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国文学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七章18世纪的德国文学
一、德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我们在讲中世纪文学时提到了德国的 《尼伯龙根之歌》,但德国在文学上是一个 后进的国家,中世纪后它的具有影响的作品 也不多。18世纪中后期德国文学才开始抬头。 是为了改变在文学上的落后状态才出现了德 国在文学上的高涨。
腓特烈大帝统治下的普鲁士已经成为军 事专制国家,但被一些小邦分裂了。各个小 邦暴君当道,德国没有一个能在启蒙运动思 想指导下实现政治经济改造的政治中心,没 有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所以德国在这方面 比英国和法国落后一段。
普遍尊崇的思想: (1)“自然”观——反理性的冷静, 尊重天性 (2)“天才”观——主张社会中有一 些精英,这些精英推动社会的发展 (3)民族意识——强调讨论德国问题, 强调德国如何从落后行列走进世界文化的先 进行列。讨论德国这个民族到底是不是落后?
除了赫尔德这个思想上的领袖外,歌德 和席勒才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当时歌德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作家,在斯 特拉斯堡大学求学时,认识了赫尔德,在赫 尔德的思想启发下,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 凡的创作时期。参与了狂飙突进运动。
三、18世纪德国文学的两个重要人物
席勒(1759-1805) 1768进拉丁语学校 1773进符腾堡的卡尔· 欧根公爵办的军 事学校,席勒称之为“奴隶养成所”,在这 里一位心理学教师阿贝尔使他接触了那些古 今伟大的思想者。从学校里出来后他积极参 与了德国的文化运动。
1777写《强盗》1781年完成,引起了社 会的轰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的矛盾。 《强盗》写了一个杀富济贫的好强盗, 后来被官府镇压。书中有很多话被普遍的流 传,因为它反映了当时反暴政反专制的普遍 情绪。 扉页: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 的,要用火。 第二版封面:“打倒暴虐者”。卡尔的 台词中有些话很有挑动性:“被墨水玷污了 的世纪”,“萎缩的,被阉割的世纪”。
10,18世纪德国文学与《浮士德》
3、席勒(1759-1805) 军事学院毕业,做过军医。受狂飙运动影响,年 青时期作品充满反暴政争自由精神,是德国古典 文学创始人之一。
《强盗》:第一部作品,反封建反专制。卡尔因弟弗 朗兹离间被其父穆尔伯爵所逐,离家为盗首杀富济 贫。弗把其父关进古塔,又欲占有卡尔未婚妻爱米 丽亚。卡尔救出父亲,弗自杀。爱米丽亚劝卡尔脱 离盗群,众盗不允,他杀妻自首。
拉奥孔是特洛亚日神祭师,曾劝阻特洛亚人不要把木马移入 城内,触怒海神,便派两条大蛇将父子三人缠死。现存雕像 于1506年在罗马出土。
感官:画靠视觉接受,宜静物,诗用听觉,不宜 事物排列。 方法:画描绘动作是间接的,可用暗示法摹仿动 作,表现最精彩的“固定的瞬间”;诗要化静为 动来表现。
《汉堡剧评》:论述民族戏剧问题,主张市民剧, 教育作用,批评高特舍特的古典主义,以莎士比 亚为榜样。 市民悲剧:《萨拉· 萨姆逊》。《爱米丽雅· 迦洛蒂》 以15世纪意大利为背景,古斯特勒公爵爱上校沃 多维多之女爱米丽雅,在其结婚当天,雇盗杀死 新郎抢走新娘至行宫。沃多维多及时赶到,杀死 女儿全其贞操,表现道德胜利。《智者纳旦》。
皇帝异想天开,要见海伦和帕里斯。魔鬼用宝鼎与 魔钥将他们召来。海伦俯下身去吻帕里斯,浮士德 吃醋,便冲上去将魔钥触到帕里斯身上引起爆炸, 海伦化为烟雾消散。浮士德对政治生活失望。 寓意:政治悲剧批判了封建宫廷的腐朽堕落,由于 人物试图与其合作,从而显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 协性和软弱性。
美的悲剧 第二、三幕:浮士德重回书斋。瓦格纳实验人造 人,制出何蒙古鲁士。小人发现浮士德迷恋海伦, 带他去古希腊找海伦,向冥后索回海伦和帕里斯。 后来进入斯巴达墨涅拉俄斯王宫,小人碰上爱神 车瓶碎消失。浮士德当上中世纪城堡主,与海伦 在仙乡结婚生子欧福良,此子向往自由和战斗, 从高空落下夭折,海伦痛苦离去,留白衣幻成云 彩,托着浮士德飞去。追求古典美失败。
17、18世纪 德国文学
《序曲》: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 序曲》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 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 身的堕落。 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 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达到真理。 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达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第三节 狂飙突进的德国民族文学
德国文学的崛起
18世纪,在英法先进国家的影响下, 18世纪,在英法先进国家的影响下,德 世纪 国文学迅速崛起,在经历了启蒙文学、 国文学迅速崛起,在经历了启蒙文学、狂飙 突进文学和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几个阶段后, 突进文学和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几个阶段后, 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国。 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国。
