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政策

合集下载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呈现出多变的特征。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从鼓励到限制再到当前的对抗性转变,对华贸易的演变直接影响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其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一、鼓励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鼓励特点。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试图打破中美之间冷战遗留下的隔阂。

美国逐渐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美国向中国大量出口农产品、机电产品等,而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中国作为一个廉价劳动力大国,为美国提供了成本较低的生产要素。

美国相关企业从中受益,中国也从中获得了出口市场和外资技术。

二、限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然而,自90年代末开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逐渐转向限制。

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采取措施,以遏制中国商品的进入和限制美国技术的输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国对中国进行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指控,以及对中国钢铁、纺织品等领域实施的贸易制裁措施。

这种限制性的政策转变,主要由于美国国内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所推动。

美国一些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面临了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压力。

美国认为,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和“不公平贸易行为”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因此,美国加强了进口限制措施,同时加大了对中国的贸易调查和制裁力度。

三、对抗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进一步加强,呈现出明显的对抗性特征。

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对约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出口,以及对中国投资进行审查等。

这种对抗性政策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对国内经济的保护。

特别是在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美国认为中国未能履行其国际承诺,对美国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简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政策成为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背景、影响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两国间的贸易摩擦。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不公平,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强制技术转让以及市场准入壁垒等问题。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

二、影响:1.经济影响: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实施导致两国贸易额下降,对中国出口企业和相关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此外,美国国内企业也受到了负面影响,因为中国对美商品的报复性关税措施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出口业务。

2.全球产业链调整: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使得一些企业将生产线撤离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以规避关税影响。

这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重大的调整和影响。

3.贸易战升级风险: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实施引发了中美贸易战,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陷入紧张局势。

贸易战的升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三、发展方向: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未来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以下是可能的发展方向:1.协商解决:中美两国正在进行贸易谈判,寻求解决彼此的关切和问题。

如果谈判达成协议,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可能会有所缓解。

2.关税调整:美国政府可能根据贸易谈判的进展和双方互相妥协的情况,逐步调整对华关税政策。

这有望减轻中美贸易局势的紧张程度。

3.多边合作:美国可能转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中国的贸易政策问题。

这将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结论: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对两国经贸关系造成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现有贸易纠纷,双方应本着平等和互利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共同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

同时,多边合作和构建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于缓解贸易摩擦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合作与协商,中美贸易才能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

1945到1949年美苏对华政策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在1945年以前,美国对华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侧重于经济扩张,以经济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二是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与美国相比,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的沙皇俄国,更注重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控制,以领土扩张带动政治扩张与经济扩张,受其影响,苏联对华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表现出了注重对中国东北、外蒙、新疆等地区的控制的特点。

在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苏联则表现出了既有积极的支持,又更多地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时,出于对中国国内政治局面的分裂既不利于对日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两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实现这样一种共同的判断,到年初,美苏在对华政策上达成了共识:一是两国都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主张以政治民主方式解决国共冲突,团结各派力量共同抗日,并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二是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美国表示理解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利益。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已初见端倪。

根据《雅尔塔秘密协定》,美苏划分了两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以国际法的形式将美苏英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达成的关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确立了下来。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美苏最终在牺牲中国利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它们在远东利益的划分,并最终确立了共同支持蒋介石的对华政策。

随着战争的结束,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之间的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

美苏共同支蒋政策也因此面临种种危机,尤其在东北问题上,到1945年11月,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一方、以苏联暗中支持中共为另一方的新局面。

美苏共同支持蒋介石政策开始受到挑战。

苏联对华政策的这一调整,为中共进军东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是,苏联对于中共的支持,更多地是基于其对华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二战时期与解放战争之前帮助中国取得大国地位以及积极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

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到了1943时,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1(《科德尔。

赫尔回忆录》第二卷,1583页)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

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2(录自1943年12月3日桂林《大公报》)明确中国对被日侵占领土的主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

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但是同盟国的“欧洲优先”战略降低了对日作战的地位,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和在美军在中国大量机场是丢失,美国跳岛作战的顺利进行和美国远程轰炸机的研制成功,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评价。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教材精解素材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教材精解素材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对立的基本格局,但是,最尖锐的矛盾并未直接表现在美苏之间,而是存在于广大中间地带。

美国以所谓“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为借口,加紧对这些国家、地区进行干涉和控制,在亚洲首先是把中国变为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放弃中国,完全从中国摆脱出来。

第二,军事干涉,出兵中国,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

第三,一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它的政权,一面鼓励国共双方进行商谈避免内战。

第一种选择显然与战后美国控制远东、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格格不入。

第二种选择虽能更直接地实现美国的战略目的,但来自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国际形势的巨大压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那么只有第三条道路可行,这样既未放弃中国,又避免卷入旋涡,还能以中间人面目干涉中国事务。

