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
认为
,
奈 达 的翻 译 理 论只 适合 指 导 印欧 语系 内之
,
奈 达借 用信 息 论 中
D ] 长 春 理工 大学 翻译 「
201 0
间的翻 译
1 ] 张雪 芳 「
.
从 动 态对 等 到 功 能 对 等
.
翻 译理 论 很大 程度 上 依赖 于他 在 圣经 翻 译上 的 时
来源
等
。
、
信息
、
接受者
,
、
反馈
、
噪音
、
背景 和媒 介
因 为 人类 的
,
奈 达 对 等 翻 译 观 简述 「 J]
.
安 徽文学 ( 下 半月
间 而 这种 翻 译 实践 都 是在 印 欧语 系之 间进 行 的
wi
,
三
、
功 能对 等 的理 论依 据
奈 达 所提 出 的 动 态 对 等 的 主 要 理 论 依 据 是
e n e r
、
进 一步 研 究
在上一部分我们 已经知道 奈 达 所提 出 的
s ha
n n o n
以及 w a e v e
r
所提 出的信 息 论
,
。
参 考 文献
,
该 理论 主要 是研 究交 际 过 程 中的 主要 因 素 比 如
。
解
王 博霜 ( 1 9 9 0 一 )
长 春 工业 大 学
,
2014
级
大影响
二
1
、
。
决 上述 争论 是 必 要 的
外 国语 言学 及应 用 语言 学 专业 硕士 生 为外 国 语言 学及 应 用语 言 学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结构主义语言学—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a. 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semantic component distinctive features man= [+HUMAN]&[+MALE]&[+ADULT] woman=[+HUMAN]&[+FEMALE]&[+ADULT]
1. 2. 3. 4. 5. 6.
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something (to my people). My people stand ( on the warm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is warm. The threshold leads ( into the palace). The palace is of justice.
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功能对等” 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 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 文的对等信息。(先思想内容,再文体风格)
奈达 “动态对等” 翻译理论
一、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简述 二、“动态对等”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奈达翻译理论述评
奈达翻译理论述评作者:肖莉袁继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4期肖莉,袁继红(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 646300)摘要: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2-0090-03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语际翻译,这是翻译活动的主流.简而言之,语际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但是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文本类型,翻译目的,翻译标准,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因此,自从有翻译活动起,关于上述问题的争论就开始了,并且至今不绝.奈达的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引起轰动,并且给与中国译者很大的启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和述评.1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在奈达与泰伯(Nida and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前言部分,这两位著名理论家宣称“……翻译绝不仅仅是科学.它也是一种技能,而且说到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一直都是一门艺术.(…translating is far more than a science .It is also askill ,and in the ultimate analysis fully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is always anart .)[1](Ⅺ)正因为认为翻译是艺术或者至少有很大的艺术成分,所以奈达认为“真正杰出的译者天生的,无法训练出来的.”(…really exceptional translators are born ,not made.)[2]笔者也认为翻译应该是一门艺术,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杰出的译者除了需要技能的训练,更需要对文字的高度敏感,过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写作天赋,而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文学翻译需要极高的文艺修养、学识、才情;非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如果翻译仅仅是科学的话,那翻译家在这个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早就下岗了,因为机器翻译完全就能够胜任.2 关于可译性的问题奈达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也就是可译性是存在的,因为“除非语言形式本身就代表了必要的信息,能够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含义,都能够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再现.”(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1]其实关于可译性的问题,原本不应该存在巨大争议,原因在于从古到今,翻译活动都是大量存在的,其次,人类在思维、情感等许多方面是具有共性的,这些共性也会反映在语言上.所以,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是可以进行语际转换的.当然,正如上述引文所表述的那样,如果源语的语言形式本身就负载了很多意义以及美感,那可译性就会大大降低,例如,将格律、音韵等方面要求极高的唐诗宋词译成任何一门外语恐怕都难以让人十分满意.不过,即便是诗歌的翻译也从未停止过,这是因为,即便不能译得形神兼备,但至少能译出诗歌的意蕴,当然诗歌的形式也应该尽量保留.3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t)其实,在翻译界,关于对等或者说等效的提法并不始于奈达,因为对于译者来说,译出的译文能够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而且既没有过载翻译也没有欠载翻译,应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著名的泰特勒(Tytler)三原则其实就已经包含有等效和读者反映论的因素在里面.奈达使用了同构体(isomorphs)的概念来说明等效是可行的.例如,他提到2-4-8和16-32-64可以被视为同构体,因为每组数字中的后一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的两倍.此外他还举例说英文中的表达法“to grow like mushrooms”和中文里面的“growing like bamboo shoots”就属于同构体,因为尽管就字面意义而言稍有差异,但带给译文读者的反应和感受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尽管在翻译成语或俗语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能找到字面意完全相同的表达,比如汉语中的趁热打铁,译成英文就是:“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但我们并不总是那么幸运.