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最近,中国的翻译界发生了一场大潮,由于国内外翻译学习的兴起,诸多的翻译理论被提出,其中最著名的是《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观点和思路,唤起了国内外译者们对翻译技术及理论的重视和讨论。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翻译经典,它由著名翻译学家奈达撰写,全面阐述了他有关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看法。
全书从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翻译的实践方法及策略,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对提高翻译能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把翻译的特性、哲学、语言学、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解决了翻译实践及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翻译就是翻译本身,不是翻译一种什么东西”的观点,以“对比及综合”的原则,把翻译过程比作了一场讨论会,使翻译有了新的生命。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给翻译界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首先,在翻译过程中,摒弃“单一翻译”的思维,从两种文化的差异出发,去发掘原文的语言特性,努力建构出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避免误译,以此来提高翻译水平。
其次,奈达把翻译过程比作讨论会,强调翻译的互动性,把文本置于翻译者和译者之间,他们要互相理解,把不同的文化知识熔铸在一起,才能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最后,奈达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两者要结合在一起,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客观地说,翻译技术的提高也需要运用一定的水准,这就要求翻译者拥有更多的语言学及文学知识来支持译文的创作及表达。
总之,《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全面分析了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给翻译者提供了科学的分析视角及可行的策略,以期提高翻译的水平及效率。
基于此,国内外翻译研究者们对奈达翻译理论及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共同探索翻译更为科学及高效的翻译模式,从而推进翻译艺术的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奈达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阅读理解策略
介绍奈达翻译理论中的阅读 理解策略,帮助译者更好地 理解源语言并准确传达信息。
等效转换策略
探讨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等效 转换策略,讲解如何在不同 语言之间进行准确的转换。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指导译者在直译和意译之间 做出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翻 译效果。
奈达翻译理论:比较分析
奈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
对奈达翻译理论与其他主要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探讨其优势和不同之处。
奈达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案例研究,评估奈达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的效果和影响。
奈达翻译理论:结论
奈达翻译理论的优缺点
总结奈达翻译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加以考量。
《奈达翻译理论》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实践应用,帮助您深入了解这 一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什么是奈达翻译理论?
探讨奈达翻译理论的基本 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理 解其核心思想。
奈达翻译理论的定义 与分类
介绍奈达翻译理论的几种 不同定义和分类方法,以 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的实践 应用
探讨奈达翻译理论在实际 翻译工作中的应用,以及 对提升翻译质量的影响。
奈达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1 奈达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介绍奈达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语导向理论和语义等价理论。
2 语义等价理论
深入探讨奈达翻译理论中的语义等价理论,解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3 目标语导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的启示与展望
探讨奈达翻译理论对当前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并展望方法论》 • 吴双双著《奈达翻译理论的应用与研究》 • 王功权著《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Chapter 1奈达的翻译理论
Chapter 1奈达的翻译理论一、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1940~1950),主要对句法,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2)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3)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1970~),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
二、奈达的主要翻译理论从两个方面来简要回顾奈达的翻译理论:(1)翻译的科学性;(2)动态对等原则。
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有突出贡献。
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即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
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转达语义,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体上的对等。
三、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许多翻译家都认为其理论是不适合文学翻译的。
以诗歌翻译为例,林语堂曾经说过:“诗乃最不可译的东西。
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而尤其是抒情诗)都是不可译的。
”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言,“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东西往往都不可译”。
针对这一问题,郭建中表示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文体和一切的翻译目的,他指出:“哲学、历史、科技等著作,要求如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迁就目的语的读者水平或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四、对等理论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话引来的。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VS
详细描述
在语用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 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并能够 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外,奈达还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确保译文在目标 语文化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 息。
PART 03
奈达的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翻译的方法,尽可能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方 法强调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可能导致 译文生硬或失去原文的韵味。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有助于实 现跨文化沟通,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
沟通效率。
