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9112fb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7.png)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教育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以及价值观念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些德育原理,尽量不使用相同的标题:
1. 完善的价值观培养: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自律、诚实、尊重和责任感等。
2. 全面的人格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和道德等各个方面。
3. 个体差异的尊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注重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4. 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使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5. 积极的引导与激励:注重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6. 合理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学生的优秀行为,同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7. 社会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些原则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德,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91f64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e.png)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德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德育原理是指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对德育原理进行重点整理,以便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
第一,德育原则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核心。
道德品质是个人在道德上的修养和表现,包括诚实守信、友善和睦、勇敢正直、守纪律等。
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识别道德行为的好坏,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第二,德育原则应注重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工作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者应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参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德育原则应注重以身作则。
教育者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教育者需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自律,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
第四,德育原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德育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
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其自主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第五,德育原则应注重多元化。
德育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特长等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可以通过班会、讲座、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
总之,德育原则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多元化和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来实施德育工作。
通过这些原则的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5a3d6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e.png)
德育原理总结报告一、引言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德育原理1. 综合性原理德育是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
德育应贯穿于课堂教育、学校管理、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
只有将德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智育则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则表明,只有在德育的基础上实施智育,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 个别性原理每个学生的德育进程都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
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别差异的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4. 社会性原理德育是社会性的工作,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学校要与家长和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5. 适应性原理德育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德育工作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只有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德育原理的运用德育原理的运用是指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根据原理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
以下是针对不同原理的德育实践建议:1. 综合性原理在学校管理中,将德育融入校规校纪的制定和执行中。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原理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意愿。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7c096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e.png)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那么,德育原理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德育原理的具体内容。
首先,德育原理要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好学、守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德育原理要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往往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塑造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因此,德育工作中要注重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的榜样学习,使之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另外,德育原理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此外,德育原理还要注重规范的引导和激励。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最后,德育原理还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密切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得到全面的德育。
综上所述,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德育工作中贯彻这些原理,才能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理解德育原理,切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8862ea700abb68a982fba4.png)
绪论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1、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是问题事实与问题价值的统一3、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统一德育原理:是以客观存在的德育现象为基础,研究学校德育的一般问题,阐明学校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一门教育学科。
二、德育原理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2、是一门理论研究为主兼有应用性质的学科3、是一门多学科关照下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三、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1、理性认识的价值2、理性指导的价值3、重要的评估价值四、德育原理的学科任务1、研究和探讨德育理论、德育规律、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2、为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武装,增强德育工作能力3、完善和发展的与科学理论,促进德育理论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五、学习德语原理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对德育工作及其价值的认识,增强育人意识(二)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自觉性、避免盲目性(三)有利于掌握德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能力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一、“德育”一词的由来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1860)把教育划为:智育、德育、体育。
从此“德育”一词风靡全球。
(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人)“德育”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俄国。
1904,清学者王国维在《教育之宗旨》中,提出“完全人格教育”。
体育德育教育美育完全人格之教育心育德育1912,蔡元培,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二、德育的内涵(一)、德育包括些什么?1、一因素说:道德教育------小德育2、二因素说: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3、三因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4、四因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5、五因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6、多因素说: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外,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大德育”的合理性:1、与传统文化有关2、是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4、与世界改革潮流相一致“大德育”的难题1、德育内容无所不包,也即这种概念的无意义存在2、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而我们在研究德育心理机制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bed51b866fb84ae45c8dd2.png)
二.古代德育原理与现代德育原理的异同: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现代德育: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是民主化、世俗化和科学化的。
三.怎样理解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答:等级性——在古代,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内容、过程都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神秘性——学校教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经验性——1. 教育模式为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教育内容是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
2. 由于心理学、教育学时代尚未到来,道德教育的思想虽然很多,确实不分化、非专业的,理念、猜想的成分很多,缺乏“科学”的证明。
四.怎样理解现代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和科学化?答:民主化——与这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联系在一起,学校教育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民主社会的公民;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1. 由于道德教育的世俗化、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2.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3.德育教育的组织化,主要指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五.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德育思想):1.十分重视并努力从事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使每个人从童年期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
2.从事学校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是充分考虑到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3.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中开展观察、阅读、劳动、奉献四种活动。
4.认识并强调情感和美感及相关活动对于道德活动的积极意义。