这个时候,寻找一个能完成交际任务的固定表达同样是合情理的.那么,什么是功能对等呢?首先,贴近源语(SL).奈达认为对等应该是“最接近且最自然的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equivalent).“最自然”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以免译文叫人看不懂或者读起来费劲.奈达认为“好的译文听起来不应该像译文.”(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1]“译文应尽力避免翻译腔——即避免忠于形式而不忠实于内容和源语的效果”(That is to say ,it should studiously avoid “tanslationese”—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问题是“最接近”什么呢?应该以什么为参照系呢?是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还是别的什么?在奈达与泰伯(Nida and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第二章,开宗明义就阐明了“翻译值得就是以最切近、最自然的方式,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要的是再现源语的意义,其次是源语的风格.”(Translating consists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在这里,奈达交代得十分清楚,译文需要接近的应该是源语的信息,注意,这句话里所提到的信息既包含源语的意义又包含源语的风格,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由此我们也看出,奈达反对抛开原文,天马行空式的自由翻译.其次,译文接受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2],“重要的是目的语接受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和认识与以源语为母语的接收者相一致.”(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2]可以看出,对于译文的评价标准,奈达主张交际翻译,提倡以译文的读者或者听众的反应为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功能对等指的是以译文接受者为中心,让译文接受者不折不扣地感受到源语的内容和风格,得到与以源语为母语的接受者相同的体验并引发相同的反应.当然,我们都知道,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尤其是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要百分之百地获得这样的对等是不可能的,这只能是一个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连奈达自己也认为“我们最好说明功能对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因为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译文.”(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qua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2]而且奈达也认为在文字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被扭曲或丢失的成分.(There is always some loss and distor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2]奈达还为功能对等提出了最低和最高两条标准.最低标准的定义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即能设想出源语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2]最高标准的定义为:译文读者能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the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2]奈达认为,没有达到最低标准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翻译是一项复杂而且充满了诸如形式与内容,对等于同一等诸多矛盾,为了帮助译者解决这些困惑,奈达提出了一个优先系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2)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3)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4)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3](廖七一译,原文见于奈达与泰伯(Nida and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4页)第一条原则实际上指的是反对逐字死译,而主张根据词所处的语境来确定其意义,离开语境词的意义就无法确定.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即考察译文接受者对于译文的反应是否与源语接受者的反应等值.奈达并没有强调在词汇、语法结构、词序等方面与源语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他认为有时候严格的形式上的一致甚至会让译文接受者不知所云,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而且奈达也强调在翻译希伯来诗歌这一类源于的形式本身就含有丰富且无法再现的节奏、音韵的美感时,因为这些东西很难再现“我们就必须乐于牺牲掉优美的形式而保存其内容.”(…so we must be prepared to sacrifice certain formal niceties for the sake of the content.)[1]第三条规则明显适用于圣经翻译,因为圣经多数情况下适用于牧师布道时宣讲用的,因此要照顾到其使用场合.但对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本也有启发意义,因为,如果翻译出来的译文,即使原文不是诗歌等韵文,也须讲究音调的和谐.第四条原则也是主要针对圣经翻译的,主张译文的形式应该以译文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进行调整以便于圣经能够更好地得以传播.不过,以笔者之浅见,上述四条原则中的第一二条是十分科学的.而后两条原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实际上是翻译的非文本目的对翻译的文本目的的一种干扰,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过分强调译文去迎合译文的接受者就有不忠于原文和低估译入语接受者学习能力的嫌疑.奈达在的翻译理论书籍里列举了大量的来自圣经翻译的实例,并且反复强调翻译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让接受者懂得译文,而且要译者根据接受者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调整译文.同时奈达也提出,在翻译具有比喻意义的文字时,只要意思译出来了,源语具有比喻意义的地方可以译成没有比喻意义的文字,为了达到平衡,有可以将源语不具有比喻意义的地方翻译成具有比喻意义的文字.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动态对等,达到交际,即让译文接受者明白,同时唤起和源于读者同样反映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奈达强调的功能对等并非只要求译者准确地传达意义,也就是一文不仅仅要保留源语的信息功能,还要保留源语的表达功能以及呼唤功能.功能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对于翻译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取自管心平与何志平二位合著的《汉英等效翻译》一书中的实例:〔原文〕学雷锋见行动,神州处处有雷锋.〔译文〕Te friends in deeds ,you will meet friends everywhere in China.