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集群化战略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居婕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初步发展、波动、停滞、缓慢发展、迅速发展的一系列过程。

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迅速,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9.68%,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以上,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病”等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统筹地区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民生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9.68% ,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时上升13.46% ,平均每年上升1.35个百分点;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0% 以上,年度增幅达1.5 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2%,城市人口超过7.5亿。

城镇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矛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辜胜阻,2010)。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城镇化发展速度,某些地区盲目扩大城镇规模,撤县并区、改镇为市,不顾实际大建中心广场和修建马路,造成“虚假”城镇化水平。

这一现象一方面造成城镇化水平虚高,城镇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镇人口承载力;另一方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如何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且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2.1 地区发展不平衡自2010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9.68% ,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60% 。

然而与东部相比,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两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

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

新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从产业集群迈向创新集群彭健【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75-77)【作者】彭健【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

指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在城镇地域空间集聚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概念不完全相同。

首先,产业集聚仅仅指一批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群更注重企业之间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科研、金融、中介等机构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即产业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

联系与互动是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键区别。

“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经济是产业集群的正效应”。

产业集群使大量企业及其他机构在地域内集聚,彼此联系互动,有利于促进了地域内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当地人口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有利于促进城镇化。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在发展产业集群时提出“腾笼换鸟”。

“腾笼”,把“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集群转移出去,腾出地理空间、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换鸟”,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

理念是好的,但问题是:怎样腾笼?怎样把这些“五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业集群转移到哪里去了?怎样换鸟?怎样实现落后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那些后发地区在迫切的发展愿望下,为了加快城镇化,会否出现饥不择食,承载落后产业转移,造成环境污染扩散的问题?它们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产业?怎样形成产业集群?1、我国很多产业集群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形成,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是“为实现商品价值的连接研发、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直至到达消费者并提供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合作网络”,核心是在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其权力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这四个主要模式分别是辐射式城镇化、独立式城镇化、规模型城镇化和集群式城镇化。

基本原则包括经济效益优于规模、市场需求先导、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模式和原则。

辐射式城镇化是指由大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的资源,吸引了周边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入城市。

这种模式常常使周边的小城市和乡村辐射受益,带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会导致大城市规模膨胀,资源消耗过快,产生环境和社会问题。

独立式城镇化是在辐射式城镇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的。

它强调地区城市之间的相互独立和自主发展,不再依赖大城市的辐射,促使多个城市均衡发展。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并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这种模式也需要依赖每个城市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规模型城镇化是指通过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新城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大规模投资兴建新城,吸引人口和产业转移。

规模型城镇化注重快速发展和快速扩张,通常以规模和速度为导向。

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需注意可持续发展。

集群式城镇化是指通过城市群的形式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强调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倡城市集群内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彼此支持。

集群式城镇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也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协调问题和资源分配问题。

除了以上四个模式外,中国的城镇化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经济效益应优于规模。

城镇化必须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追求规模的扩张。

其次,市场需求应当是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城镇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镇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镇化进程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集群化发展战略论文

集群化发展战略论文

集群化发展战略论文摘要: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滇中城市群城镇化差异的变化在全省差异变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其差异水平的缩小带动了全省差异的缩小。

这说明滇中城市群整体发展较好,昆明已经开始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健全云南省城镇体系,也进一步说明了云南进一步推进滇中(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滇东南(红河-文山)、滇西南(普洱-临沧-西双版纳)、滇西(大理-德宏-保山)、滇西北(丽江-迪庆-怒江)、滇东北(昭通)六大区域城镇群建设战略的可行性。

六大城镇群的集群化发展战略相比较全省以昆明为核心的统一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云南地形和环境承载力对云南城镇化建设的制约。

0 引言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8年以后,云南省平均城镇化水平达到30.3%,开始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但云南省内各州市之间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城镇化发展呈现区域性差异。

昆明、玉溪、红河、版纳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0%以上,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昭通、怒江的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20%,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表现出了高首位度、缺乏承上启下的二级城市、城镇体系不健全的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滇中地区被规划为主要城镇化地区,2011年《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已经得到批复实施。