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国内的批评。

日本投降前后,美国政府在驻华大使赫尔利的影响下,过高地估计了蒋介石的力量,企图乘日本投降之机,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恢复和加强它对中国的统治,并逼迫共产党就范。

到了1945年11月份,美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虽有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但其政府独裁专制腐败成风,再加上竭泽而渔的经济政策,显示其相对的军事优势和明显的政治劣势。

这使美国人看到,一旦内战打起来,失掉政权的很可能是国民党,而这又绝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于是美国国务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国内舆论纷纷就政府对华政策提出批评。

其次,国共两党的关系。

调处国共纠纷,使国共关系按照美国的愿望发展,实际上是试图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去争取蒋介石靠武力得不到的东西。

二战结束前后,欧洲许多国家组成联合政府,凡在美英势力范围中,共产党在联合政府中均未取得支配地位。

既然苏联承认美国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欧洲的经验使美国领导人确信,在民主政治的环境里,“没有理由认为”国民党在夺权斗争中不能“取得胜利”。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20 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学号:姓名:雷咸林得分: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一援华抗日,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

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

到了1943时,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①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

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②明确中国对被日侵占领土的主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

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开罗会议时蒋介石作为大国领袖第一次出席大国会议,一方面,这是对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是罗斯福领导的美国政府出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考虑,对国民政府的扶持。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

美苏在争霸时期的对华政策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一中学熊国荣(441800)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美苏均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甚至意图控制中国1、美国对华政策:美国敌视、孤立、封锁、反对中国,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其原因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迅速发展壮大,美国为此感到恐惧不安;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采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策。

2、苏联对华政策:侵犯中国主权,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中苏50年代初期的合作荡然无存,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其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些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观点,彻底批判斯大林,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中苏双方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经过苏联战后初期的经济调整,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对外扩张野心随之增长;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侵犯中国主权,控制中国。

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期:中美关系趋于缓和,中苏关系逐渐恶化1、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其原因是:一方面,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

另一方面,美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迫使美国对外战略实行重大调整,拉拢中国从战略上牵制苏联2、苏联对华政策: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实行军事威胁,并酿成武装边境冲突,1969年爆发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1. 引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这些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本文将主要探讨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以及当下的主要政策方向。

2.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2.1 第一个阶段:对华接触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上任后,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对华政策以“对华接触”为主要特征。

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来遏制苏联的影响力,同时也期望通过开放中美贸易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

2.2 第二个阶段:对华转折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转折。

美国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军事崛起表示担忧,并对中国采取了更强硬的姿态。

这一阶段的对华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在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批评和压力。

2.3 第三个阶段:对华合作与竞争并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对华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

美国继续与中国开展贸易合作,并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寻求合作,如环境保护、恐怖主义打击等。

然而,美国也开始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在军事和技术领域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

3. 当下的美国对华政策3.1 经贸问题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贸关系。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是双边关系的争议焦点之一。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加征关税和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引发了中美贸易战,对双方的经济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2 安全与地缘政治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安全与地缘政治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崛起表示担忧,并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存在和活动的监视,并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此外,美国还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争议,并通过军事演习和军舰巡航来维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3.3 其他问题除了经贸和安全问题外,美国对华政策还涉及到一些其他问题。