文学地位
民族诗人: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 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 2.全世界诗人: 全世界诗人 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 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 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五幕悲剧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寻美的悲剧 寻美的悲剧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 伦结合。但海伦认为“ 伦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第五阶段:劳动生活 第五阶段:劳动生活——事业的悲剧 事业的悲剧 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 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 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18世纪德国文学
善即恶,恶即善,每一种善的生成必会带来恶果,每一 种恶的生成必会摧开善花,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二律背 反
歌德
一.生平 “渺小”的“庸人” 、“完全的人” 、 “世俗的人”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的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 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 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 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 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 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 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
、人物形象
浮士德: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 整个人类的代表-运动性、向善性、前进性和自我否定性,而 这表征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即人类历史是一个 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过程,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想王国开明君主的象 征。 诗人自身形象写照-诗人个体思想历程的总结
4、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哲学寓含
(1)灵与肉(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 肉体的快乐和生活的享受,还是在于超脱凡俗、追求 精神境界。(《神曲》和《十日谈》代表了两种极 端的倾向)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奔!
(5)善与恶的关系-魔鬼形象不仅是外在的社会恶的抽象,
而且是内在的人性恶的象征.在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和精神发展 中,魔鬼始终没有离开过浮士德并伴随他走完了生命的全程,这 说明人在道德上善恶并存、二元并立,且贯穿终生.而作品中魔 鬼每每引诱浮士德堕落、趋恶,反而屡屡使得他努力向善,则涵 示了善恶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哲学意蕴.正因为善恶相克相 生,所以才可能互相转化.恶甚至是善的前提条件.“在黑格尔那 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 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 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 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 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马克思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
绿蒂与维特
• • • • • • • •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罢,不要步我后尘。
• 我从她的谈吐中都发现她是那样有个性; 每听她讲一句,我都从她的脸庞上发现 了新的魅力,新的精神光辉。渐渐地, 这张脸庞似乎更加愉快和舒展了,因为 她感觉到,我是理解她的。
拉奥孔雕像群
• 汉堡剧评
