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1140--1207),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山东历城人。 爱国诗人,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 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 豪放为主 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 接近,世称“苏辛” 其词无论数量、 接近,世称“苏辛”。其词无论数量、 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 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 中之龙” 中之龙”。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 稼轩词》 又名《稼轩长短句》 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 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 表现了 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 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 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 可奈何的心情; 可奈何的心情; 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 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酒阑:酒尽. 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高层。沉迷享乐,不顾国事。 高层。沉迷享乐,不顾国事。
B.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抒情言志,
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或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或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或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或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 黄金台上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历史荣光与时光流转的诗歌佳作。
这首词通过对北固亭的怀古之情,展现了诗人对旧时宏伟盛景和往事的怀念之情。
词开始,辛弃疾通过对北固亭的描绘,将读者带回了古代的极盛时期。
诗中描述了北固亭的雄伟壮丽,以及曾经在那里畅游的文人墨客。
这里曾是人物辈出、才华横溢的地方,是塞北文化的璀璨聚集地。
通过描绘北固亭的昔日辉煌,辛弃疾唤起了读者对历史辉煌的共鸣和向往。
接下来,辛弃疾将目光转向了如今的北固亭。
他描述了北固亭的变迁和沧桑,墙垣倾倒、山水路径荒凉,当初繁华的景象已不再存在。
在这种变迁中,他流露出对逝去的岁月和兴盛时期的遗憾之情。
辛弃疾以独到的笔触勾勒出北固亭的荒凉景象,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消逝。
然而,尽管北固亭沧桑了,辛弃疾却希望它能够重焕昔日的辉煌。
他表达了对北固亭的期待和祝福,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人生处境的思考。
他希望北固亭能够再次拥有昔日的荣光,也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最后,辛弃疾紧接着表达了他个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身不得志的忧伤。
在那个曾经辉煌的年代里,他感到自己在时代的长河中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
他感慨万分地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几句反映了他在人生旅程中的不甘和不平,对功名成就的热望和失落的情绪。
通过《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通过对北固亭的描述,唤起了对历史辉煌的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转折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他以细腻的词藻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世界。
这首词不仅是对北固亭的向往和怀念,更是辛弃疾自身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探索。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表达对历史回顾和自我反思的经典之作。
京口北固亭怀古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是⾟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篇怀古词,上阙⽤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侵者的事迹,暗⽰应像他们⼀样保家卫国。
下阙⽤刘义隆冒进误国暗⽰当今的统治者⼀意孤⾏,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的坚决抗⾦但反冒进政治⽴场,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课⽂原⽂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弃疾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2.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本研习,使学⽣理解⽂中⽤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 2、进⾏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能的愤概; 3、通过苏⾟豪放词风的差异⽐较,使学⽣进⼀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复习。
1、预习课⽂,对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指英雄遗风,即英雄⼈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吞万⾥:豪⽓简直能吞没万⾥江⼭,形容⽓概⾮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这⾥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弃疾的有关⽣平资料以及创作这⾸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壁怀古》。
4、指名学⽣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之激烈,⼜有⼒地衬托了英雄⼈物。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翻译及鉴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翻译及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翻译及鉴赏,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翻译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注释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注释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一首千古传世的诗篇,凝聚了唐代文学巨
匠杜甫的深沉思索与豁达胸怀。
这首诗以北固亭为背景,通过杜甫的
眼睛,将时光引向远古,以婉约细腻之笔,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
的诗意画卷。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北固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所,其背
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北固亭位于京口,为当时战略要地,其所
在地曾多次见证战火纷飞、国家兴衰的历史沉浮。
通过选择这一地点,杜甫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沧桑相融合,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诗篇中的“永遇乐”一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这
里的“永遇乐”并非空洞的理想,而是一种对心灵永恒愉悦的渴望。
通过将“永遇乐”与北固亭相联系,杜甫仿佛在表达对人生坎坷的回响,以及对永远幸福的向往。
在诗歌的结构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巧妙地表达了他对过往历史的眷恋之情。
例如,“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与平乐,构成了对过去盛世的美好追忆,
使整首诗歌显得更加充实而富有层次感。
此外,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胜事空自知,
脉脉含情垂柳丝”,通过描绘柳丝婉约的姿态,使整个北固亭显得更
加丰富而生动。
这种自然景色的融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更使读者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杜甫对北固亭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永遇乐。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类标签: 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 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 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 北狼狈逃窜。从我奉命南下至今已四 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杀敌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堪回首, 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 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 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行事。
讽
今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路”是什么意思? “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 作者用了一个望字,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个望字,使得整个词的意境豁然开朗了, 而不是局限在这小小的亭子之上,作者可以联 想到很多的东西,可以联想到古今的故事,一 个望就使得这个作品有了一个远近的含义,它 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点了,而成了一个面。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 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热情。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
而仓皇失措。
探究3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手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法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借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古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
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 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 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 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 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探究4: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 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 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 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 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 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 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 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 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 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 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 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人物 孙权 刘裕
探究5: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5岁仍想为 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 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 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 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 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 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 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不应草率对 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 统治者的愤慨。
功Hale Waihona Puke 刘裕: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 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 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
立 业 , 令
人
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 仰
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
慕
探究2 :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 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前古代帝王来 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
解释下列词语
❖ 英雄无觅
❖ 寻找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英雄的流风余韵
❖ 金戈铁马
❖ 兵强马壮
❖ 元嘉草草
❖ 草率、仓促行事
❖ 赢得仓皇北顾
❖ 落得
❖ 可堪回首
❖ 不堪 哪堪
❖ 寻常巷陌
❖ 普通
•[译文]
•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
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 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 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 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 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 猛如虎。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 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 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 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 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 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 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 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 ,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 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 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 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 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 ,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 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 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 古讽今。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人(山东济南 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 复中原。在词人中,他 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著有词集《稼轩 长短句》。
词中用了 哪些典故?
词 中 用 典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人道寄奴曾住: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4)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5)凭谁问,廉颇老矣:
探究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
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 建
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