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及实施原因

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及实施原因

美国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及实施原因一、美国对华卑视性贸易政策(一)出口管制政策出口管制是美国从国家安全利益动身采取得一种贸易操纵手段,其目得是发觉和制止非法出****易并惩处违规者,爱护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对华得出口管制随着中美关系得变化而变化,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将除加拿大之外得所有国家分为七组,由严格到宽松依次是:z组、s组、y组、w组、u组、t组和v组.从中美建交以来,美国逐步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并先后将我国划入“t”组和“v”组.但在执行过程中,仍保留许多卑视性规定,使我国未能真正享受到“v”组国家得待遇.1983年以后,包括美国在内得原巴黎统筹委员会成员国,开始考虑放宽对我国得出口管制,并于1985年9月形成简化对我国出口审批程序得决议,但同时提出,对出口到我国得所谓“受控商品”不能改变用户和用途.我国政府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得有关承诺一直持严肃认真态度,相应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效果明显.关于我国政府出具得《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讲明》,其它西方国家均予以承认并同意,只有美国仍持疑虑态度,要求中方对美国出口得所谓“受控商品”做如此那样得额外承诺.美国对我国得卑视性出口管制政策,极大限制了美国对我国得出口,也给美国在华进行高技术领域得投资带来十分不利得妨碍.2006年,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规则得修改和澄清及新得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草案)》,该规定对现行对华出口管制规则作了大幅修订.WwwM新规则使出口许可证审查本质性地向不利于我国得方向变化,增加了出口流程得长度和难度.多年来,美国政府采取卑视性得对华出口管制政策,使美国企业失去了进入我国市场得许多机会.(二)贸易制裁与贸易补救措施1、专门301条款.美国国会于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修改制定了旨在爱护美国知识产权得“专门301条款”.美国曾多次依据“专门301”条款对我国挑起贸易冲突.整个2006年得“专门301评估报告”以近1/4得篇幅专门对中国得知识产权爱护状况和存在咨询题,进行了详尽得阐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口.2、特保条款.(1)“242条款”.依照“242条款”得规定,假如一个世贸组织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得原产于中国得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自《世贸组织协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阻碍了这些产品贸易得有序进展,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磋商,以期减轻或幸免此市场扰乱.“242条款”截止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在此之前任何一个世贸组织成员都有权发起对中国得调查.尽管“242条款”并不是美国得法律条文,但美国是对我国实行特保立案数最多得国家,截至2005年底已立案得达12起,占立案总数得55%.美国也是对我国商品特保调查涉案金额最多得国家.(2)“16条”特保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即“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机制”规定,如原产于中国得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国时,其增长得数量或所依据得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截了当竞争产品得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妨碍得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寻求双方中意得解决方案.“第16条”适用于来自中国得全部产品,但在实施过程中要紧针对得依然纺织品.(三)反倾销政策美国现行得反倾销法是1988年8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得《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中第1316—1330节,该法汲取了自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以来历代美国反倾销法案得内容,为美国运用反倾销这一工具提供了详细得法律保障.在美国,负责反倾销得机构有两个,一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另一个是美国商业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调查和裁决外来得倾销产品是否对本国同类工业造成损害,商业部负责调查和裁决有关进口产品是否低于公平价值在美国市场上倾销,并计算出倾销得幅度.二、美国对华卑视性贸易政策得缘故(一)经济方面得缘故1、爱护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是目前世界第一强国,他得强大在于其科技水平得高度发达,而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优势得产品要紧是低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美之间本来就存在非常强得经济互补空间,然而在美国得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型向科技型转变得同时,美国政府却不愿放弃低附加值产品得产业,不愿因为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化升级而把低附加值产品得利润转让给外国、尤其是拥有非常强价格竞争力得中国厂商.美国在传统工业领域受到威胁时,仍会坚决果断地采取爱护措施,如对纺织、钢铁、小型家电等领域得爱护.美国得高科技产业受美国得政策操纵,对向中国等进展中国家出口高科技产品设置重重障碍.因此,美国得产业结构调整后,国际分工发生变化,使其对华得贸易政策呈现越来越重得贸易爱护主义色彩.2、对华贸易逆差.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情况报告显示,该年度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达818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652亿美元,激增264%,同时连续五年创下新高,接近于2001年得两倍.这一数据触动了议员们,美国国会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得指责上升到了新得强度.(二)政治方面得缘故1、美国国内政治得需要.随着美国产业结构得调整,美国失业现象日趋突出.在布什执政得几年内,美国流失了至少26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咨询题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处于缓慢状态.为躲避国内民众得责难,美国政府和高层商务人士将矛头对准中国,认为这些赤字和失业是源于美国对华贸易亮了绿灯,并对中国得贸易爱护行为置之不理所致.因此,美国要求和呼吁要更好地利用市场准入工具来限制中美贸易,尤其是美国从中国得进口贸易,从而达到落低赤字得目得.2、对华政治得需要.一直以来,美国对中国经济得快速增长存在较大得恐惧.中国对美国日益增长得贸易顺差,使特别多得美国人认为这是对美国经济得威胁.物美价廉、中国制造得消费品成为非常多美国消费者得最爱,美国国会认为这种情况是中国得一种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得“侵略”.2005年1月,中美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向美国国会提交得报告强调了“中国威胁论”,称不但中国低成本得产品冲击了美国市场,中国向美国出口得家用电器、电脑及通讯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得数量也飞速增加,中国在汽车和航空等高科技工业得竞争力大幅攀升,同时这些变化都与美中贸易逆差息息相关.同时,中国作为与美国资本主义方向不同路得社会主义国家,国力不断增强,又与“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紧密,政治妨碍力令美国担忧.三、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贸易卑视政策得策略(一)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预警与保障机制为给我国企业营造良好得知识产权爱护得大背景,鼓舞企业进展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政府应注重建立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起完善得知识产权爱护体系.因为知识产权产品是美国得优势产品,我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美国对华贸易卑视政策要紧表现在知识产权壁垒上面.因此,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必定.我国得商务部、海关、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要及时与美国政府进行沟通,及时收集知识产权方面得相关资料,使我国企业可方便地查询到美国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方面得信息,在其出口过程中,减少美国通过知识产权方面得限制设置阻碍.另外,我国商会和行业协会可通过自己良好得信息渠道及所掌握得专业知识,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应得咨询服务.(二)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得核心技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得核心技术,是决定一国竞争力高低得全然性因素.发达国家之因此具有强大得竞争力,全然缘故在于其明显得技术优势和完善得科技创新体系.现时期,我国还处在国际分工价值链得低端,许多产品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及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后换回得只是少量得经济利益,外贸进展得规模与效益极不对称.我国没有完善得自由独立得科技创新体系,许多企业要紧靠购买或模仿国外得先进技术,对国外产品进口依存度非常高.如,我国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中得高端核心芯片进口依存度为99%;数控车床进口依存度为70%,光纤制造设备进口依存度高达100%.因此,为提升企业得竞争力,我国必须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得核心技术,坚决不移地走自主创新路线,塑造自主品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链分工升级,使我国企业具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得核心技术,摆脱对发达国家得技术依靠.(三)配合调查,积极应诉,有效应诉我国企业不论遇到来自美国何种形式得起诉调查,都应积极应诉,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美国得“337调查”来看,由于“337调查”许多案件涉案产品都十分细小,我国企业在非常长一段时刻内都不重视,甚至忽略了这些调查,不积极应诉.但由于美国本土企业长时刻使用那个手段遏止我国企业对美国得出口,使我国企业近几年频频遭遇“337调查”,涉案得行业也越来越多.我国企业在不应诉得情况下,一旦被itc裁决“普遍排除令”,就将“永久得”失去美国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在遭到“337调查”后应格外注意,联合其它企业积极应诉,落低或幸免损失.由于“337调查”应诉费用特别昂贵,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受,直截了当导致几乎没有中国企业会在“337调查”中出庭抗辩,然而,基于缺席判决而公布得“永久排除令”关于我国得某一产业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我国得行业协会应发动所有出口企业得力量,筹集专项基金以应对“337调查”.美国得反倾销调查也是一样,只要我国被诉企业积极应诉,同样能得到比较理想得结果.如,2004年美国对华木质家具得反倾销案中,应诉企业获得最后裁定得反倾销税率多数在10%左右.。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深度分析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深度分析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深度分析美国大选后,特朗普——一位毫无从政经验的脱口秀主持人——成功入主白宫,这让全世界大部分媒体与学者们跌破了眼镜。