– 喜剧是要用笑而恰恰不是用嘲笑来改善一切; 喜剧所要改善的并不是它所嘲笑的恶劣品行, 更不单单是那些具有这种可笑的恶劣品行的 人。喜剧的真正的普遍功用就是在于笑的本 身,在于训练我们的才能去发现滑稽可笑的 事物;也就是说,在任何热情和风尚的掩盖 下,在任何更坏的或者良好的 品质的混杂中, 甚至在那表现严肃情感的皱纹之间都能迅速 地很容易地发现滑稽可笑的事。
1729—1781
• 莱辛的作品
– – – – – – – 对启蒙运动内在问题的探讨 历史与启示:神学文选 论人类教育 关于古代文史的通信 索福克勒斯传 论寓言 古人如何描绘死亡
• 美学著作《拉奥孔》。戏剧理论著作 《汉堡剧评》:中心是论述如何建立德 国的民族戏剧的问题。莱辛的悲剧《萨 拉· 萨姆逊》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 戏剧代表作是“市民悲剧”《多米丽 雅· 迦洛蒂》。
我放眼望去,整个亚洲女人都备受屈辱, 奴隶的枷锁注定了必须忍受, 我要向那倨傲自负的男性, 为受到侮辱的女性报仇, 男人除了一身蛮力与柔弱的 女人相比,并未得天独厚。 上苍赋予我巧思灵感敏锐睿智, 作为武器来捍卫我的自由。 ——我对于男子如何,根本不懈过问, 我恨男人,蔑视他们的傲气 和疯劲——男人贪得无厌, 一切珍贵事物,他都伸手攫取;
18世纪德国文学
(2)梅菲斯特的形象 ) 浮士德的对立面。 ①浮士德的对立面。他是生活中玩世 不恭的虚无主义者典型, 的代表。 不恭的虚无主义者典型,“恶”的代表。 但是,梅菲斯特主观作恶, ②但是,梅菲斯特主观作恶,客观 造善。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 造善。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他 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他把浮士德引 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 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 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 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 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 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 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 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 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
18世纪德国文学
主讲人:张静
1
一、德国概况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 塞万提 拉伯雷 斯 高乃依、 高乃依、 莫里哀
蒙德斯鸠、 伏尔泰、 狄德罗、 卢梭、 博马舍
英国 莎士比亚 弥尔顿、 弥尔顿、 班扬 笛福、 笛福、斯 威夫特
德国
文艺 佛罗伦 复兴 萨三杰 古典 主义 启蒙 主义
23
4、浮士德难题 、 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 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 束协调一致起来。 束协调一致起来。 康德:自然欲求——道德律令 康德:自然欲求 道德律令 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更多的是个 文艺复兴以来的“ 更多的是个 人 启蒙运动——寻找社会出路 启蒙运动 寻找社会出路
巴洛克文学
分裂 战争
歌德、 歌德、 席勒
2
2、纵向梳理: 、纵向梳理: 1) “神圣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 2)1618-1648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 ) 年发生的三十年战争 “从德国北部的柏林到它南方的邻 国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 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 “当 时德国境内的货币有6000多种。”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齐世荣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外国文学课件德国文学
歌德席勒合陵
歌德
Goethe ,1749—1832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 要代表。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 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 领域都有建树。
莱辛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 界限》(1766)。绘画 描绘“赋予包孕性的”、 “给想象以最大活动余 地的时刻”,诗描绘 “动作”,强调行动。
悲剧《爱米丽亚·迦洛 蒂》。
哲理剧《智者纳旦》
席勒 (Schiller ,1759-1805)
《强盗》(1781)充满批判热情和抗暴 精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对封建 专制的反抗。
