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叙事聚焦

合集下载

叙事聚焦叙述者·时空——对汪曾祺《异秉》不同文本的解读

叙事聚焦叙述者·时空——对汪曾祺《异秉》不同文本的解读

大 众 文 艺187摘要:“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章以汪曾祺小说《异秉》的三个不同文本作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叙事聚焦Abstract : Rewrit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Wang’s writing. The essay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Uncanny of three different texts to find Implied meaning.Key Words :Wang Zengqi; Uncanny; Narrative focus“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复仇》、《戴车匠》《异秉》《职业》等小说都曾以不同面貌出现在汪曾祺的笔下。

小说《异秉》从4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三次文本变化,从小说内容、艺术形式到文化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以《异秉》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异秉》发表于1948年《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文本为汪曾祺的一篇习作《灯下》,刊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的《国文月刊》第1卷第10期[1]250。

《灯下》内容涉及保全堂药铺、铺内同仁以及王二熏烧摊,已基本勾勒出《异秉》的雏形。

到了80年代,由于早期文本的散失,汪曾祺又以《异秉》之名重写,发表于1981年《雨花》第1期,将自己多年积聚下来的文学冲动和对人生的全新体悟融于新版《异秉》中。

《灯下》及两篇《异秉》在情节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和传承性,但在叙事策略上却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三个文本各自的叙事策略,对它们进行解读。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概念转化为更抽象的“聚焦”概念,提出“聚焦”的三分法:“零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即“叙述者>人物”)、“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叙述者=人物”)、“外聚焦”(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人物”)[2]197-198。

叙事“聚焦”——解读小说主题的钥匙

叙事“聚焦”——解读小说主题的钥匙

第24卷第5期(2009)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5Vol.24(2009)叙事 聚焦 解读小说主题的钥匙梁 玉 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引导学生明确小说的聚焦模式,辨析小说中的聚焦变化现象,有助于学生从小说创作技法的角度去把握小说主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叙事;聚焦模式;聚焦变化;小说主题中图分类号:G633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05-0111-03什么是 聚焦 ? 聚焦 是 叙事学 的一个术语。

在叙述本文中, 聚焦 所涉及到的就是谁在作为视角、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叙述信息是透过谁的眼光与心灵传达出来的,在叙述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受到谁的眼光的 过滤 ,或者在谁的眼光的限制下被传达出来。

对 聚焦 类型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参考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笔者这里主要采用的是热奈特的划分,因为热奈特的划分是从 视点 这一范畴出发所进行的,它更多地考虑的是聚焦的主体,而未过多考虑其它因素。

从这一视点出发,聚焦分为三类:第一,无聚焦或零聚焦型。

叙述者所知道的多于作品中的人物,或更确切地说,多于作品中的任何人物所知道的。

即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不受限制地把小说内容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交代出来。

第二,内聚焦型。

作品的叙事服从于作品中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视角,只写他(们)耳目所及、身心所感范围内的事。

叙述者所知与作品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第三,外聚焦型。

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如人物的行动、外表、客观环境等,而不告知人物的内心思维、情感。

叙述者知道的比作品人物知道的更少。

三种聚焦类型各有优点,这里不再详述。

教师在具体的高中小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注意小说中聚焦的运用,分析聚焦的类型和变化,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停下来问自己一个 为什么 ,如: 这段叙述的观察角度在哪里? 作品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观察角度? 这种观察角度与作品的风格,主题有什么关系? 这样才有可能在过去阅读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新的审美乐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聚焦小说的叙事技巧

聚焦小说的叙事技巧

聚焦小说的叙事技巧作者:周娟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3年第09期小说叙事技巧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对此类题的考查有单一与综合两个角度。

从近几年新高考命题趋势来看,试题大多是单一考查文本某一叙事技巧,如对叙述视角的考查等。

同时,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命题者一般先指出文本的叙事技巧,再要求考生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这种考查方式展现了高考命题越来越具体化、细致化的考查特点。

叙述,作为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被作者用于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

叙事技巧是指为使小说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它主要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前者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后者是指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如伏笔照应、线索串联、回忆与现实交织等。

