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的认识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作者:宋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理论的译学构想切入,分别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为例,目的是研究奈达翻译学派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并探讨其贡献和不足之处。
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需借助于语言,所以语言要素对于建立翻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为了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方面有所创新,有必要对翻译理论家们为译学研究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展开研究。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译学研究随着国内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国内的翻译研究学者在上世纪末对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有所创新并提出了中国本土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语言学和翻译密不可分,通过研究两者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翻译的语言学途径。
一、奈达和威尔斯的译学研究著名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威尔斯提出,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奈达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1947),它是随后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的铺垫。
在《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这本书中,奈达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所著的《翻译科学探索》以及《翻译的理论和实践》(1969)中再次出现,并被进一步详细解释为: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以及一门技巧,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可以通过“采用处理句法结构的科学方法,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意即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学的和描写的途径。
其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不同语言中包含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科学描写和分析”。
确定的一点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尽管奈达声称其翻译理论产生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之前,但仍然可以认为两者仍有一定联系,因为奈达1964年出版的著作《翻译科学探索》在发表时间问题上,很明显晚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
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清明_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组成 ,即 :
1996 :30) 、蔡译 (蔡廷干译 ,见文殊 1989 :174) 、孙译 (孙大雨
(1) 气象过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
1997 :435) 、杨戴译 (杨宪益 、戴乃迭 2000 :266) 、万王译 (万
(2) 关系过程“: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昌盛 、王 中 1999 :166) 、许译 (许渊冲 2000a :537) 代表这六
在解读《清明》这首诗时 ,有些问题需要弄明白 ,因为它 们可能是翻译中的难题 。
(1)“清明时节”是指“清明节这一天”,还是泛指包括清 明在内的季节 ?
(2)“路上行人”是指谁 ? 有人认为“, 行人”指的是“出门 在外的行旅之人”(周汝昌 1983 ,萧涤非等 1983 :1101) ,也有 人认为它指的是“作者自己”。(陈雪军 、黄洁 2000 :76 ;季羡 林 2001 :54) 如果“行人”不是指作者自己一个人 ,那么“行 人”是单数还是复数 ?
(3) 言语过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
种译文 。
(4) 物质过程“: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功 能 语 篇 分 析 ( 黄 国 文 2001a , 2001b , 参 见 胡 壮 麟
4. 1“清明时节雨纷纷” 首先我们看看这六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 。为了便于
1994) 而言 ,在进行及物性分析时 ,一旦确定了过程类型 ,就 要对参与者进行确定 ,同时确定环境成分 。
的组成部分 。对于《清明》一诗的几个译文的逻辑纯理功能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haviour Process) 和存在
(Logical Metafunction) 、人际纯理功能 ( Interpersonal Meta2 过程 ( Existential Process) 。韩礼德 (1994 :143) 还认为 ,在存在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引言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理解翻译现象和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一、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现交际目的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规则系统。
功能语言学主张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通过分析语篇、场景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篇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文本分析关注词汇、句法和语言结构等内部元素;语篇分析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语用分析则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功能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的多样功能和交际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和翻译文本。
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1. 语言策略的分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通过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析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比如,翻译家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式和语气。
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策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家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他们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时所做的选择。
2. 文化背景的分析翻译研究中经常涉及到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而文化背景对于翻译的理解和传达至关重要。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家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3. 交际功能的分析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而这种交际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共同理解和参与。
功能语言学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和参与者的角色来揭示交际功能的实现方式。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一、本文概述《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功能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然后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词汇、语法和篇章层面上的功能对等,以及文化因素的处理。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和优势。
本文还将讨论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二、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在实际社会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而非仅关注语言的形式或结构。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翻译不再仅仅是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旨在实现特定交际目的。
