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八讲电子教案
传统文化第8个教案 -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重点
难点
重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难点: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个性修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在回访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讲解
让孩子在不会的字词上面加上注释
自读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
教学
反思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3、缘起和性空的两种境界的区别
如果在缘起的层面,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
而起,所以我们应该随缘,该提起时就提起, 该放下时就放下,即所谓“一切随缘”、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 、但如果我们由缘 起意识到性空,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都是假 象,都是空,从而不再执著于现象中的一切, 既看破红尘。这样人就可以因果链条中解脱 出来,才能彻底摆脱因果轮回,从而彻底从 苦中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轮回,最后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
界——“涅槃”作为宗教追求。
(四大,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
1、四谛说
2、八正道
3、缘起论
4、十二因缘 5、三法印
1、四谛说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 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 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 概括,即“苦集灭道”。就是说世间的 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 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 圣谛。
中——变动不居——世界是假象、空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一切事 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变化发展
2、性空论 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 (条件)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变化或 不存在,该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一 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 性,都是空幻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一切事 物(包括自身),就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 执着。既然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一切 烦恼皆无。
总 结
苦是人生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人生有 苦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佛教的问题在于由此就认为 人生只有苦,本质就是苦,而没有快乐,这就是片 面化了。所以对待苦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人对 生命的态度,在快乐面前基本是相似的,但在痛苦 面前,千差万别。有些人消沉逃避,有些人坦然面 对,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苦中求乐…… 我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用相同的态度与方法去面对 人生的痛苦,每个人的先天所赋和后天所习都是有 区别的,但至少应该对自身的生命价值有一种基本 的肯定,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较为积极的取向。
第八讲东学西渐2解析
他们基本上与中国政府和人民友好相处,与中国人 师友相处,既没有与西方殖民者直接勾结,也没有 干涉中国主权的劣迹。
17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政府派遣大批学有专 长的传教来华,这种局限性和片面性得到改观,传 教士开始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天文、生物 和医学进行了探讨。从此开始,法国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西传的中转站。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
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目的,致力学习汉语和中国传 统文化,以期尽快找到接近中国士大夫阶层乃至中 国君主的途径和方式,为顺利布道创造条件。他们 一方面将欧洲科学著作之中既不违背天主教教义, 又适应于中国的某些篇章译为汉语,另一方面利用 他们的汉文文化修养,以书简、札记、日记、行记 等形式源源不为向教廷和本国发回有关中国状况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形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 风尚。在沟通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上,耶稣会 士的功绩是巨大的。
为了利用这批汉文资料,当时法国王家科学院院长 让——保罗·比农(Jean-Paul Bignon)任命了一位 由耶稣会士培养的,当时在巴黎的中国福州人黄卡 阿德(Arcade Houang)为法国国王的第一任官方 翻译,黄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第一个中国人。他 的译述包括《中国训言选》、《中国学书》、《儒 林外史》(选译)、《汉语关键词汇》、《中国历 书》、《日用大全》等。他还在法国本土培养出第 一批法国汉语人材,其中有著名的傅尔蒙(Arcade Fourmont , 1683——1745 ) 、 弗 勒 雷 ( Nicolas Freret ) 以 及 后 起 之 秀 雷 慕 沙 ( Abel Remusat, 1788——1832)。
柏应理(信末,Philippe Couplet, 1622——1693, 比籍);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传统思维方式如何形成?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换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什么是“直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 陶渊明)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触类旁通创造之始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过程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⑶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
“应时而变,应事而变。
”2 、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
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
传统文化8讲 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 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 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 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 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 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 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 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 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 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 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 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 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 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 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 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 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 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 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井荥 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 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 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 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 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 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是故古人有