〔解析〕如果翻译成“Learn from Lei Feng and do as leifeng did .You will meet Lei Feng in all parts of Cathy”,至少有两处不妥.其一,译文读者不知雷锋为何人,必须对译文读者进行交代,这样就违背了简洁的原则;其二,把“神州”直译成“Cathy”这一古雅的术语,译文读者会感到困惑,甚至会误导读者以为“雷锋”是一位古人.[4]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同样符合功能对等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要求,而且不但一出了原文的内容也很好地传递了源语的风格:〔原文〕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林译〕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in her eyes there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 refinement. The only defect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 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 which was not a markof good omen. There was an air of tenderness about her which completely fascinated me.[5]请看这一段对于《浮生六记》中女主角的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先生在两个方面做得很好:⑴忠实,信息传递充分而不过火.汉语原文的几乎每一个字,如“削肩长项,瘦不露骨”对应译文中的“drooping 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 pointof being skinny”.⑵译文自然地道,不偏不倚,符合英文“native speaker”的习惯和心理.汉语是意合语言并且可以使用无主句,林先生在做汉译英时,根据英文的特点,添加了主语以及必要的形合符号,如译文加了下划线的“she”,“and”,“but”,和“which”.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采取逐字直译的方法很有可能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但如果采取奈达的功能对等策略,从译入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的角度出发,使用规范地道的译文,忠实地译出源语的含义同时又避免了译出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不必要信息.4 小结奈达的译论建立在圣经翻译时间的基础之上,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推广基督教,让上帝的子民更好地聆听圣经,而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经济水平以及国民受教育水平千差万别,所以奈达提倡交际翻译理念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奈达的著作里面也少有涉及到不同文体的翻译差异,也极少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神韵以及作家独特气质等方面的问题,这和他本人主要从事圣经的翻译及推广是分不开的.而且翻译不可能只是为了交际,译者固然应该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反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降低源语的难度来大致交际的目的,因为有的作品,比如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一类作品,即使是译本,其受众也应该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这些是奈达译论的不足之处,但是奈达提出的注重译文接受者反应的观点任何译者都应是时刻牢记在心,因为这不仅包含了翻译就是交际的思想而且也表明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这并不是说要采取绝对的归化策略,而是说异化必须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另外,奈达在如何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方面都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观点,例如“核心句”,“逆转换法”等;而且奈达对世界上的多种语言和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对比,明确了语言之间有着巨大差异,但是翻译是可能的,同时他也提出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重要.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尽管奈达的理论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甚至连奈达本人到后来也推翻了自己的说法,但是由于其理论本身源于实践而且对事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翻译理论摆脱了长久以来关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以读者反映为翻译评判标准给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参考文献:〔1〕Eugene A. Nid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FLEP, 2004.〔2〕Eugene A.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FLEP, 2001.〔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管新平,何志平.汉英等效翻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5〕林语堂.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硼幽g((语言、文化、翻译>)P11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挂,1993年)。
有人可能认为,功能对等翻译本来就是一种不太“准确“的 翻译,因为它从形式上背离原文。可是,用这种理由指控功能对 等翻译,就等于把“准确”这个词解释成为“严格形式上的准 确”;而要正确地判断“准确”两个字的含义,就必须以译文读者 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 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 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 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阃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 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 (一)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 征,不萼一碰到困难就想自己创造语言,而要尽可能地挖掘接 受语舵裂迭潜力。并提出“晟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对等”。 1969年.在与查尔斯・泰伯合写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换了说法,叫“功能对等”(nmctiollal
素)(Tow叫d
sei哪怡d TI印出曲唱).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毫 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个最重要的里程碡。对这骨时期袭
a
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加以综述,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神种技巧。还是・n抖
