托幼 33加快教学方法改革 - 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 国普遍 的认可。20 儿园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利用学校和幼儿园各 00 职业 院校要大胆改革现行教学方法 , 尽快 年, 该协会将合作教育改为“ 与工作相结合 的学 自的优势力量 , 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 对课程设 突破传统 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 、轻视岗位技能 习”( r—nertd I Wo it a mi西, k g e n 其定义为 “ 堂 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 ,并共 同参与完成教学 训练的做法 , 课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 创新有利于培 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 ,学生将理 计划的修订与执行 ;学院安排学生参加幼儿 园 养 训 练学 生 技 能 、 业 能力 的教 学方 法 。 用 项 职 采 论知识应用于现实 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 中 相关活动,择优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 到幼儿园 目教学 、 任务驱动 、 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 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 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与 顶岗实习。 法, 确立教学活动 中学生 的主体地位 , 发挥学生 学” 。可见 ,工学结合” “ 这一概念包括所有 以学 22 “ _ 双重身份 ” 实践教学模式 的主体作用, 以灌为主为以导为主 ; 变 变以教为 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 师生 以“ 老师 一园长”“ 、 学生 一 幼儿教 师” 主为以学为主; 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 ; 变 变以学 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 涵盖 了各国各 的双重身份 , 在课堂 中 进行实践教学 。 教师以园 会 为主为会学为主 ; 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在传 变 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 包括德国的“ 双元制” 美 长身份布置工作任务 , 、 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 的 授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为主。 今后, 检验职业院 国的“ 作教育 ”英 国的“ 合 、 工读交替式 ” 日本 工作任务 , 和 并主动承担工作任务, 认真完成。将 校 的教学 方 法 的 成败 得 失 ,就 是 要 看是 否 有 助 的“ 产学合作” 等。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 长了 于学生解决在工作 岗位上遇到的问题 、 增 难点 。 是 在我国, 早期 的教育政策文件 中一直使用 工作经验、 工作能力 , 增加了工作 的机会及社会 否 有 助 于他 们 提高 职 业 能力 和工 作绩 效 ,能 否 “ 半工半读 ” 的概念 ,工学结合 ” “ 一词最早见 于 的体验 ,通过真实的职场锻炼推进学 校与社会 有 利 于他 们 顺 利就 业 。 19 9 1年 l 国务院 《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 的无缝对接 。 O月 关 3 . 4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工学结 教育的决定》 此后 , , 职业教育围绕“ 产教结合 的 2 “24 教学模式 . l3 ” 3 合 的 基础 办学路子” 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 。2 0 0 5年 1 , 1月 构建 “24 教学模式, 13 ” 即一条主线( 培养学 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 《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再一次 生综合职业能力 )两个并重 ( 、 能力 教育 与素质 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 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 明确了“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 教育 、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三 大体 作技能之前 ,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 岗位 、 式” “ 。产教结合 ”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 、 半 系(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构建理论 、 实践 、 质三 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 素 同时 , 校内实训基地也是 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 大教学体系) 四个结合 ( 、 理论与实践 、 教法与学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 双师型” 教学队伍 , 按照 化, 2 自 O世纪 9 年代 以来 , O 随着教育与实践相 法、 内与课外 、 课 学校与幼儿园结合 )注重从知 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从注重 。 结合 的理论研究及相关职业教育观念的引进 , 识传授 、 力培养 、 能 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培养 , 突 学历 为主向注重具 备实践经验 的真才实学 过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深入,在概 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锻炼 。 渡 ,培养真正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人才 的必要条 念 的使用上也 由产学研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
学校缺乏完善“工学结合”的专门管理体系,课程设置不科学,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为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建立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因地制宜建立教学性实训基地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刘日鑫(197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陈晓松(1975-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改性。
(江苏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21)和2010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k2010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4-02
一、目前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引导,但缺乏专项资金进行资助。
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和分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积极鼓励高职教育改革。
2.校内被动尴尬。
第一,校内没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系统。
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缺乏管理力度,一般都由其他管理部门附带。
由于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对于工学结合只是流于形式。
如没有较好的管理制度及跟踪监督体系,半年的学生顶岗实习几乎是“放羊式”实习,没有起到工学结合的实际意义;由于缺乏专门人员,大部分学校校外实训基地联系与建立是由专业教师负责,而专业教师往往课务繁多,在联系企业方面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企业缺乏充分的沟通,不能及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时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暂时建立了合作关系,最终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及企业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得不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工学结合队伍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有“双师结构”的管理队伍,院系和专业层面上双师队伍也不够健全。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仍然传统。