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些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适用,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还要考虑到原文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实现与原文相似的交际效果。
语篇分析则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分析原文的语篇结构,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并在译文中保持这种连贯性和衔接性。
这样,译文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并接受。
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和语篇分析的要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三、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是一种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强调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而非仅仅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和直译,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动态性和意义转换,强调文化因素和语境理解 后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翻译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语言学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结构和语用功能的对等与转换
专业术语的翻译:针对特定领 域,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 翻译
语法的翻译
添加项标题
语法结构:翻译时需要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 递。
添加项标题
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义,确 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添加项标题
语序调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对原文的语 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侧重于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 解和感受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侧重,但都是翻译的重要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异化与归化
异化: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和语言风格 归化: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应根据翻译目的、读者群体和文本类型等因素来决定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强 调译文的自然 流畅,传达原 文的情感和意
义
形式对等:注 重保留原文的 形式和修辞, 追求语言的对
应和一致性
翻译的语言学 方法:语义分 析、语境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途径认知翻译学是当前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前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力求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英汉/汉英翻译实例,试图构拟认知翻译学的基本框架与途径,最后得出结论:等值翻译只是相对的、近似的,不等值才是绝对的;翻译中的等值只不过是认知经验结构的相似性,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
标签:认知等值体验哲学识解趋同度一、引言翻译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之间进行文化与文明交流的桥梁,只要有不同种族人类交际与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翻译活动。
没有这种交际活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人类交流很难进行。
翻译活动是多类型的,对翻译的定义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面很广,除了本体论外,还从不同的学科(如:语言学、哲学、文化学、符号学、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最近的认知科学等)中吸取营养与精华,为我所用,发展成熟。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国内外无数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翻译学理论的探索和建立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
传统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语码转换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
然而,现在认知语言学已经揭示出:语言是心智的表征,语言结构映照了人类经验结构。
翻译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就是对心智的解读和解码,因此翻译活动必定反映心智活动的规律,翻译决不可忽视对心智的研究。
正如杨自俭、刘学云(1994)早先预言:“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
联系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认知为出发点,探究译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抽象,以及怎样通过认知加工,运用概念范畴和语言符号来实现翻译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围绕原型来建构,可通过词汇和概念来进行再现。
然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又比较困难,而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隐喻、原型以及意象图式理论给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解释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倡导以意义而非形式作为语言研究的中心,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形式是伴随着这个系统,用来体现意义的。
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本质上是意义的而非形式的。
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意义潜势,该潜势同时体现了三种意义,即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ideational, interpersonaland textual)。
同时它还关注语言外层次,即语境的研究。
语言层次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特征。
其中表达意义的语义层及体现该层次的词汇语法层是研究的重点,而这也正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文拟从语义层即三大元功能层次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意义、功能与翻译(一)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Roger Bell 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将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语言模式来研究翻译过程[1]XIII.他的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完整性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说明了意义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又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人类信息处理(特别是翻译)的过程。
”[2]“此书可以说是近十年里国际译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3]在翻译研究中,意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概念。
Bell 确认了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交际意义(interactionalmeaning)和文本意义(discoursal meaning),并将这三种意义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联系起来。
Bell 区分了三个重要概念:命题(proposition)、句子(sentence)和话语(utterance)。
在这三者中,命题是最抽象的,与具体语言、语境无关。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述评
二、 简 介
的等值论及其翻译转换 ,评介了豪斯的以语域变 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 、 贝尔的“ 六位仆人” 、 哈 提姆与梅森 的语境分析模式 、贝克的 自上而下 的 语篇分析途径。 第三章宏观翻译功能: 译文功能与翻译策略。
主要 论 述 了 翻译 研究 的 功 能 主义 学 派 及其 理论 。
译策略、 信息发送者与翻译策略 、 编译的理论与实 践、 翻译策略透视、 术语翻译问题等。
三、 简 评