叙述手法是指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节奏等。

1.叙述顺序区别(1)插叙和倒叙:插叙只是一个片段,被删除后不影响文章的表达;倒叙是整个文章的组成部分,被删除后影响文章的表达。

(2)插叙和补叙: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2.叙述人称及视角还有三种独特的叙述视角:(1)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如鲁迅的《孔乙己》、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其作用有:增添了童真童趣和诗意美;忠实地记录生活原生态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儿童的视角去旁观成年人的生活,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产生好奇感,吸引读者阅读;有利于反映社会现状,增强小说的批判力度;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2)女性视角:让女性作为叙事主体,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以此呈现女性的生命体验。

其作用有: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叙述更引人入胜;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叙述,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叙事

叙事

空间是联接事件的又一因素,小说家可 以在同一叙事空间安排不的事件。著名 的例子是《包法利夫人》(第78页)
空间的转换来联接、组织、发展事件。当 需要叙述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件的时候,作 者利用空间的转换搁下一头,再提起另一 头。
人物也是事件与事件之间重要的连接因 素。很多故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连接在一 起的。
“德国批评家古斯塔夫·弗赖塔格所做的最 常见的描述中,一个‘标准的情节’被描 写成一个倒放的‘V’: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倒‘V’的一个变体:)
这里AB 代表展示部分,B代表冲突的引进, BC代表“上升活动”,复杂化,或者冲突 发展,C代表高潮,或情节的转折,CD代 表结局,或冲突的解决。
格非说:“37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 死了”,这并不能构成一个故事,而是一 个单一的事件。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压死了,他的 妻子由于悲痛而自杀。”这就形成了故事 (情节)。因为骑自行车的人的死与其妻 子的死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延续,或者说, 存在着时间的“空隙”。这种“空隙”构 成了叙述故事的重要空间。另外,它也包 含了因果联系:一件事由于另一件事而发 生了。
无论这种倾向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这种 倾向似乎牢牢存在于行为和思想的所有层次 之中。为在时间之中理解事物的意义,我们 有一大批普通词汇——计划,失败,决定, 完成,成功,原因,机会,偶然事件(这张 单子可以无穷无尽地开下去),它们是不可 能从语言中一笔勾销的;正如J。希尔斯·米勒 所说,它们使一个由关于开始与结局关系的 种种假定构成的网络成为必需。
B、结构动因: 危机 阻迟 偶然 邂逅 泄密 灾变 组合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危机、阻迟、偶然、泄密,这些情形在小说 中基本表现为突转。在时间的链条上突然出 现一个缺口,而有意外进入。为什么要出现 一个缺口,原因则是复杂的。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的叙事(二)线索、情节安排技巧、叙事的展开和叙事的节奏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的叙事(二)线索、情节安排技巧、叙事的展开和叙事的节奏

【一轮复习】小说的叙事(二)线索、情节安排技巧、叙事的展开和叙事的节奏三、叙事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事件。

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明线+暗线)两种。

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从情节角度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从人物角度看,使形象更立体丰满;从主题角度看,使主题更突出鲜明。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明线:由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016全国2卷《战争》问: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2015全国1卷《马兰花》问: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四、叙事的情节安排技巧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课件

5、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 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 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 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
自己的深层心理;③对于其他人物,可以从外部描写,也可以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 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大卫·科波菲尔》
见证人视角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角。①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
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②必要时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 价,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③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 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比如《祝福》《百合花》
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也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小说是从一个月夜中 学教员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的聊天开始的,结尾写道:“十分钟后,布尔金 已经睡着了。伊凡·伊凡内奇却还在不断地翻身叹气,后来他索性爬起来,走到外面, 在门口坐下,点上了烟斗。”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整篇小说的结构自然巧妙。
件和矛盾冲突构成。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 和尾声。
叙事结构,是指小说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 特点和审美功能。基本类型有7种,即线状结构、散文结构、网状结构、画 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框架结构。
1、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 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 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线状结构有单线 式和复线式之分。

记叙文情节的展开与聚焦(作文训练公开课)

记叙文情节的展开与聚焦(作文训练公开课)