特朗普接下来采取的对华政策将会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成败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按照之前他的竞选演讲,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将很可能与现行的对华政策截然不同。

而当前的美国对华政策,是自1979年以来几乎历届美国政府,包括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国务卿,都一直在坚持和捍卫的。

特朗普所提出的“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亦称“美国第一”)外交政策已经表现出他的对外政策与二战后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大不相同。

在贸易方面,特朗普打算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以保护美国的工人。

从这点来看,特朗普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保护主义的,这与美国在1950年代以前的贸易政策相似。

同时,在国际安全方面,特朗普表示他认为美国不应该承担北约、日本和韩国的防卫义务,除非这些盟友为美国买单。

所以,日本和韩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至于朝鲜的核武器问题,特朗普打算直接与金正恩谈判以结束朝鲜的核武器项目。

尽管特朗普所组建的政府可能不会积极参与到南海争端和台湾问题等争议事项中,但可能会导致中美双边的贸易关系下降,且受其关税政策影响而引发一场贸易战不过,特朗普的外交顾问亚历山大〃格雷(Alexander Gray)和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也在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发文称面对中国在南海的行动,下一届美国政府应当像里根时代那样,建立一支强大的美国海军来跟中国打交道,以及以强大的实力地位与中国谈判。

所以,本文认为尽管特朗普所组建的政府可能不会积极参与到南海争端和台湾问题等争议事项中,但可能会导致中美双边的贸易关系下降,且受其关税政策影响而引发一场贸易战。

并且,与依靠美国领导的同盟体系来维持地区稳定不同,允许日本和韩国拥有核武器不仅是在破坏核不扩散条约体系,还会加剧亚太地区的不稳定性。

对华政策

对华政策

麦凯恩的对华政策亚洲的复兴是当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着这一辽阔地区的面貌,而且给太平洋两岸的数十亿美洲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新契机,以建立更安全、更繁荣和更自由的世界。

然而,要抓住这些机遇,需要强有力的美国领导层,也需要美国对于命运与我们日益休戚相关的亚洲做出明确的承诺。

这要求国际合作主义而不是孤立主义,需要全球贸易而不是国家保护主义。

当我们亚太地区的朋友和盟国展望未来时,他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来自美国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投资和合作。