世态人情我己看透,彼岸风光再也不指 望;只有傻子幻想云端有自己的同类,才 会向那边眨眼端详;让他站稳脚跟,环顾 一番!这世界对于能人干将不会沉默寡言。 他又何须逍遥于永恒?他们所认识的一切 都可以抓紧。他不妨这样顺着寿命漫步; 幽灵出现时照样行走不误,前进途中他会 遇见痛苦和幸福,他!任何瞬间他也不会 满足。
《浮士德》(3)
诗剧借鉴《圣经》、希腊神话、民间传说等,将时代精神 与文学传统结合起来,融幻想与写实于一炉。古典与浪漫 的结合。
以辩证、矛盾和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展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艺术形式多样化,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诗体,叙事、抒情、 议论糅为一体,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
《阴谋与爱情》(1783宰相的儿子裴迪 南、平民女子露伊斯的爱情遭到宰相的 阴谋破坏,酿成悲剧。反映贵族与市民 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 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 的戏剧”。
德国启蒙文学
18世纪德国文学
一、德国社会及文学概况
1、社会:封建割据 18世纪,德国名义上仍是“德意志民族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划分为近300个 教区和非教区。其中有60多个自治城邦, 1000多个骑士领地。 18世纪中期后,德国经济有所发展,但 十分缓慢,政治上也四分五裂。
2、18世纪德国文学: 市民文学取代封建宫廷文学 阶段: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 魏玛古典主义
Gottfried von (1744-1803)
是狂飙突进运动理论 家和领导者 《民歌集》(1778) 是对欧洲民歌整理的 一大贡献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国古典文
学,产生于“狂飙突进”和法国 大革命以后。以古希腊艺术为楷 模,继承启蒙运动的传统,用完 美的形式、纯洁的语言,表达人 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借助美来培 养人的完整和谐的个性。它既非 一个文学运动,也非一个文学流 派,更不同于欧洲文学史上的古 典主义。它是歌德和席勒的十年 合作(1794—1805)的标志。
二、德国18世纪前期代表作家
1、高特舍特 《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
2、莱辛Lessing,Gotthold Ephraim
(1)生平和地位 (1729—1781) 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的 代表作家、德国新文 学之父
(2)文艺理论
美学论著《拉
奥孔,论诗与 画的界限》
①从媒介看,画用颜色 和线条为媒介;诗以语 言为媒介。 ②从题材本身看,画的 媒介适宜于画物体;诗 的媒介适宜于写动作。 ③从观众所用的感官看, 画通过眼睛感受;诗通 过耳朵来接受。 (即德国美学家们一般 所说的“空间艺术”和 “时间艺术”的分别。)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
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 文艺运动,因当时的作家克林格尔的剧 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狂飙突进运 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反 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 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 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11-十八世纪英德文学
在十八世纪,古老的叙事文学发展成了现代
意义上的“小说”。所谓现代意义上的“小 说”,除了叙事艺术、表现技巧上的“现代 化”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小说文本所表现 的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更富真实感,能够为 更多的普通民众所接受。 ——小说理论家伊恩· 瓦特
“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黑格尔称小说是“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伤主义的文学作品。(而后来奥斯丁的创作 就是反对这一潮流的,如《理智与情感》)。 理查逊也开创了哥特式小说一脉传统。 (“哥特式”一词原为建筑学风格术语,具 有宗教性和神秘感的特色。后来的《呼啸山 庄》、《简· 爱》都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
——斯特恩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产业革命已有深入
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人们开始质 疑理性主义,于是感伤主义思潮开始萌 发。即人们对理性社会失望,转为崇尚 感情。 感伤主义的名称就是由斯特恩的代表作 《感伤的旅行》而来,重内心感受。
小说的地位何时能真正提高?