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翻译要求严谨、准确、专业,奈 达的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有助于法律翻译中确保语义信息的完 整传递。
奈达理论强调“动态对等”,有助于 在法律翻译中实现语义、文化和语用 信息的完整传递,提高法律文书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总结词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准确传达源语 言的信息,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 一致。
详细描述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 息,而信息的准确传递依赖于译文的 准确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避免信息 的遗漏或误解。
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详细描述
在语义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深层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 外,奈达还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延伸和语境的考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保持一致 。
语用层面的翻译
总结词
奈达认为语用层面的翻译涉及到对原文 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是保证译文在 交际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旨在探讨社会交往的现象,特别是物理和语义的内容。
它的思想取自于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中不同的语言群体加工信息的过程是相同的,顺利的沟通依赖于每一方的理解力。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参与者应该彼此尊重,充分认识并考虑对方的背景,以便能够相互理解。
近几十年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被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将社会交往理论和翻译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受到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背景经验和思考习惯的影响,尤其是其文化文化。
因此,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信息的语义和特定原文文本领域,同时考虑目标文本背景,受迫以目标语言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融合的形式来改变信息内容。
此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明确指出,翻译本身不仅仅是翻译原文的词汇和结构,而是要将原文所表达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准确捕捉作者的意图,以保证原文的文化特色不被过度简化或消除。
同时,翻译者也应尊重目标语的文化特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效地书写出来的信息才能被清晰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恰当的交流效果。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说明,涉及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充分准备,除了拥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更需要勇敢地试图除去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捕捉原文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的初探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的初探奈达和纽马克是翻译领域内两位杰出的学者,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在翻译理论方面,奈达和纽马克也有很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对比,从中探讨他们的差异性和相同之处。
奈达和纽马克的相似之处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语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同时也重视译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经验等因素。
纽马克也提出了类似的翻译理论,强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为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目的语族的文化因素,译者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奈达和纽马克的这一观点是类似的,都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跨文化的交流,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性。
奈达和纽马克的不同之处除了相似之处,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上也有不少的不同点。
奈达强调的是文字的翻译,注重的是语言的精准性和准确性,而他认为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化,更是语境的转化,要考虑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含义,因此他提出了“语用”翻译理论。
纽马克则注重的是翻译的话语和交流效果,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因此他强调“功能”翻译理论。
纽马克认为话语的意义建立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话语交际情境下,而翻译应该把原文的话语和目的语的话语交际归属联系起来,以实现有效的翻译交流。
奈达和纽马克的优点和缺点奈达的“语用”翻译理论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词的转化,更是语境的转化,这样可以使翻译更准确更精确。
但是,奈达的这一理论有时候会导致翻译过于依赖原文语境,忽略了翻译的实际效果。
纽马克的“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重视翻译的言语交际效果。
这种理论可以确保翻译品质更加高效,但有时候难以保持原文的准确性。
结论在对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后,可以看出两位学者的翻译理论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
从实际翻译应用的角度来看,应该综合运用两种理论,尤其是在跨文化的翻译领域中,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语用的完美性而忽略了言语交际的效果。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尹训凤;王丽君【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27)003【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作者】尹训凤;王丽君【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271000;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
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
如下例:(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a.各种语言具有同种的表达力。 b.“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 语言表达。” c.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 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
“White as snow”(白如雪,雪白) (1)“White as frost”; (2)“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3)“很白”或“非常白”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 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 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翻译的 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 (isomorphs)
同 构 体 (isomorphism)
2 —— 4 —— 8 16 —— 32 —— 64
to grow like mushroom As dumb as an oyster
三)“动态对等”理论 贡献及局限
贡献 1.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 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 归化(domestication)
(surface
structure) eg:Will the train arrive?
