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化学知识阶段性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搞好化学知识的阶段性教学
在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的现有教材当中,我们在教学一些重要的内容时都是通过阶段来进行教学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符合我们内在教学需求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客观需求和内在规律。所以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我们容易造成的错误,基本上有两种容易造成的错误和误区。首先来说,我们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很可能没有正确的方法,教导的内容也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其次来说,我们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还可能由于当时自身的知识面的影响而扩大教学
的范围。这样一味地自身加快知识的讲解,有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可能会使得学生负担增加,严重的还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适得其反的。所以说,我们现阶段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按照化学教学客观规律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现阶段的化学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教学方式谈一些个人的自我感受和认识。
一、覆盖教材全部内容,掌握体系应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做好全部内容的安排,才能对学生进行完美的教学安排。只有我们分析并明了了全部的内容安排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所以说,教师在准备教授课程的时候,不能只一个内容点一个内容点地进行备课,而是要彻底分析全部课程内容和安排,认真研究好教学大纲的内容活动安排要求。这样才
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安排。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现实授课中,中学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分阶段进行讲授的,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对氧化及还原反应的具体讲解,主要是讲解物质对氧气的得失原理;第二步主要通过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角度讲解氧化及还原反应,其中应加入具体的实例;第三步要从原子的电子得失情况来讲解氧化及还原反应,这就为学生解释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我在第二步的教学中,一般都会先让学生复习一些以前学习过的有关概念和具体事例,如碳酸钙分解反应、金属镁的氧化反应、氢氧化铜还原反应、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我在这期间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区分和辨别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同时在后续的授课中,我使学生明白具体反应中这些知识的应用,如氢气和氯气的化合反应,可以让学生区分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通过以上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对象、区分方法等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定位,讲练得当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个问题的传授都会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定位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知识定位一般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定向,也就是纵向和横向。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横向指的是知识面的问题,要求我们要理解和区分好知识的重点与非重点;纵向指的是知识深度,也就是我们要求的知识层次问题。在实
际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地进行知识定位对我们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有着莫大的好处。要知道,知识定位是有导向性功能作用的,这也是我们进行合理的知识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必修的第一节第二章“离子反应”,这里面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第一,什么是离子反应的概念;第二,离子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第三,离子方程式书写格式。在平时的教学中,离子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和书写格式是重点,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认真讲解和通过多项强化训练重点教学,而基本概念作为次重点,简要地点明即可。另一方面,对教材中例子所做的分析,说明了这三个条件只对离子互换反应适用,对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不适用。后者发生反应的条件是比较有关物质的金属活动性或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当然,我们对离子反应式的书写训练,应该以离子互换反应这一类型为主,以难溶解、难电离这两个现象作为重点。为了方便教学,我们采取主次分离,突出重点,讲练适度的方法,同时对反应物有微溶物质的离子反应不涉及,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有效。
三、新旧联系,巧妙衔接
分阶段讲授的知识具有以下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环扣一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是以后要学习的知识的坚实基础,并且在不断地深化着后面将要学习到的知识和体系。我们在进行新的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往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充满了逻辑性的思维体系,逐步深入地向
学生传授我们要进行教授的知识点和知识层。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讲解过程当中,我在教学的时候通常会将其做出三个阶段的讲解:第一阶段是从物质对氧的得失的角度得出氧化及还原反应;第二阶段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第三阶段从物质得失电子的角度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我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概念,然后写出石灰石分解、镁带燃烧、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变成熟石灰等几个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讨论:①上述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还原反应?哪些既不是氧化反应,也不是还原反应?②你是怎样判断的?如不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还可从哪方面来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和回答: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接着教师又写出h2和cl2化合的方程式,让学生分析:它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综合此例和上面有关反应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描述性定义,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这样就纠正了学生原来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认识的肤浅性和片面性,完成了阶段知识的过渡。
四、重视总结,循序渐进
化学知识的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根据知识的不同规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化学
知识的前后关系和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可以熟练地进行运用。
例如,在初高中教材上,“金属活动顺序”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研究金属反应关系的重要理论。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应注重提醒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要注意这条理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课程中重点的两个定律:①金属和无氧化性酸的反应规律。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进行完硫酸和硝酸的授课后,要回过头来补充回顾金属的活动顺序的相关内容,及金属与氧化性酸的反应特点和铁、铝等金属与不同密度、温度的酸的反应特点,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授课让学生加深对“金属活动顺序”的认识。在讲解电解池反应时,教师可以结合“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论,使学生掌握金属离子在电解池中的反应原理,并总结“金属活动顺序”在不同酸性溶液中的具体应用及只用氢元素之前的活泼金属才能置换出氢气,但置换的过程受到条件的限制,如钾、钠与冷水就可以生成氢气和碱性溶液;镁和铝需要与热水反应才可以做到。而在后期的课程“开发利用金属矿”中,教师可以依据“金属活动顺序”理论讲述不同的电解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
(责编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