大部分专业课程仍然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授课,没有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缺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即使有些试点专业已实
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部分老师仍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原因之一是部分学校教学软硬件条件不够,没有条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
原因之二是部分老师也许没有充分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观积极性不够。
原因之三是学生对该种教学方法的反映褒贬不一,导致教师在贯彻执行方面信心不足。
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模式主题的改变,还应该是观念的改变,只有被大多数老师认可了,才能有内在动力去实施执行。
3.企业热情不高,实习效果不佳。
由于企业要拿出专门的场地、设施和技术指导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一是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二是企业在工学结合中没有多大的“利益”,虽然工学结合能给企业带来一些“隐性”的好处,但企业一般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在没有明显利益的情况下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再者,企业参与了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这些都抑制了他们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另外,学生的管理问题复杂,校企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旦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企业疲于应付。
二、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学的重大改革,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还需要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
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决学生
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事故处理办法,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及订单培养。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需要场地、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政府应针对企业的价值取向,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及奖励办法,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2.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团队。
团队人员需10人以上,包括2~3名外聘技术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争取学校的大力支持。
团队成员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外聘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
第一,课程教学团队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由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外联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督导小组组成,见95页图1。
专业课程建设团队由教学团队全体人员组成,是课程教学团队的核心管理层,对专业课程具有顶层设计和审核的责任。
专业课程建设团队需对学科知识体系、行业领域发展背景、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进行全面分析,审核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提炼专业课程的项目设置,保证项目设置的典型性和全面性。
设置的项目应具有可逆性,即由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可以推导出项目,由项目本身也可以退出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
外联小组通常由3~4名团队成员组成,包括外聘教师,主要负责校外企业的生产流程、对行业背景及专业岗位(群)设置进行详细调研,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负责与企业联合开发横向项目,该项目可作为课程项目进行实践教学。
外联组要为专业课程建设团队提供专业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设置的第一手素材,并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
课程实施小组由专业任课老师组成,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在课程的实施之前应结合专业岗位(群)设置,合理设计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学时分配、课程过程考核和结束考核的具体办法,并交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审核。
课程督导小组主要负责对课程小组的教学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将最终信息反馈到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以便课程建设团队对课程进行考核和完善。
第二,团队内部要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
学校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力度,专业带头人可以国内外访问学者的身份与国内外的高校及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及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等,成为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掌握业内最新技术的领军性人物。
3.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
第一,课程内容设置应知识技能兼备,不应走极端。
笔者认为,课程建设不能走极端,不能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
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设置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
在编排教学内容方面,应以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要求为根据,认真构思,全面覆盖。
在知识的教学方法上,应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技能培养,还要传授知识。
第二,课程项目设置应具有可逆性。
笔者认为,课程项目设置应具有可逆性。
即由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企业岗位(群)的要求,提炼课程项目,保证课程项目的设计来源于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利用逆向思维,由课程项目能够反推出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
保证了所有项目的实施能完整覆盖该门课程的知识面,设计思路见图2。
4.解决好教学性实训基地是关键。
教学性实训基地分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和校内教学性实训基地。
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概貌认识实习建立的实训基地。
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企业设置专业固定教室和流动教室。
流动教室以企业生产车间为主,学生在固定教室主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规格及性能、技术难点等。
在流动教室,实习学生可以马上进入工作岗位,结合固定教室了解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实训。
企业应积极配合学生实训,指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对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何农,王瑞敏,何卫妹.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6).
[3]孙百鸣,王明海,许洪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途径[j].成人教育,2009(12).
[4]张萍,许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