条件一:小说以通俗的形式吸引大量读者;
条件二:作者的态度究竟是把小说创作作为
消遣还是把它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 条件三:小说巨人出现,如果在小说界也出 现一个“莎士比亚”,那么小说这个文类的 地位自然就提高了。而直到19世纪才出现了 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 巨匠。至20世纪,则伟大的作家都是小说家。
书信体小说的心理刻画、洞察的力度。 其小说突破了狭隘的资产阶级家庭生 活的圈子,把目光投射到了更为广阔 的英国社会生活中去;并针对当时的 社会风气,对传统的道德、宗教和法 律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散文滑稽史诗”
菲尔丁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
即用散文体的形式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 其风格与理查逊截然不同,不主张在小说中 添入感伤、抒情意味。 接触各种身份的人,对各类人群都比较熟悉。 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严格模仿自然”。
18世纪德国文学
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魏玛前期(1775~1786)
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 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 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 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不同的诗体,以更好的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
如自由韵体,民歌、古希腊悲剧诗体。另外,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手法来
安排场景,配置人物。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出身平民,有
才能,重感情,热爱人生,向往自由、和谐而美满的生活。但官场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窒息人的环境,使他不能容忍。他与周围的
现实格格不入,感到孤独而愁闷。当他遇到贤淑、善良、勤勉的绿蒂时,
他以为她完美地体现了人的质朴纯真的自然本性,便对她寄以全部的热情
富于哲理意味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成自我,永远在超越自 我,又永远在否定自我的典型人物。
他肯定集体生产劳动的意义,憧憬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另 一方面,又有历史局限性,这种一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奋斗史和资产阶 级个人主义不可分的,同时也是西方启蒙时期人道主义的特点之一。
求摆脱封建桎梏,但又缺乏斗争意志,看不清前进的道路,无力改变现状,
因而思想上普遍感到苦闷烦恼。
《浮士德》
就
人
内
艺
物富
精
容故
术
形于
神
事
上
象哲
第五章 十八世纪德国文学
五、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与浮士德是对立统一 的辩证关系。 的辩证关系。 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 1. 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 本质是“作恶” 具有“造善”的作用。 本质是“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 他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 他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 实际上却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 实际上却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 2. 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
解读第二阶段: 解读第二阶段: (一)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封建伦理道德之 间的矛盾。 间的矛盾。 反思并否定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 (二)反思并否定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 (三)作为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代表的 浮士德必须从“小世界” 爱情) 浮士德必须从“小世界”(爱情)进入 大世界” 政治)中去, 到“大世界”(政治)中去,以实现由 的需求向“ 的境界的升华。 “肉”的需求向“灵”的境界的升华。
二、《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 浮士德》 浮士德经历五个生活阶段: 剧。浮士德经历五个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 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 知识,自杀未遂。 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非斯 特和他订约, 特和他订约,充当浮士德的仆 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 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狂飙突进运动
世纪70年代 于18世纪 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 世纪 年代, 第一次全国性质的文学运动, 第一次全国性质的文学运动,其主要精神是 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对促进德 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启蒙运 动的继续和发展。 动的继续和发展。此期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 和青年席勒。 和青年席勒。
18世纪文学概述
《吉尔·布拉斯》
第一、二部:中下层生活——虚伪欺骗弱肉强 食、世态炎凉;吉尔·布拉斯——自然人,处 处碰壁,时时受气。 第三部:贵族社会生活——贪赃、受贿;吉 尔·布拉斯——社会人,青云直上。 第四部:回归田园的隐居生活——幸福快乐。 通过吉尔·布拉斯一生的遭遇揭露批判封建法 国的社会生活,表现自然人优于社会人的观点。 以普通人为主角,用日常语言写作,强调文学 劝人为善的教育启发作用,体现出启蒙文学的 特征。
(三)“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 编纂《百科全书》上,主编为狄德罗和数学家 达朗贝。 《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 全书》(1751~1772),共计32卷,编写 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启蒙思想家 ,涉及了社 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对封建的政治 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 一次全面攻击。法国启蒙思想家因此被称为 “百科全书派”。
《鲁滨逊漂流记》