→ The train will arrive. {Inversion → Will the train arrive? transformation}
3)各种语言学分支的诞生: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语用学(pragmatics) 符号学(semiotics)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商标翻译文化等效处理1.引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较大,也是我国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当前,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障碍。
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更为广泛的地域被流传,在翻译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翻译的等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力求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商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商标的翻译便成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地域文化、语言规律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成功地进入到某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注重产品商标的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商标翻译的研究探析了文化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2.等效翻译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的理论。
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与物体有关的习语翻译初探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与物体有关的习语翻译初探摘要:习语作为语言中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其与文化的联系息息相关,而其翻译方法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选取了与物有关的习语作为研究对象,以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为指导,将这类习语的翻译方法初步分为三大类:直译,找对等物,忽略物体意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习语,翻译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意识化符号,即包括产生这一文化的民族观念形态反面的语言符号,民族世界观,哲学观,道德及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语言信息符号。
语言反映社会文化,同时又受社会文化的限制约。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
习语在各国语言中都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广义上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如何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准确明白彼此文化的内涵就是对翻译工作者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翻译,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就是要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引进和吸收。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因此翻译习语时,对其文化特色进行比较并作恰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英汉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不同,所要求和产生的词汇当然不同,难免你有我无,或者你无我有,形成参差不齐的情况。
同一种物体在不同的文化下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动物“狗”,在英语中狗是“men’s best friend”,英语中很多有关狗的成语都充满着赞扬的色彩如“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等。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狗却更多的跟一些贬义词联系在一起,如:走狗,狗仗人势等等。
因此,在翻译中如何把握这个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关键。
主要的争论有“直译”和“意译”之争,“异化”和“归化”之争。
争辩的内容和视角尽管不尽相同。
但焦点基本落在源语和译语的关系问题上。
奈达翻译理论
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转)摘要: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对其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然后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当今翻译界对奈达思想的争论,介绍了争论中提出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最后,文章探讨了奈达思想形成的原因和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争论启示一、奈达的翻译思想尤金·奈达(EugeneA.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其理论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
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则翻译的具体过程就经过了下图的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
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
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
”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
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
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1964)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英国译论家雅各布奈达(JacobNeusner)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于2020年,用他广泛的学术生涯重新定义了翻译领域。
这本书被誉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新史的开创者,其中的理论历史概念非常具有深远的意义,构建了翻译领域的新框架。
翻译理论贯穿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构架中,从关于翻译作品及后续文献研究的理念,到作品进行完整性概念的介绍,以及有关不同翻译方法及其应用的探究,实践概念也是书中的重要议题。
该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术语反映了当今时代翻译理论的观点,而它们对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方面,《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基础和历史。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媒介,它可以将新的内容转化成客观信息,以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
其次,奈达指出,翻译应该与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和信仰观念相结合,因此,翻译首先必须考虑文字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关注历史、拼写和语法。
归结起来,奈达追求翻译的可持续性,以保护传统文化,发展非政治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全球多样性。
另一方面,书中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践概念,尤其是它的十六个翻译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奈达的3个主要翻译原则之上,包括:第一,翻译应该是一个语言和文化的中介;第二,它应该与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和信仰观念相结合;第三,它应该允许读者接受文本的内涵。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如何实施这些方法,包括采用社会化翻译和奈达翻译语言论并重新审视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关系。
总而言之,《翻译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翻译领域的新概念,它的理论历史概念及翻译原则为翻译研究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改善翻译质量,并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全球多样性发展。