这标志着在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半径约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将形成滇中城市集群。

而在2014年发布的《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了要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群的龙头作用,提升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力,成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城市群,以此来推动构建以六大城市(镇)群为主体,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1]1 云南城镇化空间自相关分析1.1 空间自相关模型介绍区域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

1、以人为本,推进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人口城镇化。

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人口流动、分布状况,制定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创造更加宜居、安全、安心的城市生活环境。

同时,为了避免城市人口过度集聚,应重视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农业、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推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2、强化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要实现城市化质量提升,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功能。

在城市规划中应加强城市的战略性、功能性、多样性,建设具有城市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商业区、文化区等,打造全球化的招商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保障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协同发展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要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推进城市化的协调、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区域集聚效应。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城市规划的协同与整合,建立城市间合作的框架,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规划研究城镇规划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规划要求,制定出有关城市扩建、城市改造、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注重城市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是城镇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城市空气、水、声、土壤等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空间环境布局,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应注重提高城市绿化、防洪防涝、环保等关键指标的标准化和科技化,在城市土地管理、建筑设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细致规划,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目录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 (2)1. 总体目标 (3)2. 基本理念 (4)二、战略布局 (4)1. 构建人居宜居的美丽城市环境 (6)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7)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8)4.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4.1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11)4.2 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 (12)4.3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13)5. 保障城镇化过程的安全稳定 (14)5.1 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 (16)5.2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7)三、主要任务 (18)1. 建设城市公园和品质公共空间 (19)2.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际联通能力 (21)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容纳能力 (22)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4)5. 普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5)四、保障措施 (26)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7)2. 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服务 (29)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30)五、预期成果 (31)六、实施方案 (33)一、总体目标和基本理念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本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确保城镇化进程切实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人本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城镇化过程真正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保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双向转移就业和人口流动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关于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

关于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
◆ 中 图分 类 号 :F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27
应 为基础 的城 乡组 团式 发展 ,发达 的城市
内 容 摘 要 : 文 章 认 为 河 北 省 城 镇 化 进
程应 以城 市群 为基 础采 取赶 超 战略 , 依 托 京 津 加 快 培 育环 首 都 、 环 省 会 以
河北是 京津冀都市连 绵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尤其是京津冀都
三大省域城 市群:第一 , 环首都城市群。以 北京为中心 ,以环北京的廊坊 、保定 、张 家 口、承德 、唐 山等城市 为依托 ,主动对
段 :单个 城市 以聚集效应为基础实行点状
和外部正效应 而超越 乡村发展起来 。 二, 第 提速 阶段 :若干城市 以通达效应为助力呈
关 键 词 :城 镇 化 省域 城 市群 赶 超 战 略
由此可见 ,河北省各地市必须结合 自 身 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增 强 城市群意识。城市群 的实质就是整 合不 同 层次 、等级和规模 的城市 ,形成 “ 结构 有 序、 功能互补 、 联系紧密、整体优 化”的集 合体 ,追 求更为强大 的整体优 势。游离于
发展空 间。各个城市 必须在所 属的城市群 内找准定位 ,才能确 定城镇 建设各 项工作
的 内容 、标 准 和 水 平 。
主线 ,以城市群 为单元 ,谋划城镇化 和城
市建设的战略 、模式和措施。
域 。由此可见 ,河北省 以城市群 为单元快
由于我 国的城镇化过 程具有明显的行 政 主导特 征 ,河北省城市群的发展 ,除了 受区位 、资源禀赋 、经济基础 、产业关联 等因素制约外 ,地方政府竞争以及相应的 行政体 制也 有重大影响。在各种因素的综

谈城镇化过程中多重问题

谈城镇化过程中多重问题

谈城镇化过程中的多重问题摘要: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不同的国家国情,具体情形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便不同。

有些表面上看似问题实质并不成问题,而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些问题才是实质问题。

解决了这些关键点,一切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关键词:问题;隐形;缓解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城镇化”是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城市化进程而创造的一个新词汇,指围绕城市,以城镇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乡村发展模式。