围绕怎样的点?
• 满分 • 考试 • 老师的一句话
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应试教育评价的矛盾 围绕题目、围绕主要矛盾相关点。
情节展开为了表达思想
• 1、合情理(讲因果) • 2、意料之外(有变化) • 3、围绕一个点(扣题目和主要矛盾)
画龙点睛
• 这一学期期末表彰的名单上再也 没有出现他的名字。(结局)
练习检测
• 请修改月考作文《站起来》,使其情 节更曲折生动。
站起来
公交车上,人头攒动,我拉着扶手,站在过道上。车 外阴雨连绵,秋风萧瑟 ;车内却是一番热闹景象,椅 子上的人交头接耳,相谈甚欢,几个小孩拍着小手唱 着儿歌,口齿不清的声调逗得大人哈哈大笑。站在的 人或倚杆听歌休养生息,或执一手机与屏幕对面的可 人儿传情达意。好一派和谐景象。 车过几站,上来了一位老婆婆,她拄着拐杖,颤颤巍 巍地挪动步伐,她的头发花白,额前刘海已被雨水打 湿,手中的伞还在滴水,她似乎带来了一股寒气,车 内的人安静了。她的眼神扫视车内,似乎在渴望,似 乎在乞求。人们躲闪她的眼睛,低下了头,好一派冷 清景象!窗外的雨似乎更大了。“啪嗒啪嗒”击打着 窗户,我不禁加了个寒颤。
情节展开为了表达思想
• 1、合情理(讲因果) • 2、意料之外(有变化) • 3、围绕一个点
• 紧张的日子过得飞快,一眨眼中考到了。 • 考试的时候,他紧张地审视每一道题目。幸运的是中考 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字眼,要求也很清晰,他小心翼翼 地写着做着。直到铃声响起那一刻,他才长长地舒了一 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一回终于能拿满分了。 他心中无比的欢喜。中考后的放假是轻松而愉快的,他 躺在沙发上悠闲地刷着手机,直到同学发给他网上的中 考答案。他紧张地先打开物理答案,一道道题目对下来, 都没有问题,直到最后一道题。怎么还有这样一道题? 我怎么没看到呢?他有点疑惑,难道是太轻松了,以至 于忘掉这道题了?我怎么可以漏掉一道题呢?从来考试 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啊?答案可能不准确吧,他自我安慰 说。 • 领分数条的这一天,他在座位上忐忑不安,那张蕴含了 无数期望的纸条从前面传过来,终于他拿到了那张轻松 又沉重的纸片,他看了一眼,随即脸色煞白,无力地瘫 坐在椅子上,90分,最后一道题刚好是10分。

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

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

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青年记者会员登陆新闻山东教育国内国际体育财经休闲娱乐旅游女性人才房产短信彩信论坛人物弈秋图片健康二手青未了时尚购物美容养生书画音乐人体广告两性故事化叙事的聚焦和修辞●李晓娜如今,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叙事的时代,一个“讲述”的时代。

新闻叙事成为更新更快更重要的第三种叙事和交流方式,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引用的叙事例证,以至于人们宣称,最好的短篇小说不在文学期刊中,而在南方周末这类报纸的深度报道之中。

①本文拟结合2007年12月6日发表在该报“观察”版上的报道《孕妇李丽云的最后人生》,从新闻叙事学角度探讨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

聚焦的选择和运用聚焦就是指叙事者讲述故事的落脚点和角度。

它和视角不同,视角讲的是谁在看,聚焦讲是什么被看,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

②既然是叙事者选择角度,因此聚焦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事者的价值判断和喜好。

而对聚焦点的选择往往体现了一个媒体的报道理念和风格。

同是肖志军、李丽云事件,南方周末与检察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聚焦点就明显不同。

从标题来看,南方周末的聚焦点是李最后的人生经历,而检察日报等媒体关注的则是产妇胎儿双亡这个结果;报道开头,表现更加突出:南方周末的聚焦点是他们的失败人生,后者则强调事件发生暴露出的法律问题;从叙事顺序来看,前者重点是写人生经历的,以时间顺序为主,同时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事态发展的全过程,而后者主要是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通过两个小标题来完成叙事。

可见,后者意在通过医院副院长的描述引出与法律有关的话题。

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办报宗旨的南方周末,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中,延续了以往的报道风格:表达对命运和人生的尊重和关注。

事实证明,这种耳目一新的聚焦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给读者以人生启迪,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叙事修辞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新闻叙事由于受到真实性与客观性的规束,要尽量避免具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话语渗入,因此它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相反,他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