六.柯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的划分:七.水平Ⅰ——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Ⅱ——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好人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阶段Ⅲ——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八.价值澄清理论(有拉丝斯和他的学生哈明、西蒙提出)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ce44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6.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律,总结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对象的选择、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评价的标准等。
3. 德育原理的实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实施德育原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特长等因素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后,要注重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评价为唯一标准。
4.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制定和德育评价的标准;其次,要注重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最后,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5. 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德育原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修养,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德育原理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总结。
德育原理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德育原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理解和贯彻德育原理,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德育原理重点范文
![德育原理重点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291f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0.png)
德育原理重点范文德育原理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有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德育原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从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强调实践教育和以身作则。
首先,培养学生的从善品德是德育原理的重点之一、从善品德是指学生具备善良、真诚、友善、诚信、守纪律、勤奋努力等德性品质。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应当发展为行动力强、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善于团结合作的人。
这样的品德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其次,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培养也是德育原理的关键。
正确的道德观念包括学生对生命、自由、人权、平等等基本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通过教育,学生需明确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
德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对善恶、美丑、正邪等道德事物的积极感受和情感回应。
在德育中,教育者应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培养起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同情之情、友情之情等。
德育教育中的情感培养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实践教育也是德育原理的重要内容。
德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参与实际工作等方式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勇敢、正义、坚毅等品德,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最后,以身作则是德育原理的根本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和品德修养。
教师的师德和职业道德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还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校和家庭教育者也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德育原理的重点包括培养学生的从善品德、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强调实践教育和以身作则。
只有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措施,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4c2de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e.png)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原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德育原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德育原理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次,德育原理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其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学习、对待社会,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德育原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品德修养。
此外,德育原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行为表现。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德育原理涵盖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学校教育应当全面贯彻德育原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素质素养,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07ef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2.png)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德育的定义和意义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
2.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德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的整体性原理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整体人格为目标,从心智、情感、意志、道德、品德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使教育更加有效。
3. 德育的示范引领原理教师和家长应该发挥良好的行为榜样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德育的全面指导原理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觉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等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5. 德育的阶段性原理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6. 德育的健康原理德育应该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
7. 德育的社会性原理德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关爱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和意识。
8. 德育的系统性原理德育应该系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统筹教育资源,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德育的综合效果。
三、德育原理的实施策略1. 培养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还应该不断学习德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构建德育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德育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570d3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e.png)
德育原理有哪些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
德育原理是指在德育实践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那么,德育原理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育原理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德育原理要注重榜样力量。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和职业操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另外,德育原理要强调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情感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此外,德育原理要强调规范引导。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阶段,科学制定德育目标和德育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最后,德育原理要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对家庭的教育指导,让家庭成为学生德育的坚强后盾。
总之,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只有在德育原理的指引下,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德育原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c6833a83c4bb4cf7ecd177.png)
《德育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研究对象:德育一般问题。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科学规律。
3、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4、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德育实践经验是德育原理发展的源泉。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感性认识,德育原理属于理性认识。
德育原理应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德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制定,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为解决德育实际问题;德育原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德育一般规律的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联系在:德育原理为德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德育一般理论依据。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年《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德育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思想。
4、纪律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德育思想:1、德育的地位和任务。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意识,即形成世界观、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
2、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7c873ca45177232f60a2a8.png)
名词解释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操行评定: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3、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的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的水平。
4、权系数:是人们为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所赋予的不同数值。
5、德育工作者: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者。
广义的讲,凡是从事德育工作的人都可以称为德育工作者。
狭义地讲,德育工作者是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包括广大教师。
6、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7、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的和领导的学生的课余教育活动。
多选题1、中小学生常用的主要的德育方法:①语言说理法: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②形象感染法: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冶发;③实际训练法: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④品德评价法: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