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也奠定了 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 1、笛福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 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英国早 期资本主义丰繁的现实,表现强烈的海外殖民 扩张意识。 2、在荒岛上的28年间,鲁滨逊经历了人类从采 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 改变了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笛福歌颂这种劳 动活动,歌颂他对大自然的斗争。
(二)孟德斯 鸠 (1689— 1755), 法国作家。
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启蒙文学逐渐成为法国文 学主流。早期代表作家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1、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出生贵族, 位至国家高级大法官)。代表作《波斯人信札》 (1721),通过旅法波斯青年给家人和朋友的 160封书信,对法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进 行全面评述。 是欧洲最早的书信体小说,为这类新型文学体裁 开辟了道路。 《论法的精神》: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
18世纪德国文学与歌德一概述1.背景:政治经济与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平衡(一)启蒙运动初期(20-70年代):2.莱辛(1729-1781)《拉奥孔,论诗和画的界限》(1766)《汉堡剧评》(1767-1769)《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迦绿蒂》(1772.市民悲剧)(二)启蒙运动后期(70-8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参加该运动者多属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主要特点有:1.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
2、反对封建束缚,崇拜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这里的“天才”指的是那些具有极强的资产阶级觉醒意识的先进人物。
3、受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3.赫尔德——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4.席勒(1759-1805)代表作:《阴谋与爱情》类型:市民悲剧。
特点:强烈的反封建性。
地位:“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恩格斯语)特点:善于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丰满个性。
悲剧围绕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真挚爱情与宫廷阴谋之间的冲突,剧情曲折紧张,扣人心弦。
(三)古典文学时期(1796-1804)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古典音乐——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代,使德国跃居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歌德游历意大利及其与席勒的合作。
二歌德与《浮士德》一、生平与创作1、概述:。
德(1749—1832)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并且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剧院的经理。
德国古典文学
deguo gudian wenxue德国古典文学在德国文学史上,一般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所创造的文学。
“古典”一词在18世纪的德语区曾普遍使用,意指古希腊罗马的第一流作家以及本民族堪称楷模的作家和作品,戈特舍德、盖勒特和莱辛等人当时都被称为“古典作家”。
歌德和席勒也曾使用这个词,并为创立德意志民族的古典文学而努力,但他们并不认为德国已经产生了“古典文学”。
在18世纪的文献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称为“德国古典文学”。
1839年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古典文学”这个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正式被人沿用。
在文学史家中对这一问题有不同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德国古典文学”是指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这段时间他们两人所创造的文学。
但也还有小的分歧:第一,有人认为古典文学开始的年代不是1794年,而是歌德到意大利旅行的1786年,这时歌德的《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6~1787)最后定稿,席勒写完《唐·卡洛斯》(1787)。
这两部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不同于他们在狂飚突进时期的作品,接近于他们古典时期的创作特征。
第二,有人认为古典文学不能只提歌德和席勒,还应包括让·保尔和荷尔德林,甚至福尔斯特和索伊默。
歌德和席勒在一起德国文学史上所称“古典文学”不是一个文学流派。
德国古典文学是集德国文学创作的大成,是18世纪以来德国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顶峰。
启蒙运动提出理性,强调理智,要求人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和客观规律的约束,要求艺术表现纯洁清晰,符合规律。
狂飚突进重视感情,强调自然,要求人的各种力量能得到自由发挥,要求艺术能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采,变化万端。
古典文学将以上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综合起来,要求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18世纪德国文学
• 对旧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摧毁在浮士德的行 动中是同步的。
• 浮士德若要为自己的发展而牵涉到他人,那么 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 为他们的毁灭负责。
第三变形:发展者
• 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实现了从 私人世界进入公众生活,尽 自己的一切力量对付自然和 社会的过程,从而一个发展 者的身份实现了有效反对封 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造 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 空或破坏旧世界。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意识形态性阐释
——自文艺复兴三百年来, 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艺术化变形与展现。
• 剧诗的现代性阐释
——一生展示发展历程的现 代人的代表。
——“描写现代生活的‘伊 利亚特’”(普希金)。
“恶”的本质