其特征为: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镇转移;第二,非农产业子在空间上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是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社会变迁。

1999年9月19日至22日,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使“中心城市”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而“城”辐射带动的“镇”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产业特色。

一、几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对城镇化的发展,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认为他们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或是瓶颈。

1.户籍问题。

就是怎样把农民的农业户口改成城市户口,享受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其发展阻力主要来自于城市群体,因农民的消费能力和纳税能力不足,城市群体担心户籍改革会拖累城市群体的利益。

这一点,只要城镇人手里有了钱,户口就不再成为问题。

2.土地问题。

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失去了土地,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沦为城市的流浪者。

这一点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和“城镇产业群”的方式解决,只要进入城镇的农民有了丰厚的收入,土地就不会成为问题。

合作社为有顾虑的农民做了一个最后保障。

3.资金问题。

城镇化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基建、教育、医疗、社保等一些列相应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这也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城镇化进程中的集群化战略

城镇化进程中的集群化战略
年科 技创新 基金 资助
集聚效应。韦伯把产业 集群 归结为四个方
内容摘 要 :2 世 纪是 城 市的世 纪 ,城 市 l 竞 争 力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焦 点 。本 文 从 集 群 经 济 的 关 系以 及 城 市群 经 济 体 的 内部整 合模 式等 角度 对 集群 经济 进行 分 析 , 并 运 用 分 析 结 论 提 出 四 川城 镇 化进程 中的战略选择 。 关 键 词 :产 业 集群 企 业 集群 城 市
讨 了产业集聚优 势的 因素 ,量化 了集聚形 成 的规 则研究成 果具有相 当的价值。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曾把经
集 群 的 内涵 分 析
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 ,集群现 象
济 规模 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产业 发展 的 规模 , 和产业的地区性集 中有很大关系; 这 第 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 的单个企业 的资
集 群
术信息 的传播来说 明产业集群这种现 象。
波特从 企业竞争 力的角度把企业集群
理论推 向了新的高峰 ,他解释所谓企业集
群 ,就是 在某一特定领域 中 ( 通常 以一个 主导产业 为核心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 ,
业 以及 相关支撑机构在空 间上 的集聚 ,形
成强劲 、持 续竞争优势 的现象 。并从组织 变革 、价值 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方面
已从 自然科学进人到社会科学领域 。管理
学者称之 为产业 的地 理 集群 或战略 集群 。 而某些经济学家则称 为集群经济。
源、 它们 的组织以及管理 的效率 。 他把第一
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 济 ,把第二
市群 内不 同规模 、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
在着较 为密切 的社 会经济联系 ,并逐步向

以产业集群式发展助推城镇化进程

以产业集群式发展助推城镇化进程

“ 漏偏 逢连 夜 雨 ” 屋 ,城 镇 建 设 资 金 的 困顿 还
必 须面 对生 态环 境不 断恶化 的考 验 。近年来 ,随着
大 中城 市建设 水 准 的提 升 ,外迁 重污染 企业 成为大 势 所趋 ,城镇 由于相对 较低 的环境 治理成 本 和相对
宽 松 的环保要 求 ,在积 极承接 城 市产业转 移 的 同时
赵 冰 琴
( 共 石 家 庄 市 委 党 校 经 济 学 教 研 部 ,河 北 石 家 庄 0 0 5 ) 中 50 1

要 : 当前 缺乏 产业 支撑 的城镇化 建设 面临重 重 困境 ,推 动农村 城镇化 进程 不仅 要 立足 于具有
支撑 作 用的产 业 ,产业 集群 式发展 更成 为迫切 而 重要 的选择 。地 方政府要 立 足 区域经 济发 展 ,将 产业 规 划融入 城镇规 划 ,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展 特 色产业 集群 ,加 强产 业聚集 区建设 等 ,这些都 离不开政 府精
势逐渐 丧失 ,竞 争力持 续下 降 ,而第 三产业 的蓬勃 兴起也 只是 出现 在少数 商 贸 、旅 游型城 镇 。便捷 的 交 通使 中心城 市 的扩散 效应 日益 凸显 ,中 高档 次 的 消费 和服务 都被 大 中城 市所 吸纳 , 日常消 费需求 又
在很 大程度 上可 以 自给 自足 ,即使城镇 有 大量 的外
第3 4卷
第 6期
石 家庄 经济 学院学 报
J un l fS ia h a g Unv ri fE o o c o ra hj z u n iest o c n mis o i y
V0 . 4 No 6 13 .
De . 2 C 011
21 0 1年 1 2月