学。 2.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总结了他接触《圣经》翻译实际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10048499200702013903一奈达的翻译理论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逻辑学人类学和哲学等不同的角度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
奈达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3.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译文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非
常困难,有关的一般水平的读者有可能放弃对这 种困难设法加以理解,那就必须对译文作某些改 变并在导言或者脚注中表明那些改变的性质;
• 强调信息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
能对等》(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1986) 《语言、文化和翻译》(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和《语言和文化——翻译中 的语境》(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
一道翻译的文本(比如歌曲和歌剧),通常需要
• 在所有层面上进行许多调整:音韵学、词汇、句
法和话语。
•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是用最切近、 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 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 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 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为了 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功能对等,可以采取一定的 方式弥补或调整。奈达还认为功能对等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逐字或逐句对等。“功能对等”理 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它追求译 文的效果,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 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并把这一点 作为评价译文好环的标准.
交际翻译
纽马克承认话语的主要功能是交际, 正如学外 语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用来交际, 而不是用来 思考, 因此可以说交际翻译是一种使用更广泛 的翻译方法, 它更能为读者提供信息, 给他们以 劝告或号召他们行动。
语义翻译
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可能准确地 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及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 独特的表达方式 。
信息论例子
译文:“你打算以后要到什么地方去? 去找你那亲爱 的丈夫吗?”
她听了这种难堪的话,简直受不了。 “哦— — 我哪儿知道!”她辛酸激愤地说。“我还有丈
夫吗?” “实在不错,没有丈夫— — 照你那种意思,一点儿不
错,没有丈夫。不过你虽然没有丈夫,你可有朋友; 我已经打定了主意,非让你过个舒服日子不可,不管 你自己的意思怎么样。你待会儿回到家里,就能看见 我给你送去的那些东西了。
结语
(1)在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上, 奈达和纽马克的观点 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奈达认为:内容优先于 形式的原则适合翻译 所有的文本.
(WEEK1)奈达翻译理论
•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圣经〉翻译》 (Bible Translating),出版于 1946年。 • 最有影响的是《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尽管一生与《圣 经》翻译不分,但奈达并没有翻译出版过 《圣经》。 • 严格说来,奈达不是翻译家,而是语言学家、 翻译理论家。
奈达翻译散论
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
学的翻译理论过渡过程中,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 译看做是艺术。他一方面认为。归根到底翻译是 艺术,并认为翻译家是天生的。另一方面,他把 ‚翻译是科学‛的论点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
奈达翻译散论
技艺(technology)—— “翻译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也是技艺。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 实践和训练改进的,就像所有的技艺一样。 但是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产生译作的过程,因 此,翻译基本上是一门技艺,因为,这需要 多种学科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译作,包括语 言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理论。‛
翻译信息论
奈达认为译者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 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 题。‛ 翻译即交际,某种译文如果不能起到交际的作 用,就是无用的译文,即严复所讲的‚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因此,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 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 同。‛
奈达翻译散论
(1)翻译的定义 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是:“翻译是在接受语 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 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 是风格上的对等”。
奈达翻译散论
(2)翻译的学科定位 科学——奈达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
科学,更确切的说,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描写。‛奈达 认为,对翻译的科学研究,应看做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 重要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 个方面。奈达认为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的科学分析是大有 帮助的。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注重动态对等的主导原则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与 源 语 信 息 最 切 近 的 自 然 对 等 物。”
接受语言 源语言
{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
自然的翻译 特定信息的语境 接受语的受众(读者)
自然的翻译(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
要的翻获译得效自果然,语法 符合接受语言的必要语法结构
--动态对等涉及的文化因素
动态对等 归化
我可以把你比作夏天吗? 我可以把你比作春天吗?
