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瓷艺术的心理教育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陶瓷艺术的心理教育功能

[摘要]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元素,而陶瓷艺术创作的教学,更是直接触及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塑造与洗礼。文章从陶瓷艺术的本质属性和陶瓷艺术的创作特点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将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需要与陶瓷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相结合,以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对陶瓷艺术教育精神功用的重视。

[关键词]陶瓷艺术文化教育精神功用

几千年来,陶瓷艺术以其纯净圣洁、千古不朽的天然特质,承载着将人类美好心灵的宝贵结晶世代传承的神圣使命,也承载着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延续下去的崇高责任,同时,也被今天的我们更多地寄予了守护灵魂和医治心灵的殷切重托。而作为从事陶瓷艺术教育的我们,似乎与生俱来地具备了心灵塑造的先天优势,同时,教师的职业特性也决定了我们更多地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灵的高尚使命。这里,就让我们一同开启陶瓷艺术教育的锦囊,探寻其中有益于学生心灵成长的秘方。

一、陶瓷艺术创作过程对学生心理具有陶冶和调节作用

(一)陶瓷艺术创作活动有助于情绪与情感的舒放

创作一件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的过程即是陶艺创作者自身接受心灵陶冶的过程。通过泥与火的升华、釉与色的交融、精神与物质的转化,学生会在自己亲手创设的理想王国中经历新鲜与神奇的美的体验,同时感受陶瓷艺术的成就感对于心灵的滋润。这是上天赐予每一位热爱陶瓷艺术的人的礼物。库津曾在《美术心理学》一书中,对人在进行艺术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做过这样的归纳描述:“(1)对造型客体的情绪体验;(2)对造型过程本身的情绪体验;(3)由情绪兴奋的和情绪兴奋表现的强度和深度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总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的兴奋体验必然导致心理的怡悦与陶冶,当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张着探索发现的眼

睛、舒放着想象与灵动的激情陶醉于陶艺创作的活动之中时,通过身体与泥土的直接的深度接触,加上陶艺造型千变万化的可塑性特点,以及陶瓷釉色丰富多彩、神奇幻化的属性,会使他们的心灵能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不良的情绪能得以释放与缓解,精神的压力造成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的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

《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中这样写道:“学生在创作中通过娴熟地利用工具和技法,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通过不同媒介创造作品,在解决视觉问题的同时,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情、心境和思考。”可以说,学生进行陶瓷艺术创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将陶瓷艺术通过行为与心灵相互联结、与情绪交互作用、对情感产生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得到自我完善和成熟,学生的情绪会自然调整和平复。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陶瓷天然、质朴、本色的美的规律重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并加以表现,能促使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心理体验。

(二)陶瓷艺术作品的造型过程是对创作者心灵的塑造

其中情绪记忆与运动记忆在陶瓷形态塑造过程中的应用为陶瓷艺术与学生心灵打开了更多的通道。在拉坯成型和泥条盘筑成型的技法应用方面,陶艺创作者可以通过丰富变化的各种造型组合来表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感为内容、陶瓷泥料造型为形式的情绪记忆;而陶艺造型的行为方式,如旋转、堆砌、雕琢等技巧的训练就是一种运动记忆。在这些互相渗透的记忆作用下完成的陶瓷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具有情绪情感的成分,而随着学生对美的探索欲望与表现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能力也将必然得到增强,因此说陶瓷艺术作品形态塑造的过程,同时又是潜移默化地重新塑造学生心灵世界的过程,对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良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陶瓷艺术作品的绘制过程对绘制者具有良性的影响

陶瓷艺术作品绘制过程的状态表现,既是心理状态的反应,也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及心境。甚至可以说,用来绘制作品的所有要素,如动作、程序、时间、釉色、造型、构图、形象选择、表现手法乃至烧制等,都直接与制作者心理状态相互关联,因而陶瓷艺术绘制作品中的所有成分都能影响和反映人的心理情态,哪怕是最简单的线条,都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能说明这一点的证据,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列举了一些图画,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的。在第一幅图中,绘画者以平直、曲折与舒张的线来表现他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心理感受与理性的心境;而在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情绪化的心情表达他对生活状态与时间关系的理解;在第三幅图中反映出的信

息则传达了作者强调关联、趋势以及简单、平缓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艺术活动与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有着最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认识到,人的心理情绪与陶瓷艺术品的绘制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据此,我们进而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若要得到好的陶瓷艺术教学效果,除了技法、经验等条件因素外,还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情态,比如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或是教学环境的布置改善等,正像张大均在《教师心理丛书——教与学的策略》中所说:“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造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

二、陶瓷艺术创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一)观察与分析能力是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我们之所以常常感到心理上的困惑和茫然,往往是因为对于外界和自身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其根源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欠缺。而陶瓷艺术创作活动正是培养这两方面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有人认为,陶瓷艺术教育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有简单化和单一性的局限,容易忽略对理性的观察能力与客观分析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这是一种缺乏深入研究的误解。在陶瓷艺术学习中,除了要通过观察记住陶瓷艺术作品的形——轮廓、体——结构、符号——形象、颜色——色调外,还要通过分析与判断,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理解陶艺创作的形式感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趣味、情绪、情感等内涵。

(二)陶瓷艺术创作能培养真正的观察能力

实际上陶瓷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就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将个体对陶艺形象和造型的观察与分析,同自身思想意识以及感情体验相融汇,进而转化为记忆表现的过程。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谈到:“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这种积累,不仅仅是指技法,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深入观察与分析所得,然后才能做到“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就是在充分观察与分析基础上的陶瓷艺术创作。中国传统艺术主张“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通过观察与分析获得的鲜明的记忆表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这种记忆表象在陶瓷艺术创作者身上特别明显——陶瓷艺术不仅是再现,而且还要通过形态、釉色和装饰绘画表现出来。表象是综合了许多次知觉经验的结果,这其中蕴涵了陶瓷艺术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