• “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 因为发生的一切终归要毁灭; 所以什么也不发生,反而更好 些。因此,你们称之为‘罪 孽’、‘破坏’的一切,简言 之,所谓‘恶’,正是我的恶 原质和本性。”(《书斋》)
克的两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 逊小姐》(1755)、《爱米莉亚·迦洛蒂》 (1772);其理论著作:《拉奥孔》(1766) 、《汉堡剧评》(1769) 把德国文学引向 了正确的发展轨迹。
《萨拉·萨姆逊小姐》 (1755)
• 市民观念和贵族观念的对立——萨拉(Sara) 和玛乌德(Marwood)
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独特性
• 早先的文学人物浮士德在 出售其灵魂时所换取的都 是一些人类生活中普遍追 求的明确价值,而歌德笔 下的浮士德则不同。后者 所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些价 值,而更是一种生机勃勃 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学
一般指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珠联璧合的十年(17941805),它是德国文学继12世纪的第一次高峰之 后的又一个 堪为典范的鼎盛期,它承袭了文艺复 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以希腊的古典文化为楷 模。温克尔曼将希腊艺术特点概括为“高贵的单 纯和宁静的伟大”,古典文学家以集真、善、美 为一体的日神型希腊艺术为价值取向,力图在人 类与自然、法则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社会与个 体、理智与情感、义务与欲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创造完美和谐的艺术作品,培养完美和 谐的人而不是参与激进的社会政治变革。
18世纪德国文学
知识点
狂飙突进运动 古典文学 作家作品
莱辛 《汉堡剧评》《拉奥孔》《萨拉· 萨姆 逊》《爱米丽亚· 迦洛蒂》 席勒 《强盗》《阴谋与爱情》《审美教育 书简》《欢乐颂》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 发生在十八世纪七 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得名于剧作家克 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 突进运动崇尚情感和自然,推崇天才,强调个性, 重视民间文学。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一 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 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飚突进 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歌德的《铁手骑士葛 兹· 封· 贝利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
露伊斯----琴师的女儿 (平民) 斐迪南----宰相的儿子(贵族) 瓦尔特----宰相(贵族) 米 勒---- 琴师(平民) 伍尔牧----宰相的秘书
歌德
生平(1749-1832) “渺小”的“庸人” 、“完全的人” 、“世 俗的人”
一.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的诗人和法兰克福
浮士德用自己不断的奋斗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 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的永不 满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 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这充分体现了歌德自身的
精神特征.歌德认为,人的“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 本核心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 “.人靠着这种原始激情,保持着丰富完整的个体; 同样,也靠着这种原始激情,个人行为才可能是个不 断更新的整体,才可能与社会的行为相一致"它是 自我实现的真正动力,而正是在无数个体的自我实 现中,带动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3)大我与小我(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浮士德同时扮 演了个人和人类的两种角色:浮士德首先意识到自 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物,是具有肉体和精神需要的 健全的个人,他的出发点就是使个人的生存获得最 高的意义,经过探索和追寻,他终于在人类整体的事 业中找到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这儿是民众的真正天堂, 不论男女老少都欣然欢腾; 在这里我才是一个人, 而且我敢是一个!
“我同席勒之间突然发展起来的关系, 给与我超出了愿望和希望之外的满 足——这种关系,可说是命运在晚年 为我安排的最值得重视的一种。而这 种喜遇的获得,应该归功于我对于 ‘植物的变形’的研究,因为正是在 这场合下才有了一个机会,澄清了使 我多年以来故意同他保持一种距离的 一切误会”。
1805年,席勒不幸去世。歌德为此痛苦万 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 一半。”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 葬在希勒的遗体旁。
总之,歌德的一生,从外在的生活到内在的思想、情 感、心理的体验都是十分丰富、复杂而完整的。 歌德是按照自然原则而不是按阶级纷争、社会革 命的原则去面对并投身生活的,他要让自然人性 - 顺着生活的河流去观赏两岸的风光,进而体验人性 的欢乐与悲苦,展示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歌德的 人格展现就显得无限丰富而自然。正如比学斯基 所说,歌德的人生“从容自然的像一朵花的展开,像 种子成熟,树杆上升,绿叶成盖”。
“只有像这样一个个性结构的人在老年时可以说:
他命中注定连续的经历这样深刻的苦与乐,每一 次皆几乎可以致他以死命” -比学斯基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慧超
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自信又 逆来顺受。在他身上有多么错综复杂而又 不可遏止的情感”-艾米尔· 路德维希
二《浮士德》
1、结构内容
席勒
一生平(1759-1805)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美学家、历史学家 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 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 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 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也是《欢 乐颂》的词作者。
二歌德与席勒的友谊
靡菲斯特:一个极富辩证色彩的艺术形象
外在的社会恶 ,魔鬼、恶和否定精神的代表 内在的人性恶,个体自身的另一面
3、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精神-代表了西方人的现代精神。“永不
满足现状” 、“不断追求真理” 、“重视实践和 现实”是浮士德性格的内核,也正是理想生命的特 质。具体说来, “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 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 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 救.