《2024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范文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城镇化则通过人口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及运作模式,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

其特点包括集聚性、专业性、协同性和创新性。

(二)城镇化的概念及特点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人口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一)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吸引相关企业及人才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讯、能源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此外,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优化,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运作模式(一)以产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以城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模式以城镇化为依托,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

2024年城市规划心得体会感想模版(2篇)

2024年城市规划心得体会感想模版(2篇)

2024年城市规划心得体会感想模版走新型城镇市化道路,是未来城镇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设幸福城镇的科学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

近段时间,我参加《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的学习,本次学习主要是了解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知识,以下是我学习新型城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镇现代化、城镇集群化、城镇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二、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同时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水平太低,必然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促进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三、强大经济支撑。

城市要发展必须充分统筹考虑县域经济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了解自身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相互补充相互融合,避免产业结构趋向同化,模式上可以采取网络化开发和产业集群战略。

发展城镇建设,首要是发展县域的经济,它是基础也是保证。

没有经济实力的强势支撑,县级城市就会外强中干。

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从而建立现代城市商务核心区和总部经济。

四、引进高端人才。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是中心城市健康肌体的动脉,不能破坏而要保护。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一 22 一
5 . 失地农 民保 障 问题 。 据 有 关研究估计 , 全 国 失地农 民达 2X( X) 万人 。 在城镇 化 的早 期 , 失地农 民
问题并 不严重 , 因 为 国家 的 安置 方 式包 括 了就业 安
置 。 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 , 企 业用 工方式 市场化 , 政府
不能把农 民 硬“ 塞 ” 进企业 。 按 法定标准 算 出来 的征 地补偿标准太 低 , 根 本不 能 解决 失 地 农 民 的长远 生 计 。 据有关 调 查④ 分 析 , 2仪犯 年 被 征 地 的农 民 人 均
于非农 建设 , 低 价 出让 、 转让 和 出租农村集体建 设用
地 , 随 意改变建设 用途 , 用地 权 属 不清 诱发 纠纷 等。
针对
目前状况
,
更为现 实 的做 法是
, 在 法律 和政策
__
L
做 调整 , 使集体 土地 进人 市 场合 法化 。 2X() 3 年 广 东 省政 府率先 出 台 了( 关 于试 行农 村集 体建 设 用 地使 用流 转权 的通知 》 , 明确规定 , 允 许农 村集 体土 地 直 接进 人一级 市场 , 同时 , 允 许农村 集体土地人股 。 但 广东省的做法也存在一些未完全解决 的问题 。
获得 补偿按 照 当地物 价 水平 , 仅 够 维 持 基本 生 活两
年半 。
有两种 解决 问题 的新 思路 在不 同地 区进 行着试
验 。 一种 是土 地 换保 险的做法。 如 江苏省 昆 山市按 照 “ 低 门槛 、 广覆 盖” 的原则 , 为全市农 民办 理 了基本
养老保险 。 还有 一种思路是集体建设 用地人 市 。 广 东省最近 明确 , ⑤ 农 村集 体建 设 用 地 使用 权 可 上市