• 5.《易》--宇宙奥秘(象数之《易》-占卜)
二、“三玄” 1.《易》--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哲 理) 2.《老子》--道法自然 3.《庄子》--逍遥游
• 三、“四书” 1.大学--如何达到至善之境 2.论语--为人之道 3.孟子--完美政治 4.中庸--最高的德
第八讲 中国文化与中国女人
(三)女子嫁人后的素质教育 • 1、三从四德之礼 • 三从:“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 夫死从子。” • 班昭:四德。 其一,妇德——不需要才能出众。 幽娴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 其二,妇言——不必利言善辩。择词而说,不 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其三,妇容— —不必颜色美丽。洗净尘秽,服饰鲜洁,沐浴 以时,身不垢辱。其四,妇功——不必工巧过 人。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食,而奉宾 客。
沉鱼——西施
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 是个浣纱的女子,五 官端正,粉面桃花, 相貌过人。她在河边 浣纱时,清彻的河水 映照她俊俏的身影, 使他显得更加美丽, 这时,鱼儿看见她的 倒影,忘记了游水, 渐渐地沉到河底。从 此,西施这个“沉鱼” 的代称,在附近流传 开来。
• 落雁—王昭君
•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 北交兵,边界不得安 静。汉元帝为安抚北 匈奴,选昭君与单于 结成姻缘,以保两国 永远和好。在一个秋 高气爽的日子里,昭 君告别了故土,登程 北去。一路上,马嘶 雁鸣,撕裂她的心肝; 悲切之感,使她心绪 难平。她在坐骑之上, 拨动琴弦,奏起悲壮 的离别之曲。南飞的 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 声,看到骑在马上的 这个美丽女子 忘记摆 动翅膀,跌落在地上,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 雁”的称号。
• 羞花——杨玉环
•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 貌女儿杨玉环,被选入 宫。一天,她到花园赏 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 丹、月季......想自己被 关在宫内,虚度青春, 不胜叹息,对着花说: “花呀,花呀!你年年 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 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 日?”声泪俱下。刚一 摸花,花瓣立即收缩, 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 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 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 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 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羞花”称号得来。
第8课 早期中华文化 教案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教案课题:早期中华文化课时:课时课型:新授课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二、[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展示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图片引起关注导入甲骨文1.背景:殷商时期凡事都用占卜,过程结果都写在甲骨上。
2.甲骨文的含义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展示甲骨文的字体,引入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
3.思考甲骨文的历史意义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及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图片青铜器引入主题,开展讨论1.青铜器的制作方法青铜器的金属成分青铜器的种类2.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及研究意义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1.都江堰的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2.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战国时期3.都江堰的结构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进一步提出思考题:都江堰起到什么作用,会被称誉为“造福千秋”?看书思考讨论得都江堰综合发挥防洪,灌溉,水运功效。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课堂小结:一,甲骨文含义意义二、青铜器金属成分代表青铜器三、都江堰建造者组成结构历史意义课后作业自己仿制一件青铜器下次历史课上展示课后反思: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积极,今后强调学生在课前做到先预习,课堂上老师讲解才容易懂。
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文化第八课中国结第一课时讲解词语教案新教版(汉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文化第八课中国结第一课时讲解词语教案新教版(汉语)第一课时讲解词语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受宠、欢庆、苍苍、典雅、装点、命名、独特、绚丽多彩、燃烧、憧憬、举足轻重、始终、怪不得、传递”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受宠、欢庆、苍苍、典雅、装点、命名、独特、绚丽多彩、燃烧、憧憬、举足轻重、始终、怪不得、传递”等词语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为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词语的准确读音的掌握。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同,近,反义词。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词语,多练习词语及给他们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知识与技能。
④讲解词语,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教学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朗读词语。
③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1.受宠;受到宠爱。
(同)得宠;(反)失宠◆他在老师那里受宠。
2.欢庆;欢度、庆祝。
◆我们欢庆国庆节。
3.苍苍;(同)苍茫;(反)狭窄、狭隘。
◆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4.典雅;(同)高雅、清雅;(反)粗俗、粗鄙◆他的房间装饰典雅。
5.装点;(同)装扮、装饰◆他把房间装点得很漂亮。
6.命名;取名、起名;◆现在正在召开命名大会。
7.独特;独立、单独◆他用独特的手法解出了这道题。
8. 绚丽多彩;丰富多彩,艳丽多彩◆节日的晚上,街道上的灯光绚丽多彩。
9. 燃烧;焚烧。
◆木材燃烧的火焰很高。
10. 憧憬;(同)向往。
◆他们在憧憬幸福生活。
11.举足轻重:至关重要,无足轻重◆这件事,他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始终:终于◆他始终相信自己是对的。
13. 怪不得:难怪◆他怪不得考得这么好。
14. 传递:传送、传达◆他用心在传递真爱。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34个词语,希望同学们下来多用。
板书设计:始终怪不得传递布置作业:抄写词语,预习新课。
《中华传统文化》 第8课 游于艺 乐学兴艺 教案
(章节教案首页)课题:游于艺·乐学兴艺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时数:(2 )学时,其中理论( 2 )、实验(0 )学时、上机(0 )学时、其它(0 )学时,其它是指: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技和艺的区别,兴艺的好处以及修艺能够安身立命。
技能目标:可以阐述游于艺的方法和要求。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修艺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通过鉴赏各种技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技和艺的区别,可以阐述游于艺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使学生们认识到修艺的重要性,同时能够通过鉴赏各种技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
