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分析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神奇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想象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能够默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双龙洞景观的想象和理解。
3.课文优美句子的翻译和默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课文中的双龙洞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双龙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经查阅《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溶洞》的部分节选。
一、走进读者,领悟文章主旨把自己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读者来欣赏叶老的这篇游记散文,初读文本,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路风光的优美,外洞的大,连接外洞和内洞空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再读文本,清晰的游览顺序伴随着画面不断浮现在头脑中;最后,经过反复的阅读,跟随叶老一起来到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景,来到双龙洞洞口,感受着外洞的宽敞,窄小惊险的空隙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内洞。
表达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走进作者,把握教学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么编者将它选入课文又有什么意图呢?通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那种纯真的感情。
最后积累运用的小练笔同样又是写一篇游记。
自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时候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表达方法。
本课叶老的《记金龙的双龙洞》堪称典范,不论是语言的规范还是游览的顺序都值得学生去效仿。
下面我们就跟随文字一起走入叶老的内心世界,究竟是如何建构了这篇美文。
第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2——3自然段主要写了去双龙洞沿途看到的美丽风景。
读完这两个自然段,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词语有:精神、这儿、那儿、一丛、一簇、明艳、时而……时而……时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精神”这个词语表达出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还要充满朝气、还要好看,更加突出沿途风光之美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杜鹃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山鹃、红杜鹃、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语)、金达莱(朝鲜语)、山石榴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接下来分享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及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描绘自然景色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些难词难句方面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某些难词难句的理解,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汇报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5.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情感体验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难点分析+解决+检测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重难点分析+解决+检测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重难点分析+解决+检测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设计情境,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新异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讨论探究、产生好学之乐。
教学课(《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在揭示课题后,利用信息技术导课: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双龙洞的录像鲜明的图案,生动的背景音乐,加上极具感染力的解说词,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双龙洞有了初步地了解。
此时,师生开始转入新课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因而,整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乐学氛围极为浓厚。
教学策略:本课中有这样的一句“只要稍微抬起头,准会撞破额角……”,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播放的游人过这条孔隙时的录像,录像中的人平躺在小船里一动不动,这条孔隙真的太小了,唯有让两个工作人员在船的两头拉绳,船只能这样进出了。
通过播放这段录像,根本不需要老师多加解释,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了。
而且,这样的教学,更富趣味。
检测评价: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
”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
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
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
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壮观气势。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描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和旅游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预习题目。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金华双龙洞的旅游地图,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叶圣陶老先生以生动的笔触,按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文章先写沿途看到的景色,又写外洞的宽敞、明亮,接着写内洞的黑暗和奇险,最后写洞中泉水的清澈、活泼。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了双龙洞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游记这种文体也应该有所接触和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运用写作方法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双龙洞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双龙洞景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教师检查并进行指导。
3.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4.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双龙洞的美丽与神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凸显这一核心任务呢?本人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己金华的双龙洞》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解读文本,破解语言表达密码《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叶圣陶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叙述,把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让人如临其境,似与作者同游。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文本语用方面的特征主要有:1.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的见闻一游外洞一由外洞进入内洞一内洞一出洞”这是游览顺序来写在按游览顺序描述的过程中,作者还处处写到了溪流、泉水。
作者在途中“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作者的行程好像紧紧追寻着溪流的“足迹”,在文章中也自然地形成句子,且能串联起来。
如果说游览的顺序是一条“顺”的线索,那么溪水的来路则是一条“逆”的线索。
这两条线索在文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写洞不离水,写水不离洞”的效果。
这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晰,而且让读者很容易看出景物的方位、作者观察的顺序及角度,也让人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妙。
2.语言简洁.朴实准确本文语言简洁流畅。
开头第一段,用短短十余字,交代清楚游览的时间、地点。
整篇文章语言承接紧密,用词也很准确,作者努力将事物的特点说得具体、清楚、明白,而且在具体描写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字里行间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写山上的映山红时,把它与盆栽的杜鹃做比较,表现出映山红的勃勃生机;“有精神”一词使映山红的野趣跃然纸上:“一片明艳”写出了色彩的亮度,让人眼前一亮。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doc
回到阅读的原点——《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胡琴(施)《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的游记。
叶圣陶先生写作崇尚朴实自然,写游记,他忠实地按照游览顺序,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一一娓娓道来,让读者倍觉亲切,且有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语文教育,曾是语文教员,又曾为中学生主编杂志,深谙语文学习之规律。
他说过一句话:课文无非就是例子。
他的散文,语言简洁平实又精准到位,记叙顺序异常明晰,确实可以作为极好的例文。
我们认为,在教学生之前,老师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其文本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
本文是游记,那么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时体现了哪些游记类文章的特点呢?现在让我们从篇章布局与写景状物两个方面来探讨。
(胡)先来看文章的篇章布局。
开头简洁到位。
请注意本文的开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多么简洁清楚,毫不拖泥带水。
其次文章脉络清晰。
几乎每一段开头都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例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在洞口抬头望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一团漆黑”等,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并且本文还有一个写作特点很有特色,就是除了这条明线之外,还有一条暗线,我们来看这几个句子第三段“一路迎着溪流。
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第四段“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第五段“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第六段“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泉水不时在文中出现,让我们窥见作者另一个游览目的,除了观赏双龙洞,他还一直在找泉水的源头,从见到溪流,找泉水来路,到发现源头,这就是文章的暗线。