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析


动 因与机 制 :建 国以来我国城镇 化发展的主要动因和 侔用机制演 变
从 一般 发 展 规律 来 看 ,农业 剩 余 是城 镇 化 的 基本 前 提 ,即农 业 生 产 效率 提 高 产 生 的劳 动 、
资本 等剩 余 要素 从 农业 中解 放 出来 ,在 比较 利益 的驱 动 下 ,向城 市转 移或 者在 农村 就 地发 展非 农
平 ,离发 达 国家 城市化率 8 0 %的水平差距 更大 。在 我 国制 造业成 本不断上 升 、国际竞争更 为激烈 的
形势 下,推动 我 国城镇 化快速 发展 的加工 贸易等动 力 因素 逐步 削弱 ,当前 ,应结合 我 国区域发展 不 平衡 的国情现状 ,加快 推动产业 转移 ,减少地 区 间发展 差异 ,实现我 国城镇化水 平 的总体 提升 。
为两种 ,一种 以城镇常住人 口算 ,一种 以城镇 户籍人 口算 。由于我 国采用严 格的城镇 户籍 登记制度 ,常住城镇人
口中城镇户籍 人 口和非城镇 户籍 人 口在社会 福利方面差异 较大 ,城镇化 的效 用也不 同。因此 ,一般把按 常住人 口 计 算的城镇化水 平称为名义 城镇 化水平 ;按 城镇户籍人 口 计 算的城镇化水 平称为实 际城镇 化水平 )。三是综合人 口、地域 、社会 发展等建立 指标 体系评价 。注 :本文 中若 非单独强调 ,所 采用 的城镇 化水 平均为城镇 常住人 I = 1 占 总人 口的比例
作者简 介:陈雪琴 ,女 ,工业 和信息化部 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1 城镇化水平 的测度有多种方式 :一 是土地城镇化 ,即用 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建成区土地利用面积 占区域总面积 来 反映当地 的城镇 化水平 。二是 人 口城镇化 ,即城镇地 区人 口占全地 区总人 口的百分 比 ( 其中城镇地 区人 口又分

未来四川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未来四川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人 口的 1~ 9 “ 8 1%。 十五” 期间 ,全省 城镇 化年均 提高 1 6 . 2 个百分点 ,其 主要 贡献是原 来城镇化水 平较低 的地区 。城 镇 化率超过 3 %的大 中城市所在地 区没有 出现 加速 的趋势 ,整 0 体上城镇化推进速度反而明显低于其他地 区。
未 来 1 , 四川 应 当 以大 城 市 作 为 加 快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着 5年
维普资讯
S ei R pr pcl eo a t专 题 研 究
城 镇 化
“ 五 ”期 间 , 四 川 城 镇 化 率 由 2 . %提 高 到 3 % ,年 十 66 9 3 均 提 高 1 6个 百 分 点 ,保 持逐 年 上 升 的 良好 态 势 ,明 显 高 于 . 2 19 ~ 0 0年 年 均 提 高 05 9 0 20 . 4个 百分 点 的水 平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集聚和辐射能力弱 ,功能定位相似 、等级相近 ,产业同构的现
象明显 、特色不突出 ,吸纳乡村人 口的作用有限 。小城镇密度
过 高 强 化 了 区域 空 间 的 低质 均 衡 性 ,也使 四川 大 中城 市 与 小城 镇 之 问衔 接 不顺 ,公共 设 施 严 重不 足 且 配置 和 利用 效 率低 。
载体 和带动 区域发展的主体 ,承载全省 2 %左右的城镇人 口。 5
四川是全国小城镇数量最多的省份 ,长期 以来小城镇众多

直被视为I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 ,是城镇发展水平较  ̄1 t1
来四川城镇化水 平提升最快 的时期 。按世界城 镇化演进 的一
般规 律 以及 近 年 来 我 国城 镇 化 推 进 的 实践 ,未 来 l 年 乃 至 更 5

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战略创新研究

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战略创新研究

国推进 城镇化 的历史过 程 ,把 握蕴 含其
中的客观规律 与主要特 征 ,吸取其长期 积 累的经 验教训 ,有利 于我们科 学推进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1近现代 大工业 的 发展是 推进 城镇 . 化的强大动力 发端 于西方工业 革命 的城镇 化 ,是