核心挑战之一将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美国的对华关系.中国的两位数增长率使亿万人口脱离了贫困,给邻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众多新的经济机会。

美国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可以为两国在气候变化、贸易和核不扩散等全球关注的问题上建立强大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但是中国的某些经济实践,加之快速的军事现代化、缺乏政治自由及与苏丹和缅甸等政权的密切关系,将无益于其崛起所依赖的国际体系。

下一届美国总统必须要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更牢固的美中关系。

扩大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关系,这是下一届美国总统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一种完全可预见的情形下,一些美国政治人士——包括民主党总统侯选人——正被亚洲活力引发的恐惧所困扰;他们不是鼓励美国人创新和创业,而是提议设置贸易保护主义壁垒,这将会使我们的情况变糟。

美国从来没有通过放弃自由贸易而赢得过尊重或创造出就业机会,我们现在也不能这样去做。

但我们同时必须认识到,虽然与亚洲开展自由贸易符合美国的利益,但全球化不会自动地使每一个美国人受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继续致力于教育、再培训和为失业者提供帮助,无论他们的失业是否归因于贸易、技术创新或消费方式的转变。

对于失去工作的美国人,我们需要增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帮助失业者重新找到就业之路。

我们需要使失业保险制度现代化,以反映21世纪经济的实际状况:就业机会并不会因为业务再度景气而失而复得。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美抗日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1. 抗战开始,美国采取的是所谓的“两面政策”。

由于日本的目的是独占中国,这就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为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霸权,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另一方面又企图利用日本之手,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对中日战争又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方针袒护和纵容日本的侵略行经。

为了赚钱他们将大量军用器材及钢铁物资运往日本,谋取暴利。

这种两面政策,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它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对日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另一方面,它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2. 扶蒋抑共援蒋抗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42年1月1中、美、苏、英等26各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

太平洋战争初期。

美英军队遭到重创,使美国的“两面政策”遭到失败。

为使中国拖住日本,减轻太平洋战争压力,美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以贷款和物资援助中国,是实行的援蒋抗日政策。

这一政策对于支持中国抗战、稳定中国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 扶蒋反共:1944年以后,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优势,美国企图在战后取代日本,独占中国,然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政治地位上升。

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出现了收缩和减员,国民党政治地位下降。

对此,美国焦虑不安如果这样下去,美国战后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就要破产。

因此,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美国一方面遏止苏联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

蒋介石也希望依赖美国的支持消灭中共的力量,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在此基础上,美蒋加紧了勾结。

1944年10月美国召回史迪威派魏德迈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赫尔利继任驻华大使。

史迪威被召回和赫尔利就任新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的标志。

美国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美国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分析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特朗普政府认为中美贸易不公平,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抵制中国的贸易政策。

本报告将分析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目标和影响。

一、背景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是由美国政治、经济、国防等多个领域的压力构成的。

在贸易领域,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国对美国出口更多,而美国对中国出口很少,因此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贸易措施来改变这种情况。

此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威胁也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产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目标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调整中美贸易关系并改善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认为,中国在贸易领域上的不公平行为已经损害了美国国家利益,因此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美国的利益。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策略是通过向中国征收关税、限制贸易规模等手段,迫使中国屈服,达到调整贸易关系的目的。

三、影响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尚未完全清晰。

从经济角度而言,贸易战会对全球贸易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经济
下行压力。

在安全领域,美国的对华压力也可能对美国与中国等国家的关系造成影响。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美贸易的强硬态度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争议。

此外,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行动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综上所述,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为了调整中美贸易关系并改善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地位。

不过,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仍未完全明确,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尽量减小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更加友好稳定的环境。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是指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限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增长。

这种政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美国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开始将其视为一个竞争对手,对中国采取类似的策略。

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在变化中。

在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开启了与中国的对话,这标志着美中关系的正常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对中国采取更加敌对的政策,这部分是因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将成为其崛起的核心,因此,美国开始与中国建立更加密切的经济关系。

然而,这种政策在2000年代初受到了挑战,因为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提出更多批评。

现状:
在特朗普总统时期,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进一步加强。

特朗普政府在多个领域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立场,包括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对中国在南海的活动的批评以及对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指责。

美对华十大政策

美对华十大政策
7、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8、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9、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10、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中央情报局西化、分化中国的险恶用心在《十条诫令》中暴露无遗。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51年制定了对付中国的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去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十条诫令》解密以后令人大惊失色!
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3、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4、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试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美国提出并实行的对华政策。

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兴起和美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急需更大的市场来开拓“新边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美国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处理菲律宾统的治问题迫在眉睫、国内外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致使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经济外交。