神圣的亲吻互相问候 用热烈的握手互相问候
Thank you!
动态对等原则下的形式调整
内容对等,非形式对等 特殊文学形式(诗歌)
韵文形式 希腊语的六音步诗 五音步诗 语义上为离心结构的表达方式
束紧你思想的带子 做好思想准备 结构之间的意义(特殊文化词汇)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的建立基础
建立基础:等效论
“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之原文无异。” ---马建中
{ 语言要做出
调整
平行词汇 river, tree
词汇 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客体 book
特殊文化对象词汇 Jubilee福年
自然的翻译 还要适合不 同的文化层 面
词类 语法类别 语义类别
篇章类型 文化语境
自然的翻译( 特定信息的语境 )
{庄严的文体中出现低俗的语言
避免严重异常现象
正式场合使用口语和俚语
奈达翻译理论及评述
奈达“对等原则”翻译理论
注重形式对等的主导原则 注重动态对等的主导原则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的建立基础
动态对等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注重形式对等的主导原则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奈达翻译理论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
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
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
”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ppt模板)奈达翻译理论
信息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信 息的传递。因此,信息对等是评价翻译质量的
重要标准之一。
在处理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信息时,译者需要进行适 当的解释或增补,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文的信息
。
信息对等强调译文中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确保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相同的信息量。
02 形式对等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指译文中使用的词汇与原 文中的词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以传 达原文的语义信息。
在词汇对等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词汇 的语境意义、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 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是指译文中句子的结构、语 法和语序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以传达 原文的句法信息。
译者应全面理解原文的信息内容,包括事实、数 据、观点等方面,并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这些信 息。
读者反应对等
读者反应对等关注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感受和反应, 力求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效果。 Nhomakorabea输标02入题
奈达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而这 种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因此,读者反 应对等是翻译的重要标准之一。
形式对等的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的翻译可能存在较 大差异。
对动态对等的批评
01
动态对等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
文的反应相似,但这种相似性难以衡量和评估。
02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依赖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理
解能力,忽略原文的某些重要信息。
03
动态对等可能导致译文过于自由化,失去原文的风格
跨文化交流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涉及的文化因素
动态对等 归化
我可以把你比作夏天吗? 我可以把你比作春天吗?
神圣的亲吻互相问候 用热烈的握手互相问候
Thank you!
动态对等原则下的形式调整
内容对等,非形式对等
特殊文学形式(诗歌)
韵文形式 希腊语的六音步诗 五音步诗
语义上为离心结构的表达方式
束紧你思想的带子
做好思想准备
结构之间的意义(特殊文化词汇)
奈达翻译理论评述
--动态对等的建立基础
建立基础:等效论
“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之原文无异。” ---马建中
“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
庄严的文体中出现低俗的语言
正式场合使用口语和俚语
{ 避免不合时宜的语言
使用当代词语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 活
使用接受中的旧式语言
※文体风格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风格元素
自然的翻译 (接受语的受众)
译文读者的反应
“以语言解码的经验和能力层次为基础,对翻译的适合 程度进行判断。”
原文读者的反应
“另一方面,并不总能确定原文的受众是如何反应的, 或人们设想他们是如何反应的。”
2.词语用法的连贯性(术语)
3.原文文本的意义(习语)
注重动态对等的主导原则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与 源 语 信 息 最 切 近 的 自 然 对 等 物。”
接受语言 源语言
{ 自然的翻译
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 特定信息的语境
接受语的受众(读者)
自然的翻译 (接受语言和接受文化)
要获得自然的 翻译效果,语 言要做出调整
语法 符合接受语言的必要语法结构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
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
翻译理论评述都丽丽
(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摘要: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
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奈达所 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不仅丰富
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西 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是全盘否定。这是我国翻译研究方法趋向成熟的一种标
如用划分核心句的方法可以发现在“Police drinking的关系,究竟是“Police
“Police stoppeoplefbm themselves
are
ordered
to sto口
ddnkingbeforemidnight”这句话中,理解的关键是police和stop
ran quickly.(2)John hit Bill.(3)John gave BiU a ball.(4)John is in the house.(5)John i8 8ick.(6)John i8 a boy.