化水 平在 3 %至7 %之 间 ,城 镇高 速发 0 0 展 ;第 三是后 期 阶段 ,城镇 化水平 超过
城镇化 的成功经验 ,把握 当代城镇化的阶 段性特征 ,创新城镇化发展战略与路径模 式 ,对于推进我 国现代化 、实现富 民强国
的现代化主要表征为工业化 、城镇 化 的推进过程及其结果。 目前 ,我
p e b r 01 tm e 2 0
中国城 市经济 C I A U B N E ON MY HN R A C O 专 家视 角
C US 城 i I 聚焦

二五”时期 ,中国将全面迈入城镇主导时代 ,并将呈现出五大阶段 }特征 :城镇1 生
j 工业化加速发展 ,城镇化带动效应深度释放 ,城市群结构形态趋向稳定成型 ,城 竞争力不断增强 ,城市 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 。
镇化 的阶段性特征与战略创新研 究
大生产 ,城市伴 随工厂 的增大而成长 。 工业 革命不 仅使城 市的数 量增加 、
规模 扩张 ,而且 使城市 功能 、地位 和作
与 发达 国家相 比 ,发展 中国家城镇 化起步 较晚 ,但 发展 速度较快 。 15 年 90
至 1 8 年 ,发展 中国家城 市人 口比重 由 95 1 .%增 ̄ N3 .%。据 联合 国预 测 ,从 73 t 1 ] 7 15 年至2 3 年 ,发达 国家的城市人 口将 90 00
了社会资 源集聚 的强劲 吸引力和 城市发 展 的强大推 进器 。个 体分散 性的 家庭 小 手 工作坊让 位于高度集 中的社会化 机械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

然而,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浪费与滥用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和滥用的现象。

例如,盲目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一些城镇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率低下,存在闲置和低效利用的情况。

2、产业支撑不足许多农村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城镇过于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农民进城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的需求。

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镇的整体形象。

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短缺,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4、生态环境破坏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一些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城镇周边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措施不到位,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困难。

同时,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农村城镇化的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规划。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战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战略?
宏 观 经 济
中国需要什么样 的城镇化 战略?
●张莱楠
[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 3 0多年 , 中国保持 了持 续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统计年鉴 2 o o 9 > > 数据表 明, 中
国城镇化水平由 1 9 7 8年的 1 7 . 9 %提 高至 2 0 1 2 年的 5 2 . 5 7 %, 平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 点。未来2 0年将是我国城 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中国长期持续的大规模 快速城镇化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也是 中国经济能否跨越
所 以能如此迅猛地推进 , 一是靠 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 势, 二是靠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但这两个要 素在未来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 中国城镇化战略到底还要
靠什么动力实现持续发展将成为摆在我们 面前 的战略性
议题 。

大城市群 : 波士华( B o s —Wa s h ) 城市群( 支柱产业为金融 、

拉美 国家有超前城镇化的倾向。二战前 , 拉美 国家的 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普遍较低 , 大多在 2 0 %以下。二 战 后, 工业化率变化不大 , 但城市率快速发展 , 农村人 口在短 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进入城市。到 2 01 0年, 城镇化率高达 7 9 . 6 %, 仅次于北美的 8 0 . 7 %, 位居世界第二 , 远高于欧洲
的7 0. 2 8 %、 大洋 洲 的 7 0 . 2 %% 、 亚洲 的 3 9 . 8 % 和非 洲 的
O r l e a n s ) 城市群 ( 支柱产业 为能源、 沿海基础设施建设、
3 7 . 9 %, 大城 市人 口占 比提升较大。以巴西为例 , 1 9 0~ 5
01 2 0 年, 巴西城镇化率由 3 6 . 2 %上升到 8 4 . 3% , 1 0 0 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中的集群化战略(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有关城市和城市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们的热切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将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本文正是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在企业、产业和城市三个方面对集群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中的相互关系和丰富内涵。

集群的内涵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集群现象已从自然科学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管理学者称之为产业的地理集群或战略集群,而某些经济学家则称为集群经济。

集群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韦伯首先提出的,他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发成本”降低,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

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

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经常性开支成本。

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韦伯还从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两个不同的途径分析产业集群能够达到的最大规模。

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马歇尔提到,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一般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到,厂商也会尽可能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当产业的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波特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把企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解释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并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特征方面所创造出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和价值。