门户开放政策开始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有关这一政策的照会,各国反应不一。

1900年,海约翰相继向有关各国发出了第二次、第三次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各国都作出了赞同的答复。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各国须遵守“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原则,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而提出的,这标志着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摆脱了追随英国的被动处境,奠定了近代美国实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的基础;2,它是一项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殊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

在近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总是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要求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列强遵守“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反对别国扩大其在华利益、反对别国独占中国,但又要求共同分享欧洲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例如在第一次照会中提出了“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并且,随着中国时局的变化,美国对门户开放政策做出不同的解释,使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起初,只是为了“分一杯羹”,仅仅是要求各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暂时没有提到投资机会的均等这个问题;第二次照会后,则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把门户开放政策的“利益均沾”原则扩大到政治上的“保全中国”和投资机会均等原则上;1902年日它要求俄国放弃独占东北,并要求在对华投资上也实行“利益均沾”,允许各国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工业投资;日俄战争后提出一系列争夺东北铁路的计划,从而把“商业机会均等”扩大到“工商业机会均等”;日本提出意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原本是隔岸观火,仅向中日两国发表相同的照会来重申其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中日两国政府间已订或将订的任何有损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条约权利、中华民国的政治或领土完整、或一般称之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关于中国的国际政策的任何协定或成约”;在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利用战争之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及中国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美国态度转变,由放纵日本侵华转向援华与制裁日本: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来重新确认门户开放政策,与他国签订《九国公约》来否认“二十一条”,使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确认为“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保障列强在中国全境的工商业机会均等”,并在1932年提出“不承认主义”——“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 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或者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 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七七事变”到珍珠港事件前, 美国对华政策乃至整个远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尽一切努力使日本侵华行动限于“门户开放”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1941年的美日谈判提出的4项原则可见: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商业机会均等原则、放弃以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的图谋;而在1941年到解放战争期间,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到援蒋抗共,双方签订一系列以门户开放政策为基础的条约协定,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彼此“平等”、“互惠”的形式掩盖着极为不平等的内容,名为通商航海,实则美国在华享有各方面特权,可谓是把它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美国独霸中国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

近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

近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每个国家都会为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手段,这些手段可能是经济的、文化的或者是外交的,但无一例外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综合国内外局势背景下所制定的。

对于美国来说,变化是十分明显的。

自十八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遭受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瓜分,这时的美国实力不及英国,在中国占有多项权利,当时,外国在中国的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处口岸。

而“美国人在广州只有一个愿望,这项“愿望”就是利益均占原则,即在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前提下,分享别国在华贸易的利益。

它是美国最初的对华政策,也即充当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帮凶”。

进入十九世纪后,美国的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契机下,迅速的发展,而英国由于观念上的“坐享其成”,致使其技术落后,使美国后追赶上,此时的美国已不甘心尾随英国之后,分享其对华贸易利润的残羹,而且还进一步与英国展开竞争。

对华贸易的竞争,导致1812—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使美国最终在经济上完全摆脱英国而独立。

为了获得高额的利益,美国忽视东印度公司,直接插手中国的棉纺制品和茶叶,更在英国鸦片贸易上挖“墙角”。

这时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独立的贸易、侵略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能容忍日本独霸中国,设法削弱日本。

这次会议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宰割中国的局面。

他们在中国各自扶植一派军阀,英、美扶植直系,日本扶植皖系和奉系,由此形成了军阀的局面。

该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扶植代言人,通过他们掌控中国的经济、政治命脉。

二战时期,美国对华的政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

原因在于此时的美国在列强中已经处于领导地位,获得的利益丰硕,因而对日本贪图小便宜的行为漠视,可当日本要同美国争夺亚洲和太平洋的霸权的阴谋暴露后,在受到珍珠港事件的挫伤,开始正式对日宣战,这时,它为中国军队提供一切物质,目的在于控制国民党,防止苏联与中共的过多联系。

第三章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第三章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对于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各国作出的 反应有所不同。
• 英国于9月29日最先复照美国,表明赞成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 英国要求把九龙租借地排除在外。并声明英国的同意“以其他各有关 大国发表同样声明为条件”。 • 第二个作出答复的是法国。但法国在12月6日的复照中仅仅表明法国 愿意在租借地内实行门户开放,而没有提及势力范围。原因在于法国 于1896年的《中法通商章程》中从中国方面获得了在广西云南通商减 税40%的特权。它显然无意放弃这项特权。 • 日本于12月16日答复美国。德国于次年2月19日答复美国,表示接受 门户开放原则。但都声明以各有关国家接受这项原则为条件。日德之 所以同意,原因在于它们认为立刻瓜分中国对它们不利。因为英国占 有长江流域,俄国占有满洲,远远超过德日的势力范围。 • 只有意大利于1900年1月7日复照表示完全赞同美国的政策。因为它 在华既无势力范围,也无租借地,接受门户开放有利无害。
四、“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
学术界对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性质及作用的看法,分歧颇大。 • 美国学界有人称之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基石之一”;有人则认为它是“过 时”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扩张不利;也有人认为它是“反殖民主义和经济帝 国主义的混合物”。美国学界多数人认为该政策对中国有利。 中国学界分歧也大。主要有两派意见。一派以王熙为代表。他在“略论中美 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门户 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谋求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 由于这个政策包含着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利益的相对抗的一面, 它在客观上对抑止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另一派 以丁名楠、张振鹍为代表。他们在“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 倒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年 第二期)一文中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完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政策,抑止 或延缓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帝国主义不敢瓜分中 国,首先是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抗,不是什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次是因 为担心分赃不均而发生火并”。ຫໍສະໝຸດ 一、“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 景