关键词:奈迭功能对等动态对等
中国的翻译理论自古即十分丰富。但在中国译学不断发
展壮大的过程中,翻译标准均较含混且缺乏系统性.反映出传
是科学的描述。”Ⅲ在本书中,奈达充分利用语言学、人类学、语 义学、信息理论、交际理论和社会符号学等科学领域的最新成 果来研究影响翻译过程的语言和文化等因素。他提出的交际 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 性和系统地位。奈达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 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奈达探索话语语言学和信息论为 理论依据的交际功能模式.将翻译的“等效”作为研究的重点, 力图克服语言学派往往只抓住结构但对话语交际功能不予重 视的弱点。“动态对等”理论在阐述翻译本质、纠正译文偏死的 倾向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对 多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 个令人信服的答案。㈨奈达的交际翻译理论把现代语言学的最 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传统翻译理论在表层结构 上进行词语对应、句型对应,而奈达的逆转换理论通过揭示表
致使动词形式。 3.6总结 分析对比之后.熊学亮和梁晓波总结了典型致使结构的
[1]hngacker,R.F0undatio璐of
Standfbrd:Standf0Id
CogIlitive
emmm盯[M].
University Pre酷,1991.
[2]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
2.批评
志。对奈达理论的译介与借鉴,只是我们对西方译论研究 的一部分。不同翻译学派的主张及代表作都得到译介且其 译介与日俱增。体现了我国翻译工作者视野的开阔、学术 目光的敏锐、研究视野的转换、理论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
国翻译研究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参考文献: [1]Nida&Taber.The’nleory and Practice of 7Ihnslation[M]. I七iden,E.J.B^ll,1969.
性,为迸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4.结束语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 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 的影响。其次他们认为英汉语致使结构对致使现象的临摹还 表现在致使行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区别上。语言结构与现
实结构的对应方式昭示了语词的长度与概念的距离之间有
的自由发挥。 二、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1.贡献
丰富,优秀之作亦不在少数,但并非块块是金子,处处有新意。
在近年的著述中.有重复自己的毛病。 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
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
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首先.奈达描写的现象主 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 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遵循“功能对等”或“交际 理论”的原则,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如在没有雪的语言 里,人们可能不理解自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自如霜或白 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 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就难以行得通。其次,核心句
结合许余龙提出的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 我们对熊学亮和梁晓波的《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 一文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评述。这篇论文选材角度新颖,结构 安排合理,科研学术性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熊学亮和梁晓波对英汉典型致使结构的表达异同所作的对比 研究。严格遵循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是对此理论 的较好的实践运用。为今后类似的对比语言学研究提供参考 和借鉴。
层结构进入句子的各个深层结构,可以弄清意思,克服歧义。
结构只能表达主要命题,而诸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文 体、风格、感情色彩等信息,就只能从表层结构获取了。再次, “动态对等”建立在读者会有一致的反应这个假设基础上,但 读者反应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致的.因此用此作为衡量
翻译的标准难以操作。 三、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 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 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 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 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 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 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 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奈 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 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 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 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原语的曲 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
stop幽nking.”还是
drinking。”这样的句子容易引起歧义。
这句话就有两种解释:(1)警察被命令在午夜前停止饮酒;(2) 警察被命令制止人们在午夜前饮酒。应根据上下文,选择一种
解释。【4】奈达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应(读者反应)原则纳
入翻译标准之中。㈣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将研究重点从信息 的形式转换到读者的反应,他极其重视翻译中读者的作用。如 果译入语读者理解译作的程度与原语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相 当,那这部译作就可以看作是功能对等的翻译。奈达的“读者 反应”理论强调译入语读者接受译作的重要性.就避免了评论 家对作品的主观评价。
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引发了中国翻译界对翻译理
心句:(1)John
(7)John is my father.