双重叙事聚焦下的多层次、多维度审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二

双重叙事聚焦下的多层次、多维度审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二

双重叙事聚焦下的多层次、多维度审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二作者:杨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零聚焦和内聚焦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重要的叙事修辞特征。

本文从文本叙述的真实可信、情绪化组织及经验、叙述自我的双重呈现三维度分析其审美表达效果。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审美表达双重呈现零聚焦和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独特的聚焦模式,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双重叙事聚焦于文学审美表达之意义,亦是值得投以关注的维度。

一、叙述的深度:真实可信的叙述《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聚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于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身份对叙述者与作者之间既定疏离关系的弥合。

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完成了对叙述者与作者身份之间疏离关系的弥合,从而达到叙述的深度,实现对文本真实可信的叙述。

早在进行文本写作之前,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之事及友人的鼓励已让迟子建有了以此为中心进行写作的初步想法,而如何进行文本叙述却是需要考量的。

作者迟子建虽在幼年经历中便与鄂伦春人有着近距离的接触,其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对这个民族细致生动的描写也展现了作者对于这一题材的熟悉;但迟子建终究是汉人,若以汉人姿态去构筑、叙写鄂温克民族志无疑会令读者深感诧异并进而怀疑文本的真实性———这是作家的汉族身份与鄂温克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既有隔阂,且这种隔阂与生俱来、无可改变、无可避免。

出于此,鄂温克民族志书写对于作家的叙述本身是充满挑战性的。

故而,选择一位年迈的鄂温克族老妇人作为零聚焦于内聚集中意识的呈现者,无疑对鄂温克民族的内容书写有着极大的便利。

选择鄂温克族老妇人作为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其直接效果在于将作为隐含作者的现实自我与承担了鄂温克族老妇人身份的叙述者之间的距离间隔缩小到极致。

文本中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身份是鄂温克族老妇人,这与文本鄂温克民族志的叙述内容相契合,没有任何人会比鄂温克人自身更加熟悉本民族生活日常。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部分文学作品阅读第二节考点例析及对点训练 考点三 写作手法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部分文学作品阅读第二节考点例析及对点训练 考点三 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 常 很喜爱莲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莲花埋下伏笔。 见 【各地中考设问】 设 1.(2020广东)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 问 并简析其作用。
2.(2021甘肃武威)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3.(2021山东烟台)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其作用是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1.叙述顺序
突破方法
(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时间上先后错位,先讲结局,再按顺序写。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衬托中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各地中考设问】 1.(2015广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
析其作用。 2.(2021湖北随州)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
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3.(2021湖北十堰)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
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常见设问
【统编教材设问】 (统编七下第5课《黄河颂》“思考探究”)诗歌既可以直
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 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返回
现代文阅读全解全练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 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 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第2讲 叙事文构成话语的方式和技巧

第2讲 叙事文构成话语的方式和技巧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
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 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 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 去,不在话下。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 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 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 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 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第二讲 叙事文构成 话语的方式和技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军2008/11/17
查特曼关于叙事文的区分
表达(能指) 实质 用于交流的各种媒介 (如文字、声音、画 面) 构成叙述话语的各种 叙述方式 内容(所指) 再现在作品里的(现实或想 象世界中的)客体和行动
形式
故事组成要素(情节、人物、 环境及其结构)
一、叙述者与受述者
(一)叙述者、真实作者、隐
含作者 (二)叙述者类型 (三)叙述者的功能 (四)受述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 3,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1,谁是叙述者?
讲故事的人=作者? 《祝福》 几个叙述者同时出现,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十
内叙事者
故事内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叙述者。
交待和解说的功能,如《呼啸山庄》中人们的回
忆和述说。 对内叙事者形象的发挥。如《罗生门》。 居于主导作用的情况,如《一千零一夜》。 同一作品中,外叙事者与内叙事者之间往往存在 着一定的联系。
《罗生门》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

叙事散文教学的“聚焦点”——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为例

叙事散文教学的“聚焦点”——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为例

叙事散文教学的“聚焦点”———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为例王庆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0)【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77(2016)35-0274-01 散文类别繁多,形式自由灵活;其以精美的文学语言、丰富的思想内涵、精巧的构思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让读者在美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的重要文体。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点几乎无人不知,但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对于“学”,它都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其“形散”,让学生难以把握;其“神”虽不散,但却隐而不露,学生也难以体悟。