统功能语法概论》一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功能语言 学的入 门书籍 , 此书的 目的 自然“ 不是要详谈功能 语 言学 与 翻译 研究 ,而 只是要 表 明功能语 言 学 的 应用领域可以涵盖翻译研究” 【 3 j 。 因此 , 该书 自 然不 能算作是我 国从功能途径切入翻译研究的第一本 专著了。在萧立 明的《 新译学论稿》 中, 有两章“ 系 统功能观 与辩证论译” [ 4 1 2 。 和 “ 语篇语言学与翻 译” [ 4 1 4 9 - 6 o 涉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观和语篇语言学 ,
( 一) 弥补 了我 国从 内外 两种 功 能途 径 切 入 翻
译研究 的缺憾 2 0世纪 6 0年 代 开 始 ,卡 特 福 德 把 系 统功 能 语法的一些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 ,此后 以英国学
者 为 主 的国外 翻译 研 究 学者 选择 功能语 言 学理 论
彭 秀林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经贸学院 , 广东 清远 5 1 1 5 1 0 )
摘 要: 澳门大学张 美芳教授的《 翻译研 究的功能途径》 一 书从理论与 实践 两个 方面对功能途径的翻译研究进行 了 探 讨. 理论探源清晰 , 实践论证到位 ,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本文由huanqi2332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年! 月卷第?期中国翻译# ?% &(?1? 2 /. 0 ? & + , 6.33,4碎 53)+ & ( + ?.,( ?, ? 7. ?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黄国文4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8,广东广州 ?,9: ?;。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尤其涉及到时译文的评论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本文时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尝试做了简单的句画并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文章通过举例说明这种功能语言学方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者通过 = 讨论表明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路向与功能语言学的路向是不同的既不能够把它们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用甲的标准 4规则 ; 来衡量乙的做法 = = =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汉诗翻译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 , Γ % . &<文章编号<9 + ??&一: ΑΒ4;一9?一Υ0Δ%( ? %Φ(22? .0 + &. )+ & ( ,+ ? . & %1 ? 0 Γ %? (>ΔΖΗ .&41 ? ? . . , . ? Υ. ? ? %Δ &Π( ? + ?? < ?Γ+ &Υ+Δ(,一 10 Κ +? (?& Λ & %Μ ? ? (%? ΖΝ,& +ΓΔΟ ?.(9. & &:?,#?% &+;+& &)% 2+ 2(? + ,们。
?3. ? 2.2. (? +& 0. & + % ,Γ%&0 Δ+ &% %(? ? (. & ?%&? ? ? ( ?+Φ + ?. + ?? +(<2. Φ ?( (?+Δ0 ?(? ? ? + ???9Ρ& (. ???2 +2 ?. + ? ? 2 + 2&.. + ?..?+ & (,+ % ?. &(0 ? Γ%.ΠΝ0 ,% % Δ+&( Θ% %Ρ 2 ?.( (Μ + ? Δ ? ( %& Μ . , ? Γ %( ( 0 ? ( ??,+???& +( +? . &, %Γ ? ?& +( +, ?%.0 ? Γ %? ( + Γ ? & ?+& +Η%.,, + Φ5?ΝΗ. ?ΓΥ0 &+ &<, Γ %&0 Σ 0 Δ%?%?( ? ,? 3+ %( ? %? ( < ?? + & ( , ?%.Λ ? Γ %? ( = ?+& ( +, ?%.# ? %&(?2.Ρ(<Γ %( Φ. 0 ? (?& ++, ( %( Ν。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与总结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导下,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回顾过去十年中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将对未来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我们相信,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中国学者将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际翻译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语境,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媒介。
这一观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翻译不再仅仅是文字间的转换,而是跨越文化、语境和社会功能的复杂过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要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更要注重在目标语中再现原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例如,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哈桑的篇章语言学等,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研究;语言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构成性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道路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学基础。
同时,表达的可理解性、命题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布龙菲尔德、华生等人早在一年代也曾提及言语行为。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孤立起来考察,古希腊到世纪的西方哲学从中心论题可以宏观概括为主个阶段模式: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柏拉图的本体论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从本体论变成了认识论;本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学的。
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摩尔、罗素及维特根斯坦等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的分析,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者到蒯因和美国哲学家戴维森。
主要是讨论意义和真理的关系,讨论一个话语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他们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可能为真或假的东西。
另一个方向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更多的是讨论语言的使用问题,把语言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们所探讨的不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而是意义和使用的关系或意义和说话人说出话语意图的关系问题。
塞尔认为:“把语言哲学中许多问题的讨论都加以改造而铸进关于一般人类行为的讨论这个更广大的背景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行为语言学派开始考察说话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受话人的信念等语用因素。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年,约翰·奥斯汀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swithact)的讲座,他认为所有的语句分为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和隐性施为句(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234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宋蕾 郑州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理论的译学构想切入,分别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为例,目的是研究奈达翻译学派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并探讨其贡献和不足之处。
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需借助于语言,所以语言要素对于建立翻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为了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方面有所创新,有必要对翻译理论家们为译学研究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展开研究。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译学研究随着国内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国内的翻译研究学者在上世纪末对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有所创新并提出了中国本土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语言学和翻译密不可分,通过研究两者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翻译的语言学途径。
