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一节18世纪文学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enlighten)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使命,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英国
18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主要任务是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推翻法国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德国
18世纪,德国政治上陷于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裂为300个左右的封建小邦。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德国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依靠为宫廷服务而生活,他们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宫廷的消费。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思想上的软弱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小说起源于期刊。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期刊发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英国小说家从办期刊,给期刊撰稿,走上小说创作生涯。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在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代表作是笛福《鲁滨孙漂流记》(1719)、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和菲尔丁《汤姆•琼斯》(1749 )。
四、德国文学
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是在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
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蒙时期(1700-1770)
莱辛的理论著作《汉堡剧评》、《拉奥孔》;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和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
2、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
青年时期的歌德与席勒
3、古典主义时期(1784-1805)
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
六、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从主题上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2、从题材上看,以现实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多描写日常生活。
3、从人物塑造上看,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中心人物,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从文学形式上看,创造新的体裁,文学形式多样。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
第二节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歌德(1749—1832),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官至宰相之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歌德的才华与历史定位
天才的文学家:勤奋写作六十余载,全集多达143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游记、谈话录、自传等体裁都采用过;
卓越的政治家:魏玛十年,官至首相;
勤勉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将形态学、形变学引入科学史;其自然科学方法论被认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恩格斯:“天才的诗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海涅:“世界的一面镜子”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小说中,维特在给威廉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失落,小说以维特的自杀收场。
维特为什么烦恼?
维特的追求:
幽静山村:“你熟知我的脾性,喜欢找个惬意的地方造一座小屋栖居,不管那儿有多么不便。”
古典书籍:《荷马史诗》和莱辛的作品
独特的爱情观:爱情是挣脱理性、世俗束缚的自然流露
这三者都代表了跟现实格格不入的物质或精神空间,整个小说中都弥漫着维特自恋而自怜的气息。
维特的爱情观
小伙子爱上个姑娘,整天在姑娘身边磨蹭,把全部的
精力和财产花在她的身上,企图时时刻刻向她表示钟情。
于是有个俗人,一个衙门中人,来对他说:“可爱的年轻人,
恋爱是人之常情,你必须像平常人那样爱她才行!把你的
时间分一部分放在工作上,把休息的时间献给你的姑娘。
好好计算一下你的财产,必要的用途以外,如有宽裕,我
也不反对你送点礼物给她,只是别太频繁了,在她的生日
和命名日送点礼就够了,”等等。--如果他听从了,他会
成为一个有用的青年,我可以向任何一位君侯推荐,给他
个职位;只是他的爱情算完了,如果他是艺术家,他的艺
术也算完了。
维特为什么自杀?
理想认同破灭:
情感领域的自然美:可遇而不可得
工作领域的自然人性:不可遇,不可得
对自然和美的追求是维特的至爱,维特无法在公共的社会政治领域实现,就希望在私人的爱情领域实现,当这两个领域都无法实现,就只能自杀。并且,他的自杀也就带上了特有的反抗色彩。
维特的烦恼为什么引起共鸣?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
三、《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萌生了写作《浮士德》的计划。
①1773-1775年间,写了《浮士德片断》
②1797年开始重写《浮士德》
③1806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
④1832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的内容
《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有12111行。第一部不分幕,第二部分5幕。
第一部正文前三个部分:
《献诗》:诗人念旧述怀,感伤当年听他读初稿的友人
《舞台上的序幕》:诗人的文艺观和写作意图
《天上的序幕》:剧情的开端和全剧的总序
《天上的序幕》上帝与靡菲斯特订约
上帝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有迷误”,但“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