主要参考资料:《中华传统文化》教具使用:ppt,课本,黑板,多媒体课后作业: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总结他们身上都有哪些技艺精神。
教学反思:★Part Ⅰ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并进行加分激励。
2)完成课前阅读的学习,并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拥有一门精湛的技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Part II 讲解新课第一节:修艺兴艺,强技安身一、修艺以安身立命安身是指生存和立足,立命是指精神的寄托1.唯无技之人最苦,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最为痛苦,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技艺生存,近谈不上养家糊口,赡养好父母,远谈不上谋求天下公义,故而人应该有一技之长。
讲解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以及百工指的是什么。
2.片技即是自立天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千金总有散尽之时,而熟练掌握与运用一项技能,哪怕再微不足道,人便可以凭借它自立于天下(举例:片技足安神论证该观点,同时让学生谈论发表自己的观点)3.但求一艺之精,引用古代名人说过的话以及腾蛇与梧鼠的例子论证该观点。
二、兴艺而养气质1.技艺可怡情,技艺的追求过程既是情感投入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的过程。
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文化第八课中国结第六课时口语交际教案新教版汉语
第六课时口语交际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为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信息能准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口语交际。
处理方式:给学生多听,多说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录音文本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判断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
④讲解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⑤让学生判断,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用口语交际中的教学重点词语的造句。
口语交际一,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1.A.男的说话不切合实际 B.男的两分钟能干完( A )C.男的说话声音很大D.男的不用说话就能干完2.A.组里的人全都病了B.小张和小王病了( C )C.只有小张小王没有病D.组里就剩下三个人没有病3.A她不发言B.她没有意见( C )C. 她有意见D. 她不发言二.听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1.A抒发美好愿望B.对过去的总结( B )C.对新年的希望D.烘托节日气氛2.A.门联B.对贴( D )C.桃联D.春贴3.A从右到左贴在门两边 B从左到右贴在门两边( A )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选择题二、选择题三、回答问题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六年级 传统文化 第 8 课课时备课
课题
岳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背诵理解《满江红》和知道写作背景及岳飞的资料
重点难点
背诵理解《满江红》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具
准备
课件
预习学案
预习课文
基本环节
集智备课
个人备课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第41页
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
七、成长阶梯:第42页
练习作业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8岳飞
满江红
反思重建
第8课 早期中华文化讲课稿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了解甲骨文的含义、特点、青铜器的含义、种类和代表作。
2、识记甲骨文的内容、发现地点、意义3、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地理位置.4、理解都江堰显示了古代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5、分析都江堰的运作原理。
重点:学会辨认甲骨文。
难点:了解都江堰的运作原理。
自主学习学习指导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8页至39页第一目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甲骨文的含义:商朝时期,刻在____ 或____的占卜文字,称为甲骨文,又称____。
2、甲骨文的内容:反映反映________和________情况3、甲骨文的发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4、甲骨文的特点:基本上是一种____________, 它又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5、甲骨文的意义;(1)对研究____________的历史有重要价值;(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开始的。
(3)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________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学习指导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9页至40页第二目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青铜器的含义:青铜器是_____________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所以叫青铜器。
2、青铜器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青铜器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学习指导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0至41页第一目内容,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古人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每当春夏,山洪江水奔腾而下,______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2、都江堰的修建者:战国时期秦国淑君_________3、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河流A_________4、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都江堰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分组成。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八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八课诚信交友教学目标:1、理解“诚信交友”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交友”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信交友”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诚信交友”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实守信是约定俗成的交友原则与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结交三种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包括“友直、友谅、友多闻”。
所谓“友直”就是要结交正直的朋友,即那些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无谄媚之色的人。
关于“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
”谅,就是诚实。
具有“谅”之美德的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丰富。
孔子还认为,结交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害处,包括“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就是喜欢诌媚逢迎的人,这种人没有是非原则,他们交友的目标就是从中得利。
“善柔”的人,当面和颇悦色,恭维奉承,背后传播谣言,恶意谤。
“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巧舌知簧,却腹内空空。