一、奈达和威尔斯的译学研究著名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威尔斯提出,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奈达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1947),它是随后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的铺垫。
在《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这本书中,奈达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所著的《翻译科学探索》以及《翻译的理论和实践》(1969)中再次出现,并被进一步详细解释为: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以及一门技巧,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可以通过“采用处理句法结构的科学方法,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意即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学的和描写的途径。
其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不同语言中包含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科学描写和分析”。
确定的一点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尽管奈达声称其翻译理论产生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之前,但仍然可以认为两者仍有一定联系,因为奈达1964年出版的著作《翻译科学探索》在发表时间问题上,很明显晚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
对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再解读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再解读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赖斯(reiss)、佛米尔(vermeer)、曼特瑞(manttarti)以及诺德(nord)为代表。
但同属一派,几位代表人物各自的理论对“功能”的侧重点又是否一样呢?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功能派理论试做一分析,以期能解答笔者心中疑惑,也希望能为该派理论的研究提供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文本类型功能加忠诚1 理论基础1.1 布勒(bulher)的语言工具模式卡尔,布勒(bulher)是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主要包含五个组成因素:符号(sign)、说话者(the speaker)、受话者(the hearer)、语境(context)以及语言功能(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而语言功能包括“信息、表情、感染”三种,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2 冯·赖特(von wright)的行为理论由于诺德在给卞建华教授的邮件中写道,冯·赖特的行为理论确实是目的论的来源之一,而且她和曼特瑞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冯·赖特的话(卞建华,2006),所以本文有必要对行为理论做一解释。
冯·赖特认为,行为的理由是多样的,许多行为的完成是因为某一个最终的目标,即该行为被认为是或者是有助于这个最终目的的。
那么,对这最终目的意愿认识的组合就是一般所理解的该行为的理由。
行为的理由可以分为内在的与外在的两种,所谓行为的内在理由,是指促使某人行动的内在的、必要的理由,它是发自行为者内心的。
所谓外在理由,则是指行为者之所以有某行为,主要是某些外在的要求或规范“驱使”。
2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功能”2.1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赖斯根据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还区分了文本种类(genres)与文本类型的关系。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不同学科的合作交流中不断发展,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功能语言学途径是指通过语言的功能来理解和描述其结构和使用的方法。
这种途径强调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关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翻译过程和成果,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首先,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翻译中的语言功能。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递过程,语言的功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功能语言学途径,研究者可以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差异和转化,深入探讨语言之间的关系和交流方式。
例如在汉英翻译中,中国人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英语则更注重直接表达,这种功能差异对翻译过程和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其次,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翻译的整体效果和目的。
翻译的目的通常是将一个语言文化转化为另一个语言文化,以实现沟通和理解。
通过功能语言学途径,研究者可以关注翻译的效果和目的,分析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段和策略。
例如,在音乐翻译中,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得目标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言歌词的意义和情感。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选择的背后逻辑和目的。
再次,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和变化。
翻译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和转化,语言的变异和变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功能语言学途径,研究者可以探讨翻译中语言变异的原因和意义,揭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例如,在汉英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有些表达方式无法直接转换,需要通过其他语言手段来进行转化。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变异和转化的规律和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和方法包括很多方面,如翻译的语言哲学角度,翻译的语用学视角,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翻译的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以及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语言与功能相关联, 就是与语言的运用及其语境和目的相关联; 换言之, 任何一次言语行为的发生, 都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 因而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 是研究与语境相关联的言语行为所具有的功能。
因此, 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可以是语言层面的研究,也可以是与语篇产生和接受相关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研究。
语篇是语言符合目的、符合语境的运用, 任何翻译研究都是与语言功能相关的研究。
翻译研究迄今已经体现出了三种功能观, 一种是奈达的语义功能观, 一种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观, 一种是德国功能主义的功能观。
但是目前对翻译研究最具影响力力的是韩礼德的功能观,德国功能主义功能观略次之,奈达的功能观仍具有指导意义。
韩礼德的功能观对后来卡特福德的提出的诸如“语境”“语境意义”等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避开了仅仅只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看重了翻译成品在译文读者的阅读效果,拜托了原文形式上的束缚,因此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有更大的选择自由,这对于中国传统的翻译研究有巨大的推动重用。
借鉴和应用功能语言学及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的研究可以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功能强调的是如何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认识语言。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也应该注意到功能的意义。
在翻译实践中会遇到不对等的译文,但是确实合理的,原因就在于汉语和英语在实现特定功能上有差异。
功能研究途径有助于客观地描述翻译现象,合理解释翻译现象,进而帮助译者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所以对于翻译的学习者而言,运用功能途径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