因此,散文教学既美且难,值得语文教师细细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人叙事散文,是文学巨匠———鲁迅的经典作品,下面以此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确定叙事散文的“聚焦点”。

第一,明线索记人叙事散文可以叙一件事,可以叙多件事。

事件的叙述不求完整,往往只截取一些片段,以“线索”加以连缀。

因此读叙事散文,首先要探明文章的线索。

线索可以是多方面的,时间、空间、人物、作者的情感均可构成线索。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带领学生读通文章后,让学生寻读课文,说说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在学生概括出七件事的基础上,巧妙过渡,明确文章线索。

师:这桩桩事件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作者是如何将它们连为一体呢?他是用一根情感的“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句子啊?生: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生: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生: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生: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生: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生: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师:作者用“也”“然而”“从此”“完全”“又”等词将对阿长的情感的变化前后衔接,形成了一根“情感线”,这根“情感线”是这篇散文的———生:线索。

零聚焦与内聚焦的双重叙述呈现———《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

零聚焦与内聚焦的双重叙述呈现———《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

零聚焦与内聚焦的双重叙述呈现———《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一作者:杨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从叙事修辞角度切入《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者发现文本聚焦模式别具一格。

就此进行细致解读,零聚焦与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基本聚焦特征。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零聚焦内聚焦文学文本的虚构性不容置疑,故在文本叙事修辞中将叙述主体与写作主体、叙述者与作者简化甚至等同、混淆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且上述相关概念之相对性、差异性值得引起相应重视——“叙述者一旦在文本中加以认定,就是一个常数。

但是叙述者既然只是作者的心灵投影,或者某种叙事谋略,那么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对位和错位,就是一个变数了。

对于叙述视角而言,变数的价值绝不在常数之下”①。

因而,从叙事视角层面深入《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叙事分析自有其妙处。

视角又有叙事情境、焦点、角度等称谓,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重新确立聚焦概念并进行定义,进而提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的三分法,从更为细微之处对谁在说、谁在看、谁被看三个层面加以区别。

而观照文本不难发现《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呈现了以即时叙述包容往时叙述构成整体框架,而构成主体内容的内在往时叙述中又时不时包含即时叙述的基本特征。

以上述基本特征为参照,进入文本具体细致的聚焦模式分析,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聚焦模式分析的合理选择。

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文本叙事聚焦之别有洞天。

《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叙事聚焦模式主要有二:一为零聚焦,一为内聚焦。

零聚焦与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的基本聚焦特征。

一、零聚焦零聚焦“相当于盎格鲁-撒克逊的评论界称作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事,和普荣所说的‘后视角’,托多罗夫用叙述者>人物这个公式来表示”②,在零聚焦中“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③,是一种无所不能、无所限制的传统型叙事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

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

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

(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

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

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

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

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

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

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

“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

“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

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

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

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

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

“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2.叙事聚焦类型
1、在《聚焦的机制:拓展叙事学工具》一文中,曼弗雷德﹒雅恩(Jahn, 1999)对“窗口聚焦”又进一步完善,并细化了叙述聚焦的范围。

他把叙述聚焦分为四种类型: (1)严格聚焦,指的是从确定的时空位置上进行观察的视角; (2)环绕聚焦(ambient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以上的视角来观察故事事件和存在物,如动态的、总结性的或交际性的视角等;(3)弱聚焦(weak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不具体的时空位置上观察物体; (4)零聚焦,指的是“无视角”的视角。

2、在叙述聚焦这一论题上,美国的认知叙事学家赫尔曼1994年在《叙事》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定聚焦》的论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对叙述聚焦进行了初步分析,所谓的假定聚焦就是人物或叙述者可能看到或感知到假想事件这一行为。

假定聚焦又可分为直接假定聚焦和间接假定聚焦两个类型。

3、里蒙-凯南认为叙述聚焦只存有两种类型:内聚焦和外聚焦。

外部聚焦表现为叙事聚焦者,而内部聚焦常表现为人物聚焦者。

4、热奈特根据叙述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
1、“零聚焦”或“未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特点是叙事者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也就是托多洛夫概括的“叙述者﹥人物”。