2、一般用来进行示范的榜样的种类:①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②家长和教师③“三好”学生④伟大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3、学校共青团活动的内容:品德教育活动、学习目的和良好学风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4、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自我品德自觉性、自我品德内省性、自我品德涵育性、自我品德实践性5、品的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6、社会德育的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性、隐形性、快速性和灵活性7、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使其内容科学、真实、健康②统一社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提高人们的鉴别力③各社会教育机构要发挥特长,互相配合④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⑤与各社会咨询、指导活动结合简答题㈠开展勤工俭学的原则一定要处理好工、学关系,坚持学主工辅、工以辅学的原则。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3e41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d.png)
德育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德育(Mor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
它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公民。
本文将对德育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育教育。
一、德育的目标和意义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德育教育的主要意义包括:1. 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塑造个人品质: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人素质,使他们具备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健康心态等品质。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秩序、守纪律等素质。
4. 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他们的智力发展,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素质。
二、德育原理的基础德育原理是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它们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德育原理:1.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2. 以实践为基础原则:德育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教育与家庭相结合原则: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相结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教育的方法德育教育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德育教育方法:1.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98e8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8.png)
德育原理知识点总结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学生的品德培养,还涉及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
德育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德育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德育原理。
一、德育目标1.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中,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学校德育工作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着想。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德育内容1.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了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保护自己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3.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3f3c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7.png)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1. 个性发展原理德育原理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长。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原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美感和劳动等方面,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3. 实事求是原则德育原理强调实事求是,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和体验教育。
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以德育为首原则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5. 笃信笃行原则德育原理强调笃信笃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仰和行为自律。
教育要引导学生笃信任何宗教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等,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律能力。
6. 教育为主原则德育原理认为教育是引导性的、塑造性的过程,要贯穿“教育为主”的原则。
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上的引导和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德育原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了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德育为首、笃信笃行、教育为主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贯彻这些原则,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会受到挑战,而德育原理则可以成为稳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石。
同时,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和发展,德育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教育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育的原理
![德育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7c34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4.png)
德育的原理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育的原理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它们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的原理之一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而德育则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励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和知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上均衡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二是德育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道德发展也有差异。
因此,德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德育的原理之三是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的原理之四是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践和巩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的原理之五是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德育工作既要注重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注重规范,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激励可以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规范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的原理包括德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德育要注重个性化、德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德育要注重激励与规范相结合。
这些原理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c190b2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2.png)
德育原理有哪些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思想
品德、情感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一种原则。
德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做学生的榜样。
教育者要注重自身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只有教育者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次,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育者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
个性和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只有在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此外,德育原理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者应
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端正态度、培养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德育原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做学生的
榜样,注重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够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1406f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b.png)
德育原理总结知识点归纳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育原理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
德育原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德育原理的基本内容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2. 德育对象德育对象是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德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3.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内容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
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模范榜样作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环境的营造等。
德育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个人的品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二、德育原理的基本特征1. 积极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机和内在动力。
德育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2. 个性化原则德育工作应当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德育教育。
3. 整体性原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4. 现实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要,注重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个性。
5. 社会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校、家、社会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三、德育原理的教育实践1. 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原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c7e21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d.png)
德育原理总结
德育是指对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习惯、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人。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完全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德育原理。
一、全面性原则。
德育工作应当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注意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注重多方面的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基础,注重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具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其不同的道德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工作,包括道德方针不同、对于德育形式、意志品质、社交能力等需要有个性化的指导。
四、实践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和修养道德品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时代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之与时俱进,力求取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六、综合性原则。