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 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 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 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 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 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 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 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 他曾经说过:“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歌 曲,是我20年来的愿望!”
附作品欣赏
2戏剧 《强盗》 “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 “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阴谋与爱情》
主要内容
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易丝和宰相儿子斐迪南深 深相爱。但这对年轻人的爱情,既遭到露易丝父 亲----米勒的反对,又遭到宰相的破坏。最终, 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 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而告终。整部剧 作,通过平民少女露易丝与贵族青年斐迪南的爱 情悲剧展现了封建贵族与市民阶级的冲突,反映 了真挚的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剧中的主 人公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受害者和宫廷权势斗争的 牺牲品。
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 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 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 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 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 不停地努力向上。
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 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 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 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 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
“人性中之至人” -伟兰 “人性之完全” 、 “歌德从一切的人性中 皆禀赋得一分,是人类之最人性的……所以, 曾经接近过他的人都说,从未见过这样完全 的人” -比学斯基 “一个真正的人” -拿破仑
,
歌德在浮士德身上实现着关于自由的理想时也揭示 了自由的矛盾性, 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
看,我们不难发现,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 否定中:凭着他那不安的激情,他从经院书斋中走出, 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 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 求索中;接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他 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他狂热地追 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夭折;他要建立赫赫功 勋,却把对自然的征服建立在非人道的基础上。浮士
席勒初次见到歌德后,曾在给友人科尼尔(一 七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的一封信上,报告他所得的 印象,其中有几句这么写道:“一般来说,我对他 (指歌德)一向所具有的崇高意念,并不曾因这次 亲身同他接触而有所降低。但是我很怀疑我们是否 有可能成为亲密的朋友。有许多事情仍使我感到兴 趣,因此我仍希望能有机会同他在一起。他走在我 的前面太远了——并不是在年岁上——而是在处世 经验和自我发展上——因此我永不可能有机会在路 上遇得到他。从一开始,他的整个生活就和我背道 而驰,他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们的见解和观点 似乎在本质上就有区别……”
(2)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对浮士德来说,生命 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世界统 一起来的追求和创造的行动之中,在于以自由的劳 动和创造去每日每时开拓人人幸福的乐园。
投身时间的洪滔中, 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 不管安逸和痛苦, 不管厌烦和成功, 怎样互相循环交替, 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
可是在另一封信上,席勒却承认歌德对他的 影响之大,重视他的批评。席勒这么说: “歌德使我决心要将我的诗写得更好,具有 很大的影响。他的判断对我的作用很大。他 对我的《希腊诸神》很给予好评,只是觉得 太长了一点;他这批判也许是对的。他的眼 光是成熟的,他对于我的意见一向又是反对 多于赞成。因此我既然最希望别人对于我的 真实批评,他可说是在诸人之中对我最适合 的一个。我将从别人方面获得他的意见,因 为我决不在他面前提到我自己”。
第一阶段:知识悲剧-繁琐的经院哲学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封建主义、利己主义 第三阶段:政治悲剧-依附封建君王实行社会改良,资产阶 级的妥协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用古典美的艺术改革现实 第五阶段:事业悲剧-建造海边王国,实现社会理想
、人物形象
浮士德: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 整个人类的代表-运动性、向善性、前进性和自我否定性,而 这表征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即人类历史是一个 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过程,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想王国开明君主的象 征。 诗人自身形象写照-诗人个体思想历程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