(施)那么作者安排这一条暗线的意图何在呢?仅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吗?我们认为,这也许与双龙洞是一个溶洞有关,作者在原文中曾介绍了石钟乳的形成原因,也许是这些地理知识太抽象,会影响学生的理解,选入教材时被删掉了,现摘录如下(见屏幕)读这段文字我们就知道,溶洞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作者一路追溯泉水源头的缘由吧。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诗情画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景物描写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双龙洞的景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春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双龙洞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4.巩固(15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课文描绘了哪些景色?双龙洞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游览双龙洞?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说课稿与反思
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说课稿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顺序清晰,结构紧凑,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按照空间顺序进行写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描绘景物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描绘,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仍然是他们写作中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加以模仿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读课文,学习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顺序和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课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名胜古迹——双龙洞。
四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拉绳子,船就进去了,出来时也是这样。
进了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石厅,高高的石顶上垂挂着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再往里走,就到了双龙洞的核心部分。
这里有两条巨大的石龙,一条仰头向上,一条低头向下,仿佛在守护着这个神秘的洞穴。
这两条石龙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双龙洞深处还有许多其他的奇观,比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参观完双龙洞,我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所震撼。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
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一篇游记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双龙洞的独特风貌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兴奋和惊奇。
作者对双龙洞的描述既有宏观的全景展示,又有微观的细节刻画,使得双龙洞的形象鲜明而立体。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静态的石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例如,将钟乳石和石笋比喻为狮子、大象和莲花,既形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也是一篇启发人们珍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性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会如何描绘景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基本内容和词汇。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写作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以提高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词汇。
3.学会如何描绘景物,提高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
2.如何描绘景物,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图片、视频。
2.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的解释和例句。
3.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写景散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把握语气。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进行讲解和示范。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跟读和模仿,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描绘了我国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双龙洞的壮观、奇特、美丽。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美丽的景色描写。
但学生在理解一些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特殊表达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表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字典、组词、造句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特殊表达;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会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特殊表达,如“溶洞”、“瀑布”、“悬崖”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生字词。
3.字典:为学生准备字典,方便学生查找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双龙洞吗?对双龙洞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详细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详细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优秀游记,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撰写。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一、课文背景及作者介绍•作者: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写作背景: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所写的一篇游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双龙洞的奇特与美丽。
二、课文概述《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课文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双龙洞的神奇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三、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进行记叙,依次描写了路上的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及出洞的情况。
整体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1.第一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即4月14日,作者在浙江金华游览北山的双龙洞。
2.第二段:描写从金华城出发到双龙洞沿途的景色。
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和油桐花,沙土呈粉红色,溪流随着山势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这段描写为后文引出双龙洞做了铺垫。
3.第三段:详细描述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
洞口像桥洞一样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
泉水从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4.第四段:描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孔隙虽小,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作者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时感到山石在挤压自己,形象地描绘了孔隙的狭窄和惊险。
5.第五段:描写内洞的奇特景色。
内洞一团漆黑,但借着汽油灯的光亮,可以看到洞顶蜿蜒盘旋的双龙和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
这些景物构成了内洞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6.第六段:作者在内洞继续游览,感叹内洞的宽广和奇特,同时提到泉水从深黑的石洞里流出,指明了泉水的发源地。
7.第七段:作者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四、课文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1.生动的场景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双龙洞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个孔隙多角度详写语文课文赏析
一个孔隙多角度详写语文课文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一个孔隙多角度详写语文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个孔隙多角度详写语文课文赏析篇1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主要是写“双龙洞”的。
特别是课文第5自然段,写从外洞到内洞的“孔隙”时,作者从不同角度,把那“孔隙”写得非常具体。
一、从船的大小写:先交待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接着写:“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如果只说“孔隙很小”,就很抽象,使人无法想象小的样子;用那样小的船才能通过写孔隙,由此把那孔隙小的程度,写得具体可感了。
一、从船的进出写:为了把孔隙恰好只有小船那么大(宽),作者又进一步从船的进出来写:“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
”船的进出,为什么这样不自由,要用绳子拉呢?是因为“孔隙”小,船稍歪邪就会碰撞啊!三、从“我”的仰卧写:为了把孔隙恰好只有小船那么大(高),作者再一次讲自己怎样“躺”小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地移动。
”以“我”的仰卧示范,来说明船小——“孔隙”小。
四、从“我”的感觉写:最后,作者还把自己进孔隙的亲身体会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孔隙的小:“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碰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写亲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读的人也就自然如临其境了。
“孔隙”给我们留下小的印象,就非常具体和深刻了。
一个孔隙多角度详写语文课文赏析篇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克当导游
快乐星球的艾克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被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吸引住了,见到老顽童爷爷就情不自禁地谈起来。
艾克:老顽童爷爷,我读了一篇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者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
老顽童爷爷:哦!能具体谈谈吗?
艾克:可以,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然后又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又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老顽童爷爷:你在上面的的谈话中提到了具体、形象的语言,能说说吗?
艾克:作者的语言非常朴素,而且给人一种真实可信感觉。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老顽童爷爷:读得不错,下次到地球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一定到金华的双龙洞看看。
艾克:好呀,到时候我来给您当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