德育工作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如要与课堂教育、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一起开展,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综合性和深度性。
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深化学生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a研究对象)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科。
P1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②德育思想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 集体教育;C. 劳动教育;D. 纪律教育。
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
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德育思想要点:A.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B. 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 德育的原则方法;D. 加强自我道德教育。
P11-12③其特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P12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①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观;②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目的;③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④主张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
P13-14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等人的三个观点:A. 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
P14B.抗拒诱惑,沃尔斯的抗拒诱惑。
P14环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言行一致,米切尔的言行一致。
P15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 前世俗水平:a. 惩罚与服从,b. 相对快乐主义;B. 世俗水平:a. 人际协调或好孩子,b. 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 后世俗水平:a. 民主的承认法律,b. 普遍伦理原则。
P15-16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A. 促进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目的;B. 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C. 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巨大影响;D. 通过“两难法”进行道德教育。
P16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奴隶社会有了最初的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封建社会有了较为多方面的德育思想,如《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2、德育独立科学阶段知识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预示德育将成为独立学科②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德育理论③德国凯兴斯泰纳《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重视公民道德④法国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重视社会道德⑤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3、德育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产生)①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②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③《马卡连柯全集》4、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P17①客观性原则;②全面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5、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
P17-20(对六种方法内涵的理解和掌握)6、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①揭示德育规律;②形成对德育规律的理性认识;③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④为国家制定德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大任务)P47、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德育经验(感性认识)上升到德育原理(理性认识);德育原理要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检验,德育工作者要掌握德育原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 8、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现象的关系:前者的客观性,后者的主观性;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不能违背前者的客观规律。
(区别与联系)P79、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综合运用1、德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2-3注意:德育科学产生于德育问题,德育现象是德育本质的表现形式,德育本质与德育规律具有同一性。
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的关系P4-5注意:德育规律的涵义和特点,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的关系,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要相对性。
3、当前德育的主要问题:德育没有应有的重要地位,德育内容空洞,德育方法简单机械,学生缺乏理想信仰。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一、基本概念1、德育概念的要点:①根据社会和个人需要,②通过传修某种准则和规③形成受教育者的品质。
P222、学校德育概念的要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
P263、品德:个人按社会的政治、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P304、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宗教等形式。
5、社会规范:调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包括政策、法律、社团章程、公约、习俗、宗教等。
6、道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社会乃至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P29二、基本知识1、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②育,养子使作善也;③“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P222、狭义的品德是道德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法纪品质、道德品质P233、道德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处于最高层次。
4、品德的“三维结构说”:①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②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能力;③品德三维相对独立,但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P32-335、品德的“层次结构说”:外显品德行为由人的意向引起,意向受品德认识和情感决定,决定品德认识和情景外界诱因和内部的动机需要,知、情、意、行之间形成了某种层次,一环套一环。
P34三、综合运用1、德、智、体、美的关系: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而智、体、美的本质是育智、育体、育美。
其关系:①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中;②相对独立,有本身的特点;③相互渗透;④相互制约和促进。
P272、为什么说德育是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统一?①教师的主导性;②学生主动性;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p23-243、为什么说德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德育多种多样,个性是共性的基础,离开个性,就不能抽象出德育的共性。
P24-26四个要点4、关于品德结构的认识和趋向:①指导思想是辨证唯物主义;②品德由多因素构成;③内部动机与外显行为相联系;④品德各要素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影响、作用;⑤动态性、阶段性、开放性;⑥统一性和差异性;⑦受生物社会、教育及个人的影响和制约。
P35-36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一、基本概念现代德育: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的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前者以私有制为基础,后者以公有制为基础)二、基本知识1、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起源生产劳动2、原始社会德育的三个特点:①融合性;②内容、形式、手段简单;③没有阶级性。
3、学校德育产生:人类产生后就有了教育现象,有教育自然就有德育;学校是在生产力发展以后,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体脑分工,出现了文字后产生的,学校教育中自然包括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4、古代学校德育的三个特点:学校化组织,阶级性和等级性,基本目标为“明人伦”。
P39-405、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①生产力、经济的大发展;②无产阶段和资产阶级并存;③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④现代人和特点P416.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①劳动人民反专制,“均贫富”思想;勤劳、节俭、朴实、刻苦、坚韧。
②《老子》、《荀子》、《论语》、《墨子》关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贵和”、“社会责任”的思想;③民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民贵君轻(孟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④全民性、利民性思想;⑤古代德育中的勤、检、信、廉、诚、勇和奢、谎、贪、伪、懦等对立概念。
三、综合运用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P42-46(参见P305)(对每个要点的简单理解及综合阐述)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P。
47-51(参见P306)(对六个特点的理解及综合阐述)。
3、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的出发点和原则是什么?①根据时代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规律,变革、创新,在旧的德育中赋予新的精神;②古为今用。
4、社会主义德育与资本主义德育的共同基础和特点:①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②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德育;③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一、基本概念1、品德发展: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广义包括个体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发展变化,狭义则指前两个阶段。
P57;2、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在儿童期间,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品德特征。
P74;二、基本知识1、历史上关于品德发展的四种观点:神定论、先验论、主观自生论、环境机械论。
P582、生物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前提;②生理成熟制约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③生物因素的差异性;④生物因素对品德发展有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四个要点)P58-603、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在人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伴随身心发展而发生发展的。
4、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动力,环境教育是外因,是条件,内容通过外因而起作用;人的品德发展依赖于教育,德育在品德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P67-705、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数量上的积累,质变是本质上的变化,从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发展的中间环节,即量变过程,从领会和掌握到德育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69-706、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什么?P717、儿童年阶段划分的六个时期及主要特征:乳儿期(适应性)、婴儿期(两义性)、幼儿期(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协调性)、少年期(动荡性)、青年初期(成熟性)。
P74-758、儿童品德发展的几个“关键年龄”:①2.5-3岁;②5.5-6岁;③小学三年级;④初中二年级。
P759、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①生物因素;②社会因素;③实践活动。
三、综合运用1、社会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生活条件;②社会生活方式;③社会精神文化;④家庭、邻里、社区;⑤学校德育的主导。
(五个要点)P60-662、为什么说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个要点)P65-66(重点注意)3、简述人的品道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