人们在阅读该书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理论,从而更加有效地翻译文本。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的对等理论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导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翻译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奈达的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该理论通过对等将原文和译文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翻译的忠实还原。
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对等理论,探讨其在日语笔译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20世纪最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对等理论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代表自然翻译运动的精神。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两种对等翻译原则。
功能对等指将原文的含义和功能传达到译文中,而形式对等则强调译文要与原文在形式结构上保持对应。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和信息传达,成为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保持原意在日语笔译中,保持原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对原文意思的忠实还原,日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原文的含义和信息表达。
通过对等翻译原则,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2. 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在日语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或文化特定的内容,可以使用功能对等原则,通过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功能,进行翻译。
而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或需要形式结构对应的内容,则需要运用形式对等原则,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3. 注重文化因素4. 保持语体和风格统一奈达的对等理论还强调了对原文语体和风格的保持。
在日语笔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体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和词语,保持译文的统一性。
奈达的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保持语体和风格对应的翻译原则,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特点,提高了翻译的可读性和质量。
5. 弥合语言差异在日语笔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对等翻译原则,弥合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差异。
奈达的对等理论强调了语言之间的对等和联系,使翻译过程更加顺畅和自然,同时保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奈达翻译理论初探尹训凤1,王丽君2(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
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
如下例:(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
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收稿日期:2004-06-10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尹训凤,王丽君:奈达翻译理论初探由此看来,这种结构表示的不是一种关系,而是多种关系,因此是歧义结构。
在翻译的时候要求我们仔细分析具体的词组属于哪种关系,弄清楚之后才能翻译出正确的译文。
二英语中有物体词(Object)、活动词(Event)、抽象词(Abstract)和关系词(Relational),它们是语言的核心成分,是语言中表层结构赖以生成的基础,运用转换可以产生语言中所有的表层形式,运用逆转换可以把表层结构转换成相应的核心结构。
明白这一点,可以顺利地转译,正确理解翻译的材料。
下面的例句可以说明弄清词与词存在的关系的步骤:(2)From radio-active water and soil around a nuclear-weapons plant in Colorado to man-made deserts in Soviet Central Asia, the world is peppered with examples of what poor education or unneighborly attitudes can do to the planet that must feed and clothe us all.第一步,辨认成分:R A O R O R A O R OFrom radio-active water and soil around a nuclear-weapons plant in ColoradoR A O R O R O R E R Oto man-made deserts in Soviet Central Asia, the world is peppered with examplesR A A O R A O R E R O Rof what poor education or unneighborly attitudes can do to the planet thatR E R E Rmust feed and clothe us all.第二步,说明有没有内隐结构成分:此句中没有内隐结构成分。
第三步,判定核心句:所举例句由以下核心句组成:a. People are poorly educated and have unneighborly attitudes towards the planet.b. The poor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would do harm to the planet.c. The planet feeds and clothes us.d. The world is peppered with examples.e. The examples are radio-active water and soil around a nuclear-weapons plant in Colorado and man-made deserts in Soviet Central Asia.第四步,说明各核心句之间的关系。
在此句中:核心句a是b的施事;核心句c、d、e是b的受事;核心句c、d、e中,e句是施事,c、d句是受事,即“examples pepper the planet”;核心句a是c的受事。
第五步,把各核心句变成近核心句形式。
即:The planet feeds and clothes people, if they are poorly educated and have unneighborly attitudes towards it, the planet would be harmed and peppered with examples of radio-active water soil around a nuclear-weapons plant in Colorado and man-made deserts in Soviet Central Asia.因此,上面的例句可以译为:如果人们受教育不够或不能善待环境,他们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做出什么事来呢?全世界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从科罗拉多州核武器工厂周围辐射活跃的水土到(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人为沙漠。
三奈达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翻译就是翻译含义。
他指出,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这一观点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在汉译英翻译实践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3)She stopped listening. She felt as though she had been slapped to the extreme outer edge of life, into a cold darkness.在这个句子中,cold darkness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在英语中是正常的语序,但是如果直译成“寒冷的黑暗”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语中“寒冷的”不可以修饰“黑暗”,而且into a cold darkness如果要按照形式译为“进入寒冷的黑暗”中国读者也会感到迷惑。
因此这时候要改变一下原文的形式,在此cold darkness指的是the coldness and darkness,也就是“又- 35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冷又黑”,那么into a cold darkness,就是into a place of coldness and darkness,那么译成汉语是“进入了一个又黑又冷的地方”。
因此可以译为:她再也听不下去了。
她觉得似乎自己让人狠狠地击了一掌,退到了生活的最外的危险边缘,推进了又黑又冷的地方。
(4)我不会忘记那天的雨,雨很大,也很急,我喘息着从这头走到那头,找一个避雨的空地,湿湿地贴在我身上的白色衣裙,让我脸红又难堪,还好,是在雨里。
这句话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走到”,很明显译成英文不能用“walk”,因为是在大雨里,所以用“trot”——疾走才合适;“空地”不能看到字面就认为是“clearing”,实际上她要找的是“shelter”——避雨的地方;“湿湿地贴在我身上的白色衣裙,让我脸红又难堪”按字面来理解就是“让我脸红难堪的是湿湿地贴在我身上的白色衣裙”,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她湿透了,白色衣裙贴在身上,显出了她的曲线,这让她感到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