一般的叙事作品会采用这一类型,例如《荷马史诗》,侧重于讲述故事的完整性。

再如:史传叙事类的著作主要是记叙历史上的人事,要求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进展进行较全面的记录和较公允的评判,零聚焦最适合这一要求。

(零聚焦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

它也分了三个类型:主观型、客观型以及混合型。

主观型自然以第一人称直接叙事,这种在文学作品中不是运用得很广泛。

客观型则是以比较隐蔽的态度叙述,就如法国作家莫泊桑在《谈“小说”》中说的那样:“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精确地表现给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而限于使人们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

”混合型叙事特点是一方面叙事者能掌握全局、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又能在人物出现内心独白的时候消失,也就是给人物内心活动让位。

2、“内聚焦”,有固定的内视点,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例如:《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便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来写大观园的事物,许多事物刘姥姥不理解,小说也不作解释,使叙述保持在刘姥姥所感知的范围之内,这属于局部的内聚焦。

以叙述聚焦的恒定性为参照范式,提出了内聚焦的三种亚类型: (1)固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始终是从某个单一聚焦人物的视点出发,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斯蒂芬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想展开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信息主要由斯蒂芬的感觉意识反映出来。

; (2)不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是通过几个不同聚焦人物的视点来完成,如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 (3)多重聚焦,意即通过不同的聚焦人物对同一事件进行多次不同的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3、外聚焦,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的叙事”,其特点是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事件的叙述只局限于从外部视点以及行为报告(behaviorist report)等角度出发,基本上只陈述摄像机所能拍到的东西,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

如《太阳照样升起》中,聚焦者杰克对自己进行内聚焦,其他人物多为外聚焦,如:杰克“看到”科恩因自己犹太
人身份而感到害羞和低人一等,他学拳击的目的是为了能打翻别人,以此来慰藉和平衡这种缺失。

这种情形也可视为杰克的主观猜想 ,杰克对科恩的聚焦仍是外聚焦。

如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在雅恩看来,热奈特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叙述聚焦研究: (1)热奈特第一次对“谁看”(聚焦的主体,表示叙事聚焦,后建议用“谁感知”来代替“谁看”,因为“谁看”太过于具体化和视觉化)与“谁说”(叙述的主体)作了系统的区分; (2)通过结合和调整前人的理论,他给叙述聚焦下了定义; (3)热奈特具体阐述了叙述聚焦的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大致体现了普荣通过视野划分法与托多洛夫通过信息划分法得出的三种叙述聚焦模型。

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学习,我们还应主注意聚焦行为、聚焦主体以及聚焦对象这三个概念。

1、聚焦行为其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能够感知自己的内心,另一种就是不能够感知内心。

从理论上来说,人物和叙事者都有可能进行内外聚焦,所以内外聚焦就涵盖了人物、叙事者两种形式。

也就是说,内聚焦分人物内聚焦和叙事者内聚焦,外聚焦也同样分人物外聚焦和叙事者外聚焦。

如,老鼠看猫。

观众看着注视着猫的老鼠。

每一个感知动词(看)在这里都表明一种聚焦活动。

2、聚焦者,即聚焦的主体是诸成分被观察的视点。

这一视点可以寓于一个人物之中,或者置身其外。

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

如在亨利詹姆斯《梅西所知道的》中,聚焦始终是与人物相连的,几乎完全围绕梅西,这位对周围发生的关系知之不多的小姑娘,通过小姑娘有限的视觉将事件显示给读者。

3、聚焦对象,它不一定是人物,故事中的所有的成分都可以被聚焦,如客观对象、风景、事件。

实际上,单一叙事视角和多重叙事视角在电影叙事中各有所长,“单一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大多追求外部事件的因果关系组织,讲究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陈陈相因。

而一个具有多层次叙述视角的本文,其叙事重心会更多地放置在对叙述内涵和深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刻写上。

”前者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曲折多变、紧凑有序的情节,圆满完整的结局见出特色。

文学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电影叙事学理论的总结和反思。

从视点的运用与实践来看,文学叙事学首先影响了电影叙事学,但是,随着电影叙事学的日新月异与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反哺文学叙事学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