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全文

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全文

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全文尊敬的各位,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我对华政策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伙伴,我们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一种稳定、和平且互惠互利的合作。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们对中国的理解。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承认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并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中国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贸易方面,我们希望看到中国采取更公平和平等的贸易政策,确保市场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也关注中国在人权和民主方面的状况,我们认为每个国家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权,并遵循国际法的规定。

在区域安全方面,我们支持维护稳定和和平的地区秩序。

我们对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动表示担忧,并呼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

我们希望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努力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机会。

我们欢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努力解决气候变化、反恐和其他全球性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坦诚的对话。

我们希望与中国建立起一个支持互利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关系。

双方之间的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也对全球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承诺加强与中国的交往和对话。

我们将加强与中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的联系,推动经济、人文和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我们也将致力于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分歧,通过对话和协商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希望与中国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

我们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长期稳定的合作比短期的竞争更具价值。

我们愿意倾听中国的意见和关切,并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一下,我们对中国寄予了希望和期待,同时也意识到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们相信通过坦诚的对话和合作,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和平且互惠互利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影响摘要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美国中国对华政策影响近代化一.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

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

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本文通过回顾清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在约百年的时间内对华的政策,企图站在当下的立场,返回历史中浏览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企图在众多关于美对华政策的消极评价中发掘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分段,本文将从清末中美关系、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国共内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四个阶段来回顾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清末中美关系1)中美订立望厦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订立了《南京条约》,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总统泰勒向国会做了报告,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权益。

显然,美国视鸦片战争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一个契机。

经过中美一系列的磋商,中美双方代表于1844年7月3日正式在议定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望厦条约)上面签字。

《望厦条约》共34款及税则,部分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相似,而突出的特点则是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如其中一款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中国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此外,条约内容还包括五口对美开放;美国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关税如要变更,须经美方同意等等。

与《南京条约》相比,《望厦条约》使中国给与美国更多权益,把中美两国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由于这一特点,它成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的蓝本,是近代中国苦难开始的一个结点,它的签订过程反映了美国不惜手段扩大在华利益。

中国在签订这个条约后所遭受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望厦条约的一个积极作用是与先前订立的《南京条约》形成了一股能够给当时自比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当头喝棒的合力,使得清政府能够从天朝迷梦中慢慢睁开惺忪的双眼。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以这样耻辱的方式开启一个艰难蜕变的过程总比在沉睡的沉默中消亡来得要好。

2)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分别与法国和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在这种趋势之下,1858年6月18日,中美达成了《天津条约》。

条约中有一条与法英不同,美国表示,中美和平友好,今后若中国和他国发生争执“一经知照,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

这条规定凸显美国对华政策与他国不同,增加了清政府对美国的好感,为美国扩大在华政策奠定了基础。

当年11月,美国又和英国、法国与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

条约的相关内容,使列强进一步从政治上和文化上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外国势力开始打入中国,列强在华的活动也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抗。

《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商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抛弃对夷的鄙视,承认欧洲列强与中国有相等的交涉地位,从而进一步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鸦战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新思潮的出现、洋务派的出现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在某个程度上都受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洋务运动期间包括建立外交机构、兴办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建立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等活动都是以欧美为师,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美国对近代化刚起步的中国更是影响甚深。

而最显著的变化应该是清政府开始采取新的外交政策和设立外事机构。

1861年,以奕 为代表的官员向皇帝提交了奏折,建议对外实行“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政策,就是对外要以诚相待,保持联系,通过外交上的努力来消除或减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这对于连外交体制也不甚了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真正迈向现代会,融入近代社会的一个表现。

正确地定位外交,而不是武力斗争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是国家近代化的应有之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洋务派以及早期的维新派官员都注意对西方外交知识的学习。