论的浓厚的兴趣与关注。我国的翻译研究从此蓬勃发展起
来。”(陈宏薇,2002) 一、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找出译入语的各种有效表达 手段.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 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衡量一个译品不 是以泽者本人的主观愿望或主观意志为标准,而是必须以读 者的客观反应来衡量。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 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就是成功的翻译。就达到 却存在许多细小而重要的差别。这种辩证关系对进一步语言 学研究和外语教学有参考价值。同时,他们也指出对比的局限
统中国文化较偏重宏观把握的特色。二十多年前.随着中国的 逐步开放.翻译活动越来越重要。在范围扩大、数量增加的同
时,对于翻译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人们急需更有效的理论来 指导翻译活动。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翻译理论长驱直入,席卷 中国。中国翻译研究者。一下子面对五花八门的新理论,目不 暇接,甚至显得有些盲从。在这西风劲吹的过程中,“当代著名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使我国大多数翻译丁作者
奈达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进入中国以来. 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被介绍得最早、最多、 影响最大的理论。奈达与中国翻译学者们保持着密切往来, 并积极参与中国翻泽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研究的发 展。奈达理论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奈达
的“动态对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译论一样。以原文——译
一种微妙关系。再次英汉语致使结构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对致 使结构中受动角色的临摹上。在直接性和间接性的致使行为 对受动者有不同的要求。这将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中致使事 件的语言表达。综上所述,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结构在概念化 形成过程中.都是对现实事件中的客观致使现象进行l临摹。
英汉语在将现实世界中的致使事件映射到语言中存在着认 知共性。
参考文献:
英汉语在致使结构句式表达上差异从三方面体现。首先 是英语词汇性致使动词由单一语素动词或单词表现出来,而 汉语则通过两个语素复合而成。汉语的复合形式极灵活,动词 与其它动词或形容词可随意组合。而英语在表达类似具体致 使行为不太灵活,多数要借助“主谓宾+补语”的结构。但在带 有不及物动词的致使结构表达上英汉语各有优势。另外通过 对现代英语与古汉语的致使词汇形式作历时比较。英汉在致 使表达上的差异更加清晰。其次。英语在表致使动作时存在大 量的名动活用来表示该语义项下的致使义.但汉语中不存在。 再次,英语有形动活用的形式表示致使义,而汉语多用复合式
奈达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问题和可懂性 的问题上,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在圣经翻译领域强调 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但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
中也始终把译文的可懂性放在第一位。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
简化,甚至非文学化。近年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
且不断修改和完善过去的一些观点。然而。尽管奈达作了些修
文的比较为重点。强调对原文的理解.不涉及翻译的外部 因素如权利、意识形态等,政治上十分安全。而且。它们大 多是规范性的应用理论,目标是制定以“忠实”为本的翻译 标准.与统治我国翻译领域一百多年的严复的“信达雅”标 准可以相容,因此对中国的主流文化来说,是比较可用的。 奈达的译论由于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较新的视角(如奈达理 论中的交际、读者、效果等概念),给中国的翻译研究带来 了一些冲击,提高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性,丰富和更新 了中国的翻译理论。尤其是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 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 发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 方向。近年对奈达的翻译理论泽介逐年增多,对其批评也 随之增多且更尖锐、深刻而有理论深度,但仍然有人运用 其观点解决翻译研究中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翻译工作者对 奈达的翻泽理论。有借鉴但不是全盘吸收,有批评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