城市集群城市集群是一定区域内空间要素的特定组合形态,是由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和一定数量的城镇结点、交通道路及网络、经济腹地组成的地域单元,包括若干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组成的多个典型形态或非典型形态城市群共同组成的庞大城市群体。

它在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的空间集聚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通过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功能。

城市集群具有地理和经济双重属性,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联系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地域性城市集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

群聚性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中心性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联系性城市群的联系性特征是指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可见,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是不同层面上的集群,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是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各种相关企业的汇集;而城市集群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基于产业、专业化等方面形成的组合形态。

集群化整合模式城市群主要通过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企业的扩张等进行内部的经济整合。

集群化的整合模式便是以核心城市为基点,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借助专业分工与合作,带动其上下游企业产生与发展,形成高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从而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同时并存,互为条件,并通过企业的空间布局来实现。

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群内各企业之间存在经济、技术、社会包括地域文化的联系,不同等级规模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和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以及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单位或部门在城市群内大量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促使城市群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走向成熟。

当一定地域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集聚的外部不经济而引起产业的扩散,产业扩散通过企业向外分散布局来实现。

基于城市群劳动地域分工体系、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和企业布局的经济技术要求,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区域市场体系和成熟的城市体系作为支撑,产业的扩散与转移将遵从城市群的整体情况,将相应的产业转移到区域内部的最佳地域。

通过理性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实现城市群内部的经济整合。

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等因素促进企业的增长,实现企业增长的扩张战略有两种:内部扩张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建立新的工厂、部门、子公司等;外部扩张则是对其他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

由于企业获取信息的原因、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市场扩张规律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扩张必然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受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企业外部扩张对象的选择和内部扩张地域或对象的选择必然要考虑地域上的临近性和区域文化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

内部体系网络化城市群内部由交通、通讯、管道网络组成的物质性网络化组织为区域内部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通,技术与产品信息的开发与共享,劳动地域分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由市场网络、企业网络、城镇网络等组成的非物质性网络化组织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资源的分配与优化,产品要素的自由流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要素资源顺畅流通的市场环境为城市群经济整合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发达的网络化组织成为城市群经济整合必需的支撑系统,对城市群的经济整合起到促进作用。

无论从国际或国内经验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

从我国很多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经验中可以看到城市化成长的若干机理: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内外市场的开发创造了一个为中小企业成长的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力支持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其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94.2%。

中小企业的群集和产业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了支撑,明显放大了就业需求。

企业群集和产业集中首先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进而要求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

其次,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相应发展。

最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使城市规模扩大,放大了就业需求。

城市规模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企业群集的凝聚力。

城市规模的形成表明这里能提供较为良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以及软环境,反过来又成为吸引企业群集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此企业群集与城市规模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四川省城镇化战略选择通过做好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城镇规模结构的多样化,城镇化模式的区域多样化,城市功能定位的多样化。

要解决好城镇化中的产业支撑、资源环境支撑等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注意节约土地,处理好推进城镇化和保护耕地的矛盾。

大力发展成都市成都市作为我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发挥其集聚、辐射和龙头作用,建成西南地区“金融、商贸、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加快发展大城市适应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要求,坚持走集聚型城市发展之路,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积极有效地扩大规模,提高城市素质,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地级市政府驻地城市,把增强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规模结合起来,力争使多数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发展成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部分城市加快向大城市迈进。

以县城为依托积极发展小城市,积极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带动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的经济发展。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以产业为依托,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建制镇,努力壮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功能,集聚人口。

努力构建城市群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提高我省区域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培育成都平原城市密集区,川南城市群、川中城市群,形成全省经济和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圈,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

引导、推动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模式城市群经济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群经济产业的离心转移。

一些成本升高比较利益低下或者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就会在城市群内外转移,重新寻找发展的空间。

强化以核心城市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梯度或等级转移,发达城市可以借助产业的转移来为其它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相应一些城市群可以接收产业的转移来扩充产业结构达到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产业间的互补,形成城市群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1.谢洪明等.产业集群、企业行为与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