二、新课教学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注释:三省:多次反省。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减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们的学问是否温习了呢?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注释:①谅:诚实。
②便辟:即便,善于逢迎献的人。
③便:用花言巧语逢迎人。
语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明友、见多识广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注释:①侗:幼稚,无知。
②愿:谨慎。
③悾悾:诚实、诚恳。
最新第八课中国结(教案)八年级下册、汉语复习过程
第八课中国结第一课时讲解词语上课时间:年月日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受宠、欢庆、苍苍、典雅、装点、命名、独特、绚丽多彩、燃烧、憧憬、举足轻重、始终、怪不得、传递”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受宠、欢庆、苍苍、典雅、装点、命名、独特、绚丽多彩、燃烧、憧憬、举足轻重、始终、怪不得、传递”等词语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为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词语的准确读音的掌握。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同,近,反义词。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词语,多练习词语及给他们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
③展示知识与技能。
④讲解词语,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教学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朗读词语。
③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1.受宠;受到宠爱。
(同)得宠;(反)失宠◆他在老师那里受宠。
2.欢庆;欢度、庆祝。
◆我们欢庆国庆节。
3.苍苍;(同)苍茫;(反)狭窄、狭隘。
◆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4.典雅;(同)高雅、清雅;(反)粗俗、粗鄙◆他的房间装饰典雅。
5.装点;(同)装扮、装饰◆他把房间装点得很漂亮。
6.命名;取名、起名;◆现在正在召开命名大会。
7.独特;独立、单独◆他用独特的手法解出了这道题。
8.绚丽多彩;丰富多彩,艳丽多彩◆节日的晚上,街道上的灯光绚丽多彩。
9.燃烧;焚烧。
◆木材燃烧的火焰很高。
10.憧憬;(同)向往。
◆他们在憧憬幸福生活。
11.举足轻重:至关重要,无足轻重◆这件事,他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始终:终于◆他始终相信自己是对的。
13.怪不得:难怪◆他怪不得考得这么好。
14.传递:传送、传达◆他用心在传递真爱。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34个词语,希望同学们下来多用。
板书设计:始终怪不得传递布置作业:抄写词语,预习新课。
七年级美术上册传统的魅力第8课《传统纹样》教案3赣美版
传统纹样1教学目标1、学习中国传统纹样,感受传统的魅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投入到创意生活的活动中去。
2、学习图案纹样的组成形式,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根本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美源于生活,并更多地去了解和发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比方彩陶、青铜艺术,但对其中的传统纹饰的风格、美感了解不够,加上学生生活在卡通时代,在生活中缺少对传统纹饰的感受,不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展开。
但正因为了解不多,有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教师因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根本特点。
难点:如何来构思设计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
兴趣点:纹饰的独特美感和丰富的寓意。
4教学过程一学时教学目标1、学习中国传统纹样,感受传统的魅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投入到创意生活的活动中去。
2、学习图案纹样的组成形式,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根本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美源于生活,并更多地去了解和发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时重点重点:掌握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的根本特点。
学时难点难点:如何来构思设计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播放一段视频,告诉学生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纹样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纹样?二、新授欣赏与探索1、纹样的概念和种类:纹样是指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文化第八课中国结第二课时初学课文教案新教版(汉语)(最新整理)
第二课时初学课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课文.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为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及掌握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给他们多示范来解决。
教学与学习手段:教材,词典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学习方式:探求学习方式教学内容:1.教师活动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
②组织教学.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
④讲解课文,讲解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⑤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②朗读课文。
③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中国结?2.中国结是一个什么样的物品?3.中国结代表着什么?4。
华侨为什么特别喜欢中国结?5.中国结象征着什么?串讲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之情.(第3自然段)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
(第4~5自然段)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又被称之为“同心结”。
(第6自然段)中国结是中国人的象征。
课堂小结: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板书设计:一、读课文;二、回答问题;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课文。
课后反思: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初一中国传统文化第8课综合实践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传统文化
总课时数
1
课题
《礼记曲礼》两则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任课教师
教学时间
第10周
教材
简析
简介:《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即《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毋絮羹,毋嚺羹”的意义
2、积累部分写谦虚谨慎的名言、古诗词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
2、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做到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做一个谦谨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生读、思、议相结合,教师精讲点拔
教具
白板、.ppt
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8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堇,堇花、菜属植物的统称,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有多个品种及杂交种,三色堇的近亲。普遍生于草地或山坡,美丽的小花让人难以忘怀。堇,堇草也。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
反方论题:谦虚不可能不虚伪论据: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理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种种礼节仪式。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初终、入殓、下葬三个步骤:
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亲自奉尸入棺。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方可盖棺。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柩”,停柩称“殡”。此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
1、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上堆积而成的土丘。《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易·系辞下》也说上古墓葬“不封不树”,上古时代墓于地平,并不起坟种树以设标记。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墓穴。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小衫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灵柩安放平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叫做“添土”。最后,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丧主还要“反哭”、“虞祭”。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做七”和“百日”的习俗,每逢七天一祭,以“五七”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至此,丧礼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
1、古代丧葬习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丧葬形式。2、中国古代厚葬习俗的兴盛与衰弱。
教学难点
1、古代丧葬习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的丧葬形式;2、古代丧礼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
作业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课题引入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陈述各自家乡的丧葬习俗引出课题,导入教学。
教学步骤
以上这些初终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须在一日之内完成。
2、入殓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古代衣服有里曰“复”,无里曰“单”,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衣、绵衣,小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小殓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清代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深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或“山陵”。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米,高达46.5米。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活的建筑。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往设于墓侧。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某府君之墓”类字样。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3、下葬
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礼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秦汉以后,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下葬前一天,先举行“迁柩”仪式,即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第二天,灵车启行,前往墓地,叫“发引”,后世称“出殡”。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边哭边行,亲友执绋(牵引柩车的绳索),走在灵车之前,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开道,乐队前导,旗幡高树,明器浩荡,纸钱飘飞,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出丧队伍经过之处,亲友可设“路祭”——搭棚祭奠。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有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室,平民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所以很快流行开来,西汉时期尤为盛行。汉魏之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筑的墓,称为“砖室墓”。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了全部亲属。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葬亲人。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称为“画像石墓”。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亲友报知死讯叫“报丧”,后世则以讣告形式发出。亲友闻讯前来吊唁,并赠送死者衣被,称“致襚”,死者家属要陪哭,并跪拜答谢。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上书“某某之柩”,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叫“铭旌”,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并为死者修剪头发、指(趾)甲,叫“沐浴”。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贝等物,称“饭含”。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五品饭稷含碧(绿玉),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在堂前庭中设一块木牌,暂时代替神主,叫“设重”,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烛,称“设燎”,以便于死者亡灵享用供品。
4、”丁忧”与”守制”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孝经•三才章》云:”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孝治章》称:”明王以孝治天下。”总之,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则,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也是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丁忧”、”守制”就是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种重要方式。“丁忧”又称”丁艰”,即遭父母之丧。《晋书•袁悦之传》载:”(袁)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守制”即长辈死后,儿子或长房长孙自闻丧日开始,不得任官、应考、嫁娶,要守孝27个月(不计闰月)。在我国古代,这包括”丧、葬、服”三个部分。前面已讲到丧和葬的内容,下面说说”服丧”。服丧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边,儿子与未嫁女儿、承孙(父及本人皆嫡而父先亡)皆为父母丧服,妻为夫丧服,服三年。二是次重之”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为祖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月。三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四是”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丧五个月。五是”缌(思音)麻”,用最细熟麻布做成,为从曾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姐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儿女服丧十三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二十五个月为”大祥”,迁新神主至祠堂;二十七个月为”禫(旦音)”,开始进酒食。有的孝子在墓旁用茅草结庐,居住三年,甚至更长,以守丧尽哀。有的立志终身守坟,有的晚上睡在父母墓穴中。如孔子64代孙孔蚊(日旁),在父亲墓穴住了三年,每晚睡在一个空棺里。这些都是”孝道”的具体体现。统治者提倡这样,其政治目的在于”移孝于君”,故长期得以奉行。(有在墓穴生五子者。)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时形成棺椁制度。《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说法。由《礼记·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放随葬品。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相扣,直接安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