他们通过留学或阅读当时翻译过来的国际法著作,如《万国公法.》,初步具有了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他们开始采用均势原则观察国际形势(均势理论是当时西方列强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为平衡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他们根据这一理论和当时列强争霸世界而形成对峙的局面出发,主张在外交上联络强国,结成联盟,而牵制它国,这对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的外交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适应鸦战后对外交涉的需要,清廷于1861年1月20日下令组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外贸和海关,也负责铁路、矿务、海军、传教和工厂等事务。

逐渐成为清末处理对外事务的中枢机构,是近代中国发展外交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对中国外交机构的设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美国的合作政策1861-1865年间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内战,无暇顾及海外事务。

战后,为解决国内的种种问题和西部开发,美国在相当长的而一段时间内对东亚的事务不很关心。

战争期间,美国对华贸易急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倡导了对华的合作政策。

1862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指示常驻北京的公使蒲安臣与英法公使协商合作。

美国合作政策的内容是:西方各国利益一致所以必须相互合作;不采取有损中国领土完整的行动;中国文化古老,自视甚高,不要指望中国很快接受西方文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蒲安臣采取了以下措施:1.为了加强列强同中国的关系,蒲安臣等人设法帮助清政府去了解外国。

他将《万国公法》赠送给总理衙门,以供“参酌引援”,即希望清政府能够按国际法和规矩办事。

这使得清政府以后与列强就条约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大大减少;2、美国伙同英国一起帮助丹麦从中国得到同样的条约权益,进一步加深了中国苦难;3、美国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赢得了清政府的进一步的好感,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却是一次打击。

这个时期的美国政策,是基于美国国内处于战争状态这个考虑之上的,较赤裸裸地体现美国追逐利益的本性。

但美国在这一时期帮助清政府了解外国的过程是帮助中国熟悉近代外交规则和事务的继续,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蒙。

4)蒲安臣使团1867年,清政府为了应对列强的修约要求,决定向国外派出使节。

美国公使蒲安臣最后成为了中国使团的代表。

1868年,使团到达美国旧金山,受到了美国的热烈欢迎。

蒲安臣表示,他的出使意味着中国已经踏上和平与进步的道路,“希望这个伟大的民族向西方文明的光辉旗帜伸出它的双手的日子,不久就要来临”。

6月6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接见了使团,他在宴会上说:“中美仅隔一衣水,实为近邻,将来交往日久,自闭愈见和洽”。

除美国,使团还先后访问了英国、瑞典、丹麦、荷兰和普鲁士等国。

由蒲安臣率领的中国代表使团在2年里访问了欧美等11个国家,向各国首脑转达了中国愿同各国和平往来的愿望,这个主动姿态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大变化。

有利于中国人了解第一手资料,并直接同各国政府对话。

蒲安臣出使美国期间,曾未经清政府同意与美国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其中有关移民自由的条款对中国影响极大。

这个条约无疑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

19世纪中叶,美国形成西部开发的热潮,十分缺乏劳动力。

根据这一条约,大批华工被运往美国,从事开矿、筑路和垦荒等工作。

单就美国西部的筑路工人来说,1869年约一万的工人中有9000多是华人,到1875年,在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华工达10万多,美国的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该条约有关华人合法进入美国的规定最初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但是后来在美国发生排华浪潮时,这项规定成了华人为自己合法性辩护的工具。

此外,该条约注重教育,主要着眼点在于培养起亲美派,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也为中国学生赴美提供了条约依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如早年赴美留学的容闳抱着教育救国的意愿发起并成功促成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的出台,帮助中国成功培养了近代各个领域的人才。

如果没有蒲安臣条约,或许就没有容闳、詹天佑等人,或许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会走得更为艰难。

4)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国务卿于1899年第一次向英法德俄意日六国政府发出“门户开放”照会。

内容是:(1)对于在华各自势力范围或租借之地内的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税则适用于在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装卸的货物,而不论其属何国所有,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3)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的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的铁路上,对他国国民运输的货物不实行不同的运费标准。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开始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美国发出了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要求“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强调维持中国和清政府的存在。

列强大体接受了美国的建议。

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政策满足了列强之间为缓和矛盾的需要,成为列强同清政府进行谈判的基础。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的背景,是美国不甘于失去在中国获取利益的机会。

美国通过一种对列强既得利益的承认,迂回地使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开放政策挽救了日渐腐朽的清王朝,使得古中国不至于像世界上的其它文明,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

理由有以下2点:1.门户开放政策规定税款由中国征收,这对当时财政支出严重依赖关税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设想税收也无法保障,清政府的统治必然崩溃,列强趁机进一步扩大侵略,恐怕到时的中国连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也无法维持了;2.该政策的出台,平衡了列强在中国原本取得的不等份的利益,在对华利益的问题上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避免了